书城保健养生传世医书中的养生智慧
15722000000015

第15章 《儒门事亲》

邪实为病,攻下疗养

“攻下派”的创始者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生于1156年,卒于1228年,睢州考城人,是金代的著名医家,也是金元四大家之一。他幼年从父学医,博览医书,深究医理,勤奋自励,弱冠之年便小有名气,直至中年时代,即成为一方名医。

他用药也以寒、凉为多。他认为风寒等是在天之邪气,雨露等是地之邪气,最容易使人染病。饮食的酸苦甘咸等是水的各种邪气,也是致病的原因,认为这些病因都不是人体内所应有的,一经致病,就应当祛除体外。祛除方法采用汗、下、吐三法为要,凡风寒痼冷等所致,疾病在下,可用下法;凡是风痰宿食所致,可用吐法。因此他被后世称为“攻下派”的创始人。他行医奔波于陈州介徐州、开封、归德数十府、州、县,医疾救亡,功绩卓著,深得人民敬仰。

在治病过程中张从正大胆使用吐法,并使之成为其治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他认为“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邪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揽而留之何也?虽愚夫愚妇,皆知其不可也”,所以对疾病的治疗应该“先论其攻邪,邪去而元气自复也”。

而攻逐邪气的方法,莫过于发汗、涌吐以及泻下三种方法,而汗、吐、下这三法之内,实际又蕴涵着众多手段。张从正在他的《儒门事亲》中就说:“引涎、漉涎、嚏气、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灸、蒸、熏、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者,皆下法也。”

所以从实际含义上讲,发汗、涌吐和泻下三法的内涵是极其广泛的。而吐法由于具有“上行”的特点,因此成为祛除人体上部邪气的最佳办法,特别是各种饮食、痰涎积滞在人体上部,用汤药、针灸、熏洗等各种方法都消之不去、磨之不除,这个时候,只有通过吐法,才能有效地扫除这些积滞。

据说有一次张从正的一个旧交因为三年前的一个夏天喝了数升冷酒,在左胁下逐渐形成一个积块,积块越来越大,并感胀闷疼痛日益增加,针灸、按摩、汤药,各种治疗方法都试过了,可是都没什么效果,病情不断加重。张从正诊察了他的脉象,发现他的双脉都沉实有力,于是认为是冷酒积滞在体内不化而造成,便给予独圣散(瓜蒂为末,每用3至6克,用齑汁调服。齑汁指的是腌菜的汁水,味咸苦,有涌吐作用)催吐。结果患者服药后吐出两三升液体,颜色就和三年前喝下去的冷酒类似,甚至还有酒香。然后,张从正再给予和脾去湿的药物,共调理了三五天,这样通过吐法,治愈了缠绵三年的痼疾。

另外有一僧人每天四更后心头发闷,而且自觉像有巨石压在胸口一般,不能安卧,一定要到寺院中行走才能得到缓解,大家都不知道是什么病。时间长了,这僧人自己也习以为常了。这天巧遇张从正,僧人知道张从正擅长治疗各种疑难杂症,于是把自己的这个怪病讲给张从正听,张从正说,这是胸膈间有痰积,只要用吐法吐去痰积,病就会消失。果然,用涌吐药后,那僧人吐出像黑矾水一样的胶涎一两升,吐完就觉得胸中像搬去了一座大山,感到无比轻松,每天四更发作的怪病也就此治愈了。

还有一次,一妇人年轻时因为大哭后喝了大量的冷水,饮后又马上睡觉,这样便留下了一个疾病,自己感觉有水停留在心下,并有胀闷疼痛,已经有二十多年了。这个期间针灸、汤药用了不计其数,不但没有好转,疾病反而有加重的迹象,并且饮食日益减少、积水逐渐增加,每月要发作五七次。每次发作的时候,心下以及腹部都坚硬如石,如果用手去按,则剧痛难忍,并有漉漉的水声。张从正诊脉后发现,病人的寸脉特别沉而且迟,这是因为胸中有痰的缘故,只有用吐法才能取效。于是用瓜蒂散(瓜蒂、赤小豆、人参、甘草)吐出胶痰五七升。过了几天,再用瓜蒂散吐出痰水将近一斗,再过了几天,又用瓜蒂散吐出痰水数升。在吐的时候,患者全身汗出如洗,三次吐完,心腹的积水全部消失。然后张从正又给予健脾去湿的药物调理了一个月左右,疾病基本治愈。

“古方不能尽愈今病”

在学术上,张从正精于《内经》、《难经》、《伤寒》,同时也提出了“古方不能尽愈今病”的著名论点。张从正对于疾病的认识很有独到见解。他认为治病应着重祛邪,祛邪就是补正,不能因害怕使用攻下药的而一味用补,因而创立了独特的“汗、吐、下”攻下法,并能运用自如,治好病人无数。

所谓的“汗、吐、下”三法,并非单纯的发汗、呕吐、泄下三种具体治法,而是分别代表着三类驱邪外出的途径。汗法,是指用药发汗,以及用针灸、洗熏、熨络、推拿、体操、气功等方法达到祛除表邪目的的方法;吐法,不单是指摧吐,凡豁痰、引涎、催泪、喷嚏等上行的治疗方法都属此类;下法,不单指泄下,其他像行气、通经、消积、利水等能够驱除里邪的方法亦尽属此类。因此,张子和归纳的“汗、吐、下”祛邪法,实际上是中医理论中“扶正祛邪”大法中以祛邪为主的这部分内容。而他认为先“祛邪”,才能扶正,邪去则正自安,对于实证阳证,这种方法也是非常奏效的。

张从正还主张治疗以食补为主,并反对乱用温热药物峻补的方法。可以说,张子和的理论是建立在刘河间的“火热论”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人体诸邪皆易化火,一味地温通峻补只能使人体的痰热实邪壅滞,引发更多的疾病。这种论点,实际上是针对当时社会上的不良医学风气而言的。而张子和本人也十分重视辨证论治,并非见病即攻,在治疗过程中也一定要视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尤其是年岁较高的老人,身体羸弱的儿童,都是他强调不可乱攻的对象。

张子和创立了“攻下派”,疗效颇佳,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是他医术精湛,辨证准确的见证。历来,医家对于“下品”药物的使用都十分谨慎,而他能够对于这类药物娴熟使用、准确把握和对各种病证的应对自如,足见他深通医理,熟识药性,临床经验也非常丰富。

传说故事——中医“吐法”的由来

张从正有位邻居名叫何老大,因家事与妻王氏大吵了一架,王氏一气之下患了疯癫症,何老大请张从正诊治。张从正望闻问切之后,仍不得要领,便对何老大说:“何大哥,小弟才疏学浅,拿不出什么好办法为嫂子治病,还是另请高明吧!”

何老大一听张从正这样的大名医也无良方,只好长叹一声:“张先生也无法,必是绝症无疑也!”

再说王氏病重,犹如江河日下,发作时口唇青紫、口吐白沫、牙关紧闭,不管陡坡、泥坑、水池皆倒地打滚。恰好这一年天旱数月,颗粒无收。何老大为了全家生计,整日奔忙在外,无法陪伴妻子。有一日,王氏疯疯癫癫地爬上山,渴了掬泉水喝,饿了食山中野草。谁知王氏吃了些野草后,呕吐不停,呕出了一些白、黄、黑三色痰。过了几天,王氏竟恢复了健康。

王氏病愈的消息传到张从正耳中,他亲自到何家问王氏吃了哪位名医的药。王氏就把他带到山上,告诉他吃的野草。张从正拔起野草一瞧,说:“这不是山葱吗?这草有毒,牛羊吃了会胀死呀!怎么就治好了病呢?”回家便翻阅大量书籍,发现《本草周经》上记载:“山葱大吐上膈风涎。”他心中顿悟:“原来它是治痰的妙药。王氏因痰迷心窍才成癫症,这一吐把痰去了,不就开了心窍么!”

“山葱”药书上叫“藜芦”。张从正从此常用藜芦涌吐治病。久之,吐法独成治疗一法而传于后世。

《儒门事亲》中的养生智慧

食补剂者,宜老不宜少

医典妙语

所谓补剂者,补其不足也。俚人皆知山药丸、鹿茸丸之补剂也。然此乃衰老下脱之人,方宜用之。今往往于少年之人用之,其舛甚矣。

——《儒门事亲·七方十剂》

养生智慧——老年慎泻,少年填补

所谓补剂,是补充人体内血气不足。气血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气血来源于水谷。当人的气血不足时,就要用补气益血的东西,但是补气的药物多用在老人身上,如果补剂用在少年的身上,就是一个很大的错误。

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很多,概括起来不外乎补、泻两大法则。补泻法则的运用,除了根据病情的需要之外,还应考虑病人的年龄、体质等因素。因此古代医学家又提出“老年慎泻,少年填补”的法则,不仅对治疗疾病有指导意义,而且对养生保健也有借鉴作用。

对于老年人来说,老年人机体生理功能日渐衰退,阴阳气血均有所不足,抗病能力也日趋减退,即使有可泻之症也应谨慎从事。临床常见老年人患习惯性便秘,十分顽固,对此应慎用泻法,不可图一时之快。

中医认为老年便秘是体虚为本,便结为标,应以治本为上,兼顾其标。治本以补虚为宗旨,分析其气、血、阴、阳所属的不同,分别处理;治标不可用攻伐之品,而应润肠缓泻之药,也可配合食疗。对于老年的虚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气虚便秘者排便无力,便后疲乏,汗出气短。治宜益气润肠。治疗此症的食疗方可用芪竹兔肉煲:黄芪30克,兔肉500克。加适量水及调味品煲熟后服食。药疗方可用补中益气丸加麻子仁丸,每日各服2次,每次各9克。

血虚便秘者便结难解,面色苍白,唇甲色淡,头晕心悸。治宜养血润肠。治疗此症的食疗方可用银耳炖冰糖:银耳10克,大枣15枚,冰糖适量。先将银耳洗净泡发,放在碗中,加冰糖、大枣,隔水炖1小时即可。药疗方可用润肠丸,每日2次,每次9克,温开水送服。

阳虚便秘者便干结,腰酸肢冷,喜温畏寒,小便清长。治宜温阳润肠。治疗此症的食疗方可用胡桃仁5个,每晚睡前嚼碎,温开水送服。药疗方可用半硫丸(出自《局方》卷六)每日2次,每次6克,温开水送服。

阴虚便秘者便结如羊屎,手足心热,咽干口燥,盗汗颧红。治宜滋阴润肠。治疗此症的食疗方可用百合蜂蜜饮:百合50克,蜂蜜、白糖适量。百合加水煮至熟透,与白糖、蜂蜜调匀服食。药疗方可用五仁丸加桑麻丸,早晚各服2次,每次各6克,温开水送服。

对于少年来说,中医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处在生长发育阶段,一般来说,所需要的营养比较多。营养主要来自母乳及日常饮食,一个生长发育正常的儿童,一般不需要另外加服补药,中医说“虚则补之”,“补”是针对虚弱而设。如果没虚证而滥服补药,造成补有余,有余反成病态,或肥胖,或火盛,或性早熟,或损伤脾胃,进而衍生一系列慢性疾病,影响生长发育。因此“少年慎补”,对于当前风行的儿童营养保健品热来说,可谓切中时弊。为了纠正不适当的“补”,这里提出一些关于小儿进补的认识,以供参考:

谷肉果菜是最好的“补药”;治好病的药即是补药,中医说,“邪去则正安”,祛邪治病的药能扶助人的正气,这就是补;另外五味调和即是补,对小儿来说,食谱尤宜广,五味兼备;另外少年的进补一定要对路,补药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及补五脏之分,进补前应请中医师辩证,不可人云亦云。

大病不宜颠簸

医典妙语

昔有人春月病瘟,三日之内,以驴车载百余里。比及下车,昏瞀不知人,数日而殂。又有人饮酒过伤,内外感邪,头痛身热,状如伤寒。三四日间,以马驮还家,六七十里,到家百骨节皆痛,昏愦而死。此余亲睹。若此之类,不容更述。假如瘟病、伤寒、热病、中暑、冒风、伤酒,慎勿车载马驮,摇撼顿挫大忌。

——《儒门事亲·立诸时气解利禁忌式》

养生智慧——休息是最好的药

《儒门事亲》中讲到:以前有人在春天里患了温病,三天之内,用驴车载百余里,等到下车,人就已经昏迷不醒了,几天就死掉了。也有人饮酒过度,感染了外界的病邪,头痛发热,症状如伤寒,也只有三四天的时间,用马匹驮回家,也只有六七十里的路程,结果到家后就全身疼痛,而后昏厥致死。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所以,如果患了瘟病、伤寒、热病、中暑、冒风、伤酒,一定不要用车载马驮,因为上下颠簸是这些病的大忌。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生病的时候医生叮嘱病人要好好休息,是从古到今流传下来的,这是很有效的一种恢复手段。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要有工作,有休息,以便使疲劳得以消除,恢复精力与精神。

初愈更需谨慎

医典妙语

故伤寒新愈之人,慎勿食猪、鱼、杂果、酽酒、湿面及沐浴房事。如犯,病必再发。爱其身者,不可不慎。

——《儒门事亲·立诸时气解利禁忌式》

养生智慧——大病初愈的保健

患伤寒的人,大病初愈,切不要食猪、鱼、杂果,饮酒,也不要洗脸、洗澡和行房事,否则,病就可能复发,知道爱护自己身体的人,都不能不谨慎。

一些老年人在患过大病之后,刚刚痊愈,就开始大吃大补。结果往往是不但没有起到康复的作用,反而使原病复发,症状加重,这种现象中医称之为“食复”。

患者由于生病期间胃口不佳,病愈之后想吃好点儿、多吃点儿,补补身体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食补要按一定的步骤,循序渐进地实施,不宜操之过急,否则反而有可能造成病情反复。

导致食复的原因很多,如病后余邪未尽,脾胃虚弱,此时若勉强饮食,盲目进补,会使尚未完全恢复的脾胃功能受损。元气的盛衰与后天的脾胃功能密切相关,元气充沛则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强健、旺盛,体质强壮少病;元气虚衰则脏腑虚弱,抵抗力低下而多病。食复的症结就在于,盲目进食进补使得疾病初愈后本来就很虚弱的脾胃功能进一步受损,更加不利于元气的恢复。

预防食复,首先要注意病后饮食的合理调配,总的原则应以醒胃气恢复脾胃功能为主,进食循序渐进。食品的性状应由稀糜到稠厚,进食的质量应由清淡到甘醇,这样才能使胃气逐渐复苏,胃纳渐进,到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正常时,人体的元气才会得以恢复。其次,还要根据病人病后的体质来决定所选择食物的性味。人的体质分寒、热、虚、实,食物也各有属性,即所谓“四气”,即指食物进入体内,会产生“寒、热、温、凉”的作用。介于四者之间既不温不热、不寒不凉的,则归属“平”性。患者只有根据自己的体质选择相应的食物,才能有助身体的恢复。例如,长期高热的人,病后由于耗津伤阴,体质多为虚热,饮食宜选择清热生津养阴的西瓜、梨、番茄、荸荠、甜瓜、黄瓜、甘蔗汁、绿豆、西洋参、龟、老鸭等寒凉之品。久病后畏寒身冷,阳气衰微者,应选择益气壮阳温里的温热性食物,如荔枝、龙眼、板栗、红枣、牛肉、狗肉、牛奶、生姜等。

此外,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控制后,切忌食用含糖高的食物,以免诱发血糖再次升高。过敏体质的人,如支气管哮喘患者,病后不宜食用鱼、虾、海产品、鲜奶等食物,以防食后过敏导致旧病复发。临床常见的食复病例,多为感染性肺疾患、肝炎、胃炎、胆囊疾病、肾炎、糖尿病、肠道传染病等。特别是患这些病的老年人,在疾病恢复期,如不注意饮食,极易发生食复。

伤寒病人之六忌

医典妙语

凡伤寒之气有六禁。初病之时,甚似中酒伤食者,禁大下之,一禁也。当汗之时,宜详时之寒暑,用衾衣之厚薄,禁沐浴之火炕、重被、热粥、燔针,二禁也。当汗之时,宜详解脉之迟数,用辛凉之剂,禁妄用热药,三禁也。当下之时,宜审详证下之药,禁巴豆银粉丸方,四禁也。远来之病人,禁车载马驮,五禁也。大汗之后,禁杂食、嗜欲、忧思、作劳,六禁也。

——《儒门事亲·立诸时气解利禁忌式》

养生智慧——生病要重视禁忌

凡是患上伤寒的病人,要有六种禁忌:一、病刚发生时,不能饮酒,也不能贪食;二、当身体出汗时,要禁忌盖厚被子,也禁忌洗浴,睡火炕,不能食太热的粥和用火针治疗;三、当身体出汗的时候,宜用辛凉的药剂,而不能用发热的药物;四、禁用巴豆、银粉丸方;五、病人到远处看病,禁忌用车载马驮;六、大汗之后,禁杂食,也禁贪食,禁忧思劳作。

在养病治病过程中必须重视、讲究禁忌,不然的话,会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洗眼宜用凉水

医典妙语

世俗云:“热汤沃眼十日明。”此言谬之久矣!火方乘目,更以热汤沃之,两热相搏,是扰投贼以刃也。岂知凉水沃之,暂涩而久滑;热水沃之,暂泽而久涩。

——《儒门事亲·目疾头风出血最急说》

养生智慧——眼部的保护

古时候许多人都认为:用热汤洗眼可以使眼睛明亮。实际上这是一种荒谬的说法。火攻眼睛,如果用热汤洗,简直就像把刀投给贼人。很多人不知道,用凉水洗眼睛,虽然眼睛暂时发涩,但过一段时间就会变滑;如果用热水洗眼,恰恰相反,虽然暂时感到滑润,但过一段时间就会感到发涩。

眼睛是人体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如果保护不好,让眼睛害了病、受了伤,就会妨碍视力甚至失明,也会影响工作和学习。俗语说“手眼为活”,道理就在这里。保护眼睛的措施,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所不同。

在胎儿时期,胎儿的眼睛,是在母体内随着全身器官逐步发育形成的。保护胎儿的眼睛,主要是从孕妇方面着手,孕妇除了预防外伤、注意营养外,更重要的是及时预防和治疗传染病,尤其是在怀孕的头3个月内,最要紧的是不要染上风疹和重感冒,因为在妊娠期间患了这些病,小孩的眼睛常易发生严重的疾病,如先天性白内障等。

在乳儿时期,由出生到1周岁这段时间不要抱着孩子看过强的光线,以防损伤视力;不要让孩子看固定不变的东西,以免引起斜视。

在学龄前期,1至7周岁的儿童,主要是玩耍,所以,为了保护眼睛,必须注意选择不带刃以及没有锐角的玩具;同时,家长和保教人员要经常教育孩子,不要做危险性的游戏,看书时光线要充足,但应避开强烈的阳光,眼与物体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以1市尺左右为宜);如有斜视,应及时去医院矫治;并要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不用手指揉眼,不用别人的手巾擦眼睛。

对于学龄儿童来说,主要是看书的姿势要正确,书与眼的远近要适宜,光线要充足,不要在走路或乘车时看书,同时要注意眼病的预防和治疗。

在成人时期,成年人,身体各部已经基本发育成熟,眼睛也是这样,所以对各种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也比较强了。这时保护眼睛,主要应从免受外伤方面注意,在各种劳动中要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同时要注意疾病的预防、治疗。有沙眼的应当积极治疗,以免发展严重,造成倒睫;得过虹膜炎的,应注意预防受凉感冒,以免连续复发,形成白内障。

在老年期,最常发生的眼病是青光眼。这种病很严重,有时突然爆发,视力高度降低,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视物如在云雾中等症状,如果治疗不当,能完全失明;有的发展很缓慢,初起在晚上看灯时,在眼前出现红绿圈,有头痛等不适症状,慢慢的眼睛就坏了。年纪大的人如果发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引起青光眼的原因尚未完全了解,但发病的诱因常为焦急、争吵、暴怒等。因此,加强性格锻炼,遇事要冷静、沉着,也是预防这种眼病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