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传世医书中的养生智慧
15722000000018

第18章 《遵生八笺》

“养气以保神,运体以却病”

明代著名养生家高濂

高濂,字深甫,号瑞南。今浙江杭州市人,明代著名养生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文学家兼藏书家。其生卒年代未详,主要生活在明嘉靖万历年间。

高濂自幼羸弱多病,又患眼疾,眼睛几乎失明。所以他十分重视医药学和养生保健,经过长期的专研和实践,不但使得自己的身体得以康复,而且视力也完全恢复。他生平除了写诗撰文之外,毕生的精力都致力于养生学上,著有《遵生八笺》一书。

《遵生八笺》包含了高濂所有的养生思想,共八目十九卷,是明代养生学的一部名著。所谓“遵生”,意思是要尊重生命和遵循养生的规律。全书内容分为八类,每类一笺,故名八笺。依次为“清修妙论笺”、“四时调摄笺”、“起居安乐笺”、“延年却病笺”、“闲清赏笺”、“饮撰服食笺”、“灵秘丹药笺”、“尘外遐举笺”。

该书所论养生益寿内容十分全面,从身心修养、起居饮食、吐纳导引、验方妙药,直到琴棋书画、花草鱼鸟,无不广泛涉及。而且立论质朴,非常切合实用。其养生思想是重视形、气的调养,主张“养气以保神”,“运体以却病”,推崇胎息、导引等术。在起居上,他提出了知恬逸自足、审居室安处、保晨昏怡养、闲溪山逸游、识三才避忌、严宾朋交接等方面;在饮食上,他重视脾胃的调养,主张务尚淡薄,以养脾胃之气,而资生化之源。这些观点对于养生实践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戏曲方面,高濂创作传奇戏曲《节孝记》,此戏分上下2卷,包括两个剧本。上卷《赋归记》写陶渊明辞官归隐的节操;下卷《陈情记》写李密侍奉祖母的孝道。另外还有戏曲《玉簪记》,描写女道士陈妙常与潘必正的爱情故事。此外,高濂还作有《陈情记》、《赋归记》、《雅尚斋诗草》初集、二集,《芳芷楼词》等。因此,明朝大戏剧家屠隆曾称赞高濂,“家世藏书,博学宏通,鉴裁玄朗”,是一代文豪兼精医药学的杰出代表人物。

不懂养生知识,就会死于无知

在《遵生八笺》中,高濂首先强调了学习养生保健知识的重要性。他说,那些富贵之士,不懂养生的原理,从不学习贫苦人急需养生良策。对于那些拒绝学习养生保健知识的人,高濂很有感慨地批评他们悲浅、愚昧,并且启发人们只要认真学习前人的养生知识和养生经验,并亲身加以实践,则既可提高道德修养,又能健身延年。高濂此论,至今仍能提供有益启示,至少能启发人们懂得高度重视自我保健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如能认真地领悟高濂的有关论述,则很多人就不会死于无知了。

因此对于养生,高濂认为首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绝不可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高濂引述前贤的话说,“我命在我,不在于天。昧用者夭,善用者延。”他认为人的健康和寿命在乎各人自己掌握,并非决定于上天,愚昧妄为的人夭折短命,善于养生者可以益寿延年。他进而指出,“人之所生,神依于形,形依于气。气存则荣,气败则灭,形气相依,全在摄养。设使形无所依,神无所主,致殂谢为命尽,岂知命者哉!”这说明人的一切生命活动,靠的是精神依附于形体,形体依附于正气。若正气旺盛则生机畅满,正气衰败则生命灭亡,要想使形体与正气互相依存,就全靠各人自己来摄生保养。假使成天浑浑噩噩,弄得形体无所依靠,精神无所主宰或无所寄托,很容易导致早衰早死。因此,一个人只有身心俱健,才有可能获得高寿。

另外高濂还指出,养生必先修德,并引用古代一位养生家的话说,“修德行义,守道养弃,当不言而躬行,不落而潜修,外此一听于天。”这表明人的一切言行举止,都要讲究修德行义,不空谈而重亲身实践,潜移默化而不动声色,其他全都顺其自然。高濂认为修德行义是长寿的根本保证,并指出,一个人如倚仗自己很富有,必然会因过于奢侈而转化成贫穷;若倚仗自己权位高而显贵,总有一天会因作威作福而变得卑贱;若倚仗自己很强大,终因骄兵必败而变成弱小;若倚仗自己能施巧计,总有一天会变得弄巧成拙。唯有倚仗仁义道德才能安身立命,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此外高濂还强调,养生还应重视养气。他说,“夫胎息为大道根源,导引乃宣畅要术。人能养气以保神,气清则神爽;运体以却病,体活则病离。”这儿所谓的“胎息”,是古代气功导引的修炼方法之一,据说掌握此法可以不用口鼻呼吸,好像胎儿在胞胎中呼吸那样。近代又称胎息丹田呼吸法或脐呼吸法。丹田为人体的部位名,位于脐下三寸关元穴部位。道家认为这里是男子精室、女子胞宫的所在处。古人认为丹田有三:上丹田在两眉间,中丹田在心下,下丹田在脐下。练功时要求意守中丹田,吸气时意想气自下丹田吸入,自觉有气自下丹田向内收合。吸气后稍作停留,随后将气呼出。呼气时,意想气自下丹田呼出,稍停后再复如前法吸气。此种胎息法,也可理解为古代一种练习深呼吸的方法,练习者必须思想集中,高度入静,呼吸轻柔舒缓,尽量呼出浊气和吸入新气。这既是一种体育运动,也是一种思想情志锻炼。

而在房事养生方面,高濂主张“养生有方,首先节欲”。他虽认为房事是人的本能乐趣。但是性与命相守,神与气相依。如果沉溺其中,必然影响身心和谐,伤及阴阳气血。另外,高濂列出十条节色欲的延年方法:“阴阳好合,接御有度;入房有术,对景能忘;毋溺少艾,毋困倩童;妖艳莫贪,市妆莫近;惜精如金,惜身如宝;勤服药物,补益下元;处色莫贪,自心莫乱;勿作妄想,勿败梦交;少不贪欢,老能知戒;避色如仇,对欲知禁”。在这里,高濂从阴阴好合的性生活,入房有术的性技巧,勿作妄想的性心理,勤服药物的性保健,处色莫贪的性道德,具体地阐述了节欲观,丰富了中国性学研究的内容。除此之外,高濂还提出了一些特殊情态下的性禁忌,他认为大喜大怒,男女热病未好,新产月经未净,酒醉饱食之后,俱应节欲而不可交合。

高濂另外还主张老年人应经常进行自身按摩活动,比如每天坚持用手按摩两眉,并以手心及手指按摩两目颧上,再用手指反复拽摩两耳,一天可反复进行多次,这样可以长保耳聪目明。还提倡每天都摩擦涌泉穴和肾俞穴。涌泉穴在足掌心,每天多次反复按摩可防止手脚麻木偏瘫。

饮食之功过两重性

高濂非常重视饮食养生,在其《遵生八笺》里,除了收有“饮馔服食笺”三卷之外,又在“延年却病笺”中撰写了《饮食当知所损论》一类专篇。高濂曾说,饮食是用来维持生命活动的,乃生命之依靠,人离开饮食就不能生存。他又说,饮食具有二重性,饮食适度则有利于养生,若贪吃无度则反而有害。那么在饮食方面该怎样趋利避害呢?

高濂认为,首先不要过于饱食。少食有利于健康,可以减少或防止生病。经常饱食就容易成为营养过剩的肥胖者,会使人早衰短命。

其次不要贪图异味,不要捕食野生动物。高濂说,“贪异味以悦吾口者,往往隐祸不小。”又指出倘若“嗜食绝壑野味”,则“恐其所食多毒”,非但不宜于脏腑,而且可能深受其害。高濂此说很有道理,许多事实说明,野生动物身体多有毒性,并不利于保健食疗。

其三,不要败坏口味,应当保持良好的食欲。高濂要求做到“美饮食,养胃气”,他指出,凡进食之时,当保持旺盛的食欲,哪怕是吃粗饭蔬食也觉得很甘美,并非要吃什么山珍海味。老年人不要吃生冷之物,不要吃过硬之物,不要勉强进食或勉强饮水,不要过于饱食,务使食物易于消化吸收。要牢记孔子的教导,凡变馊变味的食物不能吃,凡腐败的食物不能吃,这样可以防止生疾致病。讲求养生保健的人,奉养双亲的人,以及老年人自己,都应当牢记这一点。

其四,高濂认为饮食贵在清淡。在日常生活中,饮食清淡最为重要,只有饮食清淡,五脏才不会受害,这样才是有利于养生的。高濂引述宋太宗赵光义与苏易简的一段话说,“食品何物最珍?对曰:物无定味,适口者珍。”这说明食物只要营养价值高,口感很好,就算是珍贵的,而不在于追求膏粱厚味。“若淡食,则本自甘美”,故不宜进食过咸、过甜或过于油腻之物。

其五,饮食宜细嚼慢咽,切忌狼吞虎咽。高濂说:“食不厌熟嚼,饮不厌细呷”,这是很合乎科学道理的。细嚼慢咽的好处很多:可使食物与唾液反复搅拌,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能提高营养成分的利用率。可锻炼咀嚼功能,有护牙固齿的作用。反复咀嚼可分泌大量唾液,而唾液能杀菌消毒,甚至可使致病物质转化成无害物质,有预防癌症的作用。细嚼慢咽时吃少量食物就会产生饱胀感,有利于节食减肥。饮水也要小口地喝,不要狂喝暴饮,饮水过多会损伤心、肾二脏。

其六,高濂提倡经常食粥。高濂认为,粥既好消化,又有补益作用,最适宜于老年人食用。他一连介绍了多种粥,都是用粳米或糯米加其他食物熬煮而成,诸如芡实粥、莲子粥食之可益精气,强智力,聪耳目;山药粥可治虚劳骨蒸;紫苏粥可治老人脚气;地黄粥食之滋阴润肺;羊肾粥可治腰腿疼痛;猪肾粥食之能治耳聋;茯苓粥可治欲睡不得睡等。

最后,高濂主张讲究饮茶。高濂提出要取清洁的泉水烧开,用精细瓷杯泡当年所产优质绿茶,饮之对人体最为有益。他说,“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每食已,辄以茶漱口,烦腻既去,而脾胃不损。”茶叶属于低热能物质,保健功能很多,可提神醒脑,生津止渴。绿茶中所含茶多酚有利于抗癌防衰老,还可降低血脂和防止动脉硬化。由于茶叶中含有氟,故用茶水漱口有利于预防龋齿。

《遵生八笺》中的养生智慧

粗茶淡饭最养生

医典妙语

粗茶淡饭饱即休。

——《遵生八笺》

养生智慧——粗茶淡饭养生

如今人们生活富裕了,吃得精细了,为什么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脂肪肝等反而多了起来,这是营养不合理造成的。只讲究吃好喝好,不讲究如何养生,如有的日常生活已经不错了,还要喝鳖汤、蜂王浆、吃花粉、人参,破重金买什么养生液,大加进补。营养过剩了,人的身体能承受得了吗?常常事与愿违,吃得越精细身体越差劲。有些人粗茶淡饭吃得饱,倒觉得健康受用,快乐逍遥。实际上,粗茶淡饭,吃粗吃饱,就是最好的养生秘诀。

所谓粗茶淡饭,主要指植物性食物为主的饮食。如红薯、苦瓜、菇类、山药、芦荟、木耳、百合、佛手、灵芝、洋葱、大蒜、玉米、薏米、卷心菜、芦笋。人是大自然的灵物,取之自然,用之自然,方能构成天然和谐。精细补品营养未必高,五谷杂粮营养未必少,荞麦面、胡萝卜不少人不爱吃,可它们的营养是人体所特别需要的。好东西用多了消化不了,反而对身体有害。

人之幸福,不等于吃好喝好,而是身体健康。林则徐父亲题堂联曰:“粗菜淡饭好些茶,这个福老夫享了。”看来老人用粗茶淡饭,应该是一种福分,不能认为是生活上贫寒。一些人“一天两顿赴酒宴,山珍海味肚里填;腹中膨胀不舒畅,经常吃药治胃炎。”待清净下来之后,少了大鱼大肉,多了蔬菜、煎饼,也不要高级滋补品,常喝绿豆小米粥,吃些野菜做的小豆腐、豆粉蒸萝卜条、荠菜馅的烙煎饼什么的,舒舒坦坦,再也不闹胃病了。人是靠土地生存的,就得吃地里长出的五谷杂粮,吃得过于精细,不适合养生,并导致不良后果。

明末散曲家冯惟敏,在他的散曲中说:“也不求世上千钟禄,也不羡床头万贯财,但愿年年岁岁人常在。受用些粗衣淡饭,准备些细米干柴。”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也在老家厨房上写道:“青菜萝卜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两位古人的人生观念很适于我们现代人。人之乐,不是花天酒地,不是豪华高贵,更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所谓“神仙日子”,而是吃粗吃饱,讲究养生,精神美好,健康不老。

平淡安稳才养生

医典妙语

三平四满过即休。

——《遵生八笺》

养生智慧——人生淡薄才养生

诸葛亮在《戒子书》中有句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明志”,可使人品味人生、领略人生、顿悟人生;“宁静致远”,让人心静如水,胸襟开阔,潜心修炼,达到物我两忘的“空灵”境界。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何为“情”?由阴阳二气相互感应而生,不通过人为的加工而自然生成,从本性产生出来的喜、怒、哀、乐,这叫做情。中医将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为“七情”。在正常情况下,七情调摄得当,是不会得病的。若七情太过,则成为致病之源。所以,历来的养生学家极为重视情志养生。

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的养生思想,为历代养生学家所推崇。晋代医家葛洪说得好:“心内澄则真神守其位。”“常其宽泰自居,恬淡自守,则身安静,灾害不干。”“仙法欲静寂无为,忘其形骸,天下悠悠,可以长生。”南北朝医家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得出养性两条准则,一是“养寿之法,但莫伤之。”即养宜适度,不可太忧愁太悲伤;二是“恬淡无为”,是说遇事应顺其自然,莫为物欲累,则可神气自满,尽其天年。他的“教人修道,即修心也”,可谓养性箴言。唐代名医孙思邈是养生大家,极注重修心养性,他在《千金要方》中谆谆告诫人们:“夫养性者,性自为善……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径也。”

人活在世上,不可能百事顺心样样如意。人生旅途,既有花好月圆,金光大道;也会遇到风雨阴霾,急流险滩。所以,要学会自我调控和驾驭情绪。《黄帝内经》中有一至理名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与现代医学提倡的保持心理平衡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在顺境时容易保持心理平衡,一旦处于逆境或心情不畅时,最不容易保持心理平衡,往往产生过度紧张、焦虑、忧愁、抑郁、恼怒等不良情绪,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生物节律紊乱,各脏器生理功能失衡,机体免疫力下降,引发多种心身疾病,严重危及生命。所以要想活得健康,颐享天年,就要有淡泊宁静的心态。

说淡泊宁静,请莫误会是要人们远离社会,远离生活,一天到晚坐在屋子里修行,啥也不干,也不是叫你到深山老林去隐居,而是应保持一颗平常心,工作时积极认真地去拼搏去奋斗,敢于在竞争中取胜。该休息时就愉快地去玩耍娱乐,让心境宁静下来,处于一种淡泊自然状态。有人调查,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寿命都长,但他们的工作是相当艰苦的,尤其是众多的科学家们,然而,他们的情绪却是愉悦的,静谧的。

面对红尘扰攘的大千世界,更需一颗平常心,对社会做出积极的奉献而不被物欲所累,从行为上尽量做到返璞归真,回归科学自然简朴宁静的生活方式。清代名医龚廷贤活到92岁,他的《摄养诗》云:“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食惟半饱无兼味,酒止三分莫过频;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炎凉变诈都休问,任我逍遥过百春。”

淡泊是一种修养,一种气质,一种智慧,一种境界。有了淡泊的平常心,才能保持心理平衡和生理平衡,人体的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免疫功能、代偿功能、造血功能以及各脏器的功能才能处于最佳的和谐平衡状态,百病不侵。研究表明,人处于淡泊、宁静、愉悦、超然洒脱之时,具有强大的镇痛、镇静、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疾病自愈的作用。可见,将淡泊宁静做为一种养生之道,便会使您自然而然地达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健康长寿境界。

功名利禄乃过眼云烟

医典妙语

不贪不妒老即休。

——《遵生八笺》

养生智慧——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是许多人爱说的一句话,它出自诸葛亮《戒子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但多年以后,真正读着这话感到清新澄澈,洗净心灵的人大概不多。

淡泊是傲岸,淡泊也蕴涵着平和,淡看名利,淡看世俗,无欲无求,也无所羁勒。正因为心中无尘杂,志向才能明晰和坚定,不会被贪念侵蚀,也不会被虚荣蒙蔽。宁静则是心灵的洁净,心中宁静,意味着能静下心来思考,人因思考而得到灵魂的自由和永恒。

淡泊与宁静,这是同一种境界。淡泊宁静之中,是和谐和积极的心态,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当放开生命的那些细枝末节,所向往的、所追求的那一种生命的形式,才真正地在我们前方,而不再是糊涂和慌乱中的一时梦幻。

最好的品德应该像水一样,因为没有要求所以才能无拘无畏,滔滔东去。由此可以知道不言可以教育别人,无为可以有为的好处。这就是智慧,一种大智慧。如果人能悟到淡泊宁静的真谛,就不会再被生活逼迫,不会再因人事而精疲力竭。清末张之洞的养生名言:“无求便是安心法”,当代著名作家冰心也认为“人到无求品自高”。这说明,淡泊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和心态,是对人生追求在深层次上的定位。

淡泊是心理养生的免疫剂。有了淡泊的心态,就不会在世俗中随波逐流,追逐名利;就不会对身外之物得而大喜,失而大悲;就不会对世事他人牢骚满腹,攀比嫉妒。淡泊的心态使人始终处于平和的状态,保持一颗平常心,一切有损身心健康的因素,都将被击退。

北京通州区一位快乐长寿的老人,他曾遭火灾,财产被烧光,他幽默地说:“财产能去,也能来。”广西有一位心胸开朗的老人,曾因全部财产被盗,一夜之间变成无家可归的人。她说“有人就有财”,并唱山歌来安慰自己。这些人的共同特点,就是想得开,对生活充满信心。

当代大学者钱钟书,终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他谢绝所有新闻媒体的采访,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的记者,曾千方百计想冲破钱钟书的防线,最后还是不无遗憾地对全国观众宣告:钱钟书先生坚决不接受采访,我们只能尊重他的意见。他的著名小说《围城》发表以后,不仅在国内引起轰动,而且在国外反响也很大。新闻和文学界有很多人想见见他,一睹他的风采,都遭到他的婉拒。有一位美国女士打电话,说她读了《围城》后特别想见见作者。钱钟书再三婉拒,她仍然执意要见。钱钟书幽默地对她说:“如果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一定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东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养生学家嵇康,在《养生论》中指出:“神仙享之自然,非积学所得,至于导养得理,则安期、彭祖之伦可及。”针对某些宣传可以成仙的学说,嵇康认为:所谓神仙是自然的享赋,不是学习就可以达到的,但如果在日常行为中疏导养生得理得法,那么人人可以长寿。嵇康认为最好的方法是注重精神调理:“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

意思是说,精神是依附于形体而存在的,并支配形体的一切生命活动。形体完备,精神才可安适的依附于形体,形体没有神的支配即是死亡。在这里,稽康特别强调,人们应该明白日常生活中任何一个小的过错都可能会损害到生命的存在。

淡泊于名利,是做人的崇高境界。没有包容宇宙的胸襟,没有洞穿世俗的眼力,是万难做到的。淡泊于名利,方能成大器,方能攀上高峰。在物欲、名利横流的今天,有志者更应守住淡泊,向自己既定的目标前进。

常出去走走

医典妙语

时值阳春,柔风和景,芳树鸣禽,邀朋郊外,踏青载酒,湖头泛棹,问柳寻花,听鸟鸣于茂林,看山弄水……皆春朝乐事。

——《遵生八笺·起居安乐笺》

养生智慧——旅游与健康

旅游是人们与大自然的直接接触,并从中感受其丰富内涵的一种娱乐行为。人们通过游山玩水、探古涉奇、傍文及艺、临宫览寺等诸种形式的活动,不仅满足了好奇心,增长了知识,而且促进了身心健康。利用旅游活动来调节心态,解郁强身,可称之为旅游养生。旅游养生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根据阴阳五行原理,可将旅游行为分为动游、静游、怒游、思游、悲游、险游等类别。

动游是指活动性较大的旅游行为,对机体能量的消耗较大,比如登山涉水、长途旅行、飘洋过海、探险览胜等。动游含有阳刚之美,适合于青壮年人和体力较好者。

静游是指活动性较小的旅游行为,对机体能量的消耗较小,比如欣赏园林风光和小桥流水、泛舟湖泊、品茗赏月等。静游具有阴柔之美,最适合于中老年人和体质较弱者。

凡能导致人们产生情绪起伏的旅游活动被称之为怒游。比如游览杭州的岳武坟、河北的卢沟桥、北京的圆明园旧址等,均能激起人们的情绪变化。根据中医五行治病原理,怒游适合于思虑过度、情绪郁结的病人的养生需要。

凡能引起人们怀古思绪的旅游称之为思游。比如观游赤壁遗址,往往能激起人们思古之幽情,又如游览洞庭君山则有怀念湘妃之思。故地重游也能令人追思往昔等等。即使是一般的大自然美景,也能引起人们的遐想和深思。思游具有镇惊作用,适合于患有恐慌症的人。

凡能引起人们悲伤情绪的旅游活动称之为悲游。比如汨罗江之游使人因凭吊屈原而油生悲伤之情。秋冬之季,万物萧条,大地由青绿变为枯黄,观之也有悲秋之感等。悲游具有制怒平肝作用,适合于情绪易于激愤者。

凡能导致人们产主惊恐情绪的旅游活动称之为险游。比如游览巴东的丰都鬼城;登临黄山的奇峰险景等,皆属此类。险游具有镇心降火之作用,能调节过度兴奋的情绪,适用于心火过旺者。

这些不同类别的旅游,可使人的意念与自然达到某种默契,使心神与尘世形成某种和谐,从而渐渐升华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当然,真要“修炼”到这一程度,非得要点文化内涵和素养不可。俗话说触景生情、情随景变、人景交融、浑然一体,就是这个意思。

旅游可以使我们饱览大自然的奇异风光和历史、文化、习俗等人文景观,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同时,置身在异域他乡的风景中,呼吸一下清新的空气,让身心做一次短暂的“流浪”,可有效地消除紧张状态,陶冶性情。旅游还可以调节神经功能,开阔胸怀,增加知识,益智健脑。因而从古到今,人们都十分重视旅游,今天,旅游更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修身养性必不可少的内容。

我国古代的许多诗人、帝王都是很喜欢旅游的。他们把游历名山大川当成吟诗作赋的创作源泉,很多名篇佳作都是在旅游中诞生的。他们在旅游中有感而发,借景抒怀,诗人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和“日照香炉生紫烟,遥望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是他游长江三峡和庐山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则更是由于他看到衔远山、吞长江、气势磅礴的洞庭湖,而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矣”的感慨,很好地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胸怀。

清朝的乾隆皇帝可说是历代帝王中的长寿者,享年89岁。他喜欢长期在外旅游,传说他曾七次下江南,久居深宫的皇帝偶尔到大自然中,到民间去走一走,呼吸一下乡野新鲜空气,体会另一种生活,不为天下事所累,得到全身心的放松,这对他的心情和健康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在旅行中养生,这也是乾隆皇帝得以长寿的原因之一。

的确,融入大自然,去感受那湛蓝明澈的天空,温煦明媚的阳光,徐徐柔和的微风;浩瀚的大海,清爽的海风;千层叠翠的山峦,飞瀑入流,鸟语花香,这一切无不让人感到心旷神怡,烦恼和疲劳便消散得无影无踪。若攀山登岩,泛舟竞渡,则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进新陈代谢,强健心肺。

游山,山林的清爽深邃会使人情怀安宁幽静。临水,湖海的宽广坦荡则使人心胸开朗。春季风和日丽,天地气清,自然生发之气始生,此时顺应生机,精气勃发,舒展向外,因而春季踏青便是一项有益生机的活动。夏季气盛,万物繁茂,但天气炎热,暑热之气易耗气伤阴,如漫步山林或泛舟湖上,则会使人顿感清凉,神清气爽。秋季气清,秋高气爽,万物结实,是旅游的最佳时机,无论登山还是游水,都将令人其乐无穷。冬季气寒,阳气蛰伏,一般不提倡远行,然踏雪赏梅,看满天飞絮,却也别有一番滋味。其实山不在高,贵有层次,水不在深,妙于曲折,只要懂得其中奥妙,神驰其间,愉情悦兴,就能有益于我们的健康。

旅游虽然有利于健康,是养生的一种方式,但也要注意因人、因地、因时而异,具体可因旅游者的年龄、情感需求不同而作改变。比如登山涉水、长途旅行、漂洋过海、探险览胜等适合于青壮年人和体力较好者。而泛舟湖上、品茗赏月等就适合于中老年人和体质较弱者。

《遵生八笺》论十二月养生

一月养生需顺其自然

医典妙语

孟春之月,天地俱生,谓之发阳。天地资始,万物化生,生而勿杀,与而勿夺。君子固密,毋泄真气。卦值泰,生气在子,坐卧当向北方。

——《遵生八笺》

养生智慧——一月养生

在春季的第一个月,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充满了生机,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发阳。从这时开始,万物生发繁衍,应该顺其自然,该生发的就不要扼杀,该给予的就不要剥夺。有修养的人注意保存真气,不要使之外泄。在八卦中,正月属泰,体内之气在子时最为旺盛,此时坐卧应该面向北方。

孙思邈在《摄生论》中说:“正月肾气受病,肺脏气微,宜减咸酸,增辛辣味,助肾补肺,安养胃气。勿冒冰冻,勿太温暖,早起夜卧,以缓形神。”也就是说正月中肾脏容易感染疾病,肺脏之气也很微弱,所以应该少吃咸酸食物,增加辛辣食品,这样可能助肾补肺,滋养胃气。不要穿得太少以免着凉,也不要穿得太多过于温暖。天黑就睡,早早起床,以使身体和精神都得以放松。

传统中医认为,肝脏与草木相似,草木在春季萌发、生长,肝脏在春季时功能也更活跃。因此,初春养生以养肝护肝为先。此处简单介绍几种养肝护肝的方法:

多喝水以减少毒素损肝脏。初春寒冷干燥易缺水,多喝水可补充体液,增强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多喝水还可促进腺体,尤其是消化腺和胰液、胆汁的分泌,以利消化、吸收和废物的排除,减少代谢产物和毒素对肝脏的损害。

饮食平衡以保障肝脏功能正常运转。不要暴饮暴食或常饥饿,饥、饱不匀的饮食习惯会引起消化液分泌异常,导致肝脏功能的失调。所以,春季饮食要保持均衡,食物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要保持相应的比例;同时还要保持五味不偏;尽量少吃辛辣食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

少饮酒利于肝脏阳气升发。初春时节,寒气较盛,少量饮酒有利于通经、活血、化淤和肝脏阳气之升发,但不能贪杯过量。肝脏代谢酒精的能力是有限的,多饮会伤肝。据医学研究表明,体重60公斤的健康人,每天只能代谢60克酒精,若超过限量,就会影响肝脏健康,甚至造成酒精中毒,危及生命。

乐观开朗有利肝气顺调心情舒畅。乐观使人健康。由于肝喜疏恶郁,故生气发怒易导致肝脏气血淤滞不畅而成疾。要想肝脏强健,首先要学会制怒,即使生气也不要超过3分钟,要尽力做到心平气和、乐观开朗,使肝火熄灭,肝气正常生发、顺调。如果违反这一自然规律,就会伤及肝气,久之,易导致肝病。

注:《遵生八笺》论十二月养生中所提到的月分是以农历为准,请读者参考对照。

二月养生需心平气和

医典妙语

仲春之月,号厌于日,当和其志,平其心,勿极寒,勿太热,安静神气,以法生成。卦大壮,言阳壮过中也。生气在丑,卧养宜向东北。

——《遵生八笺》

养生智慧——二月养生

在春季的第二个月,号及于日,应尽量使心情趋于平和,不要太冷,也不要太热,神气安静,一切遵循自然法则。二月在八卦中属大壮,意即阳气壮,大已经超过了中和的界限。体内之气在丑时最为旺盛,坐卧休养应面向东北。

孙真人在《摄养论》中说:二月肾气微弱,肝气正旺,应该戒吃酸性食物增加辛辣食物,以便助肾补肝。

小王从去年冬天开始常有浑身无力、没有食欲的感觉,晚上看一会儿电视,眼睛就会发干。一开始,小王以为是经常用电脑引起的,休息休息就好了,可是过了很长时间,小王的状况没有好转,他便到医院做了一次全身检查,医生告诉他,他这种情况是劳累过度造成了轻度肝损害。专家解读说,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肝的重量逐渐减轻,肝细胞的数目逐渐减少,肝的储备、再生、解毒能力下降,过度劳累或精神紧张,肝很容易受到损害。春天到了,肝的生理特性也就像春天的树木那样生发,如果营养跟不上,会导致肝虚。人一旦患了肝虚,就不能耐受疲劳。那么,怎样从饮食上补肝呢?初春的饮食要根据春天的气候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食物,做到有的放矢。在此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初春的饮食要点:

饮食清淡防上火。春季人易上火,小便赤黄、便秘,舌苔发黄。因肝火上升,致使肺阴更虚,肺结核等病菌容易乘虚而入。因此,春季饮食以清淡为好。

辛甘之品助春阳。初春阳气初发,辛甘之品可助春阳,宜食辛甘之葱、生姜、枣、花生、小麦粉、荞麦、玉米等谷物,豆浆、豆腐、赤豆等豆类,橘子、金橘、香蕉、苹果、梨等,也要吃些海产品、蛋类。阴虚内热之人,可选择鸭肉、海带、绿豆、甘蔗汁、荸荠、百合等,以消火。要少吃酸涩、油腻、生冷食品,多选择含维生素B、E的主食与副食,以养脾胃。

多甜少酸防“肝旺”。中医认为,春季为人体五脏之一的肝脏当令之时,宜适当食用辛甘的食品,而生冷之物则应少食,以免伤害脾胃,还要防止“肝旺伤脾”。这样在春季应该适当多吃些甜味食物,少吃酸味食物,因为酸性食物入肝,甜性食物入脾。春季因多食酸可引起胃酸分泌障碍,影响消化吸收,应少食酸涩、油腻之物,以增加脾胃功能。为了预防肝旺伤脾,还可多吃一些性味甘平的大枣。

多食维生素C解春困。现代医学认为,春季应提倡多食含维生素C的食物和新鲜蔬菜。饮食中缺少维生素C是引起“春困”的原因之一,故多食胡萝卜、菜花、卷心菜、甜椒、芹菜、马兰、春笋等新鲜蔬菜,对春季食养也十分有益。

三月养生宜早起早卧

医典妙语

季春之月,万物发陈,天地俱生,阳炽阴伏,宜卧早起早,以养脏气。时肝脏气伏,心当向旺,宜益肝补肾,以顺其时。卦值央,央者,阳决阴也,决而能和之意。生气在寅,坐卧宜向东北方。

——《遵生八笺》

养生智慧——三月养生

春季的第三个月,万物开始旧貌换新颜,自然界的一切都生机勃勃,阳气旺盛,阴气潜伏,此时应该早睡早起,以滋养五脏之气。这时肝脏之气处于潜伏状态,心脏之气日益旺盛,应该注意益肝补肾,以顺应自然界的规律。三月在八卦中属央卦,央是阳决阴,有决而能和之意。体内之气在寅时最为旺盛,坐卧应面向东北方向。

孙真人说:此时肾脏之气开始停息,心脏之气渐渐加强,东方的木气正值旺盛,应该少吃甘甜食物,增加辛辣食物,以补精增气。要小心回避西风。应放松身体,心平气和,以顺应生命的自然规律。

人的起居作息应与日起日落相吻合,这是一年四季都适用的养生方法。春天太阳升起较冬天为早,故应比冬天早起。起床后做一些轻松的体育活动,如太极拳、体操等(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但应持之以恒),呼吸新鲜空气,最好到有绿树、小草的地方去接受“天地之气”。

但这里有两点需要提醒人们注意,这也是目前养生的两个误区:

一是认为起得越早越好,甚至有人凌晨起床晨练后再回来睡个“回笼觉”,这是不可取的。因为人体几个迎接白昼的生物钟都在日出前后才加速运转,如血压开始上升,体温开始增高,心跳、呼吸开始加快,肾上腺皮质激素开始分泌,这些生物钟的加速运转是为了“迎接”起床的,故日出前起床最适合。过早起床,生物钟的“准备运动”还未做完;过迟,早已做好“准备工作”的生物钟便空转了,都会造成生物钟磨损。人们普遍有这样的感受,起得太早,容易造成精神紧张,白天反而没有精神。

二是有人误认为,天不亮到树林里锻炼很有好处。在一些街心公园,市民广场或住宅小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人天尚未亮时就赶到树下开始锻炼了,其实这是不对的。绿色植物在一天中有两种生理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一般在夜间进行,排出二氧化碳,吸进氧气,不需要日光;而光合作用则必须要有光照才能进行,此时吸进二氧化碳,排出氧气。也只有此时,进树林或在树下锻炼对人体才有益。起得太早,天色未明,光合作用还没有开始进行,林中或树下二氧化碳浓度较高,加之在夜间沉积在路面上的污染气体,对人体有害无益。另外,还有可能因为起得太早而感受风寒。故“闻鸡起舞”这一古训实在不可取,对健康是不利的。

四月养生勿大怒大泄

医典妙语

孟夏之月,天地始交,万物并秀,宜夜卧早起,以受清明之气。勿大怒大泄。夏者火也,位南方,其声呼,其液汗,放怒与泄为伤元气也。卦值乾,乾者健也,阳之性,天之象也,君子以自强不息。生气在卯,坐卧行功,宜向正东方。

——《遵生八笺》

养生智慧——四月养生

四月是夏季的第一个月,此时天地之气开始上下交融,自然界万物开花结果。此时应该早睡早起,以承受天地间的清明纯净之气,不要大怒大泄。夏季在五行中属火,位属南方,其声音表现为呼气,其液体表现为汗水,所以动怒和排泄都会损害元气。四月在八卦中属于乾,乾即健壮,其性为阳,其象为天,表示有修养的人应该自强不息。体内之气在卯时最为旺盛,坐卧行动应该面向正东方。

孙真人说:这个月肝脏衰弱,心脏渐渐强壮,所以应该多吃酸性食物,少吃苦味的食物,以便补肾益肝,调养胃气,不要让西、北两个方向的暴风伤害自己。不要接触阴冷之物,以使肾水得以强健。应该静心调养,以息灭心火。不要接触淫秽之物,以使心神安宁。应努力进取向上,以顺应天地万物生长进化的自然规律。

《月令》中说:有修养的人要清心寡欲,处处保护自己,不要急躁,戒除声色,无为而治,粗茶淡饭,内心平和,节制奢侈之欲,稳定心气。

“怒”是历代养生家最忌讳的一种情绪,它是情志致病的魁首,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怒不仅伤肝脏,怒气还伤心、伤胃、伤脑等,导致各种疾病。制怒之法,首先是以理制怒。即以理性克服感情上的冲动,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虽遇可怒之事,但想一想其不良后果,可理智地控制自己过极情绪,使情绪反映“发之于情”,“止之于理”。其次,可用提醒法制怒。在自己的床头或案头写上“制怒”、“息怒”、“遇事戒怒”等警言,以此作为自己的生活信条,随时提醒自己可收到良好效果。再次。怒后反省,每次发怒之后,吸取教训,并计算一下未发怒的日子,减少发怒次数,逐渐养成遇事不怒的习惯。

五月养生宜补肾助肺养胃

医典妙语

仲夏之月,万物以成,天地化生,勿以极热,勿大汗,勿曝露星宿,皆成恶疾。忌冒西北之风,邪气犯人。勿杀生命。是月肝脏已病,神气不行,火气渐壮,水力衰弱,宜补肾助肺,调理胃气,以顺其时。卦值姤,姤者遇也,以阴遇阳,以柔遇刚之象也。生气在辰,宜坐卧向东南方。

——《遵生八笺》

养生智慧——五月养生

五月是夏季的第二个月,此时自然界的万物已经茁壮成长,天地间充满一派生机。在这个月里,注意不要过于受热,不要大汗林漓,不要露天睡觉,否则都会导致疾病。要避免受到西风和北风邪气的侵害。不要杀害各种生命。这个月肝脏已经衰弱,神情萎靡不振,火气渐渐强盛,水气趋于衰微,应该注意补肾助肺,调理胃气,以顺应季节的变化规律。五月在八卦中属始卦,始即遇,表示以阴遇阳,以柔遇刚。体内之气在辰时最为旺盛,坐卧应该面向东南方。

孙真人说:这个月肝脏之气进入休息状态,心脏之气正处旺盛时期,应该少吃酸性食物,多吃苦味食物,注意养肝补肾,固精保气,早睡早起,不要轻易排泄。在这个五月里,尤其应该斋戒静养,以顺应自然规律。

六月养生应增咸减甘忌油腻

医典妙语

季夏之月,发生重浊,主养四时,万物生荣,增咸减甘,以资肾脏。是月肾脏气微,脾脏独旺,宜减肥浓之物,益固筋骨。卦值遁,遁者避也,二阴浸长,阳当避也。君子庄矜自守。生气在巳,坐卧宜向南方。

——《遵生八笺》

养生智慧——六月养生

夏季的第三个月,万物繁茂,天地间欣欣向荣。在这个月,应该多吃咸味食物,少吃甜味食物,如此才能使肾脏得到滋养。这个月中,人的肾脏之气微弱,脾脏之气特别旺盛,应该少吃肥腻的食物,以便筋脉畅通,骨骼壮健。六月在八卦中属于遁卦,遁即逃避,此时二阴滋长,阳当回避。有修养的人应谨慎自守。体内之气在巳时最为旺盛,坐卧应该面向南方。

孙真人说:这个月肝气微弱,脾脏之气旺盛,应注意节制饮食,远离声色。因为这时阴气潜伏体内,外面的暑气强烈,如果任意地吹凉风,吃冷食,就很容易造成暴泄。一定要注意饮食温软,不要吃得太饱,要经常饮用一些米汤和容易消化的东西。

在民间传有“有钱难买六月泻”“千金难买夏日泻”的俗语,有不少人误认为“难买六月泻”,就是指在六月里拉肚子难得,期望通过夏天的腹泻,而获得“去火”、养生和健康,其实这是句不科学的讹传俗语,情形其相对应的一句俚语是“好汉经不起三泡屎”,它对“六月泻”的危害剖解可谓淋漓尽致。

引致“六月泻”的原因,多是由于夏季瓜果上市,吃时没洗洁净,附在瓜里表面上的病菌说会“乘机而入”,进入体内兴风作浪,产生肠道感染,加之盛夏人们出汗多,喝水多,胃酸被冲淡,从而降低了杀菌能力,增加了肠炎泄泻的机率,所以夏天若饮食不洁,滥饮生冷,暴食油腻,夏夜贪凉等,均可导致六月泻。

夏令腹泻的疾病多见于急性胃肠疾病、急性中毒和全身疾病三大类。当腹泻时可使肠道的运动和分泌机能失调,粪便通过肠道的速度加快,水分不能被充分吸收,出现排便频数等症状。轻者周身不适,疲软乏力,重者大量脱水,休史垂危。

老年人免疫力衰退、胃肠功能减退,加之夏天气温较高,若饮食上稍不注意,极易罹患肠炎、痢疾、霍乱等有腹泻症状的传染病,尤应注意防备。

每当腹泻之时,人们常采用禁食的“饥饿疗法”,这似乎已是约定俗成的治疗方法,认为这样就可减轻胃肠负担,排空肠胃,有利于病情早日的恢复。但经研究实践表明,腹泻时除积极治疗外,还是进食为好,不可轻易禁食。若过分禁食,可使人体能量供应不足,体内肝糖元、脂肪、蛋白蛋等份解加速以维持血糖浓度。看来“禁食”不仅不利于腹泻的康复,反而会产生潜在的隐患。

综上所述,“有钱难买六月泻”,并非是句科学的俗语,切不可曲解,以讹传论而放松盛夏对肠道疾病的防治。

七月养生应敛神静气

医典妙语

秋七月,审天地之气,以急正气,早起早卧,与鸡俱起,缓逸其形,收敛神气,使志安宁。卦否。否者,塞也,天地塞,阴阳不交之时也。故君子勿妄动。生气在午,坐卧宜向正南。

——《遵生八笺》

养生智慧——七月养生

秋季中的七月,人们可以通过观察天地之气激发体内的正气,应该早起早睡,鸡鸣即起,放松身体,收敛神气,使神志安宁。七月在八卦中属于否卦,否即塞,说明此时天地壅塞,阴阳难以交融,所以有修养的人在这个月内不要轻举妄动。午时体内之气最为旺盛,坐卧应该面向正南。

孙真人说:此时肝和心脏之气都比较衰弱,只有肺脏旺盛,应该使性情安静,增加咸性食物,减少辛辣食物,以助气补筋,滋养脾胃。不要让自己太热,也不要患意贪图凉快,不要出汗太多,以保存元气。

“木之为舟,无水不行;治燥之法,以润为贵。”立秋之后在饮食上要注意滋养津液,适当选食能够润肺清燥、养阴生津的食物,以避免燥邪伤害。《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也就是说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肺属金,通气于秋,肺气盛于秋,而金克木,即肺气太盛可损伤肝的功能,故秋天肺气宜收不宜散,所以秋季饮食应当“少辛增酸”,也就是说要尽量避免吃过于辛辣的食品,以免肺气太盛,损伤肝脏;而要多吃一些酸性食物,抑制肺气的亢盛,以增加肝脏的功能。比如少吃葱、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食品以及油炸食品、干燥的膨化食品和烈性酒,而多吃一些酸味果蔬,例如:橘子、柠檬、猕猴桃和西红柿等。当然增酸也应当适度,而不能过量。

《饮膳正要》里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入秋以后,阳气渐收,阴气慢慢增加,不适合吃太多阴寒食物,尤其是老年人应避免吃寒凉食物。因为经过一个长夏后,老年人大多脾胃虚寒,因此不能为了追求清热解暑,而使饮食偏凉,梨、黄瓜、生菜色拉等性味寒凉食物尽量少吃,菜最好过个火,烫一烫再吃。

八月养生需性情安宁

医典妙语

仲秋之月,大利平肃,安宁志性,收敛神气,增酸养肝,毋令极饱,令人壅塞。是月宜祈谢求福。卦观。观者,观也,风在地上,万物兴昌之时也。生气在未,坐卧宜向西南方,吉。

——《遵生八笺》

养生智慧——八月养生

八月气候平和肃杀,人们应该使性情安宁下来,把神气收敛起来,多吃酸性食物,以补养肝脏,不要吃得太饱,造成壅塞。在这个月应该注意祈祷求福。八月属于观卦。观即观察,说明此时风在大地上吹拂,万物兴隆昌盛。未时体内之气最为旺盛,坐卧面向西南方最为吉祥。

孙真人在《摄养论》中说:八月心脏之气衰微,体内肺气主事,应该少吃苦味食物,多吃辛辣食物,以助筋补血,滋养心肝脾胃。不要冒犯邪风,否则会长出毒疮,或者形成流行性痢疾。八月十八日是上天降福于人类之时,此日应该斋戒,心想吉事。

我国古人在养生时就很重视心情宁静的作用,《王文公文集·礼乐论》里曾说:“养生在于保形,充形于育气,养生在于宁心,宁心在于致诚,养诚在于尽性,不尽性不足以养生。”

按照古代的养生理论,若想心理健康就必须调理阴阳五行,使其保持安和的状态。何谓安和状态呢?所谓安就是要宁心、淡泊;所谓和就是调控情绪使其适度。《黄帝内经》里曾明确指出了秋天精神调养的具体原则,《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意思是说,在秋天里,人们一定要保持精神上的安宁,只有这样才能减缓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还要注意不断地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不使神志外驰,以保肺之清肃之气,这就是顺应立秋后季节的特点,在精神上养收的方法。

所以立秋后,我们在进行自我调养时切不可违背自然规律,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保持心情舒畅,切忌感情起伏波动太大,即使遇到动气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消解,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当你焦躁不安时,你可以试着用自己的手抚摩在心口上,对自己的心说上一声“平和,宁静”,这样你就能加强自我控制的力量,做到安之若素、沉默从容。

九月养生应固精收神

医典妙语

季秋之月,草木零落,众物伏蛰,气清,风暴为朗,无犯朗风,节约生冷,以防疠病。二十八日,阳气未伏,阴气既衰,宜进补养之药以生气。卦剥。剥,落也,阴道将旺,阳道衰弱,当固精敛神。生气在申,坐卧宜向西南。

——《遵生八笺》

养生智慧——九月养生

九月,草木凋零,万物蛰伏,天地之气清纯,大风暴烈,不要冒犯,少吃生冷食物,以防止瘟疫之类的疾病产生。九月二十八日,阳气还没有隐伏起来,阴气已经衰微,应该服食一些补药以生发体内之气。九月属于剥卦。剥即剥落,说明此时阴气将趋于旺盛,阳气将逐渐衰微,应该固精收神。申时体内之气最为旺盛,坐卧应该面向西南。

孙真人说:九月阳气已经衰微,阴气过于旺盛,暴风会随时出现,此时切忌受到暴风的侵袭,以免寒冷之气乘隙而入。不要冒犯邪风,也不要喝酒太多,吃得太饱。应该少吃苦味食物,多吃甜味食物,以补肝益肾,滋助脾胃,保养元气。

秋季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是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秋季养生应把整个身心与自然融为一体,在注重身体调养的同时,不忘精神的调摄。历代中医养生家多注重养精、益气、治神。在中医养生学中,精、气、神谓之为人身“三宝”。古人又将精气神三者的关系,归为形神二者的关系。“形”,是指人的整个形体结构而言,包括五脏六腑、经络、四肢百骸等到组织结构和精气津血等基本物质。神为形主,神是机体生命活动和思想工作意识的体现。中医学将神作为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最高主宰。但是无形则神无以为生,形健则神旺,所以中医养生家认为,形神需合养。

形神合养是中医养生学推崇的一种最高养生方法。《内经》明确提出了“形与神俱”的形神共养的观点,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并提出了外避邪气以养形,内养真气以充神的形神合养的方法。

中医养生源远流长,养生方法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实际上不外乎“养神”与“养形”两种,即所谓“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无论是“全神”,还是“全形”,都是通过形神合养,使神旺形安,然后达到尽终天年的目的。

十月养生注意温养神气

医典妙语

孟冬之月,天地闭藏,冰冻地坼,早卧晚起,必候天晓,使至温畅。无泄大汗,勿犯冰冻雪积,温养神气,无令邪气外入。卦坤。坤者,顺也,以服健为正,故君子当安于正以顺时也。生气在酉,坐卧宜向西方。

——《遵生八笺》

养生智慧——十月养生

十月,天地之气闭藏,河水结冰,大地冻裂,此时应该早睡晚起,一定要等到天亮才起床,以使体内之气温暖通畅。不要使自己大汗淋漓,不要冒着冰冻积雪外出,应注意温养神气,不使寒邪之气侵入。十月属于冲卦:冲即顺,以服健为正,因此有修养的人应当安于正道,以顺应季节的变化:体内之气在酉时最为旺盛,坐卧应该面向西方。

孙真人在《修养法》中说:十月心脏和肺脏都比较衰弱,肾脏比较强盛,应该少吃辛味苦味食物,以保养肾气。不要损伤筋骨,不要出汗,不要随便采用针灸的方法,否则会导致血液枯涩,津液不畅。十月十五日应该静养心神,吉利。

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一年四季的季节变化,不仅影响自然界的生物,也会影响人的起居生活。“寒为阴邪,常伤阳气。”中医认为,人体如果没有阳气,将失去新陈代谢的活力。而冬天阴盛阳衰,因此,立冬后的性生活应以“养藏”为主。

我国古代性学对四时季节和性生活的关系做过许多研究。男子以精为主,女子以血为用。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说:“男子贵在清心寡欲以养其精,女子应平心定志以养其血。”这也说明了冬天清心寡欲养、节欲保精具有养血固精的重要作用。《养生集要》中说:“春天三日一施精,夏及秋当一月再施精,冬当闭精勿施。夫天道冬藏其阳,人能法之,故得长生。”《遵生八笺》中也指出:“冬三月六气十八候,皆正养脏之令,人当闭精塞神,以厚敛藏。”古人甚至还主张房事应“春一夏二秋一冬无”,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冬天节制房事、固护阴精以应冬令的重要性。

十一月养生宜静养

医典妙语

仲冬之月,寒气方盛,勿伤水冻,勿以炎火炙腹背,毋发蛰藏,顺天之道。卦复,复者,反也,阴动于下,以顺上行之义也。君子当静养以顺阳生。是月生气在戌,坐卧宜向西北。

——《遵生八笺》

养生智慧——十一月养生

十一月,正是气候最冷的时候,这时不要受寒受冻,不要用大火烘烤自己的腹部和背部阴阳变化规律。也不要轻易发泄体内积藏下来的元气,以顺应天地间的十一月在卦象上属于复卦。复即返回,是说阴气在下面涌动,正处于上升状态。戌时体内之气最为旺盛,有修养的人应该静养以等待阳气的生发,坐卧应该面向西北方向。

孙真人《修养法》载:十一月肾脏正值旺盛时期,而心和肺则处于衰微,应多吃苦味食物,绝对不吃咸味食物,以补养肺和胃。要关门闭户静养,以等待阳气的生发,从而使身体得到长期护养,以保全生命。在这个月,一阳来复,天地间的阳气开始生发,暗示人体内的阳气也开始涌动,只是其力量还很微弱,不要放纵也不要束缚,应该温柔适度地使其得以慢慢壮大。就像把一粒火种置于鼎内,稍微打开顶门,不一会儿,火焰就会熊熊燃烧起来,以至炼出真铅。此时天地之气在其斗所处的东北之乡,也是火气形成之地。

中医把人的心理活动称之为“神明”,与自然界的太阳相应。太阳之所以能永放光芒,是因为遵循了生、长、收、藏的四时节律。人的精神活动也应随着四时节律的变化而变化。十一月正值冬至时分,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此时在精神调养方面,应做到静神少虑,以保证春来时有旺盛的精力,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静神少虑,也就是说最好什么都不想,即使是想什么,也不要到处宣扬,应该把一切心事都藏起来。这也是冬季“藏精”的内容之一。如果冬天想的事情多了,劳心劳神,到了春天就会引起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脑功能减退等一系列精神方面的疾病。因此,冬至养藏之时,应静神少虑,以保精养神。《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就是要人们避免各种干扰刺激,不为琐事劳神,淡泊宁静,含而不露,秘而不宣,给人以恬淡之美。

十二月养生勿食大补

医典妙语

季冬之月,天地闭寒,阳潜阴施,万物伏藏,去冻就温,勿泄皮肤大汗,以助胃气。勿甚温暖,勿犯大雪。宜小宣,勿大全补。众阳俱息,勿犯风邪,勿伤筋骨。卦临。临者,大也,以刚居中,为大亨而利于贞也。生气在亥,坐卧宜向西北。

——《遵生八笺》

养生智慧——十二月养生

冬季的第三个月即十二月,天地之气封闭,气候异常寒冷,此时阳气潜伏于内,阴气施行于外,宇宙万物伏藏起来,在这时应注意远离寒冷之处,靠近温暖的地方,不要大汗淋漓,以助养胃气。不要过于温暖,也不要顶风冒雪。可以稍微地加以宣泄,不要服食大全补品之类。因为这时自然界所有的阳气都处于静息状态,所以人不可受到风寒之气的侵袭,不可损伤筋骨。十二月属于临卦。临即大,说明阳艾由下往上渐渐成长,阳气慢慢往上逼迫阴气,对人体越来越有利。体内之气在亥时最为旺盛,此时坐卧面向西北方向最为适宜。

孙真人说:这个月人的脾土之气旺盛,而肾水之气不行,因此应该少吃甘甜的食物,多吃苦味的食物,以补心助肺,使肾脏得到调理。不要冒霜顶雪,不要宣泄津液和汗水。十二月初三这一天,应该斋戒静坐,焚香养道,最为吉利。

唐代名医孙思邈指出:“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一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故食能排邓而安脏腑。”说明饮食对人体的作用。数九寒天,人们大补特补无可非议,但进补不可无章无法,应本着“因人施膳”的原则,了解饮食宜忌的含义,元代《饮食须知》强调:“饮食,以养生,而不知物性有相宜相忌,纵然杂进,轻则五内不和,重则立兴祸患。”所以在进补时不要被“五味之所伤”。

说到进补,自古就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的说法。人们在经过了春、夏、秋近一年的消耗,脏腑的阴阳气血会有所偏衰,合理进补即可及时补充气血南夜,抵御严寒侵袭,又能使来年少生疾病,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养生目的。在冬令进补时应食补、药补相结合,以温补为宜。

常用补药有人参、黄蔑、阿胶、一冬虫夏草、首乌、枸杞、当归等;食补要根据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结合食物之性来选择羊肉、狗肉、猪肉、鸡肉、鸭肉、鳝鱼、甲鱼、鱿鱼和海虾等,其他食物如核桃仁、大枣、龙眼肉、芝麻、山药、莲子、百合、栗子等。适宜的膳食有山药羊肉汤、强肾狗肉汤、素炒三丝、丝瓜西红柿粥等,有补脾胃、温肾阳、健脾化滞、化痰止咳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