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传世医书中的养生智慧
15722000000022

第22章 《老老恒言》

养生家曹庭栋

曹庭栋,字楷人,号六圃,浙江嘉兴人。生于康熙三十八年,卒于乾隆五十年,年八十七岁,是清初著名养生学家。

他生性恬淡,勤奋博学,少嗜学工诗,二十二岁时开始学画兰竹。作画不拘于古法,善于用墨,色彩华鲜,丰神秀朗,超越寻常作家之上。人到中年后,便不再为世名所累,绝意进取,归隐家园。

曹庭栋为人十分孝顺,他在其所居住的地方累土为山,山上种植各种花草树木,以侍奉母亲游赏,并将这座小山取名为慈山,自号慈山居士。在此绘画、弹琴、赋诗,摹写篆、隶,用来抒发自己的闲情逸致。就这样一过就是三十几年,他所坐的木榻穿而复补。

曹庭栋生性旷达,晚年种植梅花成林。他生平最爱贺铸诗,曾认为《宋诗钞》中诗词漏略甚多,所以四处采补遗漏,著成《宋百家诗存》二十八卷;另外他还著有《产鹤亭诗集》七卷,《老老恒言》五卷,《易准》四卷,《婚礼通考》二十四卷,《孝经通释》十卷,《逸语》十卷,及《琴学内篇》一卷,《外篇》一卷,均《清史列传》并传于世。

值得指出的是《老老恒言》一书,此书是曹庭栋75岁高龄时所著,因为书中讲述的是老年人如何养生防病,所以又取名为《养生随笔》。该书从老年人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广泛地阐述了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的养生方法,浅近易行,被后世奉为“健康之宝”,为老年养生做出了很大贡献。

老年人的养生法则

曹庭栋的养生思想体现在其所著的《老老恒言》一书中。他认为养生首先要顺应自然,这是养生的指导思想。就曹庭栋自己而言,他养生不求助于医药,不求助于引导,惟以顺应自然为宗法,以求颐养天和,延年益寿。他主张在日常生活中要顺应自己的习性,不可有半点勉强。并批判了古人所说的“努力加餐饭”,认为“老年人不减足矣,加则必扰胃气,况努力定觉勉强,纵使一餐可加,后必不继,奚益焉”。并指出:“食取称意,衣取适体。”这就是养生的妙药。

曹庭栋谈养生另外还强调起居饮食。指出久坐则脉络滞,闲居时在室内缓步盘旋数十周,可使筋骨活动,脉络得以流通,又能增强足力,防止久坐伤肉的弊端。他在《老老恒言》中提到,凡步行,应当先起立,振衣定息,进行导引,徐徐行一度,然后从容展步,则气血不惰,精力足力倍增。饭后食物停胃,必须缓行数百步,可以帮助消化。在行步时,不宜与人语,以防“气遂断续而失调”。行走时应且行且立,且立且行,保持闲暇自如的姿态。散步之远近,须自揣足力,不宜勉强,随其意之所便。散步回家以后,即应“就便榻眠”少顷,并进汤饮以和其气。上述的方法,对老人都很适用。

曹庭栋在《老老恒言》中提到养生还需重视调理脾胃。他认为,调理脾胃对恢复元气有很大的作用,书中讲到“脾胃乃后天之本,老人更以调理脾胃为切要”。因为胃阳弱则百病生,脾阴足则万病息,故而古人调理脾胃之法,注重饮食,“服食即当药饵”。曹庭栋还将调理饮食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比如他主张在夏季,早晨起床后不要马上进食,可先喝米汤以润肺。在冬季早晨,起床时应当拥被披衣稍坐片刻,早餐前先热饮如乳酪莲子汤、枣汤之类以养脾,或饮少量黄酒来鼓舞胃气。曹庭栋特别指出,在季节变换时,更应重视调理脾胃。夏至以后,秋分以前,需慎用瓜果生冷诸物,以免伤及脾胃。在平日进食时,老年人宜少食少饮,令脾易运磨,乃化精液。否则即便是补益力量很强的饮食,也会导致脾胃受伤。另外老人若患了小病,应当吃一些具有治病作用的食物,当然,这些食物也应少吃,使腹常空虚,则络脉易于转运,元气渐复,微邪自退。

对于饮食调养,曹庭栋特别推崇老年人食粥。他指出,粥能益人,老年尤宜。每日空腹食淡粥一小盆,能够生津快胃,所益非细。食粥对于老年人来说十分便利简单,并且无病时可调养,有病时可疗疾。《老老恒言》中提到,就调养来说,食粥时最好空腹,或者在晚餐时食用,食粥后无需加食其他食物,以防过饱。食粥时最好在粥温热时进食,吃粥过程中微微出汗,能起到通利血脉作用。在食粥的过程中,应该专心致志,不要与人交谈。粥味宜淡,不宜过咸。

此外,在精神调养方面,曹庭栋还指出老人应定心、戒怒、知足、善于自我排解,才能保障身心健康,寿度百岁。

《老老恒言》中的养生智慧

少寐乃老年大患

医典妙语

少寐乃老年大患,《内经》谓“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则阴气虚,故目不瞑。载有方药,罕闻奏效。邵子曰:“寤则神栖于心。”又曰:“神统于心。”大抵以清心为切要。然心实最难把捉,必先平居静养。入寝时,将一切营为计虑,举念即除,渐除渐少,渐少渐无,自然可得安眠;若终日扰扰,七情火动,辗转牵怀,欲其一时消释得乎!

——《老老恒言·安寝》

养生智慧——睡眠与健康

睡眠是人体借以维持正常生理机能的自然休息。睡眠能保护大脑皮层的细胞使其免于衰竭和损坏。通过睡眠使神经组织在觉醒时消耗的力量能得以恢复。中国传统养生学对睡眠科学十分重视。宋代政治家王安石曾写诗云,“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

历代养生家对睡眠的方位很讲究,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春夏阳气当旺,东方属阳主升,睡眠时头应向东以应升发之气,秋冬阳气潜藏,西方属阴主降,睡眠时头应向西以应潜藏之气。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中说:“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根据上述理论,有的养生家还提出睡眠的四个方位,即春季头向东,夏季头向南,秋季头向西,冬季头向北,所谓“秉旺气”。此外,也有的养生家提出恒东向,忌北向的寝卧原则。

人的睡眠的姿势是多种多样的,早在《论语·乡党》中就已指出,“寝不尸”,即谓不仰卧也。其后《千金要方·道林养性》又说:“屈膝侧卧,益人气力,胜正偃卧”。希夷安《睡诀》中还对侧卧的姿势进行了描述,他写道:“左侧卧则屈左足,屈左臂,以手上承头,伸右足,以右手置右股间,右侧卧反是。”

一般说来,睡眠的基本姿势有三种,即仰卧、俯卧和侧卧。有人认为,俯卧、仰卧、左卧等睡眠的姿势均不适宜,因为俯卧时整个身体上半部的重量都压在胸部,以至不能自由呼吸,易引起噩梦。仰卧时手易放在胸前压住心窝部,这也是梦魇的原因。仰卧时,舌根往后坠缩,容易引起呼吸不畅而打鼾。左侧卧心尖部易受压,如耳贴枕上会听到心跳声音,影响入睡,也会导致噩梦。

在侧卧中,多主张右侧卧,《释氏戒律》中指出,“卧唯右侧”。《老老恒言》中认为食后宜右侧卧,而食远左右皆宜。右侧卧时,全身肌肉松弛,呼吸舒畅,而且能使心脏、肺脏和胃肠的生理活动降到最低。心脏不受压迫,肺脏自由呼吸,能保证全身在睡眠状态下所需要的氧气。氧气的供给充足,使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脑细胞就能充分恢复自己的能量储备。

其实对于睡觉的姿势不能单一而论。生理学家认为,睡眠是抑制过程在大脑皮层广泛散开的结果,而睡眠时的辗转反侧有助于这个扩散的作用。总之,睡眠姿势的选择,应以有利于迅速入睡,睡得自然舒适为准。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和生活节律,对睡眠有着重要意义。

关于睡眠的时间,古人的认识比较笼统,即所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内经》讲的较为具体,即春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季“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季“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季“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其后明代胡文焕在其《类修要诀》中更进一步阐述了这个问题,他写道:“春夏宜早起,秋冬任晏眠,晏忌日出后,早忌鸡鸣前。”长寿老人大多睡眠很好,每天睡足8小时,这是长寿的重要条件。

由于睡眠与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对睡眠的忌讳也很重视,比如睡眠不可仰卧,睡时宜侧生屈膝,则精气不散,醒时宜舒展活动,则气血流通,如果仰卧,则体直不舒,肌肉不能放松,且手易搭胸,多生噩梦,还影响呼吸与心跳;睡眠不可忧虑,睡时一定要专心安稳思睡,不可想事,古人说:“先睡心,后睡眼。”这是睡眠的重要秘诀,如果睡下以后思想日间或过去、未来的杂事,甚至忧愁焦虑,不但会失眠,而且对人体的损害会比白天更大;睡前不可恼怒,凡情态的变化都会引起气血的紊乱,从而导致失眠,甚至疾病。所以睡前非但不可恼怒,亦应避免任何情绪过激;睡前不可进食,临睡进食容易增加肠胃负担,既影响人睡,又伤害身体。如睡前感觉饥饿,饮食后宜稍休息一段时间再睡。若夜卧以后在床上进食,则更为不利,当然,由于特殊情况所造成的因饥饿而进食,则又当别论,只是不应形成习惯;睡卧不可言语,中医认为,肺为五脏华盖,主出声音,凡人卧下,肺即收敛,如果此时言语,则易耗肺气,这好像钟磬一样,不悬挂则不能发声。另外,睡前说话,也会使精神兴奋,思想活跃,从而影响入睡,导致失眠;睡卧不可对灯,睡卧对灯光,使心神不能安定,不易入睡,也易醒;睡时不可开口,张口呼吸有很多缺点,不仅不卫生,而且使肺脏易受冷空气和灰尘等的刺激,胃内也易进入凉气;睡前不可掩面,以被覆面,使人呼吸困难,而且吸人自己呼出的二氧化碳,对于身体健康极为不利;卧处不可当风,古人认为,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人体睡眠后,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降低,最易受风邪的侵袭;卧处不可对火炉,卧时对火炉,易受火气蒸犯,令人头重目赤,或患痛肿疮疖,并易发生感冒。

老人用药需谨慎

医典妙语

老年偶患微疾,加以调停饮食,就食物中之当病者食之;食亦宜少,使腹常空虚,则络脉易于转运,元气渐复,微邪自退,乃第一要诀。

药不当病,服之每未见害,所以言医易,而医者日益多。殊不知既不当病,便隐然受其累,病家不觉,医者亦不自省。愚谓微病自可勿药有喜,重病则寒凉攻补,又不敢轻试。谚云:不服药为中医。于老年尤当。

——《老老恒言·慎药》

养生智慧——老人用药须知

人到老年,心、肝、肾、肺、脑等功能均逐渐减退,所以不可滥服药物,应注意以下几点:忌滥用解热止痛药。老年人易患腰酸背痛和四肢关节疼痛,如长期使用消炎痛、保泰松等止痛药则有害无益。保泰松易引起浮肿和红细胞减少,甚至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消炎痛易引起老年人眩晕、精神障碍或腹泻等不良反应,忌滥用泻药。

便秘是老年人发病较多的一种,有的老人擅用泻药,这样可引起钙和维生素的大量丢失而引起慢性中毒性肝损害。忌随便服用安眠药。因老年人对安眠药的分解排泄较慢,服用常用量即可引起过度疲倦。长期用药可以形成习惯,有些还可促进其分解酶的增加而使用量逐渐加大,贻害无穷。忌滥用抗生素。有些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容易损害听力,对老年人尤其敏感。氯霉素等可抑制骨髓,影响造血功能。

老人用药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剂量不可过大。老年人肝细胞内促进药物分解代谢的酶活性降低,而且肾脏功能衰退,解毒功能差。所以老年人用药若与青壮年人同样剂量,则易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甚至造成中毒。

二是用药品种不可太多。老人都想延年益寿,但老病缠身,就常依赖各种药物,还认为多多益善,一次常服用多种药品,殊不知药物之间有的有协同作用,有的有拮抗作用,只顾吃药治病,而不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毒性增强或作用减弱,就可能造成严重不良后果,如阿司匹林和激素类同服易产生胃溃疡出血,糖尿病人在服用降糖药同时服利尿药双氢克尿塞,会使血糖升高。

三是安眠药不可随便用。失眠是老年人免不了的事情,偶尔服一些安眠药是可以的,但不要养成习惯。不少安眠药如苯巴比妥类、眠尔通等,开始时用量虽小,但若长期服用必须增加用量,很快就能产生依赖性,离开安眠药就不行。特别是老年人的生理机能衰退,这类药在体内停留时间较长,故常在第二天还有头晕,步态不稳、踉跄等现象。医学上称之为宿醉现象。因此,老年人不可常服安眠药,也不要常服一种安眠药,可以偶尔服用一些,或几种安眠药交替轮换使用。

四是泻药不可常用。老年人常易患便秘,大多是因为身体过胖、腹部肌肉无力、肠蠕动减弱所致的功能性便秘。如为此而常服泻药,可使脂溶性维生素溶于其中而排出,再加上乳化脂的胆汁分泌减少,造成脂溶性维生素的缺乏。维生素A的缺乏易导致夜盲症,维生素D的缺乏能引起骨质疏松,维生素E的缺乏易出现老人斑,维生素K的缺乏则可引起凝血障碍,由此看来,还是少用泻药为好,实在需要时,以用开塞露或中药番泻叶为佳。

五是中药不可滥用。不少老年人认为,中药无副作用,经常服用也无不可。这种看法并不科学,因为中药也要经过肝脏代谢,肾脏排泄,服用过量也有可能引起中毒。因此,老年人服用中药需谨慎从事,就是补药如人参等也不可随心所欲,而应遵从医嘱。

老人穿戴的厚薄适当

医典妙语

夏虽极热时,必着葛布短半臂,以护其胸背。

——《老老恒言·衣》

养生智慧——老人的衣着

历代养生家认为,衣服的质地应轻柔保暖,大小适宜,《老老恒言》中指出:“唯长短宽窄,期于适体。”明代养生家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也提到:“衣薄绵轻葛,不宜华丽粗重。”

衣着的厚薄脱着,养生家也有详尽阐述,综合起来,可有三个方面。第一方面:脱着随乎寒热。《老老恒言·衣》中说:“其厚薄酌乎天时”,“热即脱,冷即着”。《彭祖摄生养性论》中也说:“先寒而后衣,先热而后解。”均指出了衣服的厚薄脱着应与天时的冷暖相适应。另一方面,古人还认识到穿衣不宜过暖,否则反容易受邪致病。晋代养生家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教诫篇》中说:“彭祖曰:重衣厚褥,体不劳苦,以致风寒之疾。”因为衣服过暖,则机体缺乏耐受风寒的锻炼,反而使得抗邪防病之力减弱。至于老人和身体虚弱的人,由于对寒热的耐受性较差,所以又当尽量注意慎于脱着,以免脱着时感冒邪气。《寿世保元·老人》中说:“慎于脱着,避免风寒暑湿之侵,小心调摄。”

第二方面:脱着顺乎四时。春季阴寒未尽,阳气渐生。一是早春宜减衣不减裤,以助阳气的生发。《老老恒言·燕居》中说:“春冰未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所以养阳之生气。”二是随时加减不可急脱急着。《老老恒言·燕居》又说:“绵衣不可顿加,少暖又须暂脱。”夏季尽管阳热炽盛,仍应着衣以护其胸背。《老老恒言·衣》中指出:“夏虽极热时,必着葛布短半臂,以护其胸背。”这一点对老年及体弱之人尤为重要。秋季气候转凉,亦要注意随时加衣。冬季寒冷渐盛,应当随着气温的寒冷逐渐加衣,但要避免一次加得过多。元代养生家丘处机在《摄生消息论·冬季摄生消息论》中说,冬季“宜寒甚方加绵衣,以渐加厚,不得一顿便多,唯无寒而已”。

第三方面:脱着要有禁忌。前人提出的脱着禁忌,主要是有以下几点:一是大汗之时勿脱衣。《老老恒言·防疾》中则指出,“春秋时大汗,勿遂衣”,否则“湿气侵肤,亦足为累”。《彭祖摄生养性论》中说:“勿汗出甚而使解衣。”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中也说“凡大汗勿偏脱衣,喜得偏风半身不遂。”大汗之时不急脱衣的道理,在汗时人体腠理发泄,汗孔开张,急脱衣则易遭受风寒邪气的侵袭,而汗湿滞留肌肤,产生风寒之类的病变。二是汗后应及时换衣。《老老恒言·防疾》中说:“汗止又须即易。”这是因为大汗湿衣而不易干,久之亦可因汗后腾虚,湿邪入侵而为病。《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中也说:“湿衣及汗衣皆不可久着,令人发疮及风痉”并指出“大汗能易衣佳”。

要想睡得好,被褥有讲究

医典妙语

稳卧必得厚褥,老人骨瘦体弱,尤须褥厚,必宜多备,渐冷渐加。每年以其另一易新絮,紧着身铺之,倍觉松软。挨次递易,则每年皆新絮褥着身矣。

——《老老恒言·被》

养生智慧——老人的被褥

古代养生家也很重视被褥与健康长寿的关系,要言之有四个方面:

一是被宜保暖,轻柔宽大,人体阳气随睡眠而有浮沉出入的变化,白天人体阳气浮出于外以卫护肌表,夜晚人体阳气沉入于里以温煦内脏,晚上人卧之时,阳所归于里而卫外功能减弱,易被风寒之邪所侵,所以睡觉必须保暖御寒,因此保暖是人们对被絮的最基本要求。《老老恒言·被》中反复强调,被应“使暖气不散”就是这个意思。被宜轻柔,历代养生家多强调被絮要轻柔贴身。《老老恒言·被》中以皮被与丝棉被相比较,得出下面的结论,即皮被“较以丝绵装者,究之轻柔勿及”,因而主张以丝绵为被,被絮轻柔,则少既贴身防寒,又减轻了对身体的压力,有助于机体的气血流畅,可以促进睡眠。被絮宜宽大,《老老恒言·被》中还说:“被取暖气不漏,故必阔大,使两边可折。”被絮宽大可折,则身体转动方便,舒适,保暖,有益于睡眠。此外,还要注意被褥厚薄适度。

二是褥要厚软保暖。《老老恒言·褥》中说:“睡卧必得厚褥,老人骨瘦体弱,尤须厚褥,必须多备,渐冷渐加,每年以其一另易新絮,紧着身铺之,倍觉松软。”厚软之褥既保暖又舒适,适宜老年人躺卧。

三是褥底禁垫油布等物。油布等物不透空气,用之不能收湿,反使湿气下聚,易使人得湿痰痛痹诸症。《老老恒言·褥》中说:“有用油布,单铺褥底,晨起揭褥,单上湿气可证,油布不能收湿气。《南华经》曰:“民湿寝则患腰疾偏。此非湿寝,然每夜如是,受湿亦甚,必致疾二。”因此,古人多主张用毡或其他收湿保暖之物作垫,认为“褥底铺毡,可藉收湿,卧时热气下注,必有微湿,得毡以收之”,自可免患腰腿湿气诸疾。

四是被褥宜勤晒。《老老恒言·褥》中指出:“阳光益人,且能发松诸物,褥久则卧实,隔两三宿即向阳处晒之,毋厌其频,被亦然。不特棉絮加松,终宵有余暖,受益确有明验。”前人的认识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阳光里紫外线具有很强的杀菌能力。据实验证明,布鲁氏杆菌在阳光直接照射10到20分钟时即被杀死;结核杆菌被照射45分钟至数小时就失去活性;其他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球菌、流行性感冒病毒、伤寒、痢疾杆菌等少则几分钟,多则几个小时的暴晒也会被杀死。因此,晾晒被褥实际就是一次很好的杀菌消毒。另一方面时间用得过久的被褥,因为棉花长期受压,并吸收皮肤分泌的油脂和汗水以及皮屑、污垢等物,堵附了棉花纤维之间的空隙,使棉花板结、发硬,易滋生细菌。这样的被褥不仅有股难闻的气味,而且盖着也不暖和。晾晒被褥即可利用日光对物品的干燥驱湿作用,使受潮的棉花受热膨胀,空隙变大,含更多的空气。这样的棉絮就松软而富有弹性,且不易散热,盖起来就舒适多了。

老人床铺的安置很重要

医典妙语

安其寝处。安之法,床为要。

——《老老恒言·床》

养生智慧——老人的床铺

对于床及其安置,古人提出如下要求:一是床要宽大。床宽大,则睡时可以随意伸缩转动,有利于气血流通,筋骨舒展。故《老老恒言·床》中说:“八尺曰床。故床必宽大。”

二是床宜低矮。《老老恒言·床》说:“床低则卧起俱便。”这一点对老年人来说尤其重要。睡觉是老年人的主要休息方式,老年人年迈体衰,起卧不便,若再设床偏高,则起卧时耗气力,往往影响正常休息。但是,低床又要注意避免风湿之气,一般可以厚铺床垫,并勤晒保干加以预防,《老老恒言·床》说:“如砖地安床,恐有地风暗吹,及湿气上透,须办床垫。”今之草垫、棕垫等可酌情采用。

三是床位随冬夏而变。冬天床应置于避风之处,但靠墙时要注意防潮,《老老恒言·床》谓“安床着壁,须杉木板隔之,杉质松,能敛湿气”,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夏天床应移置到通风清凉处,以避免睡觉受热。故《老老恒言·床》中指出:“盛夏暂移床置于室中央,四面空虚,即散烦热。”

在现代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情况下,睡床更引起普遍的重视。许多人根据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原理,对床的构造进行了研究。人们发现,人睡在不同的床上,其脊柱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天长日久,定型以后一旦脊柱改变,必将引起腰背肌肉的劳损而发生疼痛,或使原有劳损的患者症状加重。所以,保持脊柱的正直,改善脊柱的生理弧度,是预防治疗腰背肌劳损的重要措施之一,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选择合适的睡床。

床的硬度宜适中,最好是木板床上铺垫十厘米左右的棉絮,这样可避免床板过硬,如果棉絮过薄,缺乏对人体的缓冲力,引起睡眠时转侧过频,多梦易醒,周身酸痛,不利于消除疲劳。床也不宜过软,如弹簧床、席梦思软床等,软床可使脊柱侧弯,造成腰部劳损,特别是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骨关节进行性变形,或有腰部劳损和关节炎的病人,会使症状加重。对那些活动不灵活的老年人来说,睡软床翻动更觉不便。特别是对脊柱弯曲的人,睡软床更不适宜。

枕头与老人的健康有一定关系

医典妙语

高下尺寸,令侧卧恰与肩平,即仰卧亦觉安舒……太低则项垂,阳气不达,未免头目昏眩;太高则项屈,或致作瘫,不能转动。

——《老老恒言·床》

养生智慧——老人的枕头

枕头与人体健康也有一定的关系,主要包括枕头的高度、长度和内容物等。《老老恒言·枕》中对于枕头的尺寸曾有明确的规定,谓“高下尺寸,令侧卧恰与肩平,即仰卧亦觉安舒”。枕头太低或太高均不利于健康,“太低则项垂,阳气不达,未免头目昏眩;太高则项屈,或致作瘫,不能转动”。《显道经》中也说:“枕高肝缩,枕下肺赛,以四寸为平枕。”

前人认为枕宜稍长。枕长人在睡觉时可以自由辗转反侧,而保持气机畅通。《老老恒言·枕》中说:“老年独寝,亦需长枕,则反侧不滞于一处。”

枕的内容物是枕的重要部分,直接关系到脑的健康。前人囊枕之物比较丰富,有菊花、绿豆皮、茶叶、通草、芦花、柳絮、中药等,总的来说,枕芯的选择,以质地柔软为宜。《老老恒言·床》中说:“凡枕之坚实者不用。”当然,也有习惯用藤枕、瓷枕、石膏枕而感觉舒适者,具体仍应因人而异。

一般来说,正常无病之人,可根据自己的习惯随意选择适合自己使用的枕芯,但亦应以质地柔软为佳。有病的人,特别是头部有病之人,则可择选具有治疗作用的药物枕芯。例如,患高血压病及头风头火重的人,可用桑叶、菊花、绿豆皮或石膏枕;患其他疾病的也可请医生酌情配枕。《老老恒言·枕》中载有一种耳枕,为专备老年人所用之品。书中说:“侧卧耳必有枕,老年气血易滞,或患麻木,甚且作痛,办耳枕。其长广如枕,高不过寸,中开一孔,卧时加于枕,以耳纳入。耳为肾窍,枕此并杜耳鸣耳寒之患。”这种枕也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老人食粥胜良药

医典妙语

若要不失眠,煮粥加白莲;若想皮肤好,大米煮红枣;气短体虚弱,粥里加山药;心虚气不足,桂圆煨米粥;要治口臭症,荔枝粥除根;清退高热症,煮粥加芦根;血压高头晕,胡萝卜粥灵;防治脚气病,米糠煮粥饮,肠胃缓泻症,胡桃米粥炖,头昏多汗症,煮粥加薏仁;便秘补中气,藕粥很相宜,夏令防中暑,荷叶同粥煮,若要双目明,粥中加旱芹。

——《粥疗歌》

养生智慧——食粥保健康

粥,是人们生活中最普通、最常吃的一种食品,不仅可果腹,且能补益身心、延年益寿。中国的粥在四千年前主要为食用,2500年前始作药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有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用“火齐粥”治齐王病,谓粥可实五脏六腑之气,且能逐热,一饮汗尽,二饮热去,三饮病已。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伤寒论》述:“桂枝汤,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便是有力例证。

北宋著名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他在《粥记》中写道:“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为饮食之妙法也。”明代《医学入门》亦作了类似的记述:“晨起食粥,推陈致新,利膈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补不小。”

粥品多样,如红豆粥、绿豆粥、芝麻粥、麦片粥等等。广东人食粥更为普及,君不见广东人吃早茶,茶水已灌饱,还是吃了一碗粥来果腹。广东的粥品,五花八门,少说也有一二百种。仅“鱼生粥”一项,就有鱼片粥、鱼膏粥、鱼皮粥,鱼骨粥,鱼唇粥、鱼球粥和鱼腩粥等。其中最负盛名的当推“艇仔粥”,源出广州西关荔枝湾一带,艇家们便在艇上煮粥,向游人叫卖。“艇仔粥”以鲜鱼片、炸粉丝、海蜇皮、花生仁和粳米煮成,鲜美可口。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脾胃虚寒者,若在早晨进食油腻生硬之物,会引起消化不良,而清淡的粥品,是利于消化的。如能在粥中加些莲子、红枣、山药、桂圆、薏仁等保健食物,则更有益于身体健康,祛病防病。

以下向老人推荐一些粥方以供参考:

银耳粥:取干银耳10克,大米50克。将干银耳水发洗净,撕碎与米同煮成粥食用。立秋后,中老年人多喝一些银耳粥对身体很有好处。银耳为药食两用之品,药性平和,服用安全,能清肺之热,养胃之阴,适合身体虚弱的中老年人及高血压、高血脂及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食用。

滋肾双耳粥:取银耳10克,黑木耳10克,用温水发泡,摘去柄蒂,除去杂质,洗净,放入碗内;加入冰糖30克、大米适量、水半碗;再隔水蒸煮成粥。可每日两次食用。滋肾双耳粥多服可有滋阴补肾润肺之功。

肉苁蓉粥:肉苁蓉15克,大米50克。先将肉苁蓉洗净,切细,同大米一同煮粥,待熟服食,每日1剂,连续3至5天。可补肾助阳,润肠通便,适用于老人阳虚便秘、畏寒肢冷、脘腹隐痛、小便频数等。

参芪粥:党参、黄芪各10克,大米50克,白砂糖适量。将党参、黄芪切片,水煎取汁,加大米煮为稀粥,每日1剂,连续3至5天。可补中益气,适用于老年人气虚便秘。

桑仁粥:取桑椹30克,糯米60克,冰糖适量,煮粥服食。可养肝益脑,滋阴明目,润肠通便,适用于肝阴亏虚便秘者。

胡桃粳米粥:胡桃12个,粳米100克。取胡桃仁与洗净的粳米同放锅内,加入清水1000克,熬煮成粥。每日2次。有通便作用,适用于慢性便秘。

参莲大枣粥:党参、干莲子、大枣各10克,粳米30克。先将党参、莲子碾细末备用;再将大枣用水略煮,剥去皮、核,取枣肉切碎,以煮枣水将枣肉、粳米、党参末和莲子末同煮为粥。早晚各温热服食1次。党参补中益气;莲子补脾止泻;大枣健脾和胃;粳米和胃止泻。诸味成粥共达益气健脾止泻之功效。

适合老年人的导引养生法

医典妙语

导引之法甚多,如八段锦、华佗五禽戏、娑罗门十二法、天竺按摩诀之类,不过宜畅气血,展舒筋骸,有益无损,兹择老年易行者附于左,分卧功、坐功、立功三项。至于叩齿咽津,任意为之可也。修炼家有纳气通三关结成丹之说,必属左道毋惑!

——《老老恒言·导引》

养生智慧——曹庭栋导引法

卧功五段:

仰卧,伸两足,竖足趾,伸两臂,伸十指,俱着力向下,左右连身牵动数遍;

仰卧,伸左足,以右足屈向前,两手用力攀至左,及胁,攀左足同,轮流行;

仰卧,竖两膝,膝头相并,两足向外,以左右手各攀左右足,着力外向数遍;

仰卧,伸左足,竖右膝,两手兜住右足底,膝头至胸,兜左足同,轮流行;

仰卧,伸两足,左手握大拇指,首着枕,两肘着席,微举腰摇动数遍。

立功五段:

正立,两手叉向后,举左足空掉数遍,掉右足同,轮流行;

正立,仰面昂胸,伸直两臂,向前,开掌相并,抬起,如抬重物,高及首,数遍;

正立,横伸两臂,左右托开,手握大拇指,宛转顺逆摇动,不计遍;

正立,两臂垂向前,近腹,手握大拇指,如提百钧重物,左右肩俱耸动,数遍;

正立,开掌,一臂挺直向上,如托生物,一臂挺直向下如压重物,左右手轮流行。

坐功十段:

趺坐,擦热两掌,作洗面状,眼眶、鼻梁、耳根各处周到,面觉微热为度;

趺坐,伸腰,两手置膝,以目随头左右瞻顾如摇头状,数十遍;

趺坐,伸腰,两臂用力,作挽硬弓势,左右臂轮流互行之;

趺坐,两手仰掌,挺时用力,齐向上,如托百钧重物,数遍;

趺坐,伸腰,两手握大拇指作拳,向前用力,作捶物状,数遍;

趺坐,伸腰,两手握大拇指向后,托实坐处,微举臀,以腰摆摇数遍;

趺坐,伸腰,两手置膝,以腰前扭后扭,复左侧右侧,全身着力,互行之,不计遍;

趺坐,伸腰,两手开掌,十指相叉,两肘拱起,掌按胸前,反掌推出,正掌挽来,数遍;

趺坐,伸腰,两手握大拇指作拳,反后捶背及腰,又向前左右交捶背及腿,取快而止;

趺坐,两手按膝,左右肩前后交扭,如转辘轳,令骨节俱响,背觉微热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