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传世医书中的养生智慧
15722000000008

第8章 《抱朴子》

道教仙家返璞归真的养生秘籍

道家仙翁葛洪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人称“葛仙翁”,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生于公元283,死于公元363年,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养生学家。

他的一生,对于道教思想有着执著的追求与感悟,对于长寿与养生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方法。作为当时的道教学者,著名医家和养生大家,他将道学、医学以及养生学三大学科相融合,将深奥的道学理论运用在医学与养生学中,并将“无欲无求,只为延年益寿”的思想贯穿于自己的养生观念中,体现了道家的清心寡欲、返璞归真的思想。

葛洪出身江南士族,自幼十分好学,他的父亲也非常疼爱他。但就在他13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也逐渐衰落。但葛洪并不气馁,靠上山砍柴维持生计并继续求学。16岁的时候开始读《孝经》、《论语》、《易经》等儒家经典,并对“神仙之术”、“导养”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也逐渐将注意力转向了道学。后来他曾应吴兴太守顾秘之邀,到他率领的部队里担任将兵都尉,征讨当时的石冰起义。后来石冰兵败,顾秘邀赏,葛洪却辞官独自跑到洛阳,去搜求异书以增广自己的学问。后应故交广州刺史嵇含之约赴广州,认识了南海太守鲍玄。鲍玄通养生术和医药学,他器重葛洪的才华,不但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葛洪,还把自己的学问也传授给了葛洪。

葛洪一生笃信道教理论,认为道教和儒教比较起来,道教是本源,儒教则是末流。他认为道家和儒家的根本区别在于,儒家喜爱势利,孜孜追求名利。虽然可以功成名就,却往往身心疲惫,辛苦恣睢;而道家追求的是一种无欲无求的境界,主张通过自身修炼而达到养生延年的目的。想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清心寡欲,去除心中的杂念与无尽的欲望,用恬静与淡然的心情来看待世事,修身养性。这是一种典型的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虽然有悖于现代社会激烈竞争的思想,但对于养生却有着积极的作用。

葛洪一生修身养性,济世救人。他所著的《肘后备急方》里的治病药方,都是民间的草药,便宜方便,深受百姓喜爱。书中收集的大量救急用的药方,都是他在行医、游历的过程中收集和筛选出来的。由于他经常为黎民百姓治疗疾病,百姓对葛洪非常爱戴,于是称其为“葛仙翁”。

传说故事——葛洪勾漏洞升仙

话说葛洪曾当勾漏县令,发觉鸭埌村有户陈姓的村民不纳粮,不知是何缘故,便去察访。

在放牧儿童的带领下他来到这户人家,首先见到一群四五十岁的男男女女在纺纱织布。问起纳粮的事,他们说:“回家中有老人,进去问便知”。葛洪入内,见几位古稀老人在打草席、织草鞋。问起纳粮的事,他们回答说:“得向屋里的父兄问才知道”。葛洪只好再往里走,只见两对老夫妻,坐在簸箕前拣去白米里的稗子。问及纳粮事,老人说:“上有老人,要问他们才知道”。葛洪诧异道:“你们贵庚多少了,怎么还上有老人?”两对老夫妻说:“我们4人合起来已有400多岁了,今年大家都过了百岁寿辰,但是家父家慈还健在,还大我们20多岁呢。至于纳粮的事,还要问他们才知道”。葛洪再进去,先闻琅琅读书声,进到厅堂,见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在读书,老太太则在缝补衣服。葛洪上前拜见,老翁请茶,进口别有滋味,使人们精神爽快。葛洪请问老人家一家为何如此寿老?老翁说:“一靠劳动锻炼身体,二靠读书修心养性;还得用勾漏山茶和莲花井水泡了喝。”关于纳粮嘛,他说皇帝早有规定,五代同堂的免了。

葛洪这时什么都明白了。觉得莲花井神奇,便问井中莫非有宝。老人说,宝物就是莲花,除非清官良民,很难见到。若得吞了莲花,还会成仙呢。葛洪想道,自己最清正廉明,可能会见到井中的莲花。他便经常去莲花井守候。一日炼丹,午后困倦,梦见有仙人告诉他明早三更到莲花井等候。葛洪依时来到井边,果然井中泉水涌喷,索索有声,一朵晶莹闪烁的白玉莲花破水而出,香气喷射,沁人心脾。他忙把莲花摘下拌些井水吞了,顿时身子轻飘飘,双脚离地,升仙而去。

炼丹以求长生不老

葛洪的兴趣在炼丹和医药这两方面。他精晓医学和药物学,主张道士兼修医术,有助于济世救人,得道成仙。他所撰的《肘后备急方》、《肘后救卒方》、《金匾药方》、《玉函方》等医学著作中,保存了不少我国早期医学典籍,记载了许多民间治病的常用方剂。他还强调灸法的使用,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清晰明确的注明了各种灸的使用方法,只要弄清灸的分寸,就是不懂得针灸的人也能使用。

葛洪继承和发扬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论,在《抱朴子内篇》中,他全面强调要想成为神仙,必须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不修德行,光炼方术本无法长生。他主张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

另外,他还系统总结了晋以前的炼丹成就,记载了大量的古代丹经和丹法,对以后炼丹术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与贡献。葛洪中年时,晋元帝及晋咸帝都曾赐召他高官厚爵,都被婉言谢绝。在他年老的时候,听说交趾(今越南)出产丹砂,这是炼丹的主要原料,于是向朝廷请求到靠近该地的勾漏县(今属广西)去当县令。皇帝认为葛洪资望很高,而县令的职位太小,没有同意。葛洪一再请求说,并非以当大官为荣,而是因为那里有丹砂的缘故,终于得到了皇帝的批准。但他路过广州东面的罗浮山时,见其景色秀丽,主峰飞云、瀑布、泉水,便停留于此,炼丹、行医、著述,直到逝世。至今罗浮山这一道教“第七洞天”仍有“葛洪炼丹处”遗迹。

传说故事——葛仙翁除妖

相传一天,葛洪见民间百姓受灾,于是头戴星冠,身披鹤氅,手执拂尘,足踏云履,肩背宝葫芦,降临人间。于当时阴风飒飒,黑雾迷漫,鬼哭狼嚎,地荒山秃,民不聊生,怨气冲天的浙江宁波灵峰山修筑了一个草庐,名曰“演法堂”,接济水患蝗灾的百姓。

不久灵峰山便山清水秀,松柏青青,奇花吐芳,异草飘香,百姓亦逢凶化吉,生活日趋祥和。这下可气恼了为非作歹的四个妖怪——太丘居士赤练蛇精、网岙山人乌鸦精、箕山头陀苍蝇精、长脚皇姑蝗虫精。他们相约来到葛洪的演法堂,假装听经,立即被葛洪识破,四妖连拔出武器冲向葛洪,葛洪不慌不忙,手挥拂尘,四妖武器尽落,慌忙逃出演法堂。太丘居士现出原形,张开血盆大口,扑向葛洪,葛洪将拂尘抛向空中,口中念念有词,拂尘连变成五条金龙,团团围住蛇精,一会便将蛇精击毕。网岙山人见状,亦现出原形,口吐烈焰,向葛洪袭来,葛洪急忙打开宝葫芦,一道金光便将乌鸦精吸了进去,顷刻化为血水。箕山头陀和长脚蝗姑见势不妙,逃之天天。

第二天,葛洪便去远山采药,因路途遥远未归。晚上二妖返回,在山上大肆作恶,使瘟疫再次流行。第三天,葛洪回来后见状,赶紧取出法水,遍洒山坡,一会又恢复了原来的状态,瘟疫顿除。晚上二妖又来探视情况,见山清水秀,吃惊之余又上恼怒,遂化为成千上万蝇蝗,团团围住演法堂,葛洪遂将饭粒抛向空中,口念咒语,米粒即到变成成千上万只蜜蜂,端起枪刺,冲向蝇蝗,一会便将所有蝇妖、蝗妖全部咬死。

从此,再也没有妖孽为非作歹,这一带的风景也变得异常秀美,而“葛仙翁除妖”的故事也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一段佳话。

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辟谷”

所谓“辟谷”,也叫“饥饿养生法”,就是采用不食五谷杂粮的方式来达到养生的目的。葛洪在其著作《抱朴子》中讲到:“欲得长生,肠中当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意思是说如果希望益寿延年的话,就要肠胃中清洁,没有粪便残渣,他认为,人食五谷杂粮,就会在肠中积结成粪,产生秽气,这就阻碍了养生之道。正常人依靠进食饮水来维持生命,有半天不吃饭就会感觉饥饿,一周左右不进食就会导致肠胃涸绝而死。但葛洪却认为修炼“辟谷”的人却能长达数月、数年不吃五谷杂粮,而精神气力胜于常人。

葛洪推测,断谷能令人耐毒,既能耐毒,就能抗病。断谷的方法是古人修行长生之术所必行的方法。因为古人修炼长生之道,往往入于深山人迹罕至之处,要维持长时期的五谷饮食是不可能的。而古人从实践中体会到,断谷有益于健康。据葛洪记载,他曾经访问了不少断谷数年之久的人,这些断谷的人看上去虽不肥胖,但身轻体健,气色也很好,能抵御风寒暑湿的侵袭。据他们亲身体验,在断谷初期也都感到气力不足,而后日渐强壮,月胜一月,岁胜一岁,身体状况越来越好,精神气力颜色都胜于吃五谷杂粮的时候。

然而,人们主要是依赖正常饮食来获取生命活动必需的能量。在断绝正常饮食的情况下,人体是怎样获取能量的呢?实际上,这儿的辟谷是指“限食”而非“绝食”。很多人通常以为,辟谷就是“绝食”,其实不然,辟谷并不是指完全的不吃任何食物,而是少食或食用“特殊食物”。《淮南子》中记载:春秋时鲁国人单豹避世尘居深山,“不衣丝麻,不食五谷,行年七十,犹有童子之颜色”。这是史籍所载最早之辟谷实践,书中只是说他不食五谷,并不代表他不吃其他东西。又如古书中记载道门名士于章在辟谷时“饵黄精、茯苓、山地黄”,可见他是用药食来代替五谷。

古人称辟谷为“一食为适,再食为增,三食为下,四食为肠张,五食饥大起,六食人凶恶,百疾从此而生”,并强调“全不食亦凶,肠胃不通”。也就是说,辟谷过程中只是减少进食,并不是不食,否则便会损害健康。可见辟谷并不是什么都不吃,而是慢慢节食,少食;或者不吃日常的五谷食物,只吃一些具有滋补作用的药物,或服食高营养而较难消化的加工品。

由此可见,历代的辟谷术修炼者,并非不吃任何东西,只是不吃或少吃五谷杂粮罢了。如果采取什么都不吃的所谓“辟谷”,只会损害自己的健康甚至危害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给辟谷这一传统养生方法蒙上一层阴影。

通常辟谷者为减少平常主食的摄入量也配制一些特殊的食品,常见的组方有以下几种:

(1)滋阴厚味。用药饵来替代正常进食的谷物,首要保证生命机体的基本需求,必须以味厚之品来充实、滋润脏腑。比如常用的食饵有胡麻、麻仁、杏仁、松仁、柏子仁、胡桃仁、红枣、黄精、天门冬、麦门冬、蜂蜜、柿饼、黑大豆、糯米、莲子、芡实等,都富含脂类和蛋白质,可以滋润五脏,化生精血。

(2)补中益气。在服食厚味基础上,补气十分必要,使得“气味兼致而脏腑全”。所以补中益气的药饵在辟谷食饵方中也十分常见,常用的有山药、茯苓、苍(白)术、人参、黄芪、莲子、芡实等。

(3)固胃止饥。如麻仁、松仁、柏子仁、杏仁、芝麻、胡桃仁、黑豆等,还有一些质地比较坚硬的物品,如松脂、柏脂、蜜蜡、赤石脂等,对于克服饥饿也是很有帮助的。

(4)通阳利浊。最早的辟谷专著——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却谷食气篇》首句就是“辟谷者,食石苇”。石苇具有利水通淋的功效,此类的辟谷药饵还有泽泻、菖蒲、商陆、黑豆、茯苓等。

《抱朴子》中的养生智慧

我命在我不在天

医典妙语

我命在我不在天。

——《抱朴子内篇》

养生智慧——养生要靠自己

“我命在我不在天”这句话出自于《抱朴子内篇》神仙篇的开篇中,意思是寿命的长短取决于我自己,而并不取决于上天。这种养生的思想贯穿了《抱朴子》全书,体现了养生的主观能动性。作为道教的养生观点,他们认为可以通过养生的方式来达到长生不老,羽化成仙的目的。因此生命的主动权就操纵在自己手中,人可以凭借自己的主观努力,逆转生命演化之路,复归到生命的根源上,实现生命形态的转化而逃离生死之度数。

葛洪认为:虽然历来养生的方法很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人的寿命的长短,与鬼神之说没有任何关系。人们日常的生活习惯对寿命的延长或缩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正确的养生原则,是建立在良好的生活习惯之上。只要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就能杜绝各种病体侵入到人体中,对健康造成不利。

在葛洪看来,养生应以不伤身体为本。“身体不伤,方可延年。”并在《抱朴子内篇》中列举了致人早亡的“十三伤”来告诫当世的人们:“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悲哀憔悴,伤也;喜乐过差,伤也;汲汲所欲,伤也;久谈言笑,伤也;寝息失时,伤也;挽弓引弩,伤也;沉醉呕吐,伤也;饱食即卧,伤也;跳走喘乏,伤也;欢呼哭泣,伤也;阴阳不交,伤也”。

这些观点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也就是用脑过度、体力消耗过度、情绪调节不当、起居没有规律、过喜过悲、房事无节制、酗酒呕吐、饮食不当等都会伤及身体。这些问题都涉及到我们平时的生活细节,这些看似细小的问题往往不被人察觉,就算察觉了也不会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一旦时间长久形成规律,就会恶性循环,严重影响健康,甚至会“积伤至尽则早亡”。

对于这些在不知不觉中对身体产生的伤害,葛洪也提出了一些“不伤身”的养生方法:比如常咽津液;不要过度用眼用耳;坐卧时间不宜过长;注意在季节变换之前脱衣添衣;冬天不宜过于温暖,夏天也不宜过于贪凉;不要等到饥饿或饥渴难耐的时候才开始饮食;不要一次性吃饱喝足;不可过度劳动,也不可过度安逸;流汗不宜过多;睡眠不宜过多;远行不宜过多;不宜多吃生冷,也不宜迎风饮酒;不可露天、露体睡觉等等。这些措施看似细微,实际上却至关重要,只要注意到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问题,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那么我们就可以保持身体健康,自然也就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了。

总之,“我命在我不在天”,养生要靠自己的信心与决心。在现实生活中,对于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尽力避免,对于一些不良的饮食习惯尽力改之,对待这些生活细节,不可以因为对身体的伤害较小而忽视,更不可以对身体的益处较小而不为。因此,我们更应该从平时做起,一点一滴地培养自身的抗病免疫能力。只要做到这些,就算是天生体弱者也能够逐渐扭转身体的亏需,达到健康长寿。

凡事需量力而行

医典妙语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悲哀憔悴,伤也;喜乐过差,伤也;汲汲所欲,伤也;久谈言笑,伤也;寝息失时,伤也;挽弓引弩,伤也;沉醉呕吐,伤也;饱食即卧,伤也;跳走喘乏,伤也;欢呼哭泣,伤也;阴阳不交,伤也。积伤至尽则早亡,早亡非道也。

——《抱朴子内篇·极言》

养生智慧——遇事不可勉强

《抱朴子》中讲到:才能所不及却苦苦思求,就会受到伤害;力气不大而强行举重,就会受到伤害;裂伤哀痛过度,会受到伤害;欢喜快乐过度,会受到伤害;急切地追求私欲,会受到伤害;长久地高谈阔论,会受到伤害;不按时作息,会受到伤害;拉强弓硬弩,会受到伤害;过分醉酒呕吐,会受到伤害;吃饱饭就睡,会受到伤害;跳跃跑步,喘息乏力,会受到伤害;欢呼哭泣,会受到伤害;男女不交和,会受到伤害。人一旦被这种种因素伤害,就会过早死亡,而这是不合乎规律的。

以上种种情况,都在说明同样的一个问题:力所不及却勉强行事,必定会对身体造成损害。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只有一个:凡事量力而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我们要对自己有所了解,清楚自己的能力,了解自己的身体。在生活和学习中,能力有多大,就完成多大的事情,身体的承受度有多高,就不要超过这个极限。勉强而为之通常都不会成功,让人情绪低落,心情不畅。就算成功了也要付出极大的代价,这个代价与对身体的伤害来说是远远不值的。

比如说拿运动来讲,尽管体育运动在总体上说是有益健康的,但如果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锻炼,它很可能就是有害的。大家都知道,体育运动员退役后往往都带有一身的病痛,这就是由于平日的锻炼远远的超出了他们身体的负荷,日积月累,给身体带来了无法弥补的损伤。当平时的健身运动达到竞技体育的水平,除了创伤性伤害的可能性增大,还会给人体带来心血管疾病方面的危险,当心脏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很有可能导致心肌梗塞,有时还会有致命的危险。所以在进行体育运动的时候,都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来锻炼。运动中要循序渐进,感到自己身体不适的时候就要减缓或终止锻炼,不可超越自己身体的极限。

又比如拿饮食养生来说,劳累了喝点酒解解乏能让身体消除疲惫,但饮酒量一旦超过了身体的承受能力,就变成了酗酒,给人体带来多方面的伤害。饿了进食是自然而然的事,但如果因为贪嘴而吃得太饱,就会损坏人体的肠胃,给消化系统带来疾病。多吃蔬菜本来对身体十分有益,但一些特殊的病例不能进食某些蔬菜,勉强食之,肯定会加重病情。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这儿又回到了养生的一个基本原则:淡然无为、顺其自然。什么事情都有一个“度”,一旦超过了这个“度”,也许就算是好事也会变成坏事,就算是对身体有益也会变成损害身体。该做什么的时候就顺其自然的去做,该结束时就立刻收手停止。

老子说过:活生生的人皮肤机体都是柔弱的,死后变得僵硬。草木活着是柔软脆弱的,死后变成枯槁的。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有生命力的一类。因此拥兵称强导致灭亡,树木粗壮就要遭到砍伐。强大的处于下位,柔弱的处于上位。“物壮则老”,人若去刻意逞强,必然会做出不合于“道”的事,招至过早衰老夭亡。因此根据自己的天性来顺其自然,凡事不可勉强,才是正确的养生之道。

不饥不渴不要强食

医典妙语

不饥勿强食,不渴勿强饮。不饥强食则脾劳,不渴强饮则胃胀。

——《抱朴子·养生论》

养生智慧——不饥不渴勿进食

葛洪在《抱朴子》中讲到:不饿的时候不要勉强进食,不渴的时候不要勉强饮水。不饿时勉强进食会使脾疲劳,不渴时勉强饮水会使胃饱胀。在这里,实际上提出了关于吃零食的问题。现在很多人都有吃零食的习惯,特别是一些女孩子,家中常常备有很多零食,看书、看电视,甚至是工作学习时都以嚼零食作为消遣。

一个人正常的饮食习惯,是一日三餐,按时定量,胃肠消化形成一种节律性的工作。因此每到开饭时间,人体就有一种饥饿感,这说明胃肠内食物已经排空,需要补充新的食物,这时人就想吃东西。吃过东西后,胃肠又开始了正常工作,如此周而复始。

而零食之所以称之为零食,是因为它通常都是在不饿的情况下被进食的。如果常常嘴不离零食,胃肠不断有食物进入,人体的饥饿感就会消失。即使到开饭的时间,也不觉得饥饿,没有进食的欲望,因此就算吃也吃不了多少。长此以往,人的食欲就会减退,从而严重地影响了自身的健康。

当零食被吃进肚子之后,肠胃就要强迫去消化它。零食在不断的被吃进,肠胃也就在不断的在蠕动消化。这种非节律性不间断地工作使肠胃得不到休息,长期处于疲劳状态。肠胃的不正常工作又会导致胃液分泌的失调,造成消化不良、胃功能紊乱。因此爱吃零食的人,一般都容易患有胃肠疾病,常常便秘、腹痛,给身体带来极大的伤害。

通常爱吃零食的人,一般不大注意饮食卫生,随买随吃,手上的细菌,或者达不到卫生条件零食中的细菌随之进入人体。因此爱吃零食的人,也极易患上肠道传染病。零食一般都比较便宜,特别是路边小摊上的零食,大多数都是一些不正规的私人小作坊生产的,吃下这样零食,对人体的危害也是可想而知的。

零食的口感一般都比较浓厚,对人体味觉是一种较强烈的刺激,会使人体味的觉敏感度下降,造成味觉迟钝,从而影响食欲。虽然其味道鲜美,但营养成分单调,满足不了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需要,长此下去还会导致人体营养不良。

另外爱吃零食的人,口腔很少有空闲的时间,常常被一些刺激性的零食所填充,因此牙齿也经常处于不洁净状态。这些不洁之物会腐蚀牙齿,致使牙本质变坏,易患上龋齿等牙科疾病。

要从根本上杜绝乱吃零食的习惯,首先要保证人体对正餐的摄入。“一饱百不思”,把精力全部投入到手中所做的事情上去。即使要食用零食,也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品种,掌握合适的数量,安排合适的时间,在不影响正餐的情况下,来满足自己对零食的“口欲”。零食最好以水果为主,饭后吃点水果能帮助消化、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而那些对味觉刺激较大的麻辣食品,最好少吃或者不吃。

食不过饱,饮不过多

医典妙语。

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

——《抱朴子内篇·极言》

养生智慧——不可暴饮暴食

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提到:不要等到非常饿时方才进食,进食时不要吃得太饱。不要等到非常渴时方才饮水,饮水时不要喝得太多。我国民间自古就有“饭吃七分饱,延年又防老”的说法。这儿就提到了节食或者限制饮食对人体的养生保健作用。

限食是延缓衰老、保持健康、减少疾病的重要途径。它能使人体植物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改善。据研究,在保证营养的前提下,限制热能摄入,使人长期处于微饥饿状态,其寿命要比终日饱食者长20%以上。摄入低热量的膳食能抑制与发育有密切关系的酶的活性,使酶的活性随年龄的增长而减慢变化速度,从而延缓衰老、延长寿命。另外,让人体的胃肠经常保持在微饥饿的状态,对大脑、植物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功能,都能产生良好的刺激作用,并促使体内的循环得到调和与平衡,增强了人体的抵抗力,从而有利于延年益寿。

限制饮食还可以减缓人体的新陈代谢和正常细胞死亡的速度,减轻胃肠负担,让操劳过度的消化和吸收系统得到适当休息,充分发挥胃肠潜在的功能,更完全地从食物中汲取营养和能量。人的消化系统需要定时休养,才能保持正常工作。如果饱食,上顿的食物还未消化,下顿的食物又填满胃部,消化系统就得不到应有的休养而时时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

另外,如果食物长时间滞留在胃中,会逼迫胃大量分泌胃液,破坏胃黏膜,容易产生胃糜烂、胃溃疡等病变。限制饮食可以相应的减少了产生有害物质的数量,使机体处于低消耗,毒害少的最佳状态,这对协调体内各种调节功能,增强免疫力,提高人体抗病能力有着积极作用。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经验:吃得越多,饭后的活动量也就越大,从而使心率跳动加快,长此以往这样的人一般都不会长寿。

长期饱食还会使人体内甲状旁腺激素增多,容易使骨骼过分脱钙,造成骨质疏松。从年轻时就经常饱食的人,到了老年,由于体内甲状旁腺激素含量明显增加,即使摄取较多的钙,也难以沉着于骨骼之中,所以患骨质疏松的机会就会明显增加。

以上所说都告诉我们,在保证基本营养的前提下,不要吃得过多,要限制对食物热量的摄取。这是养生界公认最有效的延年益寿之法。

对于喝水来说,如果一次喝的水太多,超过了胃的容纳量,就会使胃壁强烈扩张,胃的重量增加,容易使胃坠下来造成胃下垂病;另外,胃里突然进了大量的水,一下子把胃液冲淡了,就必然会影响胃液的杀菌功能;更为重要的是,大量水分被血液吸收以后,使血液量骤然增多,浓度降低,心脏的负担加重,会出现心慌、气短、胸闷、腹胀等不舒的感觉。

人体在短时间内进水过多,血液和间质液被稀释,渗透压降低,水就会自由渗入细胞内,使细胞肿胀,而发生水中毒,出现如头痛、呕吐、疲乏、视力模糊、嗜睡、呼吸心率减慢、昏迷、抽搐等神经性症状。另外,血液被稀释,还会给细胞的氧交换造成影响,使人变得迟钝。

因此,在口渴时应先少喝几口水,停一会再喝,也可喝些淡盐水,润润喉咙。多次少量的饮水,这种饮水方法才是对身体健康有好处的。

饭前饭后服药有规律

医典妙语

抱朴子答曰:“按中黄子服食节度云,服治病之药,以食前服之;养性之药,以食后服之。吾以咨郑君,何以如此。郑君言,此易知耳,欲以药攻病,既宜及未食,内虚,令药力势易行,若以食后服之,则药但攻谷而力尽矣;若欲养性,而以食前服药,则力未行,而被谷驱之下去不得止,无益也。”

——《抱朴子内篇·仙草》

养生智慧——药物的服用规律

《抱朴子内篇》中以问答的方式论述了一般药物的服用规律。说如果用中黄子服食节度的话来说,服用治病的药物,应该在进食前服用;服用补养的药物,应该在进食之后服用。但其实应该是这样的,用药物攻治疾病,在未进食腹内空虚的情况下,容易使药力产生作用。如果在进食之后服药,则药力只攻治食物,从而耗尽了药力;若是想要补养,如果在进食之前服药,则药力还没有发挥出来就会被谷物驱赶下去而不能停留,难以发挥其作用。

其实服用中药的时间和方法应该根据药物的特点因病而异,以尽量发挥药物的预防、治疗作用,减少不良反应为原则。一般来说,服用中药宜在饭前,但要是对胃肠有刺激或有消食作用的药剂,就应调整到饭后服用。滋补与驱虫的药物宜在空腹时服用;镇静安神的药剂,在睡前半小时吃效果会最佳。治疗慢性疾病的药物可一天三次早中晚定时服用,而急性疾病需按情况而论,有的不必拘泥于时间的限制。

对于在饭前服用的药物,一般应在饭前半小时服下。饭前服药,使药性容易下达,如肝肾虚损或腰以下的疾病可饭前服用。治疗肠道疾病,也宜在饭前服药,因为在胃空状态下,药液能直接与消化道黏膜接触,较快地通过胃入肠,从而较多地被吸收而发挥作用,不致受胃内食物稀释而影响药效。

对于饭后服用的药物,一般在饭后半小时服下。如治疗心肺胸膈、胃脘等病位在上的病症,宜在饭后服用,可使药性上行。对胃肠有刺激作用的药,在饭后服用可减少对胃肠黏膜的损害。毒性较大的药,也宜在饭后服用,避免因吸收太快而发生副作用。

而那些具有滋补作用的汤药,宜早晨空腹服用,才会有利于充分吸收;具有泻下作用的汤药可空腹服用,以增强药效;用于驱虫或治疗四肢血脉病的药物也可空腹服,这样可使药物迅速入肠,并保持较高浓度而迅速发挥药效。

在睡前服用的药物一般是补心脾、安心神、镇静安眠的药物,可在睡前半小时服下;如有积滞、胸膈病,服药后需仰卧的疾病,也可在睡前服下;另外有头、口、耳病等,服药后宜去枕而卧;有左右两肋病症时,服药后应按药性的升降作用选择睡姿,如药性生发,应择健侧卧,如药性沉降,应择患侧卧。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服药后需重视调养和护理,它可以直接影响到服药的效果,从而关系到病体的康复。服药后应避免情绪的大幅波动,否则将有碍于机体的运化及调整,加重脏腑的负担。对于一些特殊病理要特殊护理,如服用治疗伤风感冒等解表药时,服药后应服用热粥一碗,以达到服药后微微出汗为最佳效果。服用泻下药后,应注意饮食,不宜进食生冷油腻以及难消化的食物,以免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

此外,服药后该忌口的就要忌口,该休息的就要休息。通常服药期间应忌食肉蛋鱼虾等发物和葱、椒、姜、蒜等辛辣刺激性食品,以免加重病情。具体如水肿病宜少食盐,消渴病宜忌糖等;含地黄的方药,应忌食萝卜;有土茯苓的忌饮茶;服荆芥时宜忌河豚与无鳞鱼等。服药出汗后要注意避风,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以期达到药物的最佳治疗效果。

行气以治百病的气功

医典妙语

故行气或可以治百病,或可以入瘟疫,或可以禁蛇虎,或可以止疮血,或可以居水中,或可以行水上,或可以辟饥渴,或可以延年命。

——《抱朴子内篇·至理》

养生智慧——气功与养生

葛洪强调以行气来养生,他认为行气既可内以养力,治疗各种疾病,避免身体机能出现问题,又可外以除恶,防止瘟疫,驱避蛇虎,甚至还具有种种神奇作用,可以“居水中”、“行水上”、“辟饥渴”、“延年命”,这儿所说的生活在水中,行走于水上也许有些夸张,据我们所知晓的也只有武侠小说中的武侠高手才能做到。但在现实生活中,对于消除饥渴,延年益寿来说,气功确实可以办到的。

行气之所以能够使人延年益寿,主要是因为其影响到了体内元气的新陈代谢。葛洪认为:“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也。”这是古代中国人所普遍接受的自然观。对于葛洪的气观来说,一方面,他认为人与自然万物皆以气而生,另一方面,他的气观不完全落入命运主义,认为“命”与“气”既互相扣连,但又同时处于互相变化的状态中。人的形体与精神是依靠气而存在,所以他坚持个人修道者可以通过学习养气之术来驾驭气在自然个体中的变化规律,以至最终达成长生久视及成仙不死。

对于成仙而不死,我们知道这只是道教练气的最终目的与追求,虚无缥缈。但行气练气也确实有它的意义和好处。首先,气功可以对人体进行预防和保健。练气功具有预防疾病、保健强身的作用,可消除心身疲劳,恢复体力和精力,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

其次,练气功还可以陶冶性情。中国传统气功强调练功要修心养性,锻炼人的情绪、意志与性格。人们在气功入静状态下,会体验到非常愉快和舒适,不仅有身体的舒适感,而且心情也非常舒畅,整个心身都沉浸在一种超脱的意境中。长期坚持气功锻炼,就能起到陶冶情操、开阔心胸、培养意志、塑造健全的人格、增强心理适应能力的作用。

另外,气功还可以开发人体的智能。通过气功锻炼,能使大脑的疲劳较快地消除,使精力旺盛,注意力集中,感知觉敏锐,记忆力增强,思维能力提高,从而能提高智能水平。

至于如何练气,按照葛洪的思想,气生来就存在于人体当中,想练有,不想练它也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对练气淡然处之。修炼的时候需思想集中,心安神定。身心悠闲自得,抛弃杂念,顺其自然。呼吸平静自然,出入无声,柔和、细长、深沉。这时身体肌肉放松,排除紧张心绪。

练功的环境需安逸宁静,空气清新自然。练功时人体不可过饥、过饱、过劳。气功是一门见效缓慢的功法,又因为各人的处境与体质不同,这就要求练功者不可急于求成,须按部就班,由浅入深,循序递进,持之以恒。长此以往,自然就可以体会到气功的神奇之处了。

以下向大家介绍几种养生的功法:

调心功

收心:即收念,把繁杂的思想收回来,不要停留在那种繁杂的状态中。

止乱:就是要排除不断产生的念头。

定心:良性意念定位,要把一个念头定位在一个地方。

平心:平息产生的某种意念,不要让它太明显,模模糊糊就行了,平心靠平常训练脾气,平心静气。

松心:在意守状态下松心,使心情非常舒畅。松心悦心有意识地微微带一点笑容练功。

制心:要通过磨练,多数数,数呼吸,反观内脏。制心常采用默念意守法,默念一个信号,一个信息,声音,图像,符号等。

化心:把突然表现出的繁杂思想化掉,化到头部,天门进入一种状态。

用心:上一步化掉的心,用大脑、天目收回来,收集精华,收到小腹,有意识往下引。

引心:将上面所说的扩展到全身五脏六腑,不断运行,并且引出去,收回来。

调心:收回出去的意念,慢慢调整,由强到弱,调到柔和为止。

闭目养神功

1.取坐姿,盘膝最好。

2.闭目,舌抵上腭。全身放松,两手心向上,在小腹前重叠,左手置在右手心上,两手大拇指相接。

3.默念“松树清香、钟声悠扬、无私无欲、随风飘飘”。重复默念九遍。

4.随意念假想身体不复存在,仿佛看见一颗明珠在脊椎里上下跳动,逐渐升华至两眉心,并发出光芒万丈。

5.收功,稍息片刻,微睁二目,凝神鼻准,再将目光眺于远方景物,功毕即成。

养生提肾功

端坐凳上,双脚踏地,脚宽同肩,双手放在大腿上,掌心向上向下均可。坐时注意不要坐满凳,应坐在凳边。

集中思想于自己阴部、会阴等处,随着呼吸,会阴部及阴部一提一放,一紧一松,即用暗劲往上往里提缩,如忍小便状。

呼吸采取腹式顺呼吸法,即呼气时,腹部凹进,同时略用些力将下部上提,也即一紧。吸气时,即将上部随着腹部凸出而下放,即一松。这样,随着呼吸,一紧一松,反复进行。

熟练后,即可不管呼吸,随时可提放、紧松。但次数不宜太多,每次只宜提缩十几次,最多不能超过二十次。每日可练习4至5次。

需要注意的是,若有高血压病史,每次提缩次数不宜超过10次,否则可能引起头晕、脑胀。容易失眠的人晚上不能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