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思考成才
15724400000003

第3章

不去用心思考,就是白与黑放在面前也看不见,身边鼓声如雷也听不见,何况是被蒙蔽了的人呢!

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

——《荀子·大略》

在祸患发生前就考虑好预防措施,这样祸患就不会发生。

思乃精,志之荣,好而壹之神以成。精神相反,一而不贰,为圣人。

——《荀子·成相》

思虑周密,志向就广大,做到心专一事必达善境。思虑周密并且专一,就能成圣人。

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

——《韩非子·解老》

视力运用过度,眼睛就会不明;听力运用过分,耳朵就会不聪;思考过度,神智就会混乱。

虑,求也。

——《墨子·新考定经上篇》

思虑,就是通过探索追求得道理。

举所美必观其所终,废所恶必计其所穷。

——《管子·版法》

做所喜欢的事必须考虑到事情的结果,废止所厌恶的事必须估计到事情的结局。

心司虑,虑必顺言,言得谓之和。

——《管子·宙合》

心是主管思考的,考虑后的话必然得体,这就是聪明。

思索生知,慢易生忧。

——《管子·内业》

经常思索就能增长智慧,疏忽大意就会招来忧患。

事者,生于虑,成于务。

——《管子·乘马》

办事,开始于思虑,成功于专心致志。

闻言不可以不察。

——战国·吕不韦等《吕氏春秋·察传》

听到别人的话不可以不审察思考。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

——战国·吕不韦等《吕氏春秋·察传》

听到别人的话能够审察思考,就会得益;听而不审察思考,还不如不听。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晏子春秋·杂下》

大智大慧的人,考虑再周密,也难免有一次失误;迟钝笨拙的人,考虑得多了,总会有一次是正确的。

思其始而成其终。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办事,要思考好开头,并努力促其成功。

前虑不定,后有大患。

——《战国策·魏策》

事前不考虑好,事后必有大患。

怵惕惟历,中夜以兴,思免厥愆。

——《尚书·冏命》

害怕工作失误而畏惧,夜半起来思考,以免过错。

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礼记·中庸》

做事前思考成熟就不会担忧,执行政策前思考妥当就不会窘困。

言必虑其所终,行必稽其所敝。

——《礼记·缁衣》

说话前必须考虑到它最终将会如何?做事前必须考查它可能导致的后果如何?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凡事先考虑周全了,就能获得成功;事先没有预见和准备,就要失败。

先忧事者后乐事,先乐事者后忧事。

——汉·戴德《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做事之前先考虑的人事后会高兴,做事之前先高兴的人事后会发愁。

谋先事则昌,事先谋则亡。

——汉·刘向《说苑·谈丛》

谋划好了再去做事就会顺利,先做事然后再去谋划就会失败。

求道者,不以目而以心。

——汉·贾谊《新书·修政语》

要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不是用眼睛看看就可以了,而是要用心去思考。

兴必虑衰,安必思危。

——汉·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兴旺发达的时候必须考虑到衰落,安全和平时必须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

善其谋而后动。

——汉·扬雄《法言·修身》

先把计划制定好然后再去实际行动。

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

——《太公金匮》

先谋划好再去做事一定顺利,先做事再谋划一定衰亡。

独思,则滞而不通;独为,则困而不就。

——三国·魏·徐干《中论》

独自思考,就会受到阻碍而想不通;独自做事,会碰到困难而不能成功。

思心一至,不闻雷霆。

——三国·魏·刘劭《人物志·材理》

思考问题专心到极点,就会连雷声都听而不见。

动则三思,虑而后行。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杨阜传》

做事之前要三思,考虑好以后再行动。

忧深思远,君子之情。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卢植传》

忧虑、思考深远,这是有德行之人的愿望。

虑不及精,思不及睿,焉能无咎。

——隋·王通《文中子·立命》

考虑不精细,思想不深刻,怎么会没有错误?

动必三省,言必再思。

——唐·白居易《策林》

做事后要反复反省,言语要反复思量。

行成于思,毁于随。

——唐·韩愈《进学解》

做事成功在于多思考,而失败由于随便。

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唐·韩愈《原毁》

早晚都在思考,去掉和舜不同的地方,追求与舜相同的东西。

尽思虑伤精神也。

——唐·马总《意林》

过度思虑会伤害精神和身体。

道因穷理悟,命以尽性知。

——唐·吕温《同恭岁暮寄晋州李协律》

真理要深入探究才能领悟,规律必须极尽心力才会知晓。

先谋后事者逸,先事长后谋者失。

——五代·张昭远等《旧唐书·陈子昂传》

先谋划好再做事,便省心;先做事而后谋划,便会衰亡。

居高常虑缺,持满每忧盈。

——梁·简文帝《蒙华林园戒诗》

身居高位要常常考虑被革职,处于满盈,要经常想会溢出。

思焉而得,故其言深;感焉而得,故其言切;触焉而得,故其言易。

——宋·苏洵《太玄论上》

思考并且有体会,言语就深刻;感觉并且有体会,言语就切近情理;接触并且有体会,言语就平易。

火必有光,心必有思。

——宋·苏辙《论语拾遗》

火必然能发光,心必须要思虑。

询事考言,循名贵实。

——宋·王安石《乞退表》

询问事情考察言语,按照名分去求得实际。

问之不切,则其听之不专;其思之不深,则其取之不固。

——宋·王安石《书洪范传后》

询问不切合题要,听取就不能专心一意;考虑不仔细深入,得到的就不会巩固。

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

——宋·欧阳修《堰江堤记》

思虑精熟谋划周密,力量不用大多就会功效倍增。

思曰睿,思虑之后,睿自然生。

——宋·朱熹《近思录集注》

思考就叫智慧,反复思考之后,智慧就会自然产生了。

后生才性过人者,不足畏;惟读书寻思推究者,为可畏耳。

——宋·朱熹《嘉言》

年轻人才思胜过众人,但不足害怕;只有读书寻根究底喜欢思考的人,才可敬畏。

大抵虑事深远,则近于迂矣。

——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后集》

一般的事情考虑过分深邃远大,就接近迂阔了。

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

——宋·晁说之《晁氏客语》

不深思熟虑而得到的知识,也很容易忘掉。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

——宋·晁说之《晁氏客语》

做学问的方法,根源在于思考。思考就有收获,不思考就没有收获。

不思,故有惑;不求,故无得;不问,故不知。

——宋·晁说之《晁氏客语》

不思索,因此困惑;不追求,所以无得;不提问,所以无知。

万物静现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宋·程颢《秋日偶成》

对天下万物如果静观思考,都会有所收获;对一年四时各佳节的兴致和大家一样。

始于思,终于无思,非不思也,不待思也。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做事常常开始时思考,完成后就不思考了。其实不是不思考,而是无须思考了。

天向一中分造化,人从心上起经纶。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用心思考就会增长智慧。

思则睿,睿则圣。

——宋·周敦颐《通书·思》

擅长思考就能有智慧,有智慧就可以成为圣人。

事要前思免后悔。

——元·关汉卿《救风尘》

做事前首先思考成熟,免得事后悔恨。

事必要其所终,虑必防其所至。

——明·吕坤《呻吟语·识见》

做事必须取得最后的成果,考虑问题要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事到手,切莫急,便要缓缓想;想得时,切莫缓,便要急急行。

——明·吕坤《呻吟语·应事>。

着手做一件事,不要急于求成,首先要仔细周全思虑;考虑成熟后,千万不能迟缓,要雷厉风行地去做。

话休不想就说,事休不思就干。

——明·吕坤《呻吟语·省察》

话不要没想好就说,事不要没思虑成熟就做。

把意念沉潜得下,何理不可得。

——明·吕坤《呻吟语·补遗》

如果能静心思考问题,任何深奥的道理都能通晓。

劳思善敏丰财。

——明·方孝孺《逊灼斋集·耒耜》

擅长思考,巧于耕作,就会很快迎来丰收。

事贵审处,古人谓天下甚事不因忙后错了,其名言也。

——明·薛瑄《薛文清公读书录·慎动》

事情最关键的是审察思考,古人说天下事千万不能因忙乱而做错了,这是至理名言。

静中有无限妙理皆见。

——明·薛瑄《薛文清公读书录·体验》

安静地思考问题,能体会出无数的妙理。

处事最当熟思患处,熟思则得其情,患处则得其当。

——明·薛瑄《薛文清公从政录》

处理事情最关键的是深思熟虑,深思熟虑就能找到真情实据,从容不迫就能处理得当。

审理精后,力行便不难。

——明·胡居仁《居业录》

深思熟虑之后,实践起来就不会困难。

圣贤之所以知者,不过思与见闻之合而已。

——明·王廷相《雅述》

圣贤之人之所以知识渊博,只不过是他们把思考和见闻结合起来而已。

心者,栖神之舍;神者,知识之本;思者,神识之妙用也。

——明·王廷相《雅述》

心是精神栖息的地方,精神是知识的根源,思维是精神和知识的巧妙运用。

广积未必皆当,而思之自得者真。

——明·王廷相《慎言·潜心篇》

博览群书未必精当,只有擅长思考才能体会其要旨。

事不三思终有悔,人能百忍自无忧。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一文钱小隙造奇冤》事情不经过反复思考最终要后悔,人能事事忍耐自然就没有忧患。

越有才越当着意斟量。

——明·沈璟《词隐先生论曲》

越有才能越应当考虑斟酌。

人能每事即始虑终,则必无悔吝之及。

——明·钱琦《钱公良测语》

人们做每件事情都能从开始就考虑到终局,就一定不会有悔恨到来。

心察损神,语多伤气。

——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思虑过度会损伤精神,言语太多会伤害元气。

千周灿彬彬兮,万遍将可睹。

——清·魏源《默觚·学篇》

思考一千遍,则会心明眼亮;思考一万遍,则会一目了然。

其精思所注,只在致知;知止等字,竟是空寂之学。

——清·陈确《大学辨》

用心思考学过的知识,为的是深刻领会其宗旨,如果说世上的知识都可以全部知道,这是唯心的论点。

凡听富须详审,毋恍惚致思别事。

——清·陈确《书示两儿》

凡听别人讲话时要仔细思考,不要精神不集中去思考别的事。

怀之专一,鬼神可通。

——清·蒲松龄《聊斋·葛巾》

思虑如能专心致志,连鬼神都能与之交往。

患难之来,当以心制境,不当以境役心,处处体认,则顺境反不若逆境之受益矣。

——清·顾有孝《吴汉槎书》

逆境到来时,要用心思索以克服逆境,不要让逆境困惑内心,遇到困境会思索,这样反比处顺境有收益。

世路之蓁芜当剔,人心之茅塞须开。

——清·程允升《幼学琼林·花木》

天下道路上的荆棘杂草应当剔除,人思路中的茅草必须铲除,而使思路广开。

论事不可趋一时之轻重,当思其久而远者。

——清·陈宏谋《五种遗规》

对事情的判断不能一时只看眼前分量的轻重,应当考虑到长远的利弊。

防口贵逐事思量。

——清·钟镀《颜习斋先生言行录·齐家》

要想防止别人评论,最好是对要做的每一件事都反复思量。

虑事周密,处心泰然。

——清·魏裔介《琼琚佩语·接物》

思考事情周全,就能泰然处之。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论语·卫灵公》

君子只怕自己没有才能,不怕别人不理解自己。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上天将把重任降到某人身上,必定事先苦恼他的心志,劳动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肠胃,疲乏他的身子,使他的行为总是混乱,这样便可以考验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长他的才能。

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荀子·儒效》

喜欢向别人请教,然后才有可能成为有用的人才。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荀子·劝学》

木材经墨线作用之后才能加工成笔直的材料,刀剑在磨石上打磨之后才能变得锋利。比喻人要经过学习和教育才能成才。

弓调而后求劲焉,马服而后求良焉。

——《荀子·哀公》

弓经过调试后才能强劲有力,马被驯服才能成为良马。比喻人经过教育后才会成才。

先圣不一其能。

——《庄子·至乐》

古代圣贤们的才能不是相同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管子·修权》

栽培树木要用十年工夫,培养人才要用百年的工夫。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管子·权修》

计划一年内获得利益,不如种植谷物;计划十年内都有好处,不如栽种树木;希望终身都有利益的计划,不如致力于培养人才。

沃土之民不材,逸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

——《国语·鲁语下》

在富裕环境下生活的人常常难以成才,这是安逸的生活所造成的;而在贫瘠土地上生活的人往往没有不向往正义的,这是他们辛勤劳作的缘故。

不厚其栋,不能任重。

——《国语·鲁语》

不加厚房屋栋梁,就不能支撑房屋的重量。比喻人不培养就不能胜大任。

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

——汉·刘向《说苑·建本》

即使人的才能虽然很高,但是不努力做学问也不能成为有智慧的人。

玉石金铁,犹可琢磨以为器用,而况于人!

——汉·刘向《新序》

玉石金铁这样坚固的东西,尚可以加工为器皿用具,何况人呢!

树桃李者,夏得休息,秋得实焉;树蒺藜者,夏不得休息,秋得其刺焉。

——汉·刘向《说苑·复恩》

栽种桃李的人,夏天有树荫可以乘凉,秋天则可以收获果实;栽种蒺蔡的人,夏天没有树荫休息,秋天只收到无用的刺。比喻培养贤才对国家有利,而扶植坏人则有害无益。

木熙者非眇劲,淹漫渍渐摩渐使然也。

——汉·刘安《淮南子·修务训》

粗大的木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长成的,而是大自然用雨露长期滋养起来的。比喻培养人才要坚持长久。

璧媛成器,诸之功;镆邪断割,砥砺之力。

——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

宝玉的成器,是琢磨之故;宝剑的锋利,是磨砺之故。比喻只有不断学习、磨练自己,才能成才。

虽有玉璞,……不琢不错,不历砾石。

——汉·王符《潜夫论·赞学》

即使是块美玉,不经雕琢加工,也跟一般的石头没有两样。比喻只有受教育才能成才。

大器晚成,宝货难售。

——汉·王充《论衡·状留》

贵重的器皿往往很久才能造成,宝物则往往难以出售。比喻才能卓越的人成就较晚。

竹木,粗苴之物也,雕琢刻削,乃成为器用。

——汉·王充《论衡·量知》

竹和木,都是些极粗糙而枯死的材料,但只要经过雕刻加工,就可以成为有用的器具。比喻只有经过教育培养才能成为人才。

怀道者须世,抱朴者待工。

——汉·陆贾《新语·术事》

有才能的人往往要等待时机,被人发现。

弸中而彪外。

——汉·扬雄《法言·君子》

德才深藏于内心,文采表现于外。

常玉不琢,不成文章。

——汉·班固《汉书·董仲书传》

普通的玉石不进行琢磨,就不呈现出美丽的花纹和图案。比喻人不经过学习培养就不能成为有用之材。

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汉·刘彻《求贤诏》

不同寻常的重大任务,必须是英雄豪杰才能胜任。

有能者,见锋颖之秋毫。

——汉·挚峻《报司马子长书》

有才能的人,能够看见锋尖上非常细小的东西。

剑虽利,不砺不断;材虽美,不学不高。

——汉·韩婴《韩诗外传》

刀剑虽然锋利,但不通过磨砺就不能砍断东西;人的素质虽然很好,但不通过学习就不会有很高的成就。

家有千金之玉不知冶,犹之贫也。

——汉·韩婴《韩诗外传》

家里有价值千金的宝玉而不进行加工和琢磨,就会仍然是贫穷的。比喻即使有很高的天赋,但不加以培养教育,也不能成为有用之材。

心未滥而先谕教,则化易成也。

——汉·班固《汉书·贾谊传》

在孩子心灵纯洁之时进行教育,则容易使其成才。

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现。

——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一个有德有才的人处在世上,就如同锥子装进口袋,锥子的尖会立即从袋子里钻出来。

人材不同,成有早晚。

——三国·魏·刘劭《人物志·七缪》

人的才能有各种各样,人才的长成也有早有晚。

神龙藏深渊,猛虎步高岗。

——三国·魏·曹操《却东西门行》

龙应深藏于深渊中,虎应阔步于高山上。比喻有才能者愿有施展才能之地。

苟有良田,何忧晚岁。

——三国·魏·曹植《赠徐干》

如果有沃土良田,就不用担心庄稼晚熟。比喻人只要有才干,不必担心没有作为。

才不半石,而功已倍之,盖得之于时势也。

——晋·陆机《豪士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