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生素质教育丛书-在五星红旗下成长
15728300000022

第22章 “两弹元勋”邓稼先

邓稼先是中国核试验研究的主要负责人。解放前,他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后,远涉重洋到美国求学,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博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他和200多名留学生一起,冲破帝国主义的阻挠,回到祖国。

回到祖国以后,血气方刚的留学生们怀着强烈的报国之心,投入科学研究工作,开始了顽强的技术攻坚战,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可是,细心的人会发现,国内国际各种科学研讨会议上,不见了邓稼先的身影,他,到哪里去了呢?难道他这位优秀的博士生会在回国后一无所成而隐姓埋名了吗?

原来,在1958年,邓稼先接受了为国家研制原子弹的任务,此后,他自觉遵守保密纪律,告别了繁华的城市,告别了国内外一切隆重的社交活动,来到了祖国的大西北。

当邓稼先来到核武器设计院报到时,眼前没有高楼大厦,没有设备先进的工作室,只有一片高梁地。

他放下了行李,换上工作服,投入设计院的建设中,和工人一道推土、和泥、盖房子,整天汗流浃背,泥水满身。房子盖起来了,研究工作才开始。

原子弹理论设计是研制的先行工作,关系到各项工程的成败。邓稼先带领大家进行理论设计,坚持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当时没有先进的计算机,要计算一些复杂的数据还只能用手摇计算机。一次为了一些数据,他带领了十几个年轻人,用4台手摇计算机,夜以继日地计算,算出结果以后,又反复验算了8次,还不放心,再请著名的科学家论证,证明数据可信,他才放心下来。

在试验基地放置核装置时,邓稼先经常亲临现场。

一次,他加班回来刚刚睡下,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来了。原来是在装置过程中,一位科技人员发现,吊车下落时闪现了一个电火花。听到这个情况,邓稼先立即赶到现场,可是无论怎样测试,也再没发现电火花。邓稼先放心不下,决心把问题搞清楚。他成立了一个专门小组,一项一项地查,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查,从凌晨5点直查到下午4点,终于把原因查清楚了,他这才罢休。

为了原子弹试验能早日成功,邓稼先经常吃不好,睡不好。他不顾个人安危,总是赶往最危险的地方工作。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他和亿万人民一样欢欣鼓舞。但是,他不能到群众中来,群众也不知道他的功绩。因为他要遵从保密的原则,还有新的任务在等着他,那就是研制氢弹的任务。

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他担任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亲自深入现场指挥研制工作。他经常日夜加班,有时在机房一干就是一个通宵,太累了,就在机房的地板上睡一会儿,醒了再接着干。

1967年6月17日,他们终于又突破了氢弹技术难关,成功爆炸了我国第一颗氢弹。在我国已经进行的32次核实验中,由邓稼先现场指挥的就有15次。邓稼先“隐姓埋名”,为祖国的核弹事业,默默无闻地奉献了28年。长期繁重的研制任务,终于使他病倒了。

经过诊断发现他患了晚期癌症。医务人员全力抢救,而他却要求无论如何要留住清醒的大脑,拒绝使用昂贵的令人嗜睡的镇静止痛的药物,好让他为祖国的国防事业作出最后的贡献。他忍着剧痛,在生命垂危时刻,写好了关于发展核武器的建议书上报中央。邓稼先为了社会主义祖国的富强,鞠躬尽瘁,无条件地奉献了自己的一切。

中国人民不会忘记他,当人们把1964年10月16日写入史册时,邓稼先的名字也同时被载入了新中国科学发展的光荣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