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华夏文化传世经典(第二辑)古文观止上
15733500000100

第100章 贾谊治安策(一)(2)

【注释】①屠牛坦:一位善于宰牛的人,名坦。解,支解,剥割。②芒刃不顿:锋利的刀刃不钝。③理解:理,纹理。解,分开,引申为缝隙,指肌肉与骨头的缝隙。④髋(kuān):胯骨。髀(bì):大腿骨。⑤斤:砍刀。⑥释:放下。⑦婴:碰击。⑧胡:何,为什么。⑨窃迹:私下里考察。窃,私下,表示自谦。⑩倚胡:依靠匈奴。胡,胡人,指匈奴。因赵资:凭借赵国的资助。用梁:利用梁国的力量。长沙:长沙王吴芮(ruì)。完:保全完整。势疏:力量弱。樊(fán)、郦(lì)、绛(jiàng)、灌:樊哙(kuài)、郦商、绛侯周勃、灌婴。彻侯:也叫通侯,爵位名,只有食禄,不封国。天下之大计:安定天下的策略。忠附:忠诚地依附,不反叛。菹(zū)醢(hǎi):剁成肉酱,指犯罪被杀。使:使用,支配。辐凑:象车轮上的辐条一样从周围向中心毂聚集。细民:老百姓。毕:全都。须:等待。举使君之:全都封他们做诸侯国国君。削颇:这里指诸侯因犯罪而被削减或收回的封地。徙(xǐ):迁移。以数偿之:按诸侯国应有的数量补偿给他们。倍畔:同“背叛”。利几:原项羽的大将,后降刘邦,被封为颖川侯,因谋反被杀。柴奇、开章:两人都是与淮南厉王一起叛乱的人。萌:发生,出现。乡善:向善,归善。致顺:顺从。亦子:婴儿,指幼年皇帝。植:扶植。遗腹:父亲死后才出生的子女。朝委裘:朝拜巳故皇帝的皇冠龙袍。一动:指“众建诸侯”这一做法。五业:上文所说到的明、廉、仁、义、圣。附:归附,引申为得到。)同“肿”,指浮肿病。胫(jìng):小腿。要:同“腰”。股:大腿。信:同“伸”。搐(chù):一动即痛。无聊:没有依靠,没有办法。锢(gù)疾:难治好的疾病。锢,同“痼”。扁鹊:战国时期的名医。姓秦,名越人。徒:只。跖(zhí)戾(lì):脚掌反背症。从弟:堂弟,叔伯兄弟。安天下:安定天下的形势。逼:逼迫,给人以威胁。

【译文】诸侯国建立得太强大,一定会出现他们与朝廷相疑忌的形势。这样,地方上就会多次受到祸害,朝廷也会经常为此十分忧虑,这实在不利于巩固朝廷、保全地方啊。现在,陛下的亲弟弟正在东方阴谋称帝,亲侄子向西面进攻,目前,吴王又被人告发要谋反。现在天子正当盛年,实行仁义没有过错,又再三给他们恩惠,结果还是这样,何况还有那些势力比他们大十倍的诸侯呢?然而,现在天下还是比较安定的。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各大诸侯国的国君还都年幼,朝廷任命的太傅和国相还掌握着政权。几年以后,各诸侯国的国君大都已成年,他们精力旺盛,朝廷派的傅相就会称病而被辞退,他们就会将丞尉以上的官职安插上自己的亲信,这样,他们的所作所为与淮南王、济北王就不会有什么不同了。到那时要想使国家安定,就是尧舜也办不到了。黄帝说:“太阳到正午的时候,一定可以曝晒东西;刀拿在手里,一定要宰割东西。”现在依照这个道理来保全地方、巩固朝廷,还是很容易的,如果不肯早这样做,以至于不顾骨肉之亲而残杀起来,这难道和秦朝末年还有什么两样吗?凭靠着天子的地位,乘着现在有利的时机,借着上天的帮助,尚且担心把危难当作安定,把乱世当作太平。假使陛下处在当年齐桓公那样的地位,将会联合诸侯来匡正天下吗?我认为陛下一定是办不到的。假使天下象以前那样,淮阴侯还在楚为王,黥布在淮南为王,彭越在梁为王,韩信在韩为王,张敖在赵为王,贯高在赵为相,卢绾在燕为王,陈豨在代国为相,假使这六七个人还都活着,就在那种时候,陛下即位为帝,能不能安然自处呢?我有理由认为陛下是不能的。那时天下大乱,高皇帝和其他将领同时起义,并没有预先依靠侧室的势力。他们当中有的人侥幸得到中涓的官职,其次的仅仅不过是舍人,才能远不及高皇帝。高皇帝因为圣明威武做了国君,他把肥沃的土地分给他们,封他们为诸侯王,多的有一百多个城池,少的也有三、四十个县,对待他们的恩德已经很优厚了。

然而就在那后来的七年间,就有九起叛乱。陛下与现在的这些诸侯王,并不是亲自和他们较量过才能而使他们臣服的,也不是陛下亲自封他们为王的。以高皇帝的条件尚且没有一年是安定的,所以,我认为陛下也是办不到的。

可是,还可以推托说,这些人都是外姓王侯。那么让我说说关系亲近的吧:假如让悼惠王在齐为王,元王在楚为王,中子在赵为王,幽王在淮阳为王,共王在梁为王,灵王在燕为王,厉王在淮南为王,这六七个贵人都活着,就在这种时候陛下即位为帝,能让天下大治吗?我又知道陛下是不能的。象这些王侯,虽然名义上是臣下,实际都把自己与天子的关系仅看作是兄弟关系,想的都是要实行帝制而自己作皇帝。他们擅自封人爵位,赦免死罪,甚至乘坐天子的黄盖车,不执行汉朝廷的法令。象厉王那样行为不守法度的人,命令他都不肯听从,召他又怎么会肯来呢?即使他们来了,又怎么可以给他们依法定罪呢?触动一个亲戚,大家就会怒视而起;陛下的臣子,即使有勇猛得象冯敬那样的人,他正要张口说话,匕首已经插进他的胸膛了。陛下虽然贤明,可是别人谁能帮你管这些事呢?所以,那些疏远的一定会谋反、危害陛下,亲近的也必然会作乱,这已经是事实了。那些仗着强大、起来叛乱的异姓诸侯,汉朝廷已侥幸地战胜他们了。可是又不铲除他们所以作乱的根由,同姓的诸侯就学着他们的样子起来反叛,这已经是有征兆的了,巳被高皇帝平息下去的那种诸侯叛乱的局势又要出现,灾祸的变化不知会发展到什么地步,英明的君主来处理它,尚且不能使国家得到安定,我们这些后世人将对它怎么办呢?

有个名字叫坦的宰牛人,一天能宰十二头牛,而刀刃不钝。这是因为排击剥割时,全是从肌肉的缝隙和关节处下刀。至于胯骨和大腿骨,不是用砍刀就是用斧头。仁义恩德,好比是皇帝的利刃;权势法制,好比是皇帝的砍刀和斧头。现在的各诸侯王,都象是胯骨和大腿骨;放弃砍刀和斧头不用,而想用利刃去碰它们,我认为不是缺损就会折断。为什么对淮南王、济北王不使用仁义恩德呢?那是因为形势不允许啊!

我私下里考察了过去的事件,大多是势力强大的诸侯先叛乱。韩信被封为楚王,力量最强,就最先反叛;韩王信勾结胡人,依靠匈奴的势力接着反叛;贯高凭借赵国的资助,也接着叛乱;陈豨依仗兵精,也接着叛乱;彭越利用梁国的力量,也接着叛乱;黥布利用淮南的力量,也接着叛乱:卢绾的力量最弱,最后才叛乱。长沙王吴芮只有两万五千户,功劳少,却完整地保存下来。他和朝廷的关系疏远,却对朝廷最忠,并不是因为他的品性和别人不一样,是由于形势造成他这样的。假如以前让樊哙、郦商、周勃、灌婴据有几十个城池称王,他们就可能早巳残伤灭亡了。如果把韩信、彭越等人封为通侯留在朝廷,他们到现在就还可能存在着。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治理国家的大计了。想让各诸侯王都忠诚地依附朝廷,就不如都让他们象长沙王那样;要想使臣下不被剁成肉酱,则不如让他们都象樊哙、郦商等人那样;要想使天下安定大治,不如多封些诸侯,让他们的势力都小些。势力小就容易对他们实行仁义,诸侯国小,就不会产生叛乱之心。使天下的形势象身体支配臂膀、臂膀支配手指那样,没有不服从的。诸侯国的国君不敢有叛乱的打算,从四面八方一齐归向朝廷,听命于天子,就连老百姓也感到天下安定。因此,天下人都知道陛下的贤明。割地封侯,订立法制,让齐、赵、楚各分为几个小诸侯国,让悼惠王、幽王、元王的子孙都依次得到一份祖先的封地,直到地分完了为止。还有燕、梁等其它诸侯国也都这样做。那些封地多而子孙少的,也建立几个诸侯国,先虚设在那里,等到有了子孙,再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因犯罪而被朝廷没收的土地,用于调整诸侯国封地或将来分封给他们的子孙。按应得的数量赏赐给他们,一寸之地、一人之众,天子也不贪图,的的确确是为了天下安定大治而已。因此,天下的人都知道陛下是廉洁的。封地制度一定,皇帝的宗室子孙都不担心不能封王,下面没有反叛之心,上面没有诛伐之意,因此,天下的人都会知道陛下是仁爱的。立了法而没有人触犯,命令发出而没有人违背,贯高、利几那样的阴谋不会再产生,柴奇、开章那样的诡计也不会再出现,百姓归善,大臣们顺服。因此,天下的人都知道陛下是公正的。这样,就是幼主在位,天下也会安定,立一个遗腹的太子为皇帝,(暂时先空着皇位,)让大臣们天天朝拜先君的衣冠,天下也不会乱。国家当时安定大治,后世人都会称颂陛下的圣明。这样一做,就会得到明、廉、仁、义、圣五种美称,陛下还害怕什么而总是迟迟不这样做呢?现在,天下的形势,好象正害着严重的脚肿病,小腿肿得几乎象腰那么粗,脚指肿得几乎象大腿那么大,只能躺着,不能屈伸,一两个指头一动就疼,全身都感到不舒服。失去今天这个机会不医治,必然要变成长久难治的疾病,以后即使有扁鹊那样的名医,也没有办法医治了。还不只是脚肿病,还害有脚掌反背症。元王的儿子,是陛下的叔伯兄弟;今天为王的,是陛下叔伯兄弟的儿子;惠王的儿子,是陛下的亲侄子;今天为王的,是陛下哥哥的孙子。陛下亲近的人有的还没有分给他们土地,让他们为侯掌权,以安定天下;疏远的人却控制着大权,威胁着天子。所以我说:不光是害了脚肿病,还害有脚掌反背症。

令人痛哭的就是这种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