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华夏文化传世经典(第二辑)古文观止上
15733500000142

第142章 应科目时与人书

应科目时与人书①

韩愈

月日,愈再拜。天池之滨②,大江之③,曰有怪物焉④,盖非常鳞凡介之品汇匹俦也⑤。其得水,变化风雨,上下于天地不难也。其不及水,盖寻常尺寸之间耳⑥,无高山大陵旷途绝险为之关隔也⑦。然其穷涸⑧,不能自致乎水,为獭之笑者⑨,盖十八九矣⑩。如有力者,哀其穷而运转之,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然是物也,负其异于众也,且曰:“烂死于泥沙,吾宁乐之。若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其死其生,固不可知也。今又有有力者当其前矣,聊试仰首一鸣号焉。庸讵知有力者不哀其穷,而忘一举手一投足之劳而转之清波乎?其哀之,命也;其不哀之,命也。知其在命,而且鸣号之者,亦命也。愈今者实有类于是,是以忘其疏愚之罪,而有是说焉。阁下其亦怜察之!

【注释】①这封求人引荐的信,是作者在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时写的。他在信中描写了一个失水即死、得水即活、急待有力者费举手之劳而转之清波的“怪物”,用它来比喻自己的才能、人格、处境和希望。这比直说要生动得多,方便得多。②月日:某月某日。贞元九年(公元793年),韩愈应博学宏词科考试,作此书与韦舍人。题中“应科目”即指应博学宏词科考试。科目,分科选拔官吏的名目。唐人取士有五十余科。天池:指海。《庄子·逍遥游》:“南冥者,天池也。”南冥,南方的大海。③(fén坟):沿河的高地。④怪物:指龙。⑤鳞:泛指有鳞甲的动物,如鱼龙之类。介:指带有甲壳的动物,如龟鳖介虫之类。品汇:品种类别。匹俦:对比,比较。⑥寻常尺寸之间:这句说怪物在无水的情况下只能在狭小的范围内活动。古以八尺为寻,倍寻为常。⑦大陵:大土山。旷途:远路。关隔:关,关口;隔,阻拦。⑧穷涸(hé和):处于没有水的穷困境遇。涸,水干。⑨小獭(tǎ塔)。獭:水獭,兽名,生活在水边,善于游泳,捕鱼为食。⑩十八九:十之八九,形容次数很多。运转:转运,转移。宁:宁愿。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这是用狗见了主人低着头,耷(dā答)拉着耳朵、摇着尾巴讨他欢喜的可怜相,形容卑躬屈膝向别人谄媚讨好、求人哀怜的丑态。帖,通“贴”,粘附,这里形容狗耳耷拉(下垂)的样子。熟视之若无睹:指看惯了就象没有看见似的。熟,习惯。庸讵(jù具):怎么,哪。是以:因此。疏愚之罪:粗疏愚昧造成的过失。

【译文】某月某日,韩愈再拜:在大海水边,长江两岸,说是有一种奇怪的动物,这种怪物不是一般长有鳞甲、生有介壳的动物所能比拟的。它有了水,就能变化出风雨,上升天空和下降大地都不为难。当它不在水里时,大概只能在丈把来宽的范围内活动,虽然没有高山大丘、遥远的道路以及非常危险的地势来阻隔它。

但是,当它处于无水的困境时,它自己是不能得到水的,这样被水獭讥笑,大概十回中就有八九回了。如果有力量的人,可怜它处于困境而愿意把它转移到水中,大概只要花费一举手一动脚那样的力气就够了。但是这个怪物,仗着它和一般动物不同,还说:“我宁愿烂死在泥沙中间。象那样低下脑袋、耷拉着耳朵、摇着尾巴向人乞求哀怜的作法,不是我所愿意作的。”因此有力量的人见到它这种情况,看惯了就象未见到它似的。它是死是活,那实在不可能知道了。

现在又有一位强有力的人物站在它前面,它姑且抬起头来试为叫喊一声,又怎么能知道这位强有力的人物不会哀怜它处于困境,而忘记了他只要一举手一动脚就能把它转移到清水中去呢?

他哀怜它,是命中注定的;他不哀怜它,也是命中注定的。明知道这些都是命决定的,并且还要对他发出呼唤,这也是由命运决定的啊。我现在的处境确实很类似这种情况,因此便忘记了我那由于粗疏、愚昧所形成的过错,而说了这番话。希望阁下能以同情的态度想想我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