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华夏文化传世经典(第二辑)古文观止上
15733500000015

第15章 介之推不言禄

介之推不言禄①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②,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③,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④,非君而谁?天实置之⑤,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⑥?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⑦,以死谁怼⑧?”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⑨。”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⑩,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注释】①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介之推,一作介子推、介推,春秋时晋国贵族,曾从晋文公流亡国外。文公回国后,赏赐随从臣属,没有赏赐介之推,他看到许多从臣互相争功获赏,很有意见,提出批评,然后和母亲隐居绵上(今山西介休东南)山中。文公找不到他,传说曾烧山逼他出来,他不愿出来,终被烧死。旧时士大夫大都赞赏他的清高,有骨气,能超然物外的精神。②禄:旧时代皇帝赐给官吏的薪俸。③惠、怀无亲:惠公是文公之弟,曾为晋君,做事不端,食言背约,妒嫉贤能,死后,由其子怀公继位,后被文公所杀。惠、怀父子不得人心,故无亲信之人。④主晋祀者:主持晋国大事的人。祀,国家大事。⑤实:真诚、一意。⑥诬:欺骗。⑦盍:同“何”,何不。⑧谁怼(duì):怨恨谁。怼,怨恨。⑨不食其食:第一个“食”是动词,“吃”的意思。第二个“食”,是指赐给的食物。⑩言:讲道理。文:修饰。焉:哪里。且旌(精)善人:而且表彰有美德的人。旌,表扬。善人,具有美德的人。

【译文】晋文公赏赐跟着他逃亡过的大臣,其中有个介之推,他从不因自己有功劳,向文公要求什么高官厚禄,所以高官厚禄总也轮不到他。

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只剩下文公一个了。惠公、怀公都没有亲党,外面的诸侯,里边的臣民,没有不嫌弃他们的。倘若上天不厌弃晋国,将来必然有位君主出来;主持晋国祭祀天地鬼神的人,不是文公又是谁呢?上天一心立他做晋国的君主,可是那几个跟他逃亡过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力量,不是太欺骗人了吗?偷窃别人的财物,还要叫他盗贼;何况是贪取上天的功劳,算作是自己功劳的人呢?可是下边的人却称道他们的罪行;上面的君主却重赏他们的奸诈,上下互相欺骗,我实在难以和他们相处了。”他的母亲说:“为什么不也去求他赏赐一些呢?如果不去求他,即或死了,又能怨恨谁呢?”介之推回答说:“他们已经有了罪,我还要去仿效他们,罪过就更大了。况且我已经说出了怨恨的话,决不再吃文公赏赐的东西。”他的母亲说:“也要使他知道这件事,你看怎么样?”介之推回答说:“去讲道理,这是对自己的修饰啊!我即将隐居了,哪能再用一些话去修饰自已!这不是要隐居,这是为了显露自己啊!”他的母亲说:“真能做到这样吗?我愿意和你一同去隐居。”于是他们隐居到死。

晋文公找不着他,便把绵上的田拨出来做为介之推的祭田,并且说:“以此记下我的过错,而且用来表彰有美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