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华夏文化传世经典(第二辑)古文观止上
15733500000212

第212章 同学一首别子固

同学一首别子固①

王安石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②,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③。其师若友④,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

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为然。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⑤。正之盖亦尝云尔。夫安驱徐行,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室⑥,舍二贤人者而谁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辅而进之其可也。噫!官有守,私系会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注释】①同学:共同学习。这里指学圣人。子固:曾巩,字子固。见前《寄欧阳舍人书》篇作者简介。本文是作者于仁宗庆历三年(公元1年)写给朋友曾巩的,表现了友人间互相爱慕、劝勉,以期携手共进的高远情怀。文章题为“别子固”,却处处以正之陪说,交互映发,错落参差,笔调淡雅,却情真意笃。②正之:孙侔,字少述,初名虔,字正之,吴兴(今浙江吴兴县)人。早孤,立志取得俸禄以赡养母亲。母亲死后,立誓终身不仕。曾客居江淮间,屡荐皆不就。为文奇古,品节高洁,与王安石、曾巩交游,友谊深厚。③辞:指书信。币:帛,古人通常用作互相赠送的礼物。这里泛指礼物。④若:或者。⑤扳:通“攀”,援引的意思。中庸:不偏叫中,不变叫庸。中庸是儒家推崇的最高道德标准。《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⑥“(lìn吝)中庸之庭”句:,车轮,这里用作动词,进。造,到。《论语·先进》:“子曰:‘由(仲由,孔子的学生)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意思是说仲由在学习上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就,只是还没有达到最高的程度。后世因此用升堂、入室比喻学习由浅入深的两个阶段。

【译文】江南有一位贤人,字子固,不是现在一般人所说的那种贤人,我仰慕他,以他为朋友。

淮南有一位贤人,字正之,不是现在一般人所说的那种贤人,我仰慕他,以他为朋友。这两位贤人,不曾登门相访,不曾互相交谈,不曾互通书信和互赠礼物。他们的老师或朋友,难道都相同吗?我观察他们的言行,不相同的地方是多么的少呀。应当说,这是他们学习圣人的结果。他们学习圣人,那么他们的老师或朋友,也必定是学习圣人的。圣人的言行,难道有两样吗?他们相似是当然的。

我在淮南,向正之介绍子固,正之不怀疑我介绍的情况。回到江南,向子固介绍正之,子固也认为我介绍的情况可信。我又知道被称为贤人的人,既相象又互相信任不疑。子固作了一篇《怀友》送给我,文章的大意是希望互相帮助,以达到中庸的境界,然后才可以休止。正之也曾经这样说过。安稳地驾车,从容地行走,进到中庸的厅堂,然后再深入它的内室,如今除了这两位贤人还有谁能做到呢?我从前不敢相信自己肯定能达到这个境界,却也愿意跟随在他们的左右努力去做,在他们的帮助下,不断进步,大概是能行的。唉!如今有公务在身,友人间不可能经常相聚。作《同学》一篇留别子固,用来互相劝戒,并互相慰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