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谏厉王止谤①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②!”王怒,得卫巫③,使监谤者④。以告⑤,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⑥。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⑦,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⑧。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⑨;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⑩,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注释】①召(shào)公谏厉王止谤:意思是召公劝说厉王不要拒绝听取批评意见,召公,即邵穆公。名虎,周王的卿士。谏,规劝。一般用于下对上。谤,批评别人的过失。现在一般作贬义词用。厉王,周厉王,名胡。公元前878年即位,在位37年,他是西周最残暴的统治者。②民不堪命矣:人民受不了暴虐的政令了!命,指周厉王暴虐的政令。堪,胜任。这里有承受的意思。③卫巫:卫国的巫者。巫,指以降神事鬼为职业的人。④监:监视。⑤以告:“以(谤者)告(王)”的省略句。在文言文中常省去介词后面的宾语。⑥道路以目:(人们)在路上相遇,只是互相看看而已。⑦弭(mǐ):消除,制止。⑧障:阻挡,堵住。⑨川壅(yōng)而溃,伤人必多:用堤堵住河水,一旦决堤泛滥成灾,结果伤人必多。壅,堵塞。⑩是故:所以。为(wéi)川者:治水的人。为,动词,治理,与下文‘为民者”的“为”同义。决:开通水道。导:疏通。宣:发泄,疏通。这里有开导的意思。听:处理,判断。列士献诗:列士,古代一般官员都称士,较高的都称列士。献诗,指进献讽谕的诗。瞽(gǔ)献曲:瞽,瞎眼。古代以瞽者为乐官。在这里“瞽”是乐官的代称,也称太师。因其所献乐曲多采自民间,故能反映民意。史献书:史官进献史籍。师箴:少师进献箴言。师,少师,是次于太师的乐官。箴,包含劝诫意义的话,与格言相近。瞍(sǒu)赋:瞍,没有眼珠的盲人。赋,不歌而诵的诗。矇(蒙)诵:矇,有眼珠的盲人。诵,诵读。百工:百官。庶(shù)人传语:传达老百姓的意见。庶人,平民百姓。近臣尽规:和王接近的大臣尽情规劝。补察:弥补国君的过失,监督国君的行为。瞽史教诲:乐官和史官(用乐曲和史籍对王)进行教诲。耆(qí)艾修之:年高有德的人劝诫国君。六十岁的人叫耆,五十岁的人叫艾,耆艾,泛指老年人。修,劝诫,警戒。事行而不悖(bèi):办事才能不违背情理。悖,违背。财用于是乎出:财富、用度都是从这里出产的。于,从。是,这里,指山川。乎,助词。犹其有原隰(xí)衍沃也:意思是就像那土地上有原、隰、衍、沃一样。原,宽阔而平坦的土地。隰,低下而潮湿的土地。衍,低下而平坦的土地。沃,有河流灌溉的土地。善败于是乎兴:国家政事的好坏从这里体现出来。善败,指治乱。兴,体现的意思。备:防范。所以,用来。阜:丰富,增多。成而行之:考虑已经成熟,自然要发于言语之间。成,成熟。行,有自然流露的意思。胡:何,怎么。其与能几何:那么能有几个人和你在一起呢?其,那么,语气助词。与,相与,在一起。三年,乃流王于彘(zhì):三年后就把厉王放逐到彘。三年,指此后三年,即公元前842年。彘,晋地,在山西省霍县。
【译文】周厉王很暴虐,人民都在指责他。邵公告诉厉王说:“人民都受不了(你的)暴政了!”厉王大怒,得到了卫国的巫者,派(他)去监视指责他的人。巫者把(这些人)报告给厉王,厉王就杀掉他们。(于是)人民都不敢说话了,在路上相遇,只不过互相看看而已。厉王高兴了,告诉邵公说:“我能够制止住人民对我的指责了,(他们)终于不敢说话了!”邵公说,“这是(用强制的手段)堵住了人民的口啊!堵住人民的口,(它的后果)比阻挡河水还要严重得多,河口被堵,决口泛滥,一定会伤害很多人,对于人民也像是这样。所以治水的人排除淤塞,使其畅通,统治人民的人要开导人民,使他们敢于讲话。因此,天子在处理政事时,让公卿以至于列士进献讽谕的诗歌,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史籍,少师进献箴言,盲人吟咏诗赋和诵读文章,百官劝谏,把老百姓的意见间接地传达给大王,与大王接近的大臣尽力规劝,同族的亲属弥补、监察大王的过失,乐官、史官(用乐曲和史籍)对大王进行教诲,年高有德的人也劝诫大王,而后大王就可以再仔细考虑这些意见了。这样,办事才能不违背情理。人民有口,就好像土地上有山川那样,人的财富、用度是从山川中生产出来的;也像是土地上有原、隰、衍、沃一样,人的衣食也是从这里生产出来的。人民用口发表议论,国家政事的好坏才能够体现出来。人民认为好的就去实行它,人民认为不好的就要加以防范,借此来增加财富,丰衣足食。
人民,是想在心里,说在口上的,考虑成熟了,自然就流露出来,怎么能够堵住他们的口呢?如果堵住人民的口,那么能有几个人和你在一起呢?”
厉王不听,于是人民(仍然)没有敢说话的。三年后,(百姓忍无可忍,)把厉王放逐到彘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