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华夏文化传世经典(第二辑)古文观止上
15733500000006

第6章 臧哀伯谏纳郜鼎

《左传》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②,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火龙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饧鸾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③,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周内史④闻之,曰:“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君违,不忘谏之以德。”

【注释】①大(tài)庙:太庙,国君的祖庙。②清庙:太庙,又称明堂。大路:国君祭祀时用的车。路,通路。③迁九鼎于雒邑:据传夏禹曾收九牧进贡的金铸成九只大鼎,象征九州,作为传国之宝。成汤立国,将它迁到商邑,周武王伐商,迁九鼎于洛邑。秦攻西周,掠取九鼎,一只沉人泗水,其余下落不明。雒,通“洛”。洛邑,西周的东都。④周内史:内史,周王室官名。职任为代表周王室到诸侯国行聘问庆吊之礼,代表周王行策令之礼,掌管简册,预言凶吉等。

【译文】夏季4月,鲁桓公从宋国取来郜大鼎,放置在太庙里,这样做不合礼制。臧哀伯劝说道:“做国君的,要显扬德义,阻止邪恶,用这种办法来统御、规范百官;还害怕会有失误的地方,所以还要彰明美德给子孙看。因此太庙用茅草盖屋顶,大辂车中用蒲草结成的席做铺垫,肉汤里不用五味为调料,饮食不吃舂过的精米,这是昭示君主的节俭的;礼服、礼帽、蔽膝、玉笏、腰带、裳裙、绑腿、鞋子、横簪、冕带、冕饰,这是彰明朝廷的等级制度的;玉器的彩垫、佩巾、刀鞘、刀柄的装饰、皮带、腰带的饰、旗上的飘带、马颈上的革带,这是表明等级顺序的;衣服上刺绣的火、龙、黼、黻的花纹,这是表明尊卑不同的文彩;用青、黄、赤、白、五色绘出山、龙、花、虫的形象,这是表明不同的色彩;车马上的饧玲、鸾玲、和玲、小铃,这是表明声威的;旗子上画有日、月、星三辰,这是显耀光明的。道德,讲究节俭而又有一定的法度,上下尊卑有一定的等级秩序。所以,用纹样、色彩来表示它,用声音、明亮来显扬它,用这些来统御、规范百官,百官才因此有所警惕畏惧,而不敢违背纪律。现在您隐善扬恶,把别人贿赂的器物置放在太庙中,公开地拿来给百官看,百官以此为榜样,这还能去惩治什么人呢?国家衰败,是来自于官吏的邪恶;官吏丧失德义,是因为受宠和贿赂之风公行。郜鼎放置在太庙中,还有什么比这更公开的受贿呢?武王攻克商的时候,把得来的九鼎迁到王城,仁义之士还有所非议,更何况把那表明邪恶、违反礼法的受贿得来的器物放在太庙里,这该怎么办呢?”桓公不听。

周王室的内史听说这件事,说:“臧孙达在鲁国还会有后来人啊!国君违礼,不忘记用德义来规劝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