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生高起点——张开成功双翼
15735500000003

第3章 既方且圆,外柔内刚游刃有余(1)

1方圆并用,刚柔兼济不偏废

刚就容易方,柔就容易圆。为人处世,方圆并用,刚柔并济,才是全面的方法。如果只能刚却不能柔,只能方却不能圆,只能强却不能弱,只能进却不能退,必然倾折失败。

曾国藩曾说:“做人的道理,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就会萎靡,太刚就容易折断。刚不是说要残暴严厉,只不过强矫而已。趋事赴公,就需强矫。争名逐利,就需谦退。”

从这里可以看出曾国藩研究老子的思想很深,他一生为人处世信仰老子的观念,却不言论老子的思想。

所以虽居在功名富贵的最高处,却能全名而归,全身而终。在处理天下事时,有以刚取胜的,有以强取胜的,有以柔取胜的,也有以弱取胜的。所以老子提倡以柔弱守雌的方法。

商容张开口问老子说:“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说:“在。”商容说:“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说:“不在!”商容说:“知道这个道理吗?”老子说:“不就是刚硬的容易败亡,柔弱的而能存在的道理吗?”商容说:“唉!天下的事情完全是这样。”这就是柔弱处世的方法,而受到历代的传承。

老子说:“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一类。”又说:“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可以攻入天下最坚强的东西里面去,可以说是无孔不入。

”“普天之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克最坚强的东西,却没有什么可以胜过水了。弱胜过强,柔胜过刚,这个道理普天之下没有谁不知道,就是没有人去实行。”道的本体是最柔弱的,所以有无穷的作用。因此,最柔弱的东西可以克制最刚强的东西。过于刚必然受折,过于强必然易败。这里能看出,儒家尚方,道家尚圆,谁更好呢?

事物不可到极点,到了极点就会走向反面。所以《易经》中说:“太阳到正中就要西斜,月亮圆了就要缺损。”老子又说:“用兵逞强就会遭致灭亡,树木粗壮就会遭受砍伐。凡是强大的,总是处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于上位。”这就是在“道”的最高原则下的大机大用,也是在“天地观”、“历史观”中的大机大用。我们完全能称它为“柔道”了。把它用于心术,就可以说是“柔道”的心术。把它用来处世,就是“柔道”的处世方法。把它用到政治上,就是“柔道”的政治。

汉代光武帝亲临章陵,在那里修庙宇,盖祠堂,建田庄,饮酒作乐,大行赏赐。正好宗室中的长辈与母后,因酒喝得高兴了,相互说道:“文叔(光武帝)年轻时谨慎、守信用,对人不屈服、不招待,现在既刚强又柔顺了。”光武帝听到后,哈哈大笑说:“我治理天下,也想依柔道而行。”所以说柔道的作用,不仅可以持身受用,治理天下也大有作为。

刚而能柔,这是用刚的方法;柔而能刚,这是用柔的方法。强而能弱,这是用强的方法;弱而能强,这是用弱的方法。这4条,大的可以用来治理国家天下,小的可以用来处世持身。

明代吕坤说:“方与严是待人的大弊病,圣人待人,只在于温柔敦厚。所以说:‘广泛地爱护人民,叫做和而不同。’只任凭他们凄凄凉凉,冷傲清高,便是世间的一个障碍物。持身方正,独立不苟,是不能用世的人才。这只能算一个性情正直,不肯同流合污的人士罢了。”

古人言:矫矫者易折,皎皎者易污。做人亦是同理,须刚柔兼济,欲速不达,过犹不及。

2圆中有方,做事不要忘原则

圆中有方,即不忘原则,方外有圆,即要灵活应变;方圆结合,才能在为人处世中游刃有余。

圆中容方,从整体与部分、共性与个性的角度讲,是指不同物质和个性的个体和谐共存,允许在遵守共同规则的前提下发展个性。比如当今的世界,讲多元文化共同存在,共同发展。

各民族、各个国家的文化是方,所有的方合起来就是一个圆,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整体。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和容纳,犹如不同个性的人互相尊重与和睦相处。

从人生的原则性和灵活性上讲,圆中容方是指特定条件下的一种处世方法。尤其是在乱世、困境、险境之中,人不能事行直道,不得不小心谨慎,讲究权变。有时为了大的原则、大的利益而不得已牺牲或违背小的原则、小的利益。比如《论语》中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管仲原来是辅佐公子纠的。公子纠和齐桓公是兄弟,也是政敌。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不但没有为公子纠殉死,反而给齐桓公当了宰相。有人说管仲不仁,孔子说,管仲这个人是很了不起的。他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没有使用武力,使天下得到了安定,老百姓如今还受到他的恩惠。如果没有管仲,我们今天很可能都成了野蛮人了。他为天下和国家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不是一个只知道自己上吊,倒在水沟里默默无闻、白白死去的普通老百姓所能比的。

管仲为齐桓公做事,对公子纠来说是不忠、不仁、不义,从个人处世的角度讲是圆而不方。

但是,他为天下国家做出了贡献,为天下百姓尽了大忠、大仁、大义,可以说是圆中有方,没有违背天下的大义、大原则。所以孔子不但没有否定他,还充分肯定了他的伟大功绩。

“圆中容方”的另一个例子是冯道。

在唐、宋之间,五胡乱中华的几十年间,都是胡人统治。5个朝代,都请冯道出来做官,而他对每个君主都表现出忠心。可见他“圆”到了极点。

对冯道的这种行为,欧阳修骂他无耻,认为他替胡人做事,没有节气。而同时代的王安石、苏东坡等人却认为他了不起,是“菩萨位中人”。

冯道的一生,可谓是“圆中容方,不忘大原则。”尽管他在胡人统治的朝廷为官,但他本人的生活却十分严谨,即不贪财,也不好色。在他的谨慎和圆滑中,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人生大原则。他认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最重要的是保有中国文化的精神和中华民族的命脉,以待国家出现真正的君主。他死后很多年,才出现了宋太祖赵匡胤,建立了大宋王朝。

方,是原则性;圆,是灵活性。办任何事,只有将原则性和灵活性很好地结合起来,事情才办得好。

3忍小谋大,不逞匹夫之勇

身为现代男人应该把握时机,不贸然行动。把握住时机则能由弱变强,由小变大。如果不知把握时机,非得弃弱逞强,到时非但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反而会输个一塌糊涂。历来成功的从政者都知道“忍”字是传家宝,能忍者方能伺机待时,等到自己有足够的力量与对手抗争时方猛地反击,定能一战而胜。

日本人讲一个“忍”字,是要培养自己刚强的毅力和坚韧的耐力。能忍得旁人所难以忍受的东西,才能使自己能屈能伸,不断地积蓄力量,增强忍耐力和判断力,这样才能为将来事业的成功积累资本。

宋代苏洵曾经说过:“一忍可以制百辱,一静可以制百动。”这就是说忍能抵挡千军万马,可以说是“忍小谋大”的策略。

孟获是三国时蜀国南方少数民族的首领,率众起兵反叛,诸葛亮奉命率兵去平定。当诸葛亮听说孟获不但作战勇敢,而且在南中各个地区的部族人民中很有威望,想到如果把他争取过来,就会使蜀国有一个安定的大后方。于是,下令对孟获只许活捉,不许伤害。当蜀军和孟获的部队初次交锋时,诸葛亮授意蜀军故意退败,引孟获追赶。孟获仗着人多势众,只顾向前猛冲,结果中了蜀军的埋伏,被打得大败,自己也做了俘虏。当蜀军押着五花大绑的孟获回营时,孟获心想此次必死无疑,便刁钻使横,破口大骂。谁知诸葛亮不但立即让人给他松了绑绳,还陪他参观蜀军营寨,好言劝他归降。孟获野性难驯,不但不服气,反而倨傲无礼,说诸葛亮使诈。诸葛亮毫不气恼,放他回去,二人相约再战。

孟获跑回去之后,重整旗鼓,又一次气势汹汹地进攻蜀军,结果又被活捉。诸葛亮劝降不成,又一次把孟获送出大营。孟获也是个犟脾气,回去又率人来攻并同时改变进攻策略,或坚守渡口,或退守山地,却怎么也摆脱不了诸葛亮的控制。一次又一次遭擒,一次又一次被放。到了第七次被擒,诸葛亮还要再放,孟获却不肯走了,他流着泪说:“丞相对我孟获七擒七纵,可以说是仁至义尽,我打心眼里佩服,从今以后,我绝不再提反叛之事。”

孟获回去之后,说服各个叛乱部落全部投降,南中地区重新归属蜀汉控制。自此,蜀国的大后方变得稳定,南方各族人民也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常言说,事不过三。忍让一次两次都可以,再三再四就有些难以按耐。可是诸葛亮却为了自己后方的稳定而对孟获捉了放,放了捉,耐着性子忍下去,并没有因为孟获的行为而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