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通史(第七卷)
15740100000016

第16章 斯文·海定发现“古楼兰遗址”

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中国的西北部,在维吾尔语中,“塔克拉玛干”的意思就是“进去出不来”。它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400公里,面积为334000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沙漠。在这个大沙漠里,新月形的沙丘绵延不断,一般高70至80米,最高达250米。所以,说“进去出不来”一点也不夸张。

然而,瑞典探险家斯文·海定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少三次穿过了塔克拉玛干沙漠,仅仅是凭着两条腿和一只骆驼。

斯文·海定,1865年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其父为知识分子,终生对斯文·海定的探险事业给予极大的支持。

1880年4月24日,斯德哥尔摩城欢迎瑞典籍“维加号”的探险英雄载誊归国,而这欢声雷动的氛围不禁感染了人群中的一位少年,那就是时年15岁的斯文·海定。自此,斯文·海定决定了他的人生道路——以探险为一生的事业。

斯文·海定曾分别于1895年3月、1896年1月、1900年春三次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在这过程中,他九死一生,当然也曾自豪于自己的勇气和体魄。尤其令他骄傲的是,他在旅途中居然发现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交通枢纽——楼兰的遗址。这个发现,震动了世界考古学界。

1890年春,瑞典国王决定派遣一个外交使团去波斯。因为斯文·海定去过那里,又懂波斯语,就任命他为翻译,一同出访。

斯文·海定在完成翻译任务之后,打算利用已经在德黑兰的机会,去亚洲腹地探险。于是,他打电报给瑞典国王,请求允许自己的亚洲探险。国王立即批准了斯文·海定的计划,还给了他一笔钱。就这样,在瑞典外交使团回国时,他独自留下来,开始从各方面为这次旅行作准备。

1890年底,斯文·海定第一次进入中国,但只到了新疆北部的疏勒,并未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

1895年3月,斯文·海定来到中国境内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听说了有关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许多传说之后,对它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并决定深入到它的中部去,揭示它的奥秘。斯文·海定买了八头骆驼,许多盛水的铁桶、羊皮囊,还有粮食、炊具及牲口饲料等东西,又雇了四名仆从,踏上了第一次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旅途。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西部,有一条和田河,南北走向。斯文·海定计划用一个月的时间,沿着这条河的河沿由北向南行,穿过沙漠,到达沙漠南面的和田。

开始几天是行进在沙漠边缘,还能见到森林和淡水湖,人畜都能补充到足够的淡水。不久,再也见不到绿洲了。

斯文·海定让仆从带上十天的水,继续前进。仆从听向导说再走四天即可见到和田河,于是就自作主张只带了两天的水。

结果,水很快用完了,和田河却连影子都不见。沙漠上气温很高,太阳炙热。斯文·海定等人喝光了所有的水,又将带去的鸡、羊都杀了喝它们的血,最后开始喝骆驼尿。然而,还是无济于事,有两个仆从因干渴而死。这时他们已经在沙漠中行走了二十一天。

斯文·海定一行三人,继续在沙漠中穿行。到第二十五天时,在他们焦灼、渴盼的视线中突然出现了一条深绿色的线条。但他们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三个人艰难地一步一步捱到树林边时,全都支撑不住倒下了。斯文·海定凭着坚强的意志和强壮的体魄,开始往前爬,从白天一直爬到夜里,终于找到了一个水潭。他自己痛饮之后,又用靴子盛满水,回去救仆从。

几天后,他们遇见了几个牧羊人,才知道他们已经成功地穿过了塔克拉玛干沙漠。

1896年1月,富有冒险精神的斯文·海定又从和田出发,从另一条路北上,由南向北再次进行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探险旅行。

1900年春,当他第三次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时,发现了古楼兰遗址。旅途中斯文·海定发现,在一个小泥冈上有几间残破木屋,附近还有几座耸起的土台。再往前,他们发现了一座古城的废墟。在这几处遗址里,他们挖出了一些古钱、铁斧、木刻物和雕刻精细的板壁。这一惊人的发现,令斯文·海定激动得喘不过气来。他断定,这座古城废墟,就是自己一直在寻找的被沙漠湮没的古代城市。

1901年3月,斯文·海定再次来到这座古城遗址。他又发现了一座残存的庙宇,并从中发掘出一尊一米高的佛像和大量的钱币、器皿、陶器,还有36张写有汉字的纸片和120支竹简等。这正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著名交通枢纽——楼兰的遗址。这一结果,使考古学界沸腾起来。

1906年至1908年,斯文·海定又在中国的西藏高原上进行探险考察。1927年,62岁的斯文·海定又一次来到中国,领导并参加了由中国和欧洲考古学家组成的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新疆、甘肃等地进行考察。

斯文·海定的旅行探险活动并非仅限于中国。他从小酷爱读探险方面的书,渴望长大后当一名探险家。他学着书上描述的探险家的样子,经常在寒冷的环境里生活,比如冬天用雪擦身,夜里敞开窗子睡觉等。在20岁那年,刚刚中学毕业的斯文·海定有了第一次旅行机会——随一位叫山德林的瑞典工程师去巴库。他为工程师的孩子们担任家庭教师,那是在1885年夏天。

正是这次旅行,使斯文·海定被亚洲奇幻莫测的景色所吸引,使得本来想做一名极地探险家的斯文·海定,改变了他一生的探索目标。他爱上了亚细亚,爱上了无边的荒漠。

1886年4月,斯文·海定结束了他的家庭教师工作,用自己挣来的工资,去西亚旅行。他要去波斯高原和两河流域。

从1886年4月,斯文·海定自巴库出发,向南行,经里海南岸,到达波斯的腊什塔。穿过波斯北部气候条件恶劣的厄尔布尔士山区,到达德黑兰。由于旅费的限制,斯文·海定决定只在波斯西部旅行。他继续南下,骑马旅行了近一个月,到达波斯湾的布什尔城。乘船穿过波斯湾,斯文·海定到达伊拉克的海港巴士拉。然后换乘轮船,上溯到伊拉克的首都巴格达。

回到斯德哥尔摩后,斯文·海定写了一部关于旅途见闻的书。这是他第一部有关亚洲探险的著作。

为了掌握探险所必需的知识,在完成第一次西亚之行之后,斯文·海定先后进入瑞典的乌普萨拉大学、德国的柏林大学,攻读地理学和地质学。这就为他日后的考察和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巴库担任教师期间,斯文·海定还学会了波斯语。正是由于他懂波斯语言,才得以在1900年春出访波斯,才有了后来辉煌的探险旅行。

斯文·海定一生写过《亚洲腹地探险八年》、《西藏南方》、《长征记》以及厚达八卷的《1899—1902年中亚科学考察报告》等大量的著作。仅仅关于中国的考察专著,就有三本,共一千万字。他的许多精密的实地考察和研究,纠正了地理学界长期以来对亚洲地区的一些错误的认识,填补了许多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