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通史(第二卷)
15740500000038

第38章 加纳古国的风俗

在非洲大陆西部,有一个古老的国家,早在公元3世纪就已经建立了。它就是非洲古国加纳。据中世纪阿拉伯学者贝克利记述:“加纳”是国王的职位名称,源于马林凯语,意思是“军事首领”。于是国王所在的城市便取名为加纳。加纳盛产黄金,所以人们又称它为“黄金之国”。

公元770年左右,古加纳最后一名黑白混血统治者被土著索宁凯人行刺身死。索宁凯人中的酋长卡雅·马罔·西塞做了国王。卡雅是一位出色的武士和外交家,他治国有方,古加纳建都库姆比后,国力迅速增强,成为当时西非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和贸易的中心。

公元8世纪,阿拉伯商人首次穿越撒哈拉大沙漠,来到了西非。这支阿拉伯商队给加纳带来了他们急需的商品,使加纳获得了经济利益。国王卡雅敏锐地看到这条贸易通道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于是下决心把它垄断过来。他拥有20万士兵,其中有4万弓箭手。士兵大多使用铁制武器,聪明的卡雅效仿阿拉伯商队的马帮,还建立起自己的骑兵部队。有了这样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通过征战和扩张,古加纳垄断了撒哈拉沙漠两端的黄金和食盐贸易。

西非有三大黄金产地都在加纳王国的南部:一是万加拉地区,位于塞内加尔河与法来米河之间;二是布雷地区,位于尼日尔河下游;三是阿肯地区,位于黑沃尔特河的下游。在这三大黄金产地中,尤以万加拉最为有名。古加纳王国是一个奴隶制帝国,开采金矿的奴隶由国家统一使用,集中开采。在严格的看管下,奴隶一年到头用自己的血汗为古加纳采掘和淘洗黄金。奴隶们采掘的金矿,为这个奴隶王国奠定了经济基础。

在古加纳的北部和西北部,又有三大产盐中心:一是瓦拉塔;二是奥达戈斯特,为当时撒哈拉两部的贸易中心;三是塔加扎,位于撒哈拉沙漠的腹地,是这一带最主要的产盐中心。自古以来,北非和西南非黄金和食盐贸易从未停止过,只因撒哈拉沙漠这个巨大的天然屏障所阻碍,这种贸易难以发展和扩大。后来,在今天被称为“沙漠之舟”的骆驼引进到黄金——食盐贸易,可以说是给非洲贸易带来了一次革命。后来马帮和铁器通过撒哈拉贸易路线传到西非,更加促进了商队贸易的发展。

古加纳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商人,他们带着食盐、各种衣物和日用杂品云集加纳,换取黄金。他们把换来的黄金汇集到北非的西吉尔马萨城铸成金币,然后再到世界各地购买各种商品,再用这些商品去换取黄金。每一次贸易都是一本万利的买卖,自然发财。

当时,加纳的金子处处可见,人们用金子提练金丝,制作金箔,金子在那里几乎多得不值钱。而食盐的价值甚至在重量上完全可以同黄金相等。

在撒哈拉贸易中,真正的推动力是黄金。加纳王国严格地控制了黄金的生产和贸易顺差关系。撒哈拉贸易只有通过王国政府这个经纪人才能成交。政府对黄金生产管理尤为严密。北非商人用食盐换取黄金虽然有几个世纪的历史,但从来不曾有人到过真正的金矿所在地。加纳国王规定金矿全部归他所有,任何人不得私自采金。百姓可以去河里淘金沙,淘出的金子归他们所有。

加纳人的买卖方式很有意思。他们并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而是买主与卖主互相不见面。商人们先将货物分门别类地摆在市场上,然后退出去,敲起手鼓。购货者听到鼓声后就走进市场,在自己需要的货物旁放下一些金子,却并不拿走货物,然后退出市场。

商人们第二次进入市场。当他认为买主付的黄金足够交换这些货物时,就将黄金取走;而他认为不能成交的,则不去动那黄金。然后商人再次退出市场。紧接着,购货者也第二次进入市场,把卖主收过黄金的货物拿走,在没成交的货物前再放下一些黄金。如此反复。在整个交易过程中,买主与卖主互相不说一句话,不见一次面,所以这种贸易方式又叫“无声的买卖”。

古加纳通过北非商人不仅取得了食盐,还换回了象牙、衣物、捻珠、玻璃制品、瓷器和椰枣等必需品和珍贵物品。古加纳积累了十分雄厚的财富。

加纳古国存在于公元3世纪至13世纪,共有上千年的历史。它是非洲最早的古国之一。历史上古加纳的兴衰与黄金休戚相关。为了掠夺黄金,1471年葡萄牙殖民者首先登上了加纳海岸,他们在这里建立据点,掠夺黄金,控制加纳的贸易经济,把加纳的国名改为“黄金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