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华家训(第六卷)
15741400000012

第12章 傅山家训

[撰主简介]

傅山(1606—1684),字青主。明末山西阳曲(今太原市)人,明亡后出家为道士,清康熙十八年(1679)已过七十岁,清廷令役夫从山西把他抬着送往北京应博学宏词试,行至距京城三十里时,他以死拒不入城,被放回。平生工书善画,懂医术,学问名冠一时,著有《霜红龛全集》。

愿子侄立志为学以著书立说

[原文]

眉、仁素日读书,吾每嫌其驽钝,无超越兼人之敏。间观人有子弟读书者,复驽钝于尔眉、仁,吾乃复少恕尔。两儿以中上之资,尚可与言读书者。此时正是精神健旺之会,当不得专心致志三四年?记吾当二十上下时,读《文选》,京、都诸赋,先辨字,再点读三四,上口则略能成诵矣。戊辰会试卷出,先兄子由先生为我点定五十三篇。吾与西席马生较记性,日能多少。马先生亦自负高资,穷日之力,四五篇耳。吾栉沐毕诵起,至早饭成唤食,则五十三篇上口不爽一字。马生惊异叹服如神。自后凡书无论古今,皆不经吾一目。然如此能记,时亦不过六七年耳。出三十则减五六,四十则减去八九,随看随忘,如隔世事矣。自恨以彼资性,不曾闭门十年读经史,致令著述之志不能畅快。值今变乱,购书无复力量,间遇之,涉猎之耳。兼以忧抑仓皇,蒿目世变,强颜俯首,为蠹鱼终此天年。火藏焰腾,又恨呫哔大坏人筋骨。弯强跃马,呜呼已矣!或劝我著述,著述须一幅坚贞雄迈心力,始克纵横。我庾开府萧瑟极矣!虽曰虞卿以穷愁著书,然虞卿之愁可以著书解者,我之愁,郭瑀之愁也,著述无时亦无地。或有遗编残句,后之人误以刘因辈贤我,我目几时瞑也!

尔辈努力自爱其资,读书尚友,以待笔性老成、见识坚定之时,成吾著述之志不难也。除经书外,《史记》、《汉书》、《战国策》、《左传》、《国语》、《管子》、《骚》、赋,皆须细读。其馀任其性之所喜者,略之而已。廿一史,吾已尝言之矣:金、辽、元三史列之载记,不得作正史读也。

——节录自《霜红龛集》

[译文]

眉、仁两儿平时读书,我常常嫌你们迟钝,没有超越胜过别人的灵敏之性,有时看别人的孩子读书,又比你们还迟钝,我才不怎么计较你们的过错了。你们两人资质属于中上,还可以和你们讲讲读书做学问的事。你们这时正是精力健旺的时候,应当专心致志读书三四年。记得我在二十岁左右时,阅读南朝梁萧统所编诗歌总集《文选》,东汉张衡写的《二京赋》和西晋左思写的《三都赋》等,先辨别字,然后再点读三四次,上口就粗略能记诵。戊辰考进士的会试卷子出来后,我现已去世的哥哥子由先生为我点定五十三篇。我和家里请的马先生比较记忆力,看一天能记下多少篇。马先生也很自恃资高,花了一整天的工夫,才记下四五篇的样子。我自早晨洗漱完毕开始诵读,到家里人喊吃早饭,五十三篇背诵起来,一字不差。马先生大为惊异,赞叹佩服像对待神仙一样。自这以后只要是书,无论古今,都一看就能记住。然而这样的好记性,不过六七年时间。三十岁以后就减去五六成,四十岁以后则减去八九成了,马上看马上忘掉,好像隔了一个时代。很遗憾在记性那样好的时候,没有关起门来读十年经书史籍,以致不能顺利完成著述的志愿。现今时局变乱,再无经济实力买书,有时遇到好书也只能翻看一下。加之心情忧郁仓惶,举目远望世态渐变,对人不过是强颜欢笑俯首顺从,像书中的虫子一样了此一生。如同火藏焰腾一样大势已去,又恨诵读损坏人的筋骨心志。弯弓跃马之事,对我来说又早已过时了。有人劝我著书立说,但著书立说必须要有坚贞雄迈的心志与力量,才能纵横自如。我像从南朝入北朝的庾信一样,凄凉极了。虽然战国时人虞卿在穷愁潦倒中著书立说,但他的忧愁可以通过著书立说来消释,而我的忧愁就像东晋时的郭瑀在北地一样,即使想著书立说也既无时机也无地点。就是有一些剩编残句,让后人误把我看作在元代以学行著称的刘因一样称赞我,我的眼睛什么时候能闭上啊!

你们应发奋努力,自己爱护自己的资质,努力读书,尊重朋友,等到笔性老成、见识坚定的时候,完成我的著书立说之志向就不难了。除了经书之外,司马迁所写的《史记》、班固所写的《汉书》、还有不知作者姓名的《战国策》、左丘明所写的《左传》、《国语》、管仲所写的《管子》、屈原所写的《离骚》以及其他人写的赋等等,都必须细细阅读,其他的根据自己的爱好,略读即可。至于廿一史,我曾经对你们说过:金、辽、元三史属载记性质,不得当做正史来读。

[评析]

傅山在篇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即使记忆力很强的人,在三十岁以后也就递减了,因此他要求子侄辈抓紧时间读书,练就扎实基本功,将来能著书立说,完成他的未竟之志。尽管他在篇中提出的读书要求很高,但强调要多读精读正史的观点,是今人治史者可以参考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