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博弈生存(一)
15745100000002

第2章 博弈论诞生前的历史规则

博弈论诞生于20世纪,在博弈论问世之前,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理解并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并不是一片荒地。相反,在博弈论之前,有许多的理论和学说去解释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而这些理论和学说经过时间的考验,有些已经成为历史规则,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实际的影响。

从我们熟悉的中国传统来说,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理论,就是儒家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个对社会结构和社会行为进行归纳的说法。这一理论,是建立在一组同心圆的基础上,在这组同心圆中,最核心的圆心点就是个人自身,围绕在个人这个圆心最近的一个圆,就是“家”;在“家”之外的一环,就是“国”;在“国”之外范围最大的一个圆,就是“天下”。这句话看似普通,但是里面包含了丰富的儒家伦理:强调个人行为的最终实现是在社会组织之中,对家庭与家族的尊崇,政治理想的突出地位……

如果这个理论过于抽象,那么我们还有一个处于中层的理论,就是孟德斯鸠在法国大革命前夕提出的“三权分立”学说。

三权分立的理论基础,就是人性是自私的,而且个人的能力是不足以统治整个社会的,因此,集权就会造成腐败和低效,所以要把社会中最为重要的三种权力——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离。三权分立,既强调了分工的必要,又否认了政治权力的至高无上。

还有一些更为基层的历史规则,比如我们常说的“谋略”。

“谋略”是一个中国传统的名词,也是一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诞生的历史规则。谋略强调的是“应对”,即在不同的具体环境下,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谋略是实用性非常强的一套历史规则,后人把谋略归纳成《三十六计》、《智囊》、《菜根谭》之类的实用书籍,这其中,《三十六计》是最为规范的谋略书,而《智囊》、《菜根谭》都是以谋略精神做指导的涉及到个人修养与处世原则的书籍,但这些内容依然是以“应对”这个谋略精神为中心的。

这些历史规则,都曾经而且也正在社会中发挥着作用。儒家的“修齐治平”理念,激励了一代代的中国士大夫,并且在今天也作为知识阶层的一种共识;三权分立的理论,现在还被许多国家遵循并且贯彻在政治生活中,比如美国;谋略原则,则在生活中体现得十分明显,“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这类的俗语,正是谋略精神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