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博弈生存(一)
15745100000004

第4章 历史个案的现代启示

前面我们举了鸿门宴的例子,现在还有一个更为有趣的例子:

秦始皇有几十个子女,这些子女中,最为贤能也最有政治名望的,就是他的长子扶苏。扶苏本来是应该继承秦始皇的皇位的,但是后来却因为权臣赵高和李斯的合谋,扶苏被伪造的秦始皇遗诏赐死,而昏庸无能的胡亥却登基成了秦二世,结果秦朝就在秦二世在位的时候土崩瓦解了。

很多人都会慨叹,说如果登基做皇帝的人是扶苏不是胡亥,秦朝的统治会不会长久一些?如果是扶苏掌权的话,改变了统治政策,是不是中国的历史就会变成另外一种面貌?当然,这只是假设和猜想,因为历史已经一去不返,无法重新来过,后人只能在阅读历史的时候,有所感触罢了。

但是,就这个具体的历史个案,就反应出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对博弈论的无知。换言之,是我们对个人的德行、才能和品格过于重视,而忽视了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国有一句古语,叫做“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体现的就是这种个人能力可以扭转局势的思维。中国还有一个词,叫做“中流砥柱”,形容的就是那些可以成为中坚的杰出人才。

但是,如果局势已经是不可挽回的,那么无论是扶苏,还是胡亥,都无法避免秦朝灭亡的命运,为什么还要寄希望于扶苏呢?有的时候,人在局势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因为具体的局势和情境,不是冷冰冰的没有生命的东西,而是一种流动的由许多原因汇聚而成的活水。

当时的秦朝正是这样:秦始皇靠着强大的军事实力统一了全国,但是他所推行的一整套行政、法律、经济政策,却没有马上被接受,可以说,各地很大程度上还是在维持原有的战国时期的地方状态:逃犯可以随处藏身、钱币使用不合标准、行政制度不能贯通基层社会,使得秦王朝好像一个空中楼阁,基础一点都不稳固。而且,虽然秦消灭了东方六国,但是六国的贵族势力并没有得到彻底的清除,他们还盘踞在各地,或者成为流寇,或者建立私人武装,为重新建立割据政权伺机而动。这样紧张的局势下,秦始皇还采取了严酷的统治政策,让全国上下都十分紧张,人民没有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官员们也被严苛的法律监督着,每个人都生活得提心吊胆。可以说,秦朝的统治实际上千疮百孔,只要有机会,所有的问题都暴露出来,秦王朝便将土崩瓦解。

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是扶苏还是胡亥,都不能拯救秦王朝即将灭亡的命运。这种谁都无法拯救秦王朝的无差别性现象,就是因为秦王朝推行的政策,造成了当时最高统治者和臣民之间处于一种相背离的博弈状态,统治者想要控制臣民,臣民想要摆脱控制,二者之间没有达成共识的可能性,这个博弈对局就只能以一方的失败而告终了。

通过这样的历史个案,我们就可以看出,有的时候,换一种角度去考虑问题,肯定会让你眼界为之大开,正如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所述: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所以,当我们重新去观察现实、审视历史的时候,也许会注意到很多我们以往没有注意过的内容,也许还会寻找到一种新的思路,去帮助我们更好地做出自己人生策略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