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有一种智慧叫低调
15748700000066

第66章 忍辱负重伺机谋变

唐玄宗李隆基是高宗李治的孙子,睿宗李旦的儿子。他生于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卒于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唐玄宗又称唐明皇,他是太极元年至天宝十五年在位(公元712~756年)。李隆基20岁以前是在武则天执政的时代度过的,也可以说是在逆境中求生存。

人处逆境,不外采取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弱者悲观消极,一蹶不振;强者自强不息,待机奋起。同处逆境的李隆基七伯父中宗李显、父亲李旦和哥哥们都是弱者,而李隆基却是强者。他胸怀大志,性格英武。他的青少年时代正处于李唐宗室与武氏集团进行殊死斗争之时。李唐宗室不满武周统治。图谋恢复李唐社稷。面对这极其严酷的社会现实——长辈、同辈们的大量被杀,国号被改为周,父亲被改姓武,从皇帝降为皇嗣,使李隆基痛心疾首,立志报这血海深仇,雪这奇耻大辱。于是,他在非常恶劣的政治环境中,为了保护自己,决心自勉自强,等待时机,同时,努力学好本领。他在父亲李旦的严格教育下,刻苦读书练武,读经书,博览群书,钻研天文、历法、音律、书法,学习骑马、射箭,使自己在文武两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机会终于来了。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正月,发生了一起重大的政治事件,即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崔玄帏,袁怒己联合诛杀张易之、张昌宗,逼迫武则天让位给中宗。中宗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的复兴措施。如“恢复国号为唐”;下令各州只设寺、观一所,以减轻百姓负担;各州百姓免一年租税,房州(今湖北房县)百姓免3年劳役;释放宫女3000人;赏赐张柬之等功臣;惩办二张党羽;昭雪冤案,惩罚酷吏;鼓励直言、荐贤,等等。但是好景不长,风云突变。以韦后(中宗妻子)为首的韦氏集团,与武氏集团余党武三思、上官婉儿、武懿宗、守宗客、宗晋卿等人,互相勾结,组成了韦武集团。他们采用各种阴谋手段,把张柬之、桓彦范等大臣杀害,掌握了朝廷大权。

景云四年(公元710年)六月,韦后梦想当武则天,与散骑常侍马秦客、光禄少卿杨均密谋毒死了中宗。

中宗死后,韦后搬出幼稚无知的李重茂上台当傀儡皇帝(少帝),自己临朝摄政。她还想爬上皇帝的宝座,准备对李旦下毒手。

正在这个关键时候,有胆有识的李隆基看准了朝廷上下不满韦后的机会,毅然决定发动宫廷政变。

唐隆元年(公元710年)六月,李隆基和刘幽求、钟绍京、薛崇简(太平公主子)等人,率领万骑(皇帝卫队)和总监丁夫(皇宫仆人)突入长安玄武门,冲到了太极殿。韦后被这突如其来的事变吓得惊惶失措,仓皇逃进殿前飞骑(皇宫卫队)营,她和安乐公主及其丈夫武延秀被乱兵杀死。李隆基分派万骑把韦武集团成员消灭干净,终于报了仇,雪了耻。至此,李唐宗室又开始掌握了政权。

韦武集团被铲除后,李隆基、太平公主和众大臣商议,由太平公主出面,叫少帝让位给李旦(即睿宗)。李隆基被立为皇太子。

睿宗在位时一直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间搞政治平衡。他即位的第一年,主要听李隆基的话,以姚崇、宋璟等人为相,做了一些好事,如重用忠良,贬斥奸臣,大裁冗官,昭雪冤案,政治比较清明,颇有新兴气象。因此当时人说:“姚、宋为相,邪不如正。”然而,太平公主却经常叫人散布流言蜚语,在李隆基周围布置密探,不断向睿宗打小报告,组织宗派小集团等卑鄙手段,使她在睿宗面前逐步占了上风。所以睿宗即位的第二、第三年,大多听太平公主的话,并以窦怀贞、肖至忠、岑羲、崔浞为相,做了不少坏事,政治日益腐败。因此当时人说:“太平用事,正不如邪。”他们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

唐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八月,唐睿宗李旦主动传位给太子李隆基,自称太上皇,五天一次在太极殿处理政务,凡三品以上的大员的任免以及朝中大事,由睿宗处理,唐玄宗李隆基每日在武德殿理政。李隆基由懂事开始,亲眼见到过武则天势力专权李唐,韦武集团把持国政,历经宫中多次人事变乱,现在当了皇帝,按理应轻松愉快地吐出多年的晦气了,可是整日里仍然乌云挂脸。原来自己虽贵为天子,大权仍在父亲之手,尤其是姑母太平公主,一心要做第二个武则天,玄宗朝廷中的文武百官,也大多依附太平公主,七个宰相,除魏知古、郭元振、陆象先外,另外四人都是太平的党羽,姑母太平把李隆基作为自己专权的政敌,两人在朝廷明争暗斗,已延续了多年,所以说李隆基虽登台称帝,心情并不怎么愉快。

李隆基登台后,也密切注意网罗自己党羽人才,书生王据虽然家穷,因为才华出众,即被李隆基拨擢为太子中舍人,中书侍郎,两人经常在一起密谋诛灭太平公主之事。王据对他说:“韦后因为毒死中宗,招致天下人心不服,才能一击而中,很容易除去。太平公主是武则天皇后的女儿,凶狠狡猾,朝中大臣大多归顺她,对她不应该孝顺仁慈,天子当以宗庙社稷为重,为了天下安定,应去小节留大义。”宰相刘幽求是玄宗李隆基的心腹,当年诛杀韦武集团,刘幽求立有大功。他见太平公主在朝势大,玄宗苦于应付,就私下里与右羽林将军张伟密谋,想把同居宰相之职的太平重要党羽窦怀贞、崔浞、岑羲三人杀死。两人谋划妥当后,张玮秘密请示玄宗,李隆基点头称是,要两人赶紧布置。哪知张帏谋事不密,消息传泄出去。玄宗得知消息泄密,在东宫极为紧张,思考再三,还是认为自己不能稳操胜券,担心势大的太平公主会乘机反击,自己的皇位即将不保,于是抢先进殿,向睿宗主动揭发。就在玄宗告发时,果然太平公主得窦怀贞、崔浞密报,进宫向睿宗控告,说侄子隆基无端加害,要睿宗处置。睿宗面对亲妹妹的诉苦,只得严词训斥自己的儿子,玄宗无法自解,就把一切责任推到刘幽求、张伟身上,并答应严加惩办。不日,崔浞等人在太平公主的暗示下,让台谏上折数列刘幽求,张玮等人犯有大逆之罪,罪在处斩。玄宗不愿意在太平未除的情况下,先斩大将,赶忙到睿宗处说情,说刘幽求等人,立有诛韦武拥父皇登位大功,应当免死。睿宗准请,结果刘幽求由狱中放出,远流到封州(今广西梧州),张帏远流至峰州(治所在今越南河西省)。

李隆基要驱逐朝中太平公主的势力,舍得把亲信手下刘幽求、张帏作为替罪羊抛出,是心藏深谋的。景元四年,武则天的儿媳韦皇后胆大妄为,毒死中宗李显,立少帝李重茂,韦后自己临朝听政,上演了一场武则天的故事。韦氏宗族亲信把持李唐上下,甚至要谋害相王李旦。为了逐杀共同的政敌,李隆基考虑到韦氏势众,于是联合姑母太平公主,密结禁军,与刘幽求等人起兵突袭杀了韦后及其党羽,李旦上台,是为睿宗。李隆基因拥立大功,先是封王封相,领马骑禁军,后又册立为太子。睿宗初上台,听从李隆基的劝告,任用宋璟、姚崇等人为相,整顿吏治,贬斥奸佞,一时政风变浪。太平公主身为武则天之女,自小聪明过人,长得很像其母,又机敏沉着,善于权略,武则天当政时,即参与谋划。当初诛杀张易之兄弟,她立有大功,现在同侄子联手,再立灭韦新功,这两次关系到李唐王朝兴亡治乱的重要大功,加上自己的亲哥哥睿宗为帝,自然地,她的权力欲和党羽势力在朝中也膨胀起来。她的三个儿子被封王,其他儿子起码也进入九卿之列。睿宗对她非常偏爱器重,每次与她议论朝政,往往相坐逾时,时间很长。如果有几天太平不来朝殿,睿宗就叫宰相去她的府中询问。太平长期侍奉武则天身旁,善于猜测上意,所以每当与睿宗议事,她都能迎合帝意,凡是她推荐的人,都会被睿宗封给高官,甚至当宰相。很快地,太平公主在朝廷中网罗了大批党羽,势焰灼人。睿宗上台伊始,太平公主还不曾以李隆基为敌,欺其年少,想他不会有多少作为,逐渐地,她感受到自己的这个侄子英武过人,在朝中又得到人望,刘幽求、宋璟、姚崇等不少人被其利用,已经势压自己,于是太平公主一改初衷,以李隆基为政敌,必欲除去而后快。先是她极力劝谏,反对睿宗立隆基为太子,布置密探,搜集李隆基活动的情报,又四处散布谣言,中伤李隆基。一时间,窦怀贞、肃至忠、岑羲、崔浞、薛稷、常元楷,李慈等宰辅重臣,都搜罗在自己的羽翼之下。李隆基面对太平公主的咄咄逼人之势,也寻机反攻,例如,指使姚崇、宋璟等人出面奏告,使睿宗下令,把与太平公主关系亲密的宋王李成器、幽王李守礼等人外放到京郊去做刺史,把太平公主夫妇迁到蒲州(今山西永济)居住,且让睿宗答应由李隆基监国行政。太平公主遭到排挤后,联合李成器、李守礼和李隆基两个被解除典领禁军之权的弟弟,一齐向李隆基施加压力。逼着李隆基自剪羽翼,以离间姑侄、兄妹关系之罪,忍痛把宋壕、姚崇两相贬职到地方去做刺史。后来太平公主又利用睿宗让位一事,迫使李隆基主动提请,召太平公主回京居住,到了景元二年,太平公主势力在朝中基本占了上风。李隆基上台为帝,睿宗退至帝后,却仍以太上皇之位掌握朝政大权,就是太平公主从中做的手脚,所以李隆基上台之初,还不具备实力与太平公主硬拼,为了暂时稳固皇位,争取时机,以达到最后铲除太平公主势力的政治目标,玄宗需要暂时的妥协,这就是唐玄宗抛出刘幽求、张伟的主要缘故。

到了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间的斗争更趋激烈,双方都磨刀霍霍。太平公主先是唆使宫女元氏乘机下毒,由于玄宗防范严密,事未逞。她又与典领羽林军的常元楷、李慈等频繁密谋,想在七月四日以羽林军冲入武德殿,迫玄宗退位,由窦怀贞等人领南牙兵作声援,发动政变。哪知太平公主的消息被左散骑常侍魏知古侦知,即刻报告了玄宗,玄宗集合兵部尚书郭元振、龙武将军王毛仲,殿中少监姜皎、太仆少卿李令问、内给事高力士、果毅李守德以及岐王、薛王等先发制人,七月三日,首先动手,领兵冲人虔化门,杀死羽林军首领李慈、常元楷,又把萧至忠,岑羲、窦怀贞等太平公主党羽斩首。太平公主闻变逃到南山的佛寺中躲藏起来,三天后抓捕下狱,被玄宗下令赐死,凡朝野内外太平党羽一举被杀者几十人。睿宗李旦见事已至此,下令今后朝政大权,一切由玄宗李隆基处理,自武则天称制以来的唐初数十年宫廷政争,至此停息,李隆基取得了最后的胜利。那位被贬到封州的刘幽求,也被玄宗及时召回京都,封为左仆射,重新予以重用。唐明皇李隆基确实是一位胸怀大志的统治者。面对朝中的各种势力,他能权衡利弊,不因小失大。即使自己的功臣宰相刘幽术被贬到封州,他也隐忍不发。终于消除异己,巩固了他的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