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年轻人成功必读的孙子兵法
15752500000032

第32章 聪人用势,愚人用力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

孙武这段话,其大意是:湍急的流水飞腾奔涌,以致能把沉重的石头飘移冲走,这是因为借助了水流迅猛之势;凶猛的鹰鹫疾速飞行,以致能捕杀鸟雀,这是因为俯冲时准确地掌握了节奏。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所造成的战斗态势是险峻的,发动攻击时节奏短促而急骤。

孙子说,势之所以对于战争胜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是由于它能够产生极高的速度和巨大的冲力,并且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和距离内发挥作用。利用势可以以四两拨动千斤,而不利用它,却如同以千斤之力相抗,难而又难。

所以说,聪明的人做事,注意用势;而愚蠢的人做事,则只知道用力。善于用势者必胜,只知用力者必败。

让我们用事实来说话。

提起西楚霸王项羽,大概没有谁不知道。这是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人物。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他置于帝王之列,专门写了《项羽本纪》,并且在文章的最后以钦佩的口吻写道:“他的崛起是多么迅速啊!秦朝失去了为政的纲纪,陈胜首先发难,接着豪杰并起,互相争夺天下,无计其数。而项羽没有任何地位与影响,乘势起于田亩之中,仅3年时间,就联合诸侯灭掉了秦国,并分疆裂土,封王封侯,主持天下政事,号为‘霸王’。他的地位虽然没有保住,但他的成就却是近古以来所未曾有过的。”

但是,这样一位英雄人物,却是一个只知用力而不懂得用势的人。这一点突出地表现在他被围垓下之后。

项羽被刘邦围在垓下之后,兵少粮尽,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在军帐中与所宠爱的虞姬告别,并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悲歌,美人相和;项羽流了泪,左右也都哭了。

项羽出帐上马,带领手下800余骑趁夜突围向南。但是他迷了路,陷在大泽之中,于是被刘邦的人马追了上来。这时他手下只剩下28人了,而刘邦的追兵有数千人。

项羽估计自己已经无法脱险,于是对身边的人说:“我从起兵到现在,已经8年了。8年中,身经七十余次战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从未失败过,所以霸有天下。但是今天竟然困在这里,这是天灭我。而不是由于作战无能。今天只能拼死作战了,我愿意为各位作战斗表演。我要三战三胜,为各位打开突围的缺口,并斩将夺旗,让各位知道今天的处境是由于天要灭我,而不是作战无能所致。”说完,把手下分为四队,各占一个方面。

面对刘邦军队的重重包围,项羽大声说:“我为你们斩敌军一将!”于是令手下从四面驰下,自己大呼着骑马冲向敌军,敌军望风披靡,于是斩杀敌军一员将领。

项羽与自己的手下聚会为三处。敌军不知项羽在哪一处,只好分兵包围。项羽趁机又催马斩杀敌军一名都尉,杀敌近百人。项羽再次收拢部下,清点人数,只不过少了两人。项羽问手下:“怎么样?是不是天灭我?”手下都附和着道:“的确如大王所说。”

这时项羽已经来到乌江边,乌江亭长驾船等候着项羽。亭长说:“江东虽小,也有千里方圆、数十万人,也足以为王了,请大王快上船渡江。”项羽笑道:“天要灭我,我还何必渡江呢?况且当年与我一起渡江打天下的八千子弟无一生还,纵使江东父老怜爱我,拥戴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面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我又岂能无愧于心?”说完,把自己的坐骑送给亭长。

项羽令手下也下马,持短兵器与敌人接战。他一个人又杀敌数百人,自己也受伤十余处。看见敌军司马吕马童,项羽认得,问:“你不是我的故人吗?”马童对身边的大将王翦说:“这就是项王。”项王于是对吕马童说:“我所说刘邦以千金买我的人头,得者还要封万户侯。我就把人情送给你吧。”于是自刎而死。

项羽作战的确十分英勇,但是果真如他所言,是天要灭他,而不是作战无能吗?又不能这样说。谁都知道,楚汉之争不仅是军事斗争,也是政治斗争。在军事方面,以项羽的地位,重要的也不在于个人杀敌多少,而在于指挥作战如何。而在这两方面,项羽都犯有严重的错误。

在新丰鸿门,刘邦军队只有10万,而项羽有军队40万,占绝对优势。项羽手下的杰出谋士范增指出刘邦有帝王之心,劝项羽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但项羽不但心怀妇人之仁,在范增的数次示意下不忍动手,反而轻率地说出了在刘邦身边卧底的人。结果,不但失去了除掉对手的绝好机会,而且失去了一个内线,气得范增以剑击碎了刘邦送给项羽的珍宝,叹道:“噫!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结果刘邦后来果然背叛了项羽,并成为与之争夺天下的劲敌。

后来,项羽断了刘邦的粮道,刘邦害怕了,请求讲和。项羽已准备同意讲和,这时范增又一次劝谏道:“现在不打垮刘邦,以后必定后悔。”但在此关键时刻,项羽却中了刘邦的离间计,以为范增与刘邦暗中有来往,不再信任他,削减了范增的权力。范增一气之下,离项羽而去,半路上背上疽发而死。从此项羽失去了一位杰出的谋臣,只能依靠自己天真的政治头脑与狡猾老练的刘邦争斗了。天下大势,即此已可明确判断。

从以上看,即使在军事上,项羽也不是无懈可击的。何况他是个好逞匹夫之勇,不肯深入研究军事的人呢。《项羽本纪》篇首明确地写着:“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是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是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一个所学粗浅,而又好逞匹夫之勇的人,遭受失败,自刎而死,不是很自然的事情吗?

但项羽却直到自杀前仍极力表现自己的匹夫之勇,推卸失败的责任,对自己的作为毫无悔意。正如司马迁所说:“自矜功伐,奋具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可以说,项羽之败,就败在好逞匹夫之勇,试图“以力征经营天下”上。

与项羽相反,刘邦是个善于观察和利用时势的人。

在他起义之初,便创造了斩白蛇、天命归的神话,借以俘获人心。攻入汉中后,为将汉中作为夺取天下的基地,利用人民盼望太平的心理,与当地人民立下了“杀人者死,伤人及偷盗者抵罪”这约法三章;同时本来极为贪财好色却竟然表现得十分廉明。从而赢得了人民的拥戴。

在形势不利情况下,刘邦从来不以力敌。在鸿门宴上,刘邦鉴于自己的力量还相对弱小,对项羽礼敬有加,又表忠心,又献礼品,利用项羽的妇人之仁保全了性命。即使与项羽展开了争夺天下的斗争之后,仍然不时以讲和,作为缓兵之计,直到把项羽围在垓下,才一举将其歼灭。

在对人才的任用上,项羽有一个范增而不能用,而刘邦却广揽天下人才,为己所用,以便形成强大的势力。刘邦自己便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应大军所需要的粮饷,我不如萧何。指挥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英杰,我能用他们,这就是我为什么能够夺取天下的原因。”

在楚汉战争中,刘邦曾说过,自己的原则是斗智不斗力。所谓斗智不斗力,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善于利用和造成有利的形势而已。

孙子认为,善于指挥军队作战的人,总是设法求得有利的态势,而不是去苛求部署,因而他能够选择合适的人才去利用有利的态势。当然,这样的人就容易取得行军作战的胜利。

无数事实说明:用势则胜,用力则败。而这些也可以从刘邦与项羽身上得到充分的印证。实际上,用势之所以胜,用力之所以败,原因就在于一个极为省力,事半功倍,一个极为费力,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