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建工作实务丛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5757900000009

第9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5)

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这是第一次把建党与为民的问题提到了执政党的面前。胡锦涛总书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其成果的享有者。这不仅提出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而且指明了实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途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最根本的就是要立党为人民。

所谓执政为民,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第一,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方针政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起指导和推动作用。抓住这个环节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我们的一切决策,就能在全局上把握住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制定和实施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各项方针政策,都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依据,都要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创新发展思路,努力使我们的方针政策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使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更快更好地发展起来,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第二,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要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各项工作各个环节都细心研究群众的利益,关心群众疾苦,体察群众情绪,努力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团结带领群众不断前进。领导干部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特别是要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同那里的干部和群众一道,努力排忧解难,化解矛盾,打开工作局面。要切实加强党风政风建设,改进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转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始终与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各级干部都要自觉接受监督,绝不脱离群众,绝不贪图安逸,绝不以权谋私。第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能停留在口号和一般要求上,必须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落实,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阶段性任务统一起来,把实现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要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对群众生产生活面临的这样那样的困难,特别是对下岗职工、农村贫困人口和城市贫困居民等困难群众遇到的实际问题,一定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帮助解决,切实把中央为他们脱贫解困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作为执政党,我们党只有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始终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才能无往而不胜。

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不仅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而且还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的角度来阐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揭示了我们党的立党之本,对党的建设的根本性问题做出了科学的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是党的建设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在革命和战争年代,我们要把党建设成为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推翻反动阶级统治的战斗队伍。在取得政权以后,则要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核心力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和十五大进一步规定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总目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在此基础上更加明确地指出:根本上就是要把党建设成为能够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党。总结我们党80多年的经验,我们党的历史使命和任务,根本上就是要当好“三个代表”;我们党的历史地位和价值,根本上也就在“三个代表”;党的一切活动、一切事业,甚至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都在这“三个代表”。党要固本强基、保持生命的活力,就要按“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什么时候坚持并做到了“三个代表”,党就兴旺发达;什么时候偏离或没有完全做到“三个代表”,党就会遇到困难和曲折。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揭示了我们党的执政之基,进一步回答了我们党如何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面对新的世纪,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任务更加艰巨,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更多、更复杂。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的能力,已经成为党的建设的两大历史性课题。只有坚持“三个代表”,当好“三个代表”,我们才能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的能力,从而巩固执政基础,胜利完成党在现阶段的历史使命。“三个代表”是新形势下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根本保证。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赋予的、人民赋予的。我们党能够执政,并且能够执好政的基础,从根本上来说,就在于能够切实做到“三个代表”。我们党执政的内容和任务,就是要不断解放和发展中国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推进社会发展;就是要不断建设和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育“四有”公民,弘扬民族精神;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三个代表”从根本上说明了我们党执政的基础、执政的内容、执政的任务和执政的要求。在新世纪的征途中,我们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创造性地做好各项工作。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是坚持党的性质,履行党的宗旨,实现党的任务,使我们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揭示了我们党的力量之源,进一步回答了党怎样保持先进性和生命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问题。我们党的历史使命、历史地位、历史作用,始终是与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的。“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深刻总结了我们党以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先进性的思想作了新的提炼和概括,进一步从社会发展规律和党的进步本质的高度,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实质和内涵,说明了只有正确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坚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正确把握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坚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正确把握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才能真正保持先锋队的性质。党的先进性,也要以这“三个代表”为标准来衡量。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取得80多年的辉煌业绩,根本上都在于我们能够做到“三个代表”。这是我们全部力量的最终源泉。

只要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的力量源泉就不会枯竭,我们党就能永葆生机和活力,领导人民不断取得新胜利。

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第一要务

2001年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第一要务。这一重要论断,为我们如何更好地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切实推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人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生产力中最能动、最积极、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性的要素。在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过程中,任何生产资料只有与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相结合,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证明,高素质的人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主导性因素。可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既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也是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素质不断提高的历史进程。所以,我们党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既要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重视生产资料、生产工具的改进提高,更要重视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就是由具有现代的思想观念、现代的价值追求、现代的科学技术知识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所掌握和运用的生产力。“七一”讲话指出: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我国工人阶级,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我国农民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同工人阶级紧密团结,是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党要履行好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历史职责,必须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包括理想信念、思想水平、道德情操、意志品质、文明水准、组织纪律性等等;科学文化素质涵盖了知识状况、文化修养、创造能力、劳动技能、生产经验等等。提高全体人民的素质,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倡导社会主义道德,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提倡艰苦奋斗、奉献为民。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必须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特别是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现代社会生产力诸要素中,人是现代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科学技术的最具活力的创造者、传承者和运用者。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世界,我们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培养国民的现代人格和现代素质,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启示我们,正是由于我们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一系列方针政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以才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因此,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倾听群众的呼声,反映群众的意愿,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及时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性和伟大创造精神。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我们要坚持依靠工人阶级不动摇,并使之努力适应新的时代,增强代表先进生产力的主体意识,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推进我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2001年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时代在前进,事业在发展,党和国家对各方面人才的需求必然越来越大。要抓紧做好培养、吸引和用好各方面人才的工作。同年8月7日,他在北戴河会见部分国防科技专家和社会科学专家时进一步强调:人才问题,关系党和国家的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做好人才工作,首先要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对于在新世纪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意义。随着人类跨入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愈益呈现出不断加速的总体态势,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凸显,以知识创新为特征的新经济正在蓬勃兴起。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将更广泛地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但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的开发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能否拥有和保持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已经成为事关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兴衰成败的重大战略问题。从数量和整体水平看,我国当前的人才队伍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