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建工作实务丛书:国家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上)
15758000000011

第11章 经济调控(2)

是对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关系的一种认识。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都是调节社会劳动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的社会经济运行调节手段。计划调节是社会主义国家根据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用社会统一计划对生产和流通进行调节;市场调节是社会主义国家根据价值规律的要求,在统一计划指导下,按市场需要及其供求关系的变化而进行调节。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是计划经济,因此保证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是必要的。但是社会需要的产品品种繁杂,供需矛盾又经常变化,国家计划不可能包置一切。要灵敏地、准确地反映市场的变化,就要利用市场调节的作用,及时调整产供销的矛盾,满足社会需要。如果只强调计划调节,否定市场作用,就会受到客观经济规律的惩罚,不可避免地产生管理过分集中,统得过死,甚至会造成比例失调,以致延缓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在社会主义经济中,我们要把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正确地结合起来。

宏观经济政策

指国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计划、战略和社会经济运行出现的各种矛盾而制定的调节宏观经济变量的基本原则和方针。宏观经济政策确定了宏观经济变量的运动方向,是参数调节的重要依据,是使社会经济协调运转,实现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工具。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分配政策、产业政策等等,每项宏观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运行影响的范围、程度、速度不同,它们相互制约、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政策体系。

双紧政策

指国家在宏观调节过程中对于财政和金融两方面同时采取紧的调节措施。紧的调节措施是相对于松的调节措施而言的。一般讲,凡是促使银根抽紧的措施都属于紧的调节措施,而凡是促使银根松动的措施都属于松的调节措施。紧的调节措施包括紧的财政调节措施和紧的金融调节措施。前者是指增税,减少财政支出等措施;后者是指提高利息率,缩小信贷支出等措施。松的调节措施包括松的财政调节措施和松的金融调节措施。前者是指减税,增加财政支出等措施;后者是指降低利息率,扩大信贷支出等措施。在宏观调节中,我们可以采取财政调节和金融调节的双松政策,也可以采取财政调节和金融调节的双紧政策,还可以采取财政调节和金融调节的松紧配合政策,即松的财政调节和紧的金融调节互相配合或者紧的财政调节和松的金融调节相配合。一般情况下,双松政策或双紧政策容易使政府的调节过于猛烈,可能产生矫枉过正的情况。因此双松政策或双紧政策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可以采用。我国在经济改革过程中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在治理整顿期间采取了双紧政策,在实施双紧政策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注意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防止副作用的产生。

经济手段

指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通过调整人们的经济利益来实现国民经济宏观和微观管理的方法和途径。主要包括:价格、税收、投资信贷、利率、财政补贴、工资、奖金和经济处罚等。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纪律手段和思想教育手段等共同构成国民经济管理手段体系。以经济手段为主管理经济是按经济规律办事的客观要求,但同时不能偏废其他手段。应该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结合运用。

经济杠杆

指国家或经济组织依照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以物质利益为媒介,调节经济活动,引导经济运动朝着预定目标发展的一种工具。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经济杠杆采取价值形式,如价格、信贷、税收等等。经济杠杆的特点是:经济利益的直接性;市场机制的调节性;作用的关联性。它对社会经济生活有如下功能:对微观主体的经济活动具有导向性;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激发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动力;调节再生产内在比例关系和国民经济结构。

经济运行机制

指社会经济活动表现为一个有序的系统过程,它包括社会经济生活的系统结构和有序运动。在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内在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转化有机结合的形式和功能就是经济运行机制。经济运行机制的特征:它是经济规律的作用形式和作用功能;它是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的一个有机的体系;它具有自动调节经济运行的功能。在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中,经济运行机制包括国家机制系统、企业机制系统、市场机制系统。其中,国家计划调节市场及部分企业,市场校正国家计划;市场引导企业,企业纠正市场。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使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得以顺利进行。

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党的十三大政治报告把“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规定为我国新的运行机制。这个运行机制由微观主体(企业)、市场媒介、国家构成,它们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推动了商品经济有计划运行。国家调节市场,就是国家对市场的计划调节,国家根据国民经济计划的各项指标和市场现状有目的地运用各种经济参数输入市场机制;市场表现为市场机制的作用过程,引导微观主体的经济活动;企业是市场的内在因素,是市场机制的作用对象并以市场为导向,使计划调节得以贯彻。这个运行机制的实现条件是:企业是独立或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市场是充分发育完善的市场;国家具备一个成熟的宏观调控系统。

直接调节模式

指国家主要运用行政手段,通过指令性指标、分钱分物、统收统支等方法对经济主体进行直接管理的一种体制。概括直接调节体制的特点是:国民经济活动的绝大部分都纳入了国家计划轨道;国营企业受行政管理体系中相应的部门管理;统购统销,流通领域大量的经济活动也纳入了国家计划,相当一部分物资直接分配到各部门和各企业;国家财政和基本建设投资集中在中央;劳动工资计划由中央统一管;国家经济计划形式是排斥市场调节的指令性计划。直接调节的经济管理体制建立的客观依据是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对国民经济计划管理的客观要求以及特殊的经济政治条件。这种管理体制有利于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资源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但易造成政企不分,企业缺乏活力。我国1978年以前主要实行这种体制。

间接调节模式

指国家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即通过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调节经济运行,并相应地运用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为特征的经济管理体制。间接调节模式的客观依据是:生产社会化和现代化使生产过程复杂化和社会需求复杂化,直接调控难以奏效;有计划商品经济要求国家对社会经济实行计划管理,但这种管理必须建立在充分利用价值规律和市场,充分发挥独立或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的活力基础上,是整个社会主义经济稳定、协调,均衡发展的需要。间接调节模式的调控目标是:在提高社会总供给能力、微观经济充满活力的基础上,实现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之间总量和结构上的平衡,实现国民经济的最优增长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调节主要通过相应的计划体制实现,在我国是包括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市场调节三种计划形式的计划体制。在间接调节体制推行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客观经济发展现状处理好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之间的关系。随着政府直接掌握的间接调控的物质基础状况、间接调控体系建立和健全程度、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相对独立程度、市场发育和市场机制完善的状况等等情况的变化,相应调整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的运用程度。

经济参数

又称经济结构参数。指经济结构变量间的比例关系。如,收入和消费之间变动的比例关系在一定地区和一定时间内的比较稳定的数值,就是经济参数。通过经济计量学的研究和计算,确定经济参数,才能代表实际的经济结构、建立数学模型、既可用于验证和发展经济理论,又可用于分析,预测和决策。社会主义国家可以通过控制经济参数、来调节社会经济运行。参数调节是国家实现对宏观经济间接控制的主要手段。主要形式有:财政性经济参数,金融性经济参数、价格经济参数、折旧经济参数等等。

实证分析

指同规范分析互相补充的分析方法。规范分析回答“该做什么”,实证分析则回答“该怎样决策”。所以,实证分析就是不涉及经济活动的价值判断问题,也不受经济生活主观评价的约束,而强调经济现象的客观性,研究各种现象间的相互关系,并分析和预测经济行为的后果。实证分析借助于大量的数学模型对经济现象进行研究和试验,做出定量分析。实证分析方法的核心,简言之,即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求证中检验假设。实证分析在西方经济学中占有重要位置,曾是庸俗经济学的主要方法之一,所以缺乏科学性。但是,如果经过科学地改造,也可以为我们所用。

规范分析

西方经济学的一种分析方法。其核心是要回答“该做什么”,一般以一定的价值判断(即有利有害的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和处理经济问题的准则,并在这些准则下,研究某种经济活动是有利还是有害。规范分析是实证分析的互补方法。作为研究经济活动的价值判断准则的方法,在西方经济学中是为资产阶级利益辩护的工具。但是,规范分析方法的一般意义,也有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之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也有价值判断准则问题。单纯追求速度和追求生活质量,代表不同的价值判断,而确定发展战略,正是要在诸如上述价值判断中进行科学的选择。

二次调节论

一种主张在市场调节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节作用不能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并且已经带来经济波动的情况下,再由政府来进行第二次调节的理论。是宏观控制理论中的一种类型。二次调节论的要点是:①认为市场调节是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调节形式,通过市场调节可以充分发挥社会经济的自我调节功能,实现经济的稳定平衡发展。②社会经济波动的原因是在信息不畅、垄断干扰和企业决策失误等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的市场功能弱化。③政府出面进行二次调节的目的是为了恢复市场调节功能。二次调节论是一种以市场为中心的宏观调节理论,与我国的社会经济实行运行情况有一定距离,在实践中没有被采用。

宽松环境

经济学家刘国光、胡敬琏等人提出的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为保证经济改革能平稳地进行,首先要有一个宏观经济关系比较协调,市场不太紧张,国家的财政、物资后备比较宽松的良好的经济环境。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使市场机制发挥更大的作用,要以存在总供给大于总需求这种宽松环境为重要前提,尤其在改革的初期,宽松环境更为重要。在我国要采取必要措施,抑制经济“过热”倾向和因“软预算约束”导致的扩张冲动和消费膨胀,把经济增长速度和消费基金发放控制在适当范围内。

经济建设比例失调

是指经济发展中,国民经济两大部类之间、各部门之间、各环节之间的比例关系遭到破坏,出现严重的不平衡。在资本主义社会,出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生产在竞争和无政府状态中进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比例失调的现象,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和生产过剩。只有通过危机才能得到强制的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可以对国民经济进行综合平衡。

在我国,由于人们对客观经济情况和经济规律认识不够,由于经济工作指导思想上的某些失误,也多次出现比例失调现象。但和资本主义社会不同。社会主义社会的比例失调不是不可避免的,一旦发生,可以通过人们的自觉调节,逐步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