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建工作实务丛书:国家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上)
15758000000004

第4章 宏观经济管理(4)

指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性和长期性的目标,它规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较长时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达到的结果。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目标,如人均消费额、人均主要消费品消费量等;②经济增长的目标,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增长速度、生产结构改变的目标,如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总额、社会总产品、工农业总产值及其增长速度、平均每人国民收入、平均每人主要产品产量等;③科学技术发展和技术结构改变的目标,包括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重大科研课题的突破、重大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改造大自然的规划以及技术结构的改变等;④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重大社会问题的目标,包括人口与劳动就业、国民义务教育普及程序、生态环境、卫生体育、文化艺术、社会福利、社会秩序、社会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编制国民经济计划特别是中长期计划的基本依据,也是衡量和评价国民经济活动成果的基本尺度和重要标准,因此,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定得正确与否,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极大。

区域规划

依据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及长期计划的要求,为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对一定地区的各种资源、技术、经济等因素和条件经综合分析研究后而进行的全面部署。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与区域发展方向,工业企业的合理组合与布点,区域性交通、动力、水利、农林、环境保护等各项工程设施和建筑基地的综合安排、居民点体系发展变化预测以及对确定城镇性质、规模和布局的规划论证。我们目前制定区域规划的原则是:统一规划、择优发展、经济联合、建制不变。在经济改革中,为了改变原来“条”、“块”分割的弊端,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的作用,把“条条”与“块块”协调起来,国务院决定选择若干地区进行区域规划的试点,如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等;发挥其综合优势,但不改变现行的行政隶属关系。

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是国家通过干预生产、投资等经济活动来实现社会资源在各个产业部门的最佳配置,并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各种政策。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规划产业结构逐级演进的目标,并分阶段地确定重点发展的战略产业,实现资源的重点配置。它是使供给结构适应需求结构要求的一种经济政策。产业政策自身也是一个政策体系。产业政策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自觉规划一定时期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目标,确定带动整个经济起飞的主导产业,确定需要扩大和缩小的部门;另一方面是依据产业结构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计划、经济法规和价格、投资、信贷等政策和进行产业组织的原则等,以此来扶持主导产业迅速增长,规范和诱导各个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并使它们的活动及方向符合产业发展目标的要求。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投资政策、技术政策、税收政策、劳动工资政策等其他各种重要措施。产业政策作为宏观经济的重要调节机制,其特点是:产业政策着重于调节供给,主要通过对供给的源泉和基础即产业活动的调节,使供给在总量和结构上都能满足需求的要求,实现供给的总量和结构的平衡;产业政策调节时间跨度长;它更深刻地干预了社会再生产过程;产业政策较总量调节更为具体和细致。产业政策的制定,对于合理分配和利用资源,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加速经济发展以及提高经济效益,都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当前,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世界性经济结构大变动的挑战,因此,制定正确的产业政策意义很大。

主导产业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并能对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产生连锁效应的支柱性产业。亦称为重点产业。是能够有效地吸收新技术革命的成果,技术进步率和增长率高,能够有效地带动其他产业的增长,对国民经济起着调节、转型、统帅和带动作用的产业。这种产业的特点是:反映当时技术进步的新兴产业;效益高,并能形成一定的规模,有较高的增长率;产品有巨大的需求,产值在国民总产值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能对其他产业部门产生较强的连锁效应,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作为主导产业所具有的连锁效应有三种类型:前向连锁效应是其中之一,它表现某一产业的发展会导致新产业崛起。其次是后向连锁效应,它是指一个产业的发展对向自身投入生产资料的各部门所产生的影响。如棉纺织的发展带动了纺织机械业和染料工业的发展。其三是横向连锁效应,指一个产业对所在地区的影响,工业的区域性集中必然带来基础设施、服务性行业建设的发展。工业在人类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由于它具有作为主导产业的诸种特点,而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推动了社会经济向更高的阶段发展。随着产业分工的发展和细化,纺织、铁路、钢铁、建筑、船舶、装配线生产等产业都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过主导作用。因此,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作为主导产业的部门并不相同。主导产业的确定,应遵循以下科学依据:①符合技术进步的方向。只有能够集中地体现技术进步的方向,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技术发展,并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②在经济增长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③一般是直接影响今天和未来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的全局性、基础性产业;④主导产业是成组产业,其主导作用是在产业群内部各产业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下形成的。我国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关键在于全面把握主导产业转移的总趋势及其科学依据。

投资膨胀

主要是通过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超过了一定时期内社会所能提供的人、财、物的最大限额及积累基金的规模。投资膨胀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屡有出现。经济改革以前,投资膨胀集中表现为国家投资需求膨胀,其主要原因在于国家为了尽快改变经济落后状况而实施的赶超型战略。还有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以及由其决定的财政拨款投资体制。从供给方面来看,是国家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大规模增加;从需求方面来看,则是因计划指标定得过高,盲目追求高速度。经济体制改革以后,由于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膨胀不仅反映在国家的投资需求上,也反映在各级政府、事业单位、企业等投资主体的投资需求上。从供给方面来看,国民收入分配关系的调整导致了民间财力的增加,银行贷款规模的扩大导致了派生存款的增加,这些都是预算外资金的重要来源,使得预算外投资的迅速增长和膨胀。从需求方面来看,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导致了消费结构的变化和耐用消费品需求的迅速增长,从而引起生产性投资和非生产性投资的迅速增加;企业自主权扩大,但预算约束软化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因而导致了企业自我发展的强烈冲动,结果使固定资产投资全面扩张。投资膨胀的结果使社会经济增长出现过热的倾向,这同时也预示着社会经济的增长又将会收缩,所以,一般认为投资膨胀是我国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

财政政策

国家的财政部门为实现预期目标而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方针、原则,使措施构成的一种经济政策体系。自40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政策主要表现为通过政府收支活动来达到物价稳定条件下的充分就业目标。财政政策可分为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在西方,财政收入政策主要指税收政策;财政支出政策,则包括公共工程支出、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买卖、政府对居民户的各项支付等政策。为对付经济萧条,一般可采取扩大支出或减少税收的财政政策(也可是双管齐下);而在经济过度膨胀时,一般采取缩减开支或增加税收以及两者同时并用的财政政策。在我国,财政政策是根据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目标和经济状况而制定的财政方针、原则及措施,包括:各级财政收支划分的原则,财政预、决算的编制原则及收支平衡原则;税收制度的设计和征收的原则及方法;企业利润的分配原则及办法;公发行和财政补贴的方针及原则等,我国财政政策的目标有经济稳定增长、资源优化配置和收入分配合理化。从财政政策作用的对象来看,我国财政政策包括:①总量调节政策。它是指国家为了调节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而规定的调整财政收支总量的基本原则和方针。根据财政收入总量与财政支出总量的相同对比关系,总量调节政策可分为:赤字性财政政策、盈余性财政政策、平衡性财政政策。②结构调节政策。它是国家为了调节社会需求与供给结构的平衡而规定的调整财政收入结构和支出结构的基本原则和方针。其一,调节消费与投资的比例,其二,调节社会生产比例,包括调节预算内资金的分配结构、银行信贷资金分配结构及预算外资金和其他社会资金的分配结构。③利益调节政策。它是国家为了调节社会经济利益关系而规定的调整财政收支变动的基本原则和方针。利益调节政策包括两个场面:首先是调节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主要通过调整累进所得税和转移支付而实现;其次是调节非经营性收入,主要是通过调整资源税、固定资产占用税及土地占用税来实现。财政政策在我国是贯彻执行党和政府各项方针政策的有效手段,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货币政策

国家管理和组织货币流通所规定的方针、原则及措施等构成的体系。货币政策的核心问题是通过对货币量的控制来扩张和抑制社会总需求水平,因此它主要是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矛盾的总量宏观调节政策。资本主义国家将货币政策作为反经济周期的一个基本工具。在通货膨胀期间,多实行紧缩信用以减少社会总需求的货币政策。在经济萧条期间,多实行扩张信用以增加社会总需求的货币政策。由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周期根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货币政策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震荡。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有四个:保持物价稳定;保证资源充分利用;经济增长卡口国际收支平衡,各个国家货币政策的目标重点有所不同。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一般是通过控制货币总供给来实现。在一些国家(例如日本)还包括对信贷资金分配结构的调节。我国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既要充分利用货币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又要保持货币的基本稳定。因此,要制定正确的货币政策,充分利用中央银行的职能,以保证国民经济的良好运行。

国民收入分配政策

国家调节国民收入分配过程的原则、方针及措施等构成的一种经济政策体系。国民收入分配政策的作用对象包括国民收入分配总量、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国民收入分配差距、个人收入分配、企业收入分配等。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包括国民收入分配总量政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政策、国民收入分配差距政策、个人收入分配政策和企业收入分配政策。国民收入分配总量政策是国家确定货币形态的国民收入分配量的原则。这一政策包括超分配性国民收入总量政策;紧缩性国民收入分配总量政策;均衡性国民收入分配总量政策三种。借此对于社会总需求的形成以及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矛盾的不同调节效应。对不同状况的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进行有效的协调。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政策是国家确定国民收入使用方向的原则及方针的总和,它是调节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矛盾的重要政策。国民收入分配差距政策是国家确定收入差距的原则和维持合理的收入差距的措施的总和。个人收入分配政策是国家对个人取得收入的途径及数量等做出的规定。它包括个人劳动收入分配政策;个人资产收入分配政策;个人福利收入分配政策。企业收入分配政策是国家关于企业获利水平及获利途径的政策规定,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获利水平政策;二是企业获利途径政策。这两个方面的政策对于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和经营主动性,从而对于促进供给增加,有着重要的作用。

综合平衡法

编制计划的基本方法。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保持恰当的比例关系,从社会再生产总体上考察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各部门、各要素之间的平衡关系、通过资源和需要对比的方法,有计划、按比例地分配人力、物力、财力,这种方法就是综合平衡法。运用这种方法编制计划,就要根据党在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战略,方针、政策,从国家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出发,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单位、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克服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同时也要控制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过分突出的“长线”,求得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的平衡,保证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按比例协调地发展。可见,综合平衡法的经济实质就是按比例。综合平衡法的应用是通过编制综合平衡表来实现的,目前使用的综合平衡表主要有:国民收入平衡表、财政信贷平衡表、国际收支平衡表、居民货币收入平衡表、社会购买力同商品可供量平衡表、能源平衡表、货运量同运输能力平衡表、重要物资平衡表、重要商品平衡表、劳动力平衡表、专业人才平衡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