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胸腔穿刺术
一、术前准备
1.术前患者应进行胸部X线和超声波检查,确定胸腔内有无积液或积气,了解液体或气体所在部位及量的多少,并标上穿刺记号。
2.器械与药物无菌胸腔穿刺包(内装有穿刺针、注射器及针头、血管钳;洞巾、玻璃接头及橡皮管、试管、清洁盘及纱布等),消毒手套,抗凝剂,量筒,容器,1%~2%普鲁卡因等。
二、操作方法
1.体位患者多取坐位。面向椅背,两手交叉抱臂,置于椅背,头枕臂上,使肋间隙增宽;不能坐起者,可采取半卧位,举起患侧上臂。
2.穿刺部位选择叩诊实音、呼吸音消失的部位作为穿刺点,一般常选腋后线与肩胛下角线之间第7~9肋间;或采用超声波检查所定之点。
三、操作步骤
1.穿刺点局部常规消毒,术者戴消毒手套,铺洞巾,用1%~2%普鲁卡因逐层麻醉至胸膜。
2.检查穿刺针是否通畅,与穿刺针连结的乳胶管先用血管钳夹住,准备穿刺。
3.术者左手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穿刺针沿肋骨上缘缓慢刺入至阻力突然消失,将注射器接上,松开血管钳,抽吸胸液,助手协助用血管钳固定穿刺针,并配合松开或夹紧乳胶管。
4.需向胸腔内注药时,在抽液后将稀释好的药液通过乳胶管注入。
5.穿刺完毕,拔出穿刺针,盖以无菌棉球及纱布,用胶布固定。
6.抽出的胸液,根据病情需要分别送检。
四、适应证
1.抽吸液体时不可过快、过多,第一次抽吸液量不超过700ml,以后每次一般不超过1000ml。
2.局部麻醉应充分,固定好穿刺针,避免刺破肺组织。夹紧乳胶管避免气体进入胸腔。
3.穿刺过程中患者出现头晕、面色苍白、出汗、心悸、气短时,立即停止操作并给予适当处理。
4.抽液后患者应卧床休息,必要时复查胸透,观察有无气胸并发症。
第二节 腹腔穿刺术
一、术前准备
1.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超声波检查,确定腹腔内有积液。
2.术前测血压、脉搏、腹围,并嘱患者将尿排空。
3.器械与药物无菌腹穿包、手套、多头腹带、火棉胶、橡皮围裙(或油布)、盛水容器、送检器皿、皮尺、胶布、1%~2%普鲁卡因等。
二、操作方法
1.体位
根据病情和需要可取坐位、半卧位、平卧位,并尽量使病人舒服,以便能够耐受较长的操作时间。对疑为腹腔内出血或腹水量少者行实验性穿刺,取侧卧位为宜。
2.穿刺部位
(1)脐与耻骨联合上缘间连线的中点上方1cm、偏左或右1~2cm,此处无重要器官,穿刺较安全。此处无重要脏器,且容易愈合。
(2)左下腹部穿刺点:脐与左髂前上棘连线的中1/3与外1/3交界处,此处可避免损伤腹壁下动脉,肠管较游离不易损伤。
放腹水时通常选用左侧穿刺点,此处不易损伤腹壁动脉。
(3)侧卧位穿刺点:脐平面与腋前线或腋中线交点处。此处穿刺多适于腹膜腔内少量积液的诊断性穿刺。
3.操作步骤
(1)穿刺部位常规消毒,术者带无菌手套,铺洞巾,用1%~2%普鲁卡因逐层麻醉至腹膜壁层,当针尖有落空感并回抽有腹水时拔出针头。
(2)检查腹腔穿刺针是否通畅,连接乳胶管,以血管钳夹紧,从穿刺点进针,有落空感时即达腹腔(一般仅1.5~2.0cm),放开血管钳腹水即可流出;若系诊断性穿刺,抽出少量腹水作检查之用即可拔出;若为治疗放液,一般最多不超过5000ml,放液速度不可过快。
(3)放液完毕,拔出针头,复盖无菌纱布,测腹围,若穿刺孔有腹液渗出,可涂火棉胶封闭创口,然后用多头腹带包扎。
三、术后处理
病人仰卧休息,复查血压、脉搏,测定腹水量。
四、适应证
1.腹水原因不明,或疑有内出血者。
2.大量腹水引起难以忍受的呼吸困难及腹胀者。
3.需腹腔内注药或腹水浓缩再输入者。
五、禁忌证
1.有肝昏迷前驱症状者。
2.疑有粘连性结核性腹膜炎、卵巢肿瘤、包虫病等。
六、注意事项
1.有肝性脑病先兆者,卵巢囊肿,包虫病,禁忌腹腔性穿刺放腹水。
2.术中密切观察患者,如有头晕、心悸、恶心、气短、脉搏增快及面色苍白等,应立即停止操作,并进行适当处理。
3.放液不宜过快、过多,肝硬化患者一次放液一般不超过3000ml,过多放液可诱发肝性脑病和电解质紊乱。放液过程中要注意腹水的颜色变化。
4.放腹水时若流出不畅,可将穿刺针稍作移动或稍变换体位。
5.术后嘱患者平卧,并使穿刺孔位于上方以免腹水继续漏出;对腹水量较多者,为防止漏出,在穿刺时即应注意勿使自皮肤到腹膜壁层的针眼位于一条直线上,方法是当针尖通过皮肤到达皮下后,即在另一手协助下,稍向周围移动一下穿刺针头,然后再向腹腔刺入。如遇穿刺孔继续有腹水渗漏时,可用蝶形胶布或火棉胶粘贴。大量放液后,需束以多头腹带,以防腹压骤降,内脏血管扩张引起血压下降或休克。
6.注意无菌操作,以防止腹腔感染。
7.放液前后均应测量腹围、脉搏、血压,检查腹部体征,以视察病情变化。
第三节 骨髓穿刺术
一、术前准备
1.向患者介绍检查的意义及注意事项。
2.取周围血涂血片。
3.器械及药品,无菌骨髓穿刺包及手套,推片、玻片、培养基、1%~2%普鲁卡因。
二、操作方法
依据患者个体情况,穿刺点可选在髂后上棘、髂前上棘、胸骨柄、脊椎棘突和胫骨前侧,以前三者多用。
1.髂后上棘穿刺术
(1)体位:患者取侧卧位,双腿屈向胸前,使腰骶部向后突出,易于触到髂后上棘。
(2)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用1%~2%普鲁卡因局部浸润麻醉达骨膜。
(3)左手固定局部皮肤,右手持穿刺针,在选择穿刺点与背部垂直方向刺入抵达骨膜后,左右旋转式钻入,通过骨皮质,达骨髓腔时突感空松,再进针1cm,针头即可固定不动。
(4)取出针芯,接10ml干燥注射器,缓缓用力抽吸,当血液一出现于针管时立即停止抽吸,此时抽得的骨髓量约0.2ml,过多则混进血稀释,若行骨髓培养,则需抽取5~10ml。
(5)拔下注射器及穿刺,迅速将骨髓液注至玻片上,供推片制标本。局部碘酒消毒,并盖纱布,压迫1~2分钟,以胶布固定。
2.髂前上棘穿刺术
患者仰卧或侧卧位,取髂前上嵴向后2~3cm髂缘最宽处或在其旁侧为穿刺点,其余步骤同髂后上棘穿刺术。
3.胸骨柄穿刺术
患者仰卧,头尽量后仰并转向一侧,肩背部垫高,充分暴露胸骨上切迹,选择胸骨柄为穿刺点。右手持穿刺针,与皮肤成30°角度,由胸骨柄上缘进针,刺入皮肤,进入骨髓腔约1cm。其余步骤同髂后上棘穿刺术。
4.脊椎棘突穿刺术
患者坐位,两臂置于椅背上,头枕臂上;或取侧卧位,头向前胸及两膝向腹屈曲,充分暴露脊(俗语棘突)。穿刺点定于第11、第12胸椎或第1、第2、第3腰椎之棘突顶点或旁侧。术者左手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穿刺于棘突中央或侧方垂直刺入骨髓腔。其余步骤同髂后上棘穿刺术。
5.胫骨前穿刺术(用于小儿)
患儿仰卧,助手固定下肢。穿刺点定于胫骨结节平面下约1cm(或胫骨中、上1/3交界处)之内侧面胫骨,其余步骤同髂后上棘穿刺术。
三、术后处理
1.术后应压迫止血,对有出血倾向者,防止骨膜下血肿形成或流血不止。
2.术后3日内,穿刺部位勿用水洗,防止感染。
四、适应证
1.各类血液病,如各种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2.某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有助于确定病原体,如疟疾、黑热病及伤寒等。
3.疑有骨髓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
4.借助骨髓内发现特殊细胞诊断高雪氏病,尼曼匹克氏病。
5.败血症可行骨髓培养了解病原菌。
五、禁忌证
血友病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如无特殊需要,勿作骨髓穿刺检查。
第四节 腰椎穿刺术
一、术前准备
1.因感染性脑水肿引起的颅内压增高,术前可静滴甘露醇脱水,减轻水肿,降低颅内压。
2.患者有躁动不安不能配合者,术前应给予镇静剂。
3.器械与药品、清洁盘、腰穿包、消毒手套、注射用药、1%~2%普鲁卡因及测压管等。
二、操作方法
1.体位
患者取侧卧位,头向前胸弯曲,腰向后弓,双膝向腹部屈曲,脊柱靠近床沿。
2.穿刺部位
一般选择第3~4腰椎间隙为穿刺点,即两侧髂后上棘连线中点处。
3.操作步骤
(1)局部常规消毒、铺洞巾,用1%~2%普鲁卡因逐层麻醉至椎间韧带。
(2)左手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穿刺针从椎间隙之间,与脊椎呈垂直或针尖稍斜向头侧方向缓慢刺入,进针深度成人4~6cm,儿童2~3cm,当针头穿过韧带与硬脊膜进入蛛网膜下腔时,阻力突然消失,拔出针芯见脑脊液流出。
(3)立即接上测压管,测试并记录脑脊液的静水压,此为初压。
(4)收集脑脊液2~5ml于试管内,作化验用。颅内压增高时不宜放液过多,2~3ml即可。
(5)放液后再接测压管测压,此为终压。
(6)测压后注入放出脑脊液量之无菌生理盐水。
(7)术毕将针芯插入,再一并拔出穿刺针,盖以消毒纱巾,胶布固定。
(8)鞘内注药时,应先放出一定量脑脊液,然后再注入同量的药物。
三、术后处理
术后除去枕头平卧4~6小时,有严重颅内压增高者需卧床1~2日,并观察呼吸、脉搏、瞳孔及血压等。
四、适应证
1.了解有无颅内出血。
2.检查脑脊液性质,测定颅内压力,注入碘油或空气行脑或脊髓造影,以诊断颅内疾病。
3.放脑脊液减压,或鞘内注射药物进行治疗。
五、禁忌证
1.有明显视乳头水肿或有脑疝先兆者。
2.休克、衰竭或濒危状态的患者。
3.穿刺部位或附近有感染者。
六、注意事项
1.穿刺针进入椎间隙后,如有阻力不可强行再进,需将针尖退至皮下,再调整进针方向。
2.穿刺用力应适当,避免用力过猛易损伤组织,并难体会阻力消失之感。
3.如用大粗针头穿刺进,需注意有无脑脊液外漏及引起的低颅压综合征,如发生可嘱患者多饮水或静脉滴注0.5%氯化钠低渗溶液。
4.对有颅内压增高或脑出血者,应禁忌作压颈试验,避免颅内压进一步升高,导致脑疝及出血加重。
第五节 心包穿刺术
一、术前准备
1.术前询问患者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心电图、X射线及超声波检查,确认有心包积液,用超声波确定穿刺部位。
2.器械与药物无菌心包穿刺包(与胸腔穿刺包相同)、消毒手套、量筒、容器、1%~2%普鲁卡因及需用的药物等。
二、操作方法
1.体位
根据病情取坐位或半坐位。
2.穿刺
部位通常采用的穿刺点为胸骨剑突与左肋弓交点处为穿刺点;穿刺方向与腹前壁成45°角,针刺向上、后、中,缓慢推进,边进针边抽吸,至吸出液体时即停止前进,以免触及心肌或损伤冠状动脉。另一穿刺点,可于左第五或第六肋间隙,心浊音界内侧,针自下向上后方刺入心包腔。
三、操作步骤
皮肤常规消毒、麻醉穿刺前检查器械是否正常完好,针头、空针及乳胶管是否通畅;助手打开穿刺包及无菌手套,协助术者穿刺;术者铺巾局麻后,持穿刺针并用血管钳夹紧胶管选定部位及所需方向缓缓推进,当刺入心包腔时,感到阻力突然消失,并有心脏搏动感;然后抽出液体,助手协助固定针头,直至将心包腔内液体基本抽尽;拔出穿刺针,局部盖以纱布、胶布固定。抽出液体,根据需要分别作细胞学、细菌学及生化学检查。
四、适应证
1.心包炎伴积液需确定病因者。
2.大量积液有心包填塞症状者。
五、禁忌证
以心脏扩大为主而积液少者不宜进行。
六、注意事项
1.有条件者应在心电图监视下进行,发现异常时,酌情处理或停止操作。
2.穿刺过程中患者不要咳嗽或深呼吸。
3.抽液过程中应注意随时夹闭胶管,以免空气进入心包腔,抽液速度要慢,首次抽液量不超过500ml。为减轻急性心包填塞症状,可抽500~1000ml,抽液时多过快可导致心脏急性扩张或回心血量过多而引起肺水肿。
4.术后静卧,每半小时测一次脉搏、血压,共4次,以后每1小时一次,共观察24小时。
第六节 导尿术
一、操作流程
1.携用物至床旁,向病员说明导尿目的,以取得合作。
2.能自理者嘱病员清洗外阴,不能起床者,护士协助洗净。
3.操作者站在病员右侧,病员取仰卧屈膝位,双腿略向外展,脱去对侧裤腿,盖在近侧腿上,对侧大腿用盖被遮盖,露出会阴。
4.将小橡胶单及治疗巾垫于病人臀下,弯盘置于近会阴处,换药碗与弯盘放于病员两腿之间,用一无菌纱布“8”字形缠绕左手拇指、食指,右手持止血钳夹0.1%新洁尔灭棉球擦洗外阴,再以左手拇、食指分开大阴唇,擦洗小阴唇及尿道口,自外向内,由上而下,每个棉球限用一次,擦洗尿道口时,在尿道口轻轻旋转向下擦洗,共擦洗两次,第二次的棉球向下擦洗至肛门,将污棉球放于弯盘内,取下左手指纱布置于换药碗内,撤去换药碗,弯盘置于床尾。
5.取下无菌导尿包置于病员两腿之间,打开导尿包,倒0.1%新洁尔灭于装干棉球小杯内;戴无菌手套,铺孔巾,使孔巾与导尿包包布形成一无菌区。
6.取一弯盘置于病员左侧孔巾口旁,用石蜡油棉球润滑导尿管前端后放于孔巾口旁的弯盘内,以左手分开并固定小阴唇,右手用止血钳夹新洁尔灭棉球自上而下,由内向外分别消毒尿道口(在尿道口轻轻旋转消毒后向下擦洗,共两次)及小阴唇,每个棉球限用一次。擦洗完毕将止血钳丢于污弯盘内。
7.用另一止血钳持导尿管对准尿道口,插入尿道4~6cm,见尿液流出,再插入1cm左右,松开左手,固定导尿管,将尿液引入无菌盘内。
8.若需做尿培养,用无菌标本瓶接取,盖好瓶盖。
9.导尿毕,拔出导尿管,脱去手套,放于弯盘内,撤下孔巾,擦洗外阴,协助病员穿裤。整理床铺,清理用物,作好记录后送验标本。
二、操作方法
1.患者仰卧,两腿屈膝外展,臀下垫油布或中单。患者先用肥皂液清洗外阴;男患者翻开包皮清洗。
2.以2%红汞或0.1%新洁尔灭或0.1%洗必泰溶液由内向外环形消毒尿道口及外阴部。尔后外阴部盖无菌洞巾,男性则用消毒巾裹住阴茎,露出尿道口。
3.术者戴无菌手套站于患者右侧,以左手拇指和食指挟持阴茎,女性则分开小阴唇露出尿道口,右手将涂有无菌润滑油之导尿管慢慢插入尿道,导尿管外端用止血钳夹闭,将其开口置于消毒弯盘中。男性进入15~20cm,女性进入6~8cm,松开止血钳,尿液即可流出。
4.需作细菌培养者,留取中段尿于无菌试管中送检。
5.术后将导尿管夹闭后再徐徐拔出,以免管内尿液流出污染衣物。如需留置导尿时,则以胶布固定尿管,以防脱出,外端以止血钳夹闭,管口以无菌纱布包好,以防尿液逸出和污染;或接上留尿无菌塑料袋,挂于床侧。
三、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操作,预防尿路感染。
2.插入尿管动作要轻柔,以免损伤尿道黏膜,若插入时有阻挡感可更换方向再插,见有尿液流出时再插入2cm,勿过深或过浅,尤忌反复抽动尿管。
3.导尿管的粗细要适宜,对小儿或疑有尿道狭窄者,尿管宜细。
4.对膀胱过度充盈者,排尿宜缓慢,以免骤然减压引起出血或晕厥。
5.测定残余尿时,嘱患者先自行排尿,然后导尿。残余尿量一般为5~10m,如超过100ml,则应留置导尿。
6.留置导尿时,应经常检查尿管固定情况,有否脱出,必要时以无菌药液每日冲洗膀胱一次;每隔5~7日更换尿管一次,再次插入前应让尿道松弛数小时,再重新插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