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西夏陵
15763200000007

第7章 陵邑遗址

在广阔的陵区最北端,有一处鲜为人知的建筑遗址,它发现于1972年,对于它的用途,至今还是考古界争论的课题,我们暂称它为陵邑。1986年、1987年先后进行两次发掘,遗址为一平面布局呈长方形的建筑群体,坐北朝南,东西宽约200米,南北长约300米,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现存各类建筑遗迹十余处,遗迹残高1米-2米,围墙、院落、殿堂等布局清楚,遗迹现象历历可辨。遗址最外围是一土筑墙垣,南墙正中辟门,因现代施工,门址已被掩埋,北墙不甚规则,从东向西向外斜出约10度,西墙北部似开有一门,并筑有瓮城。

墙垣内建筑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在南端,由两个东西对称的四合院建筑组成,四合院呈长方形。南部已被掩埋。东院东面和西院西面为墙垣,其余三面皆为房基,中间形成长方形天井。第二部分在中部,约占遗址总面积的一半,由三座四合院组成。三座院落均呈长方形,两小一大,相互连接,在东院中还有水井一口。西院与东院相同,只是院中没有水井。中部偏北是一长方形殿堂遗址,是整个遗址的中心建筑。第三部分在北端,也是一个殿堂遗址。

这座遗址的发掘资料证明,西夏建筑基本上继承中原汉族建筑的传统,形制大体与唐宋建筑相仿,比如为扩大建筑规模和体量而采用的群体式组合形式,以中轴线上主体建筑为中心的均衡对称的布局,以穷土墙垣和四合院组成的内向封闭的总体格局,以滴水、瓦当、脊兽、鸥吻等构件组成的屋顶等等,都体现7中原汉族建筑的主要特点。同时,从出土的琉璃脊兽、轴面瓷质的白利瓦、施袖的瓦勾头及许多形制瘦长、尾部宽大的鸥吻等建筑装饰构件来看,风格粗矿朴拙,西夏建筑具有不同于宋陵的民族风格。

对于该处遗址的用途和性质,从建筑的等级、布局和出土的大量泥塑佛像残块与文献记载来看,或许这里会是西夏宗庙之所在。但西夏王陵作为皇家陵园,必有守陵人员及其住所,对于这样一处庞大的建筑遗址,它除具有陵邑作用外,还应具有宗庙之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