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西夏陵
15763200000009

第9章 西夏陵的建筑技术

西夏建筑业的发展是与西夏经济的发展相联系的。早期党项人以毡帐为屋,这种便于迁徙的住所与其以游牧猝猎为主的生产方式相适应。党项人迁内地以后,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定居生活的确立,建筑业亦因之而兴起,并得以迅速发展。当时党项人所居宁夏等地,册域堡寨已遍及其地,册域内不仅有土屋民居,而且有寝庙衙署,更有大型宫室。这些大型建筑不仅豪华、壮丽,而且十分坚固,建筑的劳土“其坚可以大局刀斧”。立国以后,西夏的建筑业更是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官府专门设有砖瓦院,以管理建筑之事。西夏陵的兴建就是西夏建筑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穷土是西夏陵建筑采用的重要工程技术。西夏陵的建筑多属象征性建筑,而陵基的神墙也多采用劳土。据粗略估计,一座陵园,穷土工程约占工程总量的50%;其次是砖瓦工程,约占35%;其他工程,如木作、石作等在15%上下。

西夏陵建筑的劳土部分,是陵基各类建筑中保存最好的部分。西夏9座帝陵的陵台,除5号陵、9号陵近年遭人为破坏以外,其余7座陵台保存基本完好。有一半以上穷土建筑的角台、阙台、门阙、角阙尚存。还有部分陵园的神墙仍直立于地。另外大多数陪葬墓的基家,仍然保存较好。这些建筑的穷土历经数百年风雨与洪水的侵蚀而仍如此坚固,主要决定于西夏较成熟的穷土工程技术。

西夏陵的穷土主要原料为黄土,辅助原料是砾石,以及木棍、树校的碎段。黄土是经过筛选的黠黄土,土质纯净,颗粒均匀细腻,轻碾后成细粉状,土色纯黄,季占性好,不易透水;砾石的磨圆度般,粒度大者在10厘米-12厘米,小者在1厘米-2厘米。这些黄土和砾石按一定的比例掺配后使用,具有坚硬、牢固、基础稳定的优点。同时为解决黄土穷筑的土墙防雨水和潮湿的问题,其防护措施一是包砖技术,即在穷土的外层包砌条砖;二是涂敷技术,即在穷土的外表涂敷一至二层桔红泥皮和白灰等保护层。

为增加穷土的强度和整体性,西夏陵的穷土中采用木骨的技术,即在穷土内夹筑圆木或方木,所用木骨的选材,一般是未经加工的圆木,直径10厘米-30厘米,也有少数半圆木、五边形木,其作用类似于现代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这种木骨有竖直木骨和水平木骨两种,竖直木骨起垂直支撑作用,水平木骨起水平拉力作用。这两种木骨一般组合使用,最终达到加强劳土整体结构的作用。

在西夏陵的建筑中,墙体砌筑方法有三种:一是单砖墙,即墙体以单砖平砖错缝顺砌,以石灰勾缝;二是砖坯墙,即四面以砖坯建筑,砖坯立砖丁砌,外层涂以白灰,墙体中心以黄土穷实;三是包砖芳土夹墙,其结构为:墙的外侧以单砖平砖错缝顺砌,白灰勾缝,内以黄土穷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