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忆往书真
15763400000051

第51章 “我要把他们记下来”一一对杜鹏程的一点思念

前些日子,我收到了杜鹏程夫人张文彬寄来的两本书。一本是列人20世纪100部优秀小说中的《保卫延安》,另一本是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的《战争日记》。这两本书都是杜鹏程的著作。

《保卫延安》过去读过。“文化大革命”以后,书被烧了,也就没再读。这次重读,觉得这部小说确是一部优秀的反映解放战争大规模正规战役战斗的杰作。杜鹏程是新华社常驻四师(原独四旅)的战地记者。《保卫延安》中塑造的周大勇等典型人物和战斗情况,都是四师所属各团和野战军各部涌现出来的千百个英雄模范事例和实战经过的集中表现,并通过作者去粗取精、加工整理,以艺术的形式创作而成。

《战争日记》是作者参加解放战争的日记。其中,所记载的人和事都是真实的。我很快就看完了这本书,好像又回到了战争年代,又见到了那些生龙活虎的机智勇敢的指挥员和战斗员。其中有30个片段对我的工作、生活作了记录和评价。使我像过后诸葛亮一样,认识到30岁左右的我:革命热情高,但很不老练成熟;接受新鲜事物快,但理论根底不足;求战求胜心切,但实战经验还不够多。杜鹏程书中写的有关我的文句,现在仍对我有很好的教育、激励、鞭策作用。如他说我是“真正的布尔什维克”。我自己想那时的我真够一个真正的布尔什维克吗?要做真正的布尔什维克,我虽年己髦聋,还必须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

在1947年关中的一次战斗中,十团二连向敌人阵地攻击。在敌人猛烈炮火的射击下,一个战士负伤倒地,年仅17岁的卫生员王二喜迅速去抢救,给其简单包扎后并将之背下阵地。第二第3个战士又负伤倒地,王二喜又冒着枪林弹雨,把他们背下阵地。第4个战士又负伤不能走动,王二喜再次去抢救。可就在这次抢救中,王二喜被敌人击中牺牲了。如果前3个伤员未能及时抢救下来,不就会流尽最后的一滴血而牺牲吗?然而,王二喜不顾个人的安危,把3个伤员尽快地抢救下来,使他们得到及时治疗避免了牺牲。王二喜在抢救第四个伤员时,又义无反顾地冲上去,自己却在枪林弹雨中倒下了。这种不怕牺牲和英勇顽强地完成任务的精神,使目睹了实际情况的杜鹏程深为感动他当时对我说“我要把他记下来!”我回答“应该让他们名留史册,以昭后人。”在以后的战斗中,杜鹏程确实做到了他说的那句友谊深厚、感情丰富的话。

杜鹏程和战士们的关系很好。战士们把他叫“杜干事”或老杜。他对蹲点连队的老战士大都能记起姓名来。他离开蹲点连队到师、军政治部开会和发稿,时间久了,战士们常常想念他。一见面,总是说说笑笑,热闹一阵子。杜鹏程熟悉战士的语言。如战士们对彭老总诱敌深入、集中兵力、歼敌一部的战术,称为“口袋阵”;把蒋介石、胡宗南称为“运输大队长”,是给解放军送枪炮的。这些叫法,我还是昕杜鹏程转说的。《保卫延安》中有不少通俗、生动的词句,估计也是向战士们学到的。

杜鹏程同样参加战斗。当他蹲点的连担任突击任务时,他也和战士们一样参加突击。不过,当到了离敌人阵地几十米至多100米左右时,战士们要卸下背包,上好刺刀,轻装前进,向敌投掷手榴弹,或爆破敌确堡。就在这时,连长就命令他看管背包,不准他前进。可是,距敌阵80米或100米,也很不安全,随时有被敌人击中的危险。杜鹏程经过多次战斗后,经验多了,他常常跟上突击队,了解战士们冲杀的情况。他的小说描述战斗情况非常生动,就是他亲历亲见的结果。

杜鹏程有一个挎包,里面全是他收集的各次战斗的总结、英模的事迹、烈士的姓名和牺牲的情景。这个挎包原来不大,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行军走路背着十分费劲。后来给他配了一匹马和一个战士,他的挎包才放到马背上,一直驮到喀什口对于敌军的情况,杜鹏程也注意了解。每次战斗捉来了俘虏,他就去询问敌方军官姓名、性格和敌军动态等。这些都成为他后来创作的素材。

不过,我自己认为杜鹏程刚下到部队时,不是为写一部长篇小说而搜集材料的,而是他目睹了那些英勇战斗、不怕流血牺牲的无数的烈士的事迹,感动至深,在心灵里深处刻下了无法抹去的烙印,使他不说不行,不说元以心安的结果。这些使他终生不能忘掉的人和事,深深打动并促使他要写一部歌颂的小说,加上他本人有才华,有韧劲,花了几年工夫,流了许多汗水,终于创作成一部让人喜读、使人受益的著名长篇小说。

我十分赞赏杜鹏程写的《保卫延安》和《战争日记》。他说的“我要把他们记下来”那句动情的话,成了活生生的事实。杜鹏程已于1991年去世。我从报纸看到消息后,对我们3年多在同一条战壤里摸爬滚打而结下的友谊长久不能忘记,为我们20世纪的文坛上熄灭了一盏明亮的灯而痛惜!杜鹏程的著作永远是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的最好教材,将激励和教育一代又一代人为党为祖国为人民的利益而不懈奋斗!

前几天,杜鹏程的女儿从上海来银川出差,到家里来看望我,我非常高兴。我对她说“向你母亲问好。你要继承和发扬你父亲的革命精神,为我们国家的繁荣富强努力奋斗。”第二天,这孩子就匆匆返回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