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高龄孕产全程指导
15764500000007

第7章 照料新生儿日常生活

从未照顾过宝宝的你,现在面对宝宝,会不会有些手忙脚乱呢?为了避免这种混乱状况的出现,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该如何照顾宝宝吧!

新生儿奶粉不宜太浓

新生儿问世后,母乳尚未分泌或母乳不足,可用全脂牛(羊)奶粉喂哺,但不要配制太浓。

目前全脂奶粉或强化奶粉均含有较多钠离子,如不适当稀释,可使钠摄入量增高,对血管增加负担,使血压上升,可引起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抽风、昏迷等危险症状。强化奶粉还补充了加工制作中损失的维生素与牛奶中容易缺少的元素,更应加以稀释,才能适用于新生儿。

此外,奶粉中的蛋白质,虽经过高温凝固,相对较牛奶蛋白质好消化,但新生儿的消化能力差,奶粉如过浓,仍不好消化,故必须稀释才可代替母乳。

将奶粉按重量以1∶8,按容量为1∶4的比例稀释,则得到的为全奶成分。按重量较为精确;按容量“虚”与“实”差别悬殊,不好掌握。

调制的具体方法是先将所需奶粉放入锅内,把计划好所需水的一小部分先倒入,调成糊状,再倒入全部的水,搅匀,即为所需全奶。然后根据新生儿周龄,适当加水稀释(生后1周加水1/2,2周为1/3,3周为1/4)。煮沸消毒后,加入5%~8%的糖,待温度适宜即可喂哺。

人工喂养不能代替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婴儿的好处是非常明显的。首先,母乳中有婴儿必需的免疫抗体,母乳喂养婴儿的患病率明显低于非母乳喂养的婴儿。其次,母乳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的成分比例,适合婴儿消化吸收,其中补体、乳铁蛋白等成分,是其他任何乳品都不可比拟的。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婴儿至少要喂满4个月的母乳。因此,若不是母亲有病或母乳缺乏等客观原因,不要完全用人工喂养代替母乳喂养。

不宜让婴儿喝成人饮料

(1)兴奋剂饮料:如咖啡、可乐等,其中含有咖啡碱,对小儿的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影响脑的发育。

(2)酒精饮料:酒精刺激小儿胃粘膜、肠黏膜乳头,可造成损伤,影响正常的消化过程。酒精对肝细胞有损害作用,严重时可使转氨酶增高。

(3)茶叶水:虽然含有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对人体有益,但小儿对所含茶碱较为敏感,可使小儿兴奋、心跳加快、尿多、睡眠不安等。茶叶中所含鞣质与食物中蛋白质结合,影响消化和吸收。饮茶后铁元素的吸收下降2~3倍,可致贫血。如以色列人有让婴儿喝茶的习惯,其中32.6%的婴儿有贫血症,而不喝茶的婴儿患贫血症只占3.5%。

(4)汽水:内含小苏打,中和胃酸,不利于消化。胃酸减少,易患胃肠道感染。含磷酸盐,影响铁的吸收,亦可成为贫血的原因。

婴儿食物不宜太咸

食盐是钠和氯两种元素的化合物,婴儿肾脏发育尚不成熟,排钠能力弱,食盐过多易损伤肾脏。体内钠离子增多,会造成钾离子随尿排出过多,从而易引起心脏、肌肉衰弱。此外,食盐过多,可得高血压。美国某医疗组织调查学龄儿童,发现这些儿童在婴儿时期多吃罐头装的咸食品,他们之中有11%的人在10~13岁就患了高血压病。因此,婴儿食物不宜太咸。

小儿忌服蜂蜜和蜂乳

蜂乳是常用的滋补品,又叫蜂王浆。其中含有促进发育的有效成分,包括70余种物质,具有刺激生育能力、促进新陈代谢、增强抗病能力、促进造血机能、修复组织及调节神经等作用,有雌激素效用。

小儿用后易促进性器官发育,早熟。所以,小儿不要服蜂乳。

1岁以内的婴儿忌食蜂蜜,蜂蜜不仅是甜美的食品,而且是治疗多种疾病的良药。因为它含有丰富的果糖、葡萄糖和维生素C、K、B2、B6以及多种有机酸和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等。许多年轻的父母,喜欢在喂小儿的牛奶中加入蜂蜜,以加强小儿营养。实际上1周岁以下的婴儿,是不宜食用蜂蜜及花粉类制品的。

这是因为在百花盛开之时,尤其是夏季,蜜蜂难免会采集一些有毒植物的蜜腺和花粉,若正好是用有致病作用的花粉酿制成的蜂蜜,就会使人得荨麻型风疹,而食用含雷公藤、山海棠花的蜂蜜,则会使人中毒。

美国科学家认为,世界各地的土壤和灰尘中,都有一种被称之为“肉毒杆菌”的细菌,而蜜蜂常常把带菌的花粉和蜜带回蜂箱,使蜂蜜受到肉毒杆菌的污染,极微量的肉毒杆菌毒素就会使婴儿中毒,其症状与破伤风相似。因此,科学家们建议,为防患于未然,使婴幼儿健康成长,对1周岁以内的婴儿,以不喂食蜂蜜为宜。

不要用高浓度糖水喂新生儿

给小儿服用高浓度糖的乳和水,易患腹泻、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以至发生营养不良。新生儿吃高糖的乳和水,还会使坏死性小肠炎的发病率增加。因为高浓度的糖会损伤肠黏膜,糖发酵后产生大量气体造成肠腔充气,肠壁不同程度积气,产生肠黏膜与肌肉层出血坏死,重者还会引起肠穿孔。临床可见腹胀、呕吐,大便先为水样便,后出现血便。

忌给婴儿吃嚼过的食物

有的家长怕孩子嚼不烂食物,吃下去不好消化,就自己先嚼烂后,再给孩子吃。有的嘴对嘴喂,也有的用手指头把嚼烂的食物抹在孩子的嘴里,这样做是很不卫生的。

因为大人的口里,常带有病菌及病毒,很容易使孩子传染上疾病。因此,孩子不会嚼或不能嚼烂的食物,最好切碎、煮烂,用小匙喂给孩子吃。1岁半以后就可让他自己学着吃,这样不仅卫生,还可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不要只用米粉喂养婴儿

母乳不足或牛奶不够,可用些米粉类食品以作补充。市场上名目繁多的糕干粉、健儿粉、米粉、奶糕等,均以大米为主料制成。其中所含的79%的碳水化合物,5.6%的蛋白质,5.1%的脂肪及B族维生素等,不能满足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婴儿最需要的蛋白质不但质量不好,含量也少。如只用米粉类食物代乳喂养,则会出现蛋白质缺乏症,不仅生长发育迟缓,影响婴儿的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和肌肉的增长,而且抵抗力低下,免疫球蛋白不足,易罹患疾病,病情常较正常儿重,甚至造成预后不良。长期用米粉喂养的婴儿,身长增长缓慢,但体重并不一定减少,反而又白又胖,皮肤被摄入过多的糖类转化成的脂肪充实得紧绷绷的,医学上称为泥膏样。但外强中干,常患有贫血、佝偻病,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

有些家长,在新生儿期便加用米粉类食品就更为不合适。因为新生儿唾液分泌少,其中的淀粉酶尚未发育。胰淀粉酶要在婴儿4个月左右才达到成人水平,所以3个月之内的婴儿不要加米粉类食品。3个月以后适当喂些米粉类食品,对胰淀粉酶的分泌有促进作用,也便于唾液中的淀粉酶得到利用,产生的热量可节约蛋白质与脂肪的消耗,也是价廉物美的食品。但不能只用米粉类喂养,即使与牛奶混合喂养婴儿也应以牛奶为主,米粉为辅。

幼儿忌含食物睡觉

幼儿含着食物睡觉,有利于乳酸杆菌的繁殖。乳酸杆菌作用于口腔食物残渣的碳水化合物而产生酸,酸度的增高,使牙齿的釉质脱钙,有机物受破坏而发生龋洞,造成龋齿。

龋齿是小儿的多见病,尤其是乳牙的龋齿,发病率高,发展速度快。一旦发生龋齿,很容易穿通牙髓,引起牙髓炎症和根尖周围组织感染,可诱发颌骨骨髓炎或颌周蜂窝组织炎等严重病症。

因此,幼儿忌含食物睡觉。

婴儿不宜多喝饮料

不少家长认为,市场出售的饮料味道甜美,夏季饮用方便,又富含营养,就把它作为婴儿的水分补给品,甚至作为牛奶替代品食用。这不仅会造成婴儿食欲减退、厌恶牛奶和正常饮食,还会使糖分摄入过多而产生虚胖,而且饮料中所含有的人工色素和香精,也不利于婴儿的生长发育。

婴儿每天需要一定量的水分,尤其在炎热的天气,出汗较多,水和维生素C、B丢失较多,可以用适量的牛奶、豆浆和天然果汁补充。果汁又以西红柿和西瓜汁为好,能清热解暑。

饮用时将熟透的新鲜西瓜切成小块,剔除瓜子后,放入洁净纱布中挤汁。做西红柿汁则需先将西红柿洗净,放入开水中烫泡一下,取出剥去皮,切成块状,然后放纱布中挤汁,喂时可加少量白糖调味。

夏季婴儿以喝白开水为宜,饮法可少量多次,不宜多喝饮料。

不要随便给小儿食用保健品

保健食品可分为滋补性食品与疗效食品两大类。按生产方法可分为:以天然食品为主要原料的天然保健食品,如沙棘、黑加仑、猕猴桃、椰子等,

宝宝哭泣时,妈妈可以抱起,用手点宝宝的嘴唇并两边移动,如果宝宝的嘴跟着手指变换方向,就代表他是饿了。有时宝宝只是想妈妈抱抱,并不一定要吃的。这些食品安全可靠,对人体无副作用;另一类是对食物进行营养强化,加入一定量的氨基酸、维生素及无机盐等,来提高食品的营养水平,如维生素A、D强化牛奶,赖氨酸饼干,魔芋面食等。

保健食品对改善食品结构,增强人体健康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必须合理使用,否则,滥食过量反而会破坏体内营养平衡,影响人的健康。对小儿更应注意,必须按不同年龄,不同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缺什么补什么,并要合理地搭配,对症使用,切不可盲目食用。食用时必须征求医生意见,不得以保健食品代替药物治疗,健康小儿不要吃疗效食品,并须注意食品的质量和出厂日期、保质期限。

不宜只用豆奶喂养婴儿

豆奶是以豆类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目前,市场上出售的豆奶,品种多,价格适宜,食用方便,因而很受消费者欢迎。据分析,豆奶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特别是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以及较多的微量元素镁。此外,还含有维生素B1、B2等,确是一种较好的营养食品。

但是,豆奶所含的蛋白质主要是植物蛋白,而且豆奶中含铝也比较多。婴儿长期饮豆奶,可使体内铝增多,影响大脑发育。而牛奶中含有较多的钙、磷等矿物质及其他营养成分,有益于儿童的生长发育。因此,用于喂养婴儿,还是以牛奶为好,特别是4个月以下的婴儿,更不宜单独用豆奶喂养,豆奶只可作为补充食品。如因某种原因,一时无牛奶,必须以豆奶喂养时,则需注意适时添加鱼肝油、蛋黄、鲜果汁、菜汁等食品,以满足婴儿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

不宜让婴儿吃过量的蛋

鸡蛋、鸭蛋均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磷、铁和多种维生素,对婴儿的成长有一定的益处,但食之过多,会给婴儿带来不良的后果。

营养专家认为,1岁到1岁半的婴儿,最好只吃蛋黄,而且每天不能超过1个;1岁半到2岁,可隔日吃1个蛋(包括蛋黄和蛋白);年龄稍大一些后,才可以每天吃2个蛋。假如婴儿的粪便中,发现有如蛋白状的物质,则说明婴儿的肠胃不大好,不能很好地吸收蛋白质。对于这些婴儿,最好把蛋黄煮到其他食物中一起喂食;如果婴儿正在出疹,更要注意暂不要吃蛋,以免增加胃肠负担。

婴幼儿腹泻后不宜停食

当婴幼儿由于某种原因引起腹泻时,如果停食,可避免吸收不良,使水盐丢失减少,减少胆汁酸的丢失及避免肠黏膜损伤。但是,继续喂养腹泻的婴幼儿,则可改善其一般的营养状况,还可降低进一步发生并发症。

究竟如何好呢?专家们建议,腹泻期间的婴幼儿,不应停食和限食。美国食物与营养委员会的营养和腹泻病控制分会,也称继续喂养腹泻的婴幼儿,是安全而有益的做法。

腹泻婴幼儿,在恢复期间的饮食也应该强调。为加速生长,他们的热能摄入量要增加25%,应选择那些富含热能和蛋白质的食物,使食物体积减少,并要少量多餐。蛋白质的摄入量应增加1倍。

小儿菜肴不要多放味精

有的孩子胃口不好,不想吃东西,父母往往在菜里多放点味精,使味道鲜美来提高孩子的食欲,其实这种做法会适得其反。

因为,多食味精会使儿童缺锌。味精的化学成分是谷氨酸钠,大量食入谷氨酸钠,能使血液中的锌变成氨酸锌,从尿中排出,造成急性锌缺乏。

锌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小儿缺锌会引起生长发育不良、弱智、性晚熟。同时,还会出现味觉紊乱、食欲不振。因此,小儿食用菜肴不宜多放味精,尤其是对偏食、厌食、胃口不佳的孩子更应注意。在平时的膳食中,应让孩子多吃富含锌的食品,如鱼、瘦肉、猪肝、猪心及豆制品等。

给婴儿打针后忌用手揉摸

在儿科门诊的注射室里,经常看见孩子在肌肉或静脉注射后,针头刚拔出,有些家长便用手不断揉摸或按摩注射部位,希望减轻孩子的疼痛。其实,这种做法对孩子有害无益。

大家知道,平常手指上沾染着不少肉眼看不见的病菌,用手抚摸针眼时,病菌有可能沿着尚未闭合的针眼进入皮下组织或血管,引起局部组织的感染、发炎,严重时可并发菌血症、败血症。另外,对局部组织的不断揉摸按摩,还可破坏这些部位的止血作用。当针刺破皮肤或血管时,人体有一种物质能自动将血管破裂处的血液聚集成血块,阻止其自然出血。如果不断地用手揉摸,血块便不容易凝集,这样反而会加重皮下出血,以致出现一大块淤血,俗称“乌青块”。

正确的做法是:在针头拔出后,用一个消毒的干棉球在局部轻轻压迫两三分钟,待针孔处的皮肤不再出血即可。

给孩子打预防针忌方法不当

预防接种是预防传染病保障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预防措施。有的孩子因打预防针方法不当,会影响预防效果,甚至出现不良反应,加重孩子其他病的发展。因此,必须了解打预防针的知识,掌握正确的方法。

预防接种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进行的,如患心、肝、肾疾病,或患结核病、大脑发育不全、佝偻病、先天性免疫缺陷和曾经预防接种后发生过敏者,就应禁忌打预防针;接种部位患有皮肤病或发热体温超过37.5℃以及重病久病初愈者,也应暂时缓打;腹泻严重的小孩不能服用小儿麻痹糖丸活疫苗。

有的婴儿因过敏体质,在打针后可能发生皮疹、瘙痒、局部红肿、起水泡等,可服用一些扑尔敏或银翘解毒片即会好转,不必担忧和惊慌。极少数小孩可能会发生过敏性休克,应立即送医院抢救。

孩子在接种的1周内,要注意休息,暂时不要洗澡,避免感冒。打预防针后,不要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鱼、虾等容易导致身体过敏的食品。打过针的局部会稍有痒感,要防止孩子搔抓,以免感染。打针后,有的出现短时间的轻微发热,精神不振,食欲稍差或哭闹不宁的反应,可多喂一些开水,不必特殊处理即可恢复。

婴儿患鹅口疮忌用抗生素治疗

鹅口疮,也叫雪口病,这是一种曲霉菌感染引起的病症,多见于婴幼儿。常通过产妇阴道、喂乳器和乳母奶头而传染给婴儿。

因为真菌对一般的抗生素不敏感,所以用抗生素、磺胺类等消炎药无效,有时甚至会使霉菌繁殖更快,加重病情。

正确的治疗方法是使用杀霉菌的药物,用1%~2%紫药水涂口腔,每日涂2~3次,或用制霉菌素悬液(50万单位制霉菌素粉加入10毫升清鱼肝油中)涂抹,也可用冰硼散、锡类散涂于患处;用2%~3%的苏打水冲洗患处也有较好的疗效。

婴儿忌多喝止咳糖浆

小儿止咳糖浆是人们熟悉的一种家庭常备药,由于此药味甜,小儿喜欢喝,一些年轻的父母也误认为小儿止咳糖浆能止咳又无毒,多喝点好得快,常常过量地给小儿喝。其结果,有的小儿出现了不良反应,影响了小儿身体发育和健康成长。

任何药物都有其安全范围,小于最低用量则不能产生治疗作用,而超过极量却会出现不良反应,甚至产生药物中毒。

小儿止咳糖浆中的主要成分是盐酸麻黄素氯化铵、苯巴比妥和桔梗流浸膏等药物。小儿止咳糖浆服用过多,会出现盐酸麻黄素的不良反应,如头昏、心跳加快、血压上升,还可出现大脑兴奋,如烦躁和失眠等;苯巴比妥的不良反应是头昏、无力、困倦、恶心和呕吐等;氯化铵服用过量可产生酸中毒等一系列不良反应。因此,小儿服用小儿止咳糖浆不宜过多,应遵照医嘱按规定的剂量服用。

婴儿忌使用外用药过量

婴儿的皮肤发育尚不健全,许多外用药容易穿透皮肤,特别是皮肤粘膜有创伤或发生炎症时,婴儿皮肤吸收药物更加迅速。婴儿应用外用药物过量而发生中毒事故并不少见,如用新霉素软膏过量引起耳聋;用皮质激素软膏过量发生全身浮肿;用硫酸阿托品滴眼引起超高热;用硼酸软膏过量引起呕吐、红斑、惊厥、肾损害;用水杨软膏过量引起呕吐、呼吸急促、嗜睡;用酒清溶液湿敷引起嗜睡、呼吸困难;用薄荷脑擦洗引起呼吸困难、紫绀;用红汞过量能引起汞中毒等等。因此,婴儿的皮肤、耳、鼻、眼、口腔、肛门等部位需要使用外用药时,不论是水剂,还是软膏、乳膏或粉剂,均应特别注意。必需应用这些药物时,应控制药物的浓度和剂量,及使用的面积和次数等。同时,在用药过程中还应严密观察,以防止由于皮肤或粘膜吸收了过多的药物而发生中毒。

婴儿服药前后忌喂奶

婴儿患病时,在服药前后忌给婴儿喂奶。这是因为:

1.服药前,家长不要给病婴喂奶或饮水,使病儿处在半饥饿状态,以防止恶心、呕吐,同时,也便于将药咽下。

2.婴儿服药后不要马上给婴儿喂奶,以免发生恶心、呕吐。婴儿将药咽下后,可继续喂糖水或白开水20~30毫升,将口腔及食管内积存的药物送入胃内。

异物进入婴儿眼内忌用手揉

如果有灰尘等异物进入婴儿眼内,千万不要用手揉,也不要让孩子自己揉搓,不要用嘴吹,最好的方法滴几滴眼药水以刺激眼睛流泪,从而将异物冲出来。如果异物仍未出来,可用消毒棉签轻轻拭出,注意动作一定要轻柔,以防损伤眼睛。如果异物嵌入角膜,用棉签沾拭不动时,不要用力擦甚至用手硬取,那样会损伤角膜,甚至造成感染,应立即带小儿去医院请医生帮助取出。小婴儿因为很难合作,哭闹时更不易取出,如果眼泪不能将异物冲出,最好立即带孩子到医院,不要强行擦拭,以防止感染,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

婴儿出水痘忌抓破疱疹

水痘发生多见于冬春季节,6个月以内的孩子因有母体获得抗体,一般不会发生水痘;8个月以后,就很容易传染发病。

婴儿出了水痘,如果没有并发症,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只是病初发热时,孩子显得精神不足。

由于出水痘的部位有点痒,孩子会烦躁不安,易哭闹。因为瘙痒,婴儿常常用手去搔抓,由于指甲和手部的污染,细菌可进入水泡中,引起疱疹糜烂化脓,留下瘢痕。因此,护理出水痘患儿的关键是千万不要让孩子用手抓水泡,要给孩子剪短指甲,保持手的清洁,必要时可戴上手套或用布包住手,以防抓破后继续感染。如果个别的水泡已抓破,可在局部涂龙胆紫溶液。

另外,在出水痘期间,家长应给患儿吃易消化的食物,并多吃维生素C含量丰富的水果、蔬菜。小儿出水痘后,家长不要带婴儿去公共场所,不去有病人的家中串门,以防止婴儿发生其他感染。如果小儿出现高烧、咳嗽、抽搐等表现,应尽快到医院诊治。

忌忽视对男婴生殖器的保护

男婴的生殖器官与成年男子是有所不同的,不仅外形不一样,其内部结构和生理功能也有所不同。因此不能忽视对男婴生殖器的保护。

男婴的生殖器官也有大小差异,个头儿小不一定是病态,更不能给以雄性激素治疗。因为男婴体内雄性激素水平很低,到青春期才会增高,无故给以雄性素刺激,无疑是“拔苗助长”,会造成畸形发育。

男婴睾丸内产生精子和雄激素的组织结构尚未发育完全,抗病能力也较弱,一旦遭受损伤,会影响成年后的生育能力。所以父母不要抱孩子到有物理辐射、放射线及有害化学物质等污染的地区去,并应预防各种微生物(如细菌)感染。

小儿阴茎包皮长而且外口较狭小,包皮内层的分泌物和尿液容易存在包皮内,使细菌在此处繁殖,发生感染。父母应经常为孩子清洗,将男婴包皮上翻,用清水冲洗龟头,以保持外阴卫生。排尿后若有湿,应擦干或洗净,并用专门的洗具,如盆、毛巾等。

一旦发现孩子患有睾丸炎、包皮龟头炎等生殖器疾病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诊治。

忌忽视协助婴儿健身

婴儿期是人体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最关键的阶段。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不少的成人疾病,如肥胖病、高血压、冠心病以及智力发育的好坏,均与婴儿时期的活动锻炼有直接关系。婴儿,特别是6个月以内的婴儿,过的是那种吃了睡,睡醒了吃的“摇篮”生活,由于自身活动不足,能量消耗代谢过低,体内脂肪细胞容易堆积过剩。医学家们发现,人体脂肪细胞的生长增殖,在1岁以内是最活跃的高峰阶段,此时脂肪细胞数目的增多将遗留终身,是肥胖症和冠心病的祸根,为此,婴儿时期的身体锻炼,被动运动的加强,作为预防医学已被人们所关注。

新生儿嘴唇起白皮忌去揭或用力擦

新生儿出生2~5天之后,嘴唇上往往起白色薄皮,有的父母常常用手去揭或用力擦,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往往会导致出血或感染。

新生儿嘴唇出现白色薄皮时,可用石蜡油或熟花生油涂在嘴唇上,每次吃完奶后涂搽1次,待其自然脱落,还可用消毒纱布在温开水内浸湿后覆盖在嘴唇上,待1小时后揭开纱布,用消毒的小毛巾轻轻擦拭,千万不要硬揭,以免出血或感染,给新生儿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清除婴儿头皮上的厚痂忌硬剥

有些婴儿头顶囟门的地方有一层很厚的褐色硬痂,这是由于出生时头皮上过厚的胎脂未洗净,加上出生后头皮每天分泌的皮脂,以及泥土灰尘等混在一起,又不清洗,一天一天堆积加厚,颜色也逐渐加深而成的。这层厚痂紧贴在头皮上,影响局部头皮的正常功能,不利于头发的生长,而且很不卫生,又不美观。

处理这层厚痂时,不要硬剥,以免损伤皮肤,引起细菌感染。只能用花生油或麻油、甘油、石蜡油等浸泡,等干痂皮松软后,再用肥皂、温水洗净,一次洗不干净,可反复多次,直到洗净为止。

新生儿皮肤发黄忌治疗

新生儿出生后2~3天,大约1/2~2/3的新生儿皮肤渐渐发黄,到出生第7天发黄最明显,这叫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一般很轻微,7~10天自行消退,没有什么不适表现,不需治疗,喂些葡萄糖水即可。这种黄疸发生在早产婴儿往往较重,出现早而退得晚,约3周左右消退。有些父母因缺少医学知识,当发现新生儿皮肤发黄后就忙于求医治疗,这是不妥的。

新生儿皮肤发黄的原因是因为胎儿寄生于母体内,靠胎盘供应血和氧气,但体内为低氧环境,必须有较多的红细胞携带氧气供给胎儿,才能满足胎儿的需要。出生后,新生儿用自己的肺部呼吸直接获得氧气使低氧环境改变,不需要那么多的红细胞,多余的红细胞被破坏后,分解产生胆红素,又因新生儿肝脏机能不完整,酶系统发育不成熟,不能将过多的胆红素经过处理,排出体外而积存在血液里,这种胆红素像黄色的染料一样,将新生儿的皮肤、粘膜和巩膜染黄,出现黄疸。这一现象不是病态,当然无需治疗。

如果新生儿黄疸出现过早,即在24小时以内,且迅速发展,或黄疸消退过迟,或消退后又再现,多属病理变化,应及早去医院查明原因,积极治疗。

忌忽视新生儿腹部保暖

婴儿出生以后,肠胃就在不停地蠕动着,当新生儿腹部受到寒冷的刺激,肠蠕动就会加快,内脏肌肉呈阵发性强烈收缩,因而发生阵发性腹痛。新生儿则表现为一阵阵哭啼,乳食减少,腹泻稀便,常带有奶瓣。由于寒冷的刺激,男孩易发生提睾肌痉挛,使睾丸缩到腹股沟或腹腔内,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走肾”,这时婴儿腹部疼痛转剧,表现为烦躁啼哭不止。

因此,不要忽视对新生儿平时腹部的保暖,即使夏天气候炎热,也应防止新生儿腹部受凉,不要光着身子睡觉和玩耍,宜着单层三角巾护腹,在农村穿肚兜就是很好的护腹办法,冬天宜着棉围裙护腹。

忌忽视新生儿身上的怪味

小儿身上的任何细微的变化都难以从母亲的眼睛滑过。但是,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却往往被母亲忽视,这就是有些婴儿身上散发出一些奇怪的味道,如烂白菜味、脚汗味、猫尿味等。有些母亲对这些怪味来源认识不清,往往忽视婴儿身上的怪味。其实,这些怪味,是从婴儿身上散发出来的,是婴儿患有某些先天性代谢疾病的信号。

先天性代谢疾病与遗传有关,是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某些酶或结构蛋白的缺陷,使体内氨基酸或有机酸代谢障碍,产生异常代谢产物,堆积在小儿身体内,并通过汗、尿排出,散发出各种怪味。例如,枫糖尿症可散发出枫糖味、烧焦糖味、咖啡味;苯酮尿症可散发出耗子臊味;蛋氨酸吸收不良症可散发出啤酒花烘炉气味;高蛋氨酸症可散发出煮白菜味或腐败黄油味;焦谷氨酸血症可散出汗脚味。这些代谢病最后都导致小儿发育障碍及痴呆。

代谢病的发病率虽然不多,但危害严重,一旦延误,便难以挽回。所以父母不要忽视新生儿身上的怪味,发现怪味,应求医检查,对症治疗。

忌忽视新生儿脐带的护理

脐带剪断结扎后,一般3~7天干燥脱落,外部伤口愈合,形成向内凹陷的肚脐。因为脐带残端血管与新生儿的血管相连,如果护理不好,脐部会被细菌感染,出现脓性分泌物而发生脐炎,严重时细胞可进入小儿血液循环引起败血症,甚至危及生命。国内外学者的统计资料已表明,在新生儿败血症中,脐部感染大约占40%~50%。所以,家长要精心护理好新生儿的脐带,避免感染。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1.在脐带未脱落前要保持脐部干燥,勤换尿布,将尿布上段反折垫厚,防止尿液甚至粪便浸渍污染脐部。

2.脐带未脱落前,不要给新生儿洗盆浴,擦洗下身时,不要浸湿脐带布包。如果脐带布湿了,应马上更换,并仔细检查脐部。若发现分泌物,可用消毒棉签蘸75%的酒精擦拭,不可用脏手或脏布擦拭。

3.脐带脱落后若局部不干净可撒上消炎粉。即使脐带脱落后创面很好,也应用75%的酒精擦洗创面,以保持清洁。

4.脐部轻度感染,即脐轮红肿,脐部有少量渗液时,先用75%酒精消毒,然后涂上抗生素软膏。如脐部有少量脓性分泌物,除上述处理外,再用棉球蘸3%的双氧水洗脐孔,并用呋喃西林液湿敷,每日换药1次。切不可用紫药水涂抹。

5.如果脐部感染严重或新生儿有发热、厌食、反应差、面色青灰等表现,应送医院治疗。

新生儿头发稀少忌盲目治疗

有的新生儿出生后头发稀少,不少家长为此而烦恼,认为是母亲怀孕时患病或营养不良引起的。怕孩子长大后还是头发稀少,或成秃发影响美观,便想进行治疗。其实,胎发的多少存在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与母亲怀孕时营养好坏、疾病情况、妊娠反应的严重程度以及情绪毫无相关,因此,母亲不必为孩子的头发稀少而感到内疚,更无需担心和治疗。据了解,目前有的家长不给孩子洗发,原因是怕洗发时将头发拉掉,头发更少。实际上,在洗发过程中脱落的头发是已经衰老的头发,属于自然脱发。如长期不洗发,油脂和汗液分泌物刺激头皮,可引起头皮发痒和继发感染。还有的家长把婴儿头发剃光,认为剃光后能长出好的头发,这种方法未必见效。还有的个别家长盲目地在婴儿头皮上涂抹“生发精”“生发灵”,这更没有必要,因为小儿头发少不属于秃发症。

根据科学研究表明,孩子出生时头发稀少,并不影响今后头发的生长,在一般情况下,小孩大约在一周岁或更早些,头发会逐渐长好,两岁左右时头发则会自然长满。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孩子头发都一样,好一些、差一些、密一些、稀一些,都是自然现象,有的可能与父母的遗传有关,并不是病态。

小儿流口水忌乱治

口水就是唾液,它是由口腔粘膜中的三对大唾液腺、腮腺、颌下腺和无数小唾液腺分泌出来的。唾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能够帮助食物消化,并能中和口腔中细菌产生的酸。如果唾液缺乏即易发生口疮、龋齿等疾病。正常成人一昼夜大约分泌唾液1000~1500毫升。这样大量的口水,几乎全被不自觉地吞咽下去,所以不会有口水流出,并能保持口腔卫生。

新生儿的唾液腺不太发达,口水分泌得较少,小儿到5个月后,唾液分泌开始增多。由于婴儿口底较浅,又不会节制口腔内的口水,加之小儿吞咽功能较差,所以常常有口水流出口腔;当婴儿从卧位转换成坐位或站立位时,口水也容易流出来;另外,婴儿5~6个月以后,开始出牙时对三叉神经的刺激,或食物的刺激等均可使口水容易流出口腔。这些都属生理性的,随着孩子的长大,这些现象会慢慢消除,一般无需治疗,切忌乱投医。

但是,如果孩子平时很少流口水,突然口水增多,应去医院检查治疗。

新生女婴阴道有血和白带忌治疗

新生女婴,有的出生后5~7天,阴道有白带分泌,或者阴道有出血现象。看到这种症状,有的家长惊慌失措,其实没有必要。

新生女婴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她在母亲体内时,阴道上皮受母体雌激素的影响而增加,出生后,这种影响突然中断了,而新生儿本身还没有受到分泌周期性的作用,增生的阴道上皮就脱落随分泌物排出,形成所谓的白带;同样,子宫内膜脱落排出,就有阴道流血现象。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出生1周之内,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必治疗,只需勤换尿布,不给小儿坐在澡盆中洗浴,保持外阴清洁,2~3天后就会自然消失。如果随意治疗,则有可能产生不良后果。

忌给新生儿喂大黄浸泡的水

有的父母,当孩子出生后,立即给新生儿喂一些用中药大黄浸泡的水,以脱“胎热”,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关于“胎热”,中医指的是新生儿出现壮热、惊厥、烦躁不安、痰多喘息、目赤、大便秘结、小便黄且短少等征候。按照祖国的医学说法,有的新生儿所以出现“胎热”,是因为他们的母亲在妊娠期间过多食用温燥、热毒之物,或者过多服用温热药,以至热蓄于内,薰蒸胎气引起的。

新生儿出现了“胎热”症状应服药治疗,但不宜服用中药大黄泡的水。大黄是中药里泻下作用十分猛烈的药物,主要成分蒽醌衍生物能强烈地刺激胃肠粘膜。成年人使用大黄不当可引起毒性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盆腔充血、严重腹泻等。婴儿使用不当,毒性反应更剧烈,危害非常严重。

新生儿“螳螂子”忌挑割

在新生儿口腔的两侧颊部,有因脂肪形成的厚脂肪垫(颊脂垫),民间俗称“螳螂子”。

这种脂肪垫不但对新生儿的身体无害,而且有利于新生儿吸奶,随着孩子的成长发育,螳螂子会逐渐消失。有些人受过去旧的风俗影响,又不了解情况,竟然主张把它割去,结果不少新生儿因为割螳螂子而发生出血、感染,甚至引起败血症,后果非常严重。故新生儿有螳螂子决不能挑割。如果小儿不肯吃奶时,可请医生查明原因,再做处理。

给婴儿喂药忌捏着鼻子

婴儿生病,有的父母为了给孩子服药,常采用捏着鼻子灌药的方法,殊不知,这种喂药方法可能致婴儿于死地。

人体咽部有两条通道,一条是食管通向胃肠,另一条是气管通向肺部。气管内除空气之外是不允许任何异物进入的,为了防止食物、药物等异物误入气管,在气管上端有一块会厌软骨,起着气管的关闭或开放作用,在呼吸、说话、唱歌时就开放,在吞咽食物时就关闭。如果我们强行捏着鼻子喂药,小儿因鼻子被捏,被迫张口呼吸,哭闹反抗,使会厌软骨开放,很容易将药物呛入气管,发生窒息。出现这种情况,一般来不及抢救,几分钟内就会死亡。

给婴儿喂药,可在喂药前先将小儿抱起,半卧位。喂时,将药粉或片剂药压碎后放在小匙内,用温开水调匀,然后用小匙慢慢地自口角灌入,使药液达到舌根后部即可咽下,等孩子咽下再放开下颌,然后给一些温白开水喝。

婴儿忌用滴鼻净

婴儿的小鼻腔,稍有感冒或异物很容易引起鼻阻塞,以致发生吸奶困难等,有时被呛得哇哇大哭。有的父母因此而惊惶,有的则忙用治鼻阻塞的药滴鼻净点上几滴。殊不知,这样处理会引起婴儿中毒。

“滴鼻净”是荼唑啉的商品名,为一种拟肾上腺素药,局部应用有收缩血管的作用,人们常以其0.1%浓度的溶液滴鼻治疗鼻炎性鼻充血,主要供成人使用。这种药比其他治疗鼻充血的药物副作用多,长期应用可出现鼻溢,头痛等症状,故国外都不主张应用。婴儿鼻粘膜娇嫩,对药物的耐受力低,加上鼻腔粘膜吸收药物迅速而完全,因此,婴儿用滴鼻净滴鼻,极易引起中毒,造成面色苍白、四肢发冷、咽红、呼吸困难、心率加快等,甚至危及生命。

婴儿鼻塞,如无其他全身症状,应首先用棉签清除鼻涕和异物,如仍不通,鼻塞严重,可滴少许薄荷油,也可以用0.5%的麻黄素溶液点鼻,每次1滴,间隔不应少于4小时。

婴儿用药忌过量

婴儿得了病,父母很着急。为了让孩子早日解除病痛,恢复健康,于是,有的父母便多给宝宝吃药,以为多吃药,孩子的病就会好得快。其实不然,这样做不但治不了病,而且会带来不良的后果。

药都有毒性。婴儿身体各方面都未发育完善,解毒功能比较差,与成人相比对药的耐受力差得多。因此,儿科医生在给孩子用药时,总是要根据孩子的体重进行一番计算,才能决定该用多少剂量;不能多用,也不能少用,多用则易于中毒,少用则没有疗效。如果孩子超量用抗生素,容易导致消化功能紊乱等;过量用解热止痛药,则可发生大汗而虚脱;过量应用利尿药会引起电解质紊乱;对某些副作用强的药物,如果剂量服用过大,更容易发生事故。总之,婴儿用药一定要遵医嘱,切不能过量服药。

患缺铁性贫血的婴儿忌喝牛奶

婴儿贫血,父母总是想方设法地给孩子增加营养,以尽快恢复健康,因此,常常给婴儿添加牛奶饮用。其实,这样做对孩子是有害的。

牛奶中含磷较高,它直接影响着铁的吸收。孩子在治疗过程中,不但不能治愈婴儿贫血,反而会使病情进一步恶化。所以在治疗贫血时,千万不要同时饮用牛奶,应多吃些蛋黄、瘦肉、猪肝、绿叶蔬菜和水果等含铁量高和维生素丰富的食物。

婴儿轻度腹泻忌禁食

婴幼儿急性腹泻时,目前多数医生主张:腹泻期间,婴幼儿不宜禁食,应继续喂食。

这是因为:

1.禁食患儿易发生低血糖,限制饮食导致无可挽救的营养损失。

2.继续喂食者,大便次数并未因此增多,且抗病力较强,疾病恢复比饥饿及静脉营养者要快。

3.未禁食患儿,营养要素有部分吸收总比毫无吸收来得有利,可预防腹泻后营养不良。

4.禁食者患儿因饥饿常哭闹不止,继续喂食后患儿能够安静,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及康复。

世界卫生组织根据科学实验和临床实践经验,小儿急性腹泻期间饮食如下:

1.母乳喂养者照常吃母乳及喂水。

2.人工喂养婴儿,仍可吃牛奶,但需把牛奶用水稀释一倍再喂。

3.对不吃奶的腹泻小儿,可多喂易消化的稀淀粉类食物,如大米粥、面条等,不要吃冷、硬食物,少吃油腻和刺激性以及不易消化的食物。平时没有吃过的东西,不要在腹泻时吃。

值得指出的是,严重腹泻尤其伴有呕吐者,此时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相当低下,继续喂食会加重或延长腹泻,故入院后需禁食6~10小时,接受静脉补液。待腹泻稍缓,再继续喂食以保持机体营养平衡。

婴儿患湿疹忌护理不当

湿疹是小儿接触到某些致敏因素的刺激而引起的过敏皮疹,多见于2~3个月的婴儿。好发于头部、面部,严重者可波及全身。病情反复,瘙痒厉害,婴儿哭闹不安,影响吃奶和睡眠。婴儿患了湿疹如果忽视了护理,或护理不当,会引起感染而导致其他更严重的疾病。所以,在护理婴儿时必须了解注意一些禁忌知识,才有利于治疗、康复。

1.忌用肥皂及热水洗湿疹患处。因为碱和热水的刺激可加重湿疹的症状。可用棉花或石蜡油擦洗,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2.避免接触致敏物质,如春天刮风时应少带孩子外出,不要到花开较多的地方去,避免接触花粉、油漆。

3.饮食上要注意去除致敏源。因喝牛、羊奶引起的湿疹,婴儿要忌饮牛、羊奶。必要时可在煮奶时多煮一段时间,以使牛奶中的蛋白质变性,也可在牛奶中加入代乳粉等增加糖类,降低异性蛋白的比例;母乳喂养者,乳母饮食上要注意,忌食鱼腥食物及刺激性食物。

4.患湿疹期间,千万不要接种牛痘,否则会出现发热、反应重,湿疹处还会出牛痘,愈后留下瘢痕。

5.婴儿患湿疹时,忌给婴儿穿毛织物衣服。毛衣、毛毯、化学纤维织品均容易引起过敏反应,因此,应改用棉布衣物。

6.不要给病婴乱用药,以免加重病情,应到医院请皮肤科医生诊治。

第二节 宝宝常见病护理

宝宝来到完全陌生的环境,一定会有很多不适应的状况发生,因此各种疾病就很容易找上他们。面对这种状况,我们该如何处理呢?

便秘的护理

除各种原因引起肠梗阻发生急性便秘外,凡小儿有两天以上不排便,大便干燥,排便困难,都称为便秘。便秘是儿科较常见的症状。

病因

引起便秘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饮食不合理、肠道运动功能失调、缺乏按时排便的训练和肛门直肠一些疾病等。

1.婴幼儿如饮食量不足经消化吸收后剩余食物残渣少,自然大便量和次数减少。饮食成分不合理,如婴儿不及时加辅食单纯吃奶,蛋白质成分多,大便易干燥,幼儿和年长儿如果偏食,只爱吃肉食,很少吃或不吃蔬菜,食物中缺乏纤维素也容易引起便秘。

2.肠道功能失调:早产儿、营养不良、佝偻病、呆小病患儿腹部肌肉和肠壁肌肉松弛,收缩力和反应力差,易发生肠道功能失调致便秘。

3.从小缺乏按时排便的训练,未能形成排便的条件反射。或有“憋大便”的坏习惯,大便在结肠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过分吸收致大便干燥便秘。

4.一些肛门、直肠疾病如肛裂、肛门炎、肛周脓肿、直肠肿瘤压迫或先天性无肛门、直肠狭窄、闭锁、及先天性巨结肠都可发生便秘。

预防和治疗

1.调整饮食:母乳喂养儿如有便秘加润肠辅食,如加糖水、蜂蜜水,或鲜果汁。4个月以上可加菜泥。人工喂养者牛奶加8%的糖,以后随年龄加辅食。年长儿适当吃粗粮和富有纤维素的蔬菜(如芹菜、韭菜等),并多喝水。

2.训练良好的排便习惯:最好早晨起床后或吃饭后定时排便。坐盆时间不要太长,不可边坐盆边玩。这样训练半个月至一个月可养成排便习惯。

3.腹部按摩:护理者手掌平放小儿腹上,做顺时针方向按摩10~15分钟,每晚睡前进行一次,可促进小儿肠蠕动。

4.药物辅助:可在大夫指导下,口服些缓泻药物和镁乳、酚酞,或用开塞露、甘油栓、软肥皂条塞入肛门滑润刺激排便。

腹泻的护理

腹泻是指频繁排泄不成形之稀便。腹泻是小肠受激惹的一种表现,即肠道平滑肌运动加快,推动食糜快速向前运动。从而导致肠道没有足够的时间吸收食糜中的水分,进而导致大量水分的丢失,即脱水。此种情况尤易发生于婴幼儿。

未断乳的婴儿,一天中的任何时间均可能排泄水样的便,这并不表明宝宝出现了异常。一旦孩子开始添加辅食、摄入固体食物后,大便就会变得较紧、成形,排便次数也会比较规律。不成形软便伴大便次数增加可能是由于孩子摄入过多的高含食物纤维素的食物,如某些水果;也可能是由于感染引起的,肠道感染的病源可以是细菌或病毒。食物被细菌污染后摄入体内,或由于接触污染的大便后未洗手,粪口途径传播均可引起肠道的感染症状。当然感染也可以是发生于肠道以外的区域,即腹泻作为肠道外感染的一种症状,如在患扁桃体炎或流感时,此时腹泻多伴有发热。

腹泻严重吗

腹泻在婴儿都是十分严重的,因为它有引发脱水的危险性。

由于同样的原因,腹泻伴呕吐,尤其如果还有发热、大汗的情况,在幼儿也是一种很严重的情况。

如果腹泻的同时,便中含大量脂肪球、并伴有腥臭味,往往表明这是一种更长期慢性的疾病,如囊样纤维化或消化道变态反应,此时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障碍。

出现的症状

1.孩子,除了解不成形稀便以外,没有任何其他症状。看起来一般情况都非常好,孩子自己也没有什么不适。

原因:他可能吃了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果大便非常稀,并次数明显增加,这种情况不能称为腹泻,不必担忧。

2.你的孩子突然出现腹泻、呕吐、伴轻度发热。

原因:可能是患了胃肠型感冒,或是肠道发生了感染,如食物中毒。

3.孩子除了腹泻以外没有任何其他症状,但看上去很为一些事情焦虑。

原因:紧张可以使儿童引发慢性腹泻。如果孩子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就需要去就医。

4.腹泻的同时还有其他的症状,如咳嗽,而且正是因为咳嗽,医生给了一些药物进行治疗。

原因:许多药物可以引起腹泻。告诉医生孩子的情况,但是不需要立即停药。

5.孩子脐周至右下腹疼痛。

原因:立即去看医生,你的孩子可能患了阑尾炎。

6.虽然已能控制大便了,但仍经常不自觉地因大便弄污内裤。

原因:这不是真正的腹泻,而可能是大便失禁的一种情况。

7.生长发育缓慢,大便颜色苍白,伴特殊腥臭,在用马桶冲便时,大便多飘浮于水面。

原因:他可能出现了消化变态反应。

8.有剧烈的腹部绞痛、呕吐、伴排出含有血和黏液的像果酱样的大便。

原因:立即去医院就诊,你的孩子可能患了肠套叠的肠梗阻性疾病。

应该先做些什么

1.如果你的孩子在1岁以内,腹泻持续6小时仍不缓解,应该立即去医院就诊。

2.对年长儿童不要让他摄入任何食物或乳类,只需频繁提供经过稀释的果汁,或是在孩子饮用的水中加入一小撮盐以及5毫升葡萄糖的溶液。

3.测体温看孩子是否发热。如是,可用湿热的海绵给孩子降温。

4.找出孩子腹泻的可能原因。

5.要特别注意卫生。如果孩子上厕所后不洗手或你给孩子换尿布后不洗手,感染会在家中迅速蔓延。

是否应该去医院

如果你的宝宝腹泻持续了6个小时以上,应立即去看医生。

如果孩子腹泻、呕吐,同时伴发热或腹泻已持续了12小时,或者大便中有脂肪球、脓血或黏膜状物,立即去医院就诊。

医生可能会做些什么

1.在确诊引起腹泻的原因后,医生会依据诊断进行治疗。

2.医生会给一种粉状物添加于孩子的饮用水中。其内包含了葡萄糖以及体内所需的必要的无机盐,以补充体液的损失。医生还会建议孩子卧床休息、进流食直至体温正常。此外,作为一条防止脱水发生的必要原则,孩子在发生腹泻后的第一个24小时以内必须按每公斤体重摄入200毫升的液体的量进行补液以防止发生脱水。人工喂养、尚未断乳的婴儿,医生会建议你用糖、盐水代替每日的牛奶喂养,等腹泻康复后再渐渐开始引入奶类食品。而如果你的孩子是母乳喂养,医生会建议你继续哺乳。

能帮着做些什么

1.极其注意卫生。在给孩子制备食物前以及给孩子换尿布后一定要洗手。如果你的孩子小于6个月,给一切喂养器具消毒。

2.建议那些患腹泻的人不要接近你的宝宝。

3.腹泻恢复后,逐渐添加一些清淡的食物,如果冻、香蕉、米饭、汤等。

婴儿湿疹的护理

婴儿湿疹又称“奶癣”,是一种由过敏体质引起的疾病,吃牛奶、接触毛皮及化学物质都能引起湿疹,由于婴幼儿皮肤角质层较薄,血管丰富,皮肤内含水分多,更容易患湿疹,一般来说,男孩子更易患湿疹。以2~3个月婴儿和1~2岁幼儿最多见。

脐带残端是一个开放的伤口,有丰富的血液,是病原菌生长的好地方,如果处理不当,病菌就会趁机而入,引起全身感染,导致发生新生儿败血症。因此,做好脐带护理工作,是护理新生儿的重要内容之一。先在两颊、头面部、前额出现红斑,皮肤干燥,有许多鳞片,然后延及四肢、躯干等,有1/3的患儿可迁延至儿童期。如果病儿表现烦躁,甚至影响睡眠,很可能是病情恶化的征兆。由于湿疹很痒,抓伤后易导致感染,因而在患病期间应剪短幼儿的手指甲,并禁止用肥皂水直接擦洗,以防病情恶化。此病难愈,患儿到2~3岁才能减轻或痊愈,有的还可延续到青春期,甚至20岁以后。治疗婴儿湿疹,一般以消炎止痒为主,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是防止湿疹加重及促,进早愈的关键,尤其不能乱用外用药物。可服用扑尔敏、非那根,因湿疹多在夜间加剧,故最好晚餐后及睡前各服一次,也可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激素类如氢化可的松等有抗炎止痒作用的药物,这类药物可适当合理使用;继发感染者可用红霉素软膏等涂抹患处,局部可用14%的硼酸液湿敷,也可局部涂用炉甘石洗剂。婴儿患湿疹后,不可随意用药,一定要就诊后按医生的嘱咐用药。

为了避免婴儿湿疹的复发,在预防上应注意几点:

1.给孩子尽可能穿宽松的布衣,不要穿得过多,更不能使羊毛或化纤织物直接接触皮肤。

2.保持患儿皮肤的干净卫生,不要给孩子用中性肥皂洗浴。

3.在饮食上最好少吃或忌食海鲜食物。

4.注意环境卫生,婴儿湿疹的发生与环境中花粉浓度增高有关。所以要保证孩子所处环境的清洁卫生,且要低湿偏暖。在花开季节,不要带孩子出去。

麻疹的护理

麻疹曾是儿童的一种多发病,属于病毒感染,临床表现为发烧与皮疹,孩子可明显地感到不适,特别是有慢性心脏病或肺病的孩子,以及免疫力低下的孩子还有可能出现并发症。虽然麻疹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但是由于现在广泛地采用了“免疫接种”,现在这种疾病在发达国家已经很少见了。

麻疹的潜伏期为10~14天,患病初期可出现如下症状:

1.发烧。

2.眼睛发红、流泪。

3.流鼻涕。

4.干咳。

接着会出现以下典型症状:

1.首批症状出现后,有时在脸颊内侧出现白色的斑点,底部为红色。

2.发病后3~4天,出现水疱样红疹,分布在面部和耳后,然后扩散到全身。

3~4天后皮疹开始消散,同时体温也开始下降,孩子感觉好转。大多数病例的皮疹在一周内消失。

在孩子患病期间父母可以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卧床休息。可以给孩子服用扑热息痛和饮用足量的水,以降低孩子的体温。

中耳发炎和肺炎是幼儿急诊常见的并发症。有1/1000的病例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脑炎。这是由于感染扩散到大脑引起,或者是对麻疹病毒的异常免疫反应造成的。

如果怀疑孩子患了麻疹,请在24小时内到医院就诊。医生会为孩子开些治疗(预防)中耳炎或是肺炎的抗菌药物。如果医生怀疑孩子可能并发脑炎时,他会安排孩子住院治疗的。孩子大约在10天左右完全恢复,并获终身免疫。

水痘的护理

水痘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传染,病毒存在于疱疹液中,在咽部也有病毒,也可经飞沫传染,也可通过第三者及玩具、书本、餐具等间接传染。水痘和带状疱疹均由疙疱病毒引起,前者主要见于儿童,后者多见于成人,儿童与患带状疱疹的成人接触后,可以引起水痘。本病多见于冬春季,各年龄期儿童均可患病,但以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发病者为多。一般一生中患第二次水痘者极少。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6~17天,也有少至1周,长达4周者。起病均有发热,多数不超过39℃,偶有超过40℃者。发热持续1~5天即降为正常。

在发热的同时,或发热1天后身上可见皮疹。头部和躯干部皮疹多而四肢少,但偶见于手掌和脚底。皮疹初期为红色小斑疹或丘疹,约隔数小时到1天后变为大小不一的椭圆形疱疹,周围红晕,继而疱疹变平,中央凹陷,带有痂盖。由于皮疹分批出现,因此在同一时间可见上述各种形态的皮疹,为本病皮疹的特征。

疱疹也可见于口腔黏膜,最后形成溃疡。病情重者,可见出血性皮疹。

感冒高烧的护理

小儿患感冒或肺炎时,经常出现高烧,特别是在病毒感染时,体温常呈稽留热,甚至吃了退烧药,出了汗,热也不退,严重时甚至引起抽风。退热的方法有两大类,一类是化学疗法,即使用各种退热药。口服有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安乃近、氨基匹林等。一般用退烧药,间隔4~6小时为宜,而且用退烧药后要喝一定的水,以助出汗退热。第二类退热方法是物理降温法。常用于协助口服药降温,或一时找不到退烧药时可先用物理降温。

高热时,往往把患儿穿盖得更多,想捂出汗,其实这样不利于散热。可先把衣服松解一下,亦可用凉水毛巾敷头部,或用温水毛巾给患儿擦洗面部、颈部、腋窝和腹股沟部位;因为这些部位皮肤较薄,皮下有较大血管,利于散热;如需较快降温,可用酒精擦浴,浓度约为30~35度,可用医用酒精或高浓度二锅头酒对一倍凉开水,用纱布或小毛巾浸湿,在上述部位轻轻擦洗,利用酒精挥发性较强的特点,帮助散热,个别营养不良或较小婴儿,不宜用退热药或酒精擦浴时,可用温湿敷方法,或洗温水澡。另外保持室内通风、空气凉爽也是一种降低环境温度的方法,但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

新生儿出现黄疸是很普遍的现象,其中绝大多数属于生理现象,只有极少数为病理性黄疸。其中生理性黄疸一般维持一周左右。为什么会出现黄疸呢?这是因为胎儿在母体内,通过大量红细胞携带氧气,分娩后,新生儿建立了自己的呼吸,过多的红细胞破坏释放出较多胆红素,又由于肝脏功能发育不完善,不能排出过多的胆红素,所以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浓度过高,浸染皮肤、黏膜呈现黄疸。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大多数在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到高峰,7~10天自然消退,婴儿一般情况下,不需要特殊治疗,不造成脑损伤。

研究发现,有些母乳喂养的新生儿胆红素的浓度往往比人工喂养的要高,因此发生黄疸的时间比较长,往往7~8天达到高峰,20天左右或更长时间才能消退,这种黄疸被称为母乳性黄疸。发生这类黄疸的新生儿,一般情况下,不会引起大脑损伤,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特别处理,根据目前研究认为,母乳性黄疸的发生可能与母乳中脂肪酸浓度较高,抑制对胆红素的排泄有关。而真正的母乳性黄疸发生率仅占母乳喂养儿的1%~2%。

那么如何区分母乳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呢?如果您的孩子黄疸的表现,基本与母乳性黄疸相似,精神好,吃奶好,就不必过分焦虑。只有当黄疸特别严重的时候,以及孩子的精神状态不好时,该考虑病理性黄疸,当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有专业人员帮助,正确区分母乳性和病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多因血型不合或感染等因素引起。黄疸多在24小时内出现,进展快,程度重,孩子一般情况不好,可出现嗜睡、食欲下降、抽搐等现象,这是因为过高的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造成脑细胞损害,后果较为严重。但是,一般病理性黄疸发生率很低,新妈妈不必为此过分紧张,如果在月子中心度产假,会有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为您分忧,使您的宝宝安全度过新生儿期。

新生儿漾奶和呕吐的护理

吃奶后呕吐是新生儿时期比较常见的现象,有的属于正常生理情况,称之为漾奶;有的吐奶从数量到次数与一般漾奶不同,就可能是有病,应及早诊断治疗。

新生儿吐奶有一种是生理现象,这与新生儿的解剖生理特点以及喂奶方式有关。新生儿由于以卧位为主,所以胃的形状和位置是横位,所以喂奶后婴儿一活动,奶就很容易从胃中又返流到食道、口腔,这就造成漾奶。漾奶量一般比较少,漾出奶量多见几口,由于奶已进入胃后,与胃酸结合,故有时吐出奶有奶块。但婴儿无任何其他症状,也不影响新生儿的生长发育。

大多数新生儿呕吐虽不是漾奶,但也不是病理现象,主要与喂养不当有关。如喂奶量过多,奶瓶嘴扎的孔太大,喂奶过多,喂奶时奶瓶中的奶没有充满奶头,婴儿在吸奶时同时吸进很多空气,其次是母亲乳头过小且短,婴儿吸母奶时不能将母亲奶头充满口腔,婴儿吸奶时用力,同时吸进空气,另外在喂奶时翻动小儿过多,或婴儿边哭边吸奶都会引起吐奶。这些只要改进喂养方式即可纠正。

正式喂奶时,母亲取坐位,把婴儿放在一侧屈曲的肘上,婴儿体位稍侧位,然后把母亲奶头或奶瓶奶头塞入婴儿口腔。喂奶量要依据日龄特点,新生儿第一天约每次30~40毫升,到一周末逐渐增加到75~100毫升。主要是应符合胃容量,当然每个婴儿个体也有差异。每次婴儿吃饱后,将小儿竖抱起,头放在母亲肩上,轻轻拍背,最好等婴儿打嗝后,即把胃中气体排出后再放在床上,有些小儿容易呕吐,最好取右侧卧位,喂奶后尽量不要多翻动和逗婴儿,以免奶液溢出。

咳嗽的中医治疗

咳嗽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无论外感、内伤所致的肺失清肃而壅遏不宣者,均可发生咳嗽。尤其是春夏之交,温差较大,抵抗力稍差的小儿在此环境中很容易感冒而引起咳嗽、支气管炎、肺炎,甚至哮喘,所以对小儿咳嗽应及时治疗,不可忽视。

小儿咳嗽的基本治疗法则是理肺、健脾、固肾。理肺包括宣肺、清肺、润肺、泻肺与温肺;健脾包括化湿、渗湿、燥湿与补脾;固肾包括温肾、壮阳等。在治疗中首先用理肺法,若效果欠佳,再加健脾法,若已成哮喘时,可增入固肾法,三法协调辨症治疗。小儿咳嗽临床常见以下症候,要分症治之。

风寒咳嗽

发热头痛,恶寒无汗,鼻塞流涕,咳嗽频作,吐痰稀白,喉痒声重,指纹色红,舌苔薄白,脉象浮紧。

治用宣肺散寒、化痰止咳之法。

杏苏散加减:苏叶10克,杏仁10克,桔梗6克,甘草6克,生姜2片。

水煎服,1日1剂。

风热咳嗽

咳嗽不爽,痰黄黏稠,不易咯出,口渴咽痛,鼻塞流浊涕,伴有发热头痛,微有汗出,指纹色紫,舌苔薄黄,脉象浮数。

治用清肺疏风、化痰止咳之法。

桑菊饮加减:桑叶10克,菊花10克,金银花10克,杏仁10克,薄荷6克,黄芩6克,连翘6克,甘草4克。

水煎服,1日1剂。

肺热咳嗽

发热口渴,咳嗽阵作,黄痰难咯出,口苦,唇红面赤,烦躁不宁,大便干燥,小便色黄,指纹紫青,舌红苔黄,脉象滑数。

治用泻肺止咳、清热化痰之法。

自拟鱼蛤石花汤治疗:鱼腥草10克,生石膏30克,金银花15克,川贝母10克,北沙参10克,海蛤粉10克,前胡6克,杏仁10克,木蝴蝶6克,桔红6克。

水煎服,1日1剂。

肺寒咳嗽

咳嗽日久,肺气虚寒,或久服中西消炎、镇咳药物无效者多致肺寒,症见昼轻夜重,遇寒咳甚,咯吐白稀痰液,体虚自汗,面色苍白,舌质淡苔薄白,脉象沉缓无力。

治用温肺、化痰、止咳之法。

自拟太子冬花饮治疗:太子参10克,炙冬花10克,炙枇杷叶15克,炙紫花10克,炙杏仁10克,炙米壳6克,桂枝6克,生姜3片。

水煎服,1日1剂。

痰湿咳嗽

咳嗽痰壅,色白而稀,胸满纳呆,夜晚痰声漉漉,困倦乏神,大便溏稀,舌质淡红苔腻,脉象滑沉。

治宜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之法。

二陈汤加减:陈皮10克,法半夏6克,生苡仁15克,茯苓10克,炒白术6克,白芥子6克,胆南星6克,姜厚朴6克,川贝母6克,甘草6克。

水煎服,1日1剂。

阴虚咳嗽

干咳无痰,口干舌燥,喉痒咽痛,声音嘶哑,手足心热,或咯痰带血,午后潮红,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治宜润肺化痰、清热止咳之法。

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15克,麦冬10克,天花粉10克,金银花10克,鱼腥草10克,元参10克,川贝母6克,黄芪6克,生地10克,甘草6克。

水煎服,1日1剂。

肺脾气虚咳嗽

咳嗽无力,痰白清稀,面色苍白,气短懒言,声音低微,喜温畏寒,体虚汗多,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脉象细缓无力。

治用健脾补肺、益气止咳之法。

六君子汤加减:太子参15克,黄芪10克,炒白术6克,茯苓10克,小茴香6克,桔红6克,清半夏6克,川贝母6克,五味子6克。

水煎服,1日1剂。

肺肾两虚咳喘

咳嗽日久,气喘胸闷,遇寒加重,张口抬肩,口干喜饮,腰酸困倦,动则汗出,伴心慌不安,头晕目眩,咳喘时二便失禁。

治宜补肾纳气,温肺平喘。

自拟山药桂附汤治疗:生山药30克,红参10克,磁石10克,冬花10克,胡桃仁6克,炙麻黄3克,细辛1克,五味子6克,熟附子6克,肉桂3克,蛤蚧粉6克,西杞果10克,甘草6克。

水煎服,1日1剂。

流行性腮腺炎的护理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以痛性腮腺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有时其他唾液腺亦可累及。脑膜脑炎、睾丸炎为常见合并症,偶尔也会无腮腺肿大。

传播

本病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唾液污染物经由呼吸道传播,四季都可流行,以晚冬早春多见,85%发生在小于15岁的儿童,通常潜伏期为12~22天,其传染期则约自腮腺肿大前24小时至肿消后3天。约20%~40%腮腺炎无腮腺肿大,这种亚临床型的存在,造成诊断、预防和隔离病人的困难。孕妇如果有抗体可通过胎盘使婴儿在生后6~8月不患病,母亲在分娩前1周如患腮腺炎,其婴儿在出生时可有明显腮腺炎症状或在新生儿期发病。感染本病后可终身免疫。

临床表现

本病前驱症状一般不重,表现为体温中度增高、头痛、肌痛等。腮腺肿大常是疾病首发体征,持续7~10天,常一侧先肿2~3天后,对侧腮腺亦出现肿大,偶见肿胀仅为单侧,或腮腺肿大同时有颌下腺肿大,甚或仅有颌下腺肿大而无腮腺肿大。腮腺肿大的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蔓延;皮肤和软组织水肿极为明显,因此肿胀腮腺的边缘不清;有疼痛及触痛,在张口、咀嚼,特别是吃酸性食物时胀痛加剧;常有腮腺管口(位于上颌第二臼齿相对颊黏膜上)红肿;同侧咽及软腭可有肿胀,扁桃体向中线移位;喉水肿亦可发生;上胸部亦可出现水肿,是由于淋巴管阻塞引起。躯干偶见红色斑丘疹或荨麻疹。

治疗

本病是种自限性疾病,抗病毒药无效。主要为对症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适当补充水分及营养,饮食需根据病人咀嚼能力,不给酸性食品。严重头痛及并发睾丸炎时可给解热止痛药、睾丸局部冰敷并用睾丸托支持,糖皮质激素疗效不明。严重呕吐者应补充水分及电解质。一般预后良好,伴有脑炎、肾炎、心肌炎者偶有死亡,多半为成人。

预防

1.腮腺炎免疫丁球蛋白的被动免疫,效果不错。

2.儿童可在生后14个月常规给予减毒腮腺炎活疫苗或麻疹、风疹、腮腺炎三联疫苗,血清抗体产生可达98%,少数在接种后7~10天发生腮腺炎。除皮下接种外还可采用喷鼻或气雾法,最近有报道在使用三联疫苗后,出现接种后脑膜脑炎,故此疫苗的推广仍需慎重。

3.隔离病人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易感儿应检疫3周。

居室内光线应充足,定时开窗通风,进行户外活动,多晒太阳。给予含有丰富维生素D和钙质的食物,如肝、蛋黄、乳类、绿色蔬菜。患儿出汗多,每日清洁皮肤和头皮,勤换枕套和内衣。

小儿佝偻病的护理

1.一般护理

患儿体质弱,应鼓励定期到户外晒太阳,因普通玻璃不能透过紫外线。人体皮肤含7-脱氢胆固醇,经日光、紫外线照射才能形成维生素D。为预防骨骼畸形,不会站立时鼓励俯卧,1岁左右不宜多站、多走。护理操作动作轻柔,以免发生骨折。对反应差的患儿加强观察,一旦发生惊厥,应立即抢救。

2.加强孕期保健

孕妇应多晒太阳,饮食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钙、磷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对冬春季妊娠或体弱多病者,可于妊娠7~9个月给予维生素D和钙剂。提倡母乳喂养,对早产儿、双胎儿、人工喂养儿或冬季出生的小儿可进行药物预防,于出生后1~2周开始,每日口服维生素D500U~1000U,剂量要准确,以免中毒。婴幼儿应及时添加辅食,保证营养供给。每日户外活动应在1小时以上,对于体弱儿或冬春季节,应用维生素D预防仍是重要方法。对有低钙抽搐者或以淀粉为主食者应补适量钙剂。服用鱼肝油及钙剂的剂量应准确,不可加入奶液或其他食物中喂哺。

一旦发现患儿有两眼凝视、四肢发紧等情况时应立即刺激人中穴位并送往医院。对后遗症期,无需药物治疗,应加强体格锻炼。

骨骼畸形可采用主动或被动运动的方法矫正。胸部畸形可做俯卧位抬头展胸运动。下肢畸形可做肌肉按摩(O形腿按摩外侧肌,X形腿按摩内侧肌),增加肌肉张力,以纠正畸形。

小儿肠胃功能不良的护理

小儿进食后立刻就要排便,有的小儿饭还未吃完,进餐中间就要排便,一日三餐,至少也要排便3次,这种现象俗称“直肠子”。

排便前常有腹痛,便后腹痛缓解。西医认为这是肠易激综合症的一个症候。这种小儿的粪便粗糙,有的像豆腐渣一样,病情进一步加重,会发生吃什么就便什么的现象,中医称“完谷不化”。

以中医理论分析,直肠子的发病是因为脾气虚弱。这种小儿除食后即便外,一般都面色苍白,身体瘦弱,容易出汗,尤其刚入睡时周身出汗较多,还有贫血,抵抗力降低,稍有护理不周,就会外感风寒,引起发热、咳嗽等疾病。也有极少数患儿,身体并不瘦,反而较胖,但肌肉松弛,俗称“虚胖”。

直肠子这种病应注意护理:

1.含蛋白质高的食物和油腻食物应少吃,因难以消化,吃多了增加胃肠负担,可加重病情。

2.要进食热菜热饭,忌食冷饮冷食,水果也要少吃,不可喝酸奶,以免再伤中焦阳气,使病情加重。

3.进食宁少勿多,因患儿在脾胃虚弱的时候,进食愈多,营养愈丰盛,吸收的反而愈少,也会更加损伤脾胃。

有了适当的护理,病情会逐渐好转,最好能及时找中医诊治,经中医对症调理,会尽早治愈。

小儿口角炎的护理

冬春时节,时常看到有的小孩口角上起些小泡,并有渗血、糜烂、结痂,医学上称“口角炎”。小儿口角炎常因以下三种疾病引起:

核黄素缺乏症,该症引起的口角炎生于一侧,或两侧兼有,但一侧较重,口角湿白、糜烂,张口时易出血,久之形成溃疡,并会受细菌感染。

传染性口角炎多为链球菌与白色念珠感染,往往发生在小儿口角,受刺激容易擦破。特点是两侧口角黏膜及皮肤接界处除出现红色炎症外,口角黏膜和皮肤会肿胀、变厚、有痛感。病期反复可持续数星期。

口角疱疹由单孢疹病毒引起,最初口角发红、发痒,随即发生圆形小泡,直径约2毫米,小泡迅速破裂后成小溃疡,有透明液体渗出,还伴有发热和颌下及颈淋巴结肿痛,一般5天左右症状减轻,10天左右溃疡结痂、脱落,自然痊愈。

小儿得了口角炎,由于受炎症刺激,会不时要用舌头舔患处,甚至常用手去揭结痂,发现这种情况,家长要进行制止。因为手上所带的病菌会引起糜烂面感染,使病情加重。

预防小儿口角炎,应在冬春季注意保持小儿面部清洁和温暖,进食后要给小儿洗脸清洁。让小儿多吃新鲜蔬菜与水果,隔几天还应该吃一些蛋黄。

如果小儿口角炎糜烂时间较长或引起其他症状,应考虑是否有其他疾患,如肺炎、药物过敏等,此时要及时请医生进行诊治。

小儿烧伤、烫伤的护理

如果小孩不慎灼伤或烫伤,在送其去医院急救之前,果断地采取一些合理的急救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1.立即消除致伤的原因,包括脱去着火的衣服。

2.接着可用冷水或是冰水浸泡、冲洗烫伤或灼伤的部位,以减轻皮肤的损伤。

3.如果皮肤已出现水疱,可用消毒针刺破水疱,挤放出液体。

4.如果皮肤的水疱已破或已剥落,有条件的话可用消毒的凡士林纱布暂时包扎。

5.如果致伤的部位不能包扎,宜采用暴露法,使创面干燥,减少感染的机会。

6.如果致伤的程度深,范围较大,或部位重要,就应紧急处理后立即送医院做进一步的处理。

小儿发生出血现象的护理

如果小孩不慎跌伤、摔伤或因飞来横祸发生出血时,不要紧张,而应仔细分析,冷静地加以处理。如果出血量不多,一般总是静脉或是小动脉出血,可用数层无菌纱布或清洁的布条覆盖伤口,再用绷带加压包扎即可。但如果出血量大,血流如注,多半说明是动脉损伤出血,有效的急救办法是采用指压止血法,即根据动脉损伤的部位,对近心侧的动脉进行有效的指压止血。具体选择指压的部位应根据动脉损伤的不同部位而定。例如手指出血,可压迫手指根部两侧的指动脉;如小腿出血,可压迫患侧腹股沟的股动脉;如头面部出血,可在耳屏前压迫颞浅动脉等。我们知道动脉受损的出血危害是极大的,家长在紧急止血的同时,应立即送医院做进一步的处理。

注意观察男孩的阴囊

凡未降入阴囊内的睾丸称为隐睾,它包括睾丸下降不全,即睾丸位于腹股沟(大腿根部与腹部相连部分的内侧或阴囊上方处),睾丸异位(即睾丸位于会阴、耻骨上方,大腿内上侧等异常部位),有些病儿因睾丸位于腹腔内,体表触不到睾丸,这与比较少见的无睾症难鉴别。隐睾病儿患侧阴囊发育不良,约半数以上的隐睾合并腹股沟斜疝。有些病儿还合并睾丸发育不良,此时患侧的睾丸较其他正常儿小,大多数隐睾是单侧的,约有20%左右为双侧。

女阴炎的护理

女阴炎就是指女孩的外阴发炎,因女婴要带尿布,大小便中的大肠杆菌可直接污染外阴引起炎症。一些寄生虫,如蛲虫常于夜间爬出肛门产卵,有时甚至进入外阴部,滴虫可在阴道及其外阴部繁殖并导致炎症。外阴炎的致病菌可以是大肠杆菌,也可是葡萄球菌类的化脓菌。

第三节 宝宝用药须知

新生的宝宝因为身体的抵抗力差,各个部位还没有发育成熟,所以在用药的时候,一定要特别注意。如果想要了解宝宝用药的剂量,哪些药物可以用,哪些不可以用,就让我们继续来学习吧!

药物剂量计算

小儿用药剂量计算目前采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1)根据体重计算按测得的小儿体重乘以某药物的剂理。此法简单,但对年幼儿则显得剂量偏低,对年长儿的剂量偏大。弥补此缺点的方法,年幼者可选用药物剂量范围的高值,年月日长儿取其低值,但每日总量不能超过成人量。

(2)根据体表面积计算此方法比较合理,既适合于小儿,也适合于成人。

小儿剂量=小儿体表面积×每m2的药物剂量

体表面积m2=体重(kg)×0.035m2+0.1m2

(3)按成人剂量计算有些药物只有成人剂量而无小儿剂量,则可按以下方法推算:

①根据小儿体重。

小儿剂量=(成人剂量/50)×体重(kg)

②根据小儿年龄计算小儿剂量。

小儿剂量=〔年龄(岁)×2〕×5%×成人量或小儿剂量=年龄×成人量的10%。按成人剂量计算,较适合于幼儿期以后的小儿。

吃药时用白开水送服

因口服药品大多有不良味道,不易被小儿接受,有的家长在给小儿喂药时让小儿仰卧灌药,只给少量水或不给水。这种喂药的姿势和喂药的方法是不对的。因为仰卧灌药易呛咳药品误入小儿气道。另外,仰卧姿势服药,饮水量少,结果只有一部分药进入胃内,另一部分药品在食道中溶化或粘附在食管壁上,易引起食道发炎或溃疡。

给小儿喂药时一定要坐位或站位,喂药时尽量多饮些白开水以便帮助药物通过食道到达胃内。有些药物服用时还需要多喝些水,如磺胺类药物,服用后易在尿路形成磺胺结晶,堵塞尿道,服用时多饮水,多排尿,防止尿道堵塞。又如扑息痛等退烧药主要是通过出汗使体温下降。服药时多饮水,防止出汗多出现脱水症。

常用止吐药

恶心、呕吐是常见的小儿胃肠道症状,它可以由多种疾病引起,其根本的治疗是消除病因,在病因未消除之前,不应滥用止吐药。一般是在病因治疗的同时,为缓解恶心,呕吐而影响患儿进食,或造成的疾病痛苦,或防止因频繁呕吐而导致的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常常给小儿服用止吐药。常用的止吐药有如下几种:

(1)维生素B6为一种维生素类药,在体内参与氨基酸及脂肪的代谢,并有止吐作用。

(2)多潘立酮(吗丁啉)每片10mg,小儿剂量0.3~0.6mg/kg·d,1日3次口服。该药为外周性多巴胺受体阻断剂,不透过血脑屏障,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恶心及呕吐。

(3)复方氯丙嗪为氯丙嗪和非那根合剂,它具有安定和止吐的作用。每片5mg,小儿剂量每次0.5~1.0mg/kg,口服。因有肝损害的副作用,肝脏病人禁用。

(4)苯海拉明为H1受体阻断剂,有抗过敏、镇静止吐作用,常用以晕车,晕船引起的恶心、呕吐。小儿剂量2~4mg/kg·d,1日3次口服。

常用的解热药有哪些

常用的解热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而调整体温的,只能降低发热者体温,而对体温正常者几乎无影响。

(1)扑热息痛又称乙酰氨基酚、醋氨酚。它是目前常用的解热镇痛药。主要用于感冒发烧、关节痛疼、头痛、牙痛等。成人剂量是0.5~1.0g/次,1日3次,小儿用量=年龄(岁)×成人量10%。或阿斯匹林(A。P。C),它由阿斯匹林、非那西汀和咖啡因组成,适用于感冒头痛、肌肉痛、关节痛等。成人剂量1~2片/次,1日3次,小儿用量,1岁以下1/5片/次;2~3岁1/4片~1/3片/次;4~6岁1/2片~2/3片/次;7~12岁2/3片~1片/次。

(2)25%安乃近滴鼻剂有解热、镇痛、抗风湿等作用,常用于较小婴儿的高热。小儿剂量:每次1~2滴,滴入鼻腔,滴鼻后轻揉鼻翼2~3次,退热较快。滴鼻液应避光,开启后放置时间不得超过4~6小时。

(3)安痛定注射剂(复方氨基比林)内含氨基比林0.1g,安替匹林0.04g,巴比妥0.018g,用以高热、头痛、伤风感冒、肌肉痛、牙痛、关节痛等。每支2ml,小儿常用剂量2岁以下为0.5~1ml/次,2~5岁1~1.5ml/次,5岁以上2ml/次,肌肉注射。

用药后出现药疹怎么办

临床上有些药品用后易出现药疹,如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先锋霉素、巴比妥类、痢特灵等。发生药疹的原因是小儿对药品出现的一种迟发性过敏反应。一般来说,药疹是指在服药期间皮肤上出现的红色斑丘疹,痒感明显,停药消退,再服药复出。

一旦发生了药疹,应立即停用导致药疹的药物。要多饮水,以利体内药物排泄,也可以使用脱敏药物,如息斯敏、扑尔敏、非那根等,或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用脱敏药。

肌肉注射部位硬结处理方法

药物肌肉注射是小儿常用的一种给药方法,安全、方便、药效快。但有时在肌注部位皮下易出现硬结,长时间不易吸收。为防止肌注部位出现硬结和有助于硬结吸收消退,一般应用下面方法处理。

(1)热敷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敷在硬结处或肌肉注射部位。热敷可加快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药物吸收,防止硬结形成,促进硬结吸收。

(2)超短波理疗超短波可使局部血液循环加快,促进药物吸收,消除硬结。

(3)艾灸用点燃的艾条熏硬结处皮肤,每次熏5~10分钟,它有消淤散结的功效。

(4)樟脑酒湿敷把樟脑放在酒精中,将纱布浸泡,敷于硬结上,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误服了药怎么办

小儿因家长对药品管理不当,时有误服药的可能。一旦家长发现小儿误服了某种药物,且药物毒副作用较大或药量大时,应立即用手指或小勺刺激小儿咽后壁或舌根部位引起呕吐。一般来说误服药物4~6小时内都宜做引吐处理。不管引吐成功或失败,应立即到医院看医生,以免延误抢救、治疗机会。误服药物的小儿在医生指导下采取催吐、洗胃、导泻、输液等急救措施。看医生时应将误服药物或药瓶带上,以供医生治疗时选择有效的拮抗药物。

急性腹痛不能滥用镇痛药

小儿急性腹痛是许多内、外科疾病共有症状。引起小儿腹痛的疾病如大叶性肺炎、急性胃肠炎、肠蛔虫症、胰腺炎、阑尾炎、肠梗阻、消化道穿孔、腹膜炎等。

虽然上述诸多疾病所引起的急性腹痛给病人带来一定痛苦,但疼痛的性质和部位往往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镇痛药是一种对症治疗药物,它只能暂时消除或减轻痛疼,不能消除病因。如果出现急性腹痛就用镇痛药,虽然疼痛得到暂时缓解,但却失去了典型的症状体征,这样很可能掩盖病情,影响确诊和治疗。

所以对于小儿急性腹痛,在未确诊前,不应急于滥用镇痛药物。

服用痢特灵禁吃哪些食物

痢特灵是一种抗菌谱较广的抗生素类药物,常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或小儿肠炎。服用后小便呈深黄色。小儿口服剂量为5~10mg/kg/1日,分3~4次口服。

痢特灵在体内能抑制肝脏中单胺氧化酶的解毒作用,因此服用痢特灵后就要禁食那些富含如酪胺、多巴胺等单胺类的食物。这些食物如各种动物的内脏、牛肉、香肠,扁豆、蚕豆、菠萝、香蕉、茶、啤酒、陈醋、无花果、巧克力、鱼类、乳酪及发酵食品。

一旦食过上述食物,在服用痢特灵后30~50分钟内,出现头疼、头昏、恶心呕吐、皮肤潮红、心慌脉快、呼吸困难、腹痛腹泻、皮疹等症状,应首先停用痢特灵改用其他抗生素。即时到医院看医生,在医生指导下治疗。

维生素D能预防小儿佝偻病

维生素D一般指维生素D2(骨化醇)、维生素D3(胆维丁)。它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能促进机体对钙磷的吸收,促进旧骨脱钙新骨形成,对小儿骨骼生长非常重要。小儿缺乏维生素D可引起佝偻病。严重时可引起低钙性手足搐搦症。

预防小儿佝偻病,一是增加户外活动,接受日光浴。二是服用维生素D。一般婴儿生后1个月开始给予维生素D口服,400Iu/日,早产儿应提早2周给药,其量于3个月800Iu/日以后400Iu/日。2岁以后小儿生长速度减慢,户外活动较多,一般不易发生佝偻病,无须为了预防再补充维生素D。

过量服用浓缩鱼肝油能中毒

婴幼儿多因长期大量服用浓缩鱼肝油治疗或预防佝偻病而致维生素A过量或急、慢性中毒。

急性中毒临床表现类似假性脑瘤,表现前囟突出、呕吐烦躁、嗜睡等症状。病情缓慢者可出现食欲不振、体重减轻、毛发枯干、皮肤瘙痒、软组织肿胀等症状。

当出现上述症状时,测血中维生素A浓度均超过150Iu/dl(正常值为50Iu/dl~150Iu/dl)。口服维生素A易产生中毒的剂量为:乳儿口服维生素A,1次剂量超过30万Iu可致急性中毒每日摄入5万~10万Iu超过6个月可引起慢性中毒。

由于每个小儿对维生素A的吸收、利用、排泄各有不同,故产生维生素A中毒剂量个体差异很大。家长在给小儿服用浓鱼肝油时,一定要警惕维生素A中毒。

营养性贫血用药治疗

小儿营养性贫血是指由于饮食摄入不足,或需要量增加,或吸收不良而致体内缺乏造血物质,小儿血液中红细胞数目减少,血红蛋白含量不足(少于12g/dl)。临床上分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缺乏铁质),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缺乏红细胞成熟因子,如维生素B12和叶酸),营养性混合性贫血(既缺乏铁质又缺乏维生素B12和叶酸)。

(1)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易发生在6个月~3岁的婴幼儿。治疗以补充铁剂和去除病因为原则。铁剂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特效药。常用铁制剂有:①2.5%硫酸亚铁合剂(含硫酸亚铁2.5g,稀盐酸2.9ml,葡萄糖12.5g,氯仿水100ml),剂量按含铁元素计算,每日4.5~6mg/kg,分3次口服。②铁维合剂(每ml含维生素C9g,硫酸亚铁1g),剂量每岁1ml/次,日3次。③不能口服患儿可用右旋糖酐铁肌肉注射,每毫升含铁50mg。铁制剂治疗后4~11日末梢血网织细胞升高,血红蛋白升高,一般治疗3~4周贫血纠正。铁制剂对胃肠道有刺激性,服用后易产生恶心呕吐,故饭后服用能减轻胃肠道症状。口服铁制剂大便呈黑色,这是正常现象,不必惊慌。口服铁制剂同时服用维生素C或稀盐酸有利于铁的吸收。

(2)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易发生在4~7个月小婴儿。治疗以维生素B12疗效显著。一般剂量为每周肌肉注射2次,每次100mg,连续注射2~4周,直至网织细胞正常。叶酸每次5mg,每日3次,连服2周后改每天1次。维生素B12治疗后5~7天末梢血网织细胞上升,血红蛋白量上升,治疗大多需4周以上才能达到血象正常,并使体内有足够量的维生素B12和叶酸贮存量。

(3)营养性混合性贫血体内同时缺乏铁质和维生素B12、叶酸等造血物质,兼有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的临床特点。治疗上也以铁制剂和维生素B12、叶酸合并使用。

小儿营养性贫血除上述药物治疗外,尚需去除病因治疗,加强喂养等综合治疗。

小儿高热惊厥时常用药

高热惊厥为小儿时期引起惊厥的最常见原因。所谓高热惊厥是指因上呼吸道感染或扁桃体炎引起发热抽搐,由于其他感染而引起发热惊厥者不属于高热惊厥的范畴。发病年龄以3~6岁为常见,抽搐的时间短,一般在10~15分钟之内,为全身性痉挛。当小儿发生高热抽搐时,首先对症处理,控制惊厥。因抽搐不止,可使全身缺氧、脑缺氧缺血、脑水肿,也可引起心功能不全,还可发生窒息使小儿死亡。

高热惊厥需紧急救护:

(1)小儿取侧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按压人中、合谷穴位,帮助止痉挛,有条件吸氧。

(2)降温。可用30%~50%酒精温溶液擦浴,或用冰袋置于颈旁,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物理降温。也可用退热药,如APC口服或用安痛定注射液肌肉注射来药物降温。

(3)止痉药物。用5%哥拉溶液保留灌肠,用量每次每公斤体重1毫升灌肠。也可用安定肌肉注射,用量每次每公斤体重0.25~0.5毫克。

(4)护送去医院看医生,进一步诊治原发病。

结核病的常用药

结核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传染病,由结核杆菌感染而引起,可导致全身各脏器受累。小儿时期以原发综合征及支气管淋巴结结核为最多见,小儿常用的抗结核药物:

(1)异菸肼(雷米封)对结核杆菌有杀灭作用,为治疗结核病的首选药物,10~20mg/kg/日,一次顿服,疗程1~1.5年,一般常用剂量对肝脏无损害,剂量过大对肝脏有损害。

新生儿的血脑屏障的通透性较强,但在一般情况下,胆红素与血清白蛋白结合后,是不容易进入脑组织产生毒性作用的。而在服用某些药物后,由于它们能和胆红素争夺白蛋白并与之结合,使未能和血清白蛋白相结合的游离胆红素。(2)链霉素对结核杆菌有杀灭作用,常与异菸肼联合使用,剂量20~30mg/kg/日,每日一次肌注,毒副作用,主要是引起神经性耳聋及肾脏的损害。

(3)对氨水杨酸钠此药制菌作用较弱,常与异菸肼或链霉素联合使用,可延缓产生耐药性。剂量每日200~250mg/kg,分3次饭后口服,最大量不超过12g。毒副作用为胃肠道症状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偶可引起皮疹、黄疸。

(4)利福平对细胞内外的结核菌均有杀灭作用。该药为耐药菌感染及短程化学疗法的主要用药。剂量为每日10mg/kg,清晨1次口服,疗程为6~9个月。常见副作用为肝脏损害及出现消化道症状。偶见全身性过敏反应和溶血性贫血。

(5)乙胺丁醇为一种制结核菌药物与其他抗结核药物联合使用时,可延迟产生耐药性。剂量为每日15mg/kg,分2次口服,疗程6~12个月,毒副作用为球后视神经炎,可致视敏度减退,故在用药期间定期检查视力、视野,对不能合作检查的婴幼儿不宜使用。

小儿患锌缺乏症用药治疗

锌是小儿生长发育中体内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之一,常常因为小儿不良的饮食习惯、食物中缺锌、摄入锌量少而引起锌缺乏症。患锌缺乏症的小儿常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甚至厌食、消瘦、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身材矮小。免疫功能降低,反复多次患感染性疾病。外伤创口难以愈合等症状。血锌测定常低于11.48μmol/L。小儿锌缺乏症的治疗除需加强小儿的合理喂养,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饮食中除多吃含锌丰富的食品外,还可用补充锌元素的药物治疗。

(1)锌制剂种类硫酸锌:4.5mg相当于1mg元素锌。醋酸锌:13mg醋酸锌含元素锌1mg。葡萄糖酸锌:7mg含元素锌1mg。

(2)剂量和疗程一般主张婴幼儿、儿童少年每日以0.5~1mg元素锌/kg的计算给予,一般3个月左右为一疗程,也有人主张先用4周,疗效不显著可延长至8周。

新生儿患结膜炎用药治疗

新生儿患结膜炎时,常表现双眼结膜充血,有黏液或黏液脓性分泌物,眼难睁开,多数双眼同时受累。导致新生儿结膜炎的致病菌常为金葡菌、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淋球菌等。感染的途径主要是胎儿通过产道分娩时病原菌直接侵入眼结膜,或出生后病原菌通过不清洁的毛巾、手帕、医护人员的手接触眼部,污染而致病。新生儿一旦患结膜炎需立即治疗,方法如下:

(1)用生理盐水冲洗眼部。

(2)选用有效的抗生素眼药水滴眼,如感染病原菌不明,选用0.25%的氯霉素眼药水,每侧每次1滴,日1~2次点眼。绿脓杆菌感染时选用庆大霉素眼药水。淋球菌感染时选用青霉素眼药水。衣原体感染时选用红霉素眼药膏或0.5%的金霉素眼药水滴眼,每2小时1次。

(3)患儿接触过的毛巾、手帕应进行消毒,医护人员接触患儿前洗手,对初生1~2天的新生儿可使用0.25%的氯霉素眼药水滴眼预防新生儿结膜炎。

新生儿脐炎用药

新生儿脐炎主要表现为脐轮发红、脐凹有浆液或脓性分泌物,重者以脐凹为中心形成脓肿,若向脐内扩散可致腹膜炎及脓毒败血症。新生儿脐炎主要由于脐部处理不当,继发细菌感染。致病菌多为金葡菌、大肠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绿脓杆菌和变形杆菌等。新生儿脐炎治疗措施如下。

(1)轻症新生儿脐炎脐局部可用3%过氧化氢冲洗后,再用2%碘酒和75%酒精消毒,最后涂以1%孔雀绿药水,1天2~3次,保持局部干燥即可。

(2)重症新生儿脐炎慢性肉芽肿可给予局部电灼或1%硝酸银烧灼。有脐周红肿波动感时及时去外科切开排脓,同时全身用抗生素治疗。抗生素的选用要依据脐凹分泌物的涂片镜检或细菌培养所提示的致病菌,如无条件做细菌培养可首选广谱抗生素,常用抗生素如下。

①氨苄青霉素日龄7天,用75~100mg/kg·d,静脉点滴。

②庆大霉素日龄7天,6mg/kg·d,静脉点滴。

③安美汀50~150mg/kg·d静脉点滴。

④头孢三嗪日龄7天用75~100mg/kg·d静脉点滴。

新生儿脓疱病用药

新生儿脓疱病常发生于夏秋季节,脓疱疹好发于面部、颈部、四肢等暴露部位。皮肤损害初起时为红斑、水疱,迅速扩大成脓疱,疱壁薄而松弛,疱液混浊,脓汁沉积疱底部呈半月形积脓现象,疱破裂后露出红色糜烂面,内含大量病原菌。脓汁干涸,在糜烂面上结成黄绿色厚痂。新生儿脓疱病致病菌多数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如果新生儿脓疱病处理不当或延误治疗可导致新生儿败血症。治疗主要包括:

(1)保护创面,避免搔抓或摩擦而扩散感染。

(2)用消毒针刺破脓疱,吸干脓汁或用镊子去除厚痂,然后搽以0.5%的新霉素软膏、1%的卡那霉素软膏或1%的孔雀绿药水。

(3)感染面积广泛或伴有全身症状时,如发烧、哭闹不安或嗜睡、拒乳等应去医院看医生,在医生指导下给以抗生素全身抗感染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