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彩陶艺术论
15766600000007

第7章 陶铸历史:色彩和泥土的文明史(2)

而把它归于某一文化则有它与其他类型相似之处作为依据3由于彩陶的生产和传播在地域上并不是“规则”的,在时间上前后不一呈现从中心地带向周边辐射的态势,所以,对于彩陶类型的划分和文化系统的归属要考虑到这方面的相互关系。这里主要参考考古学着作的分类,并以艺术研究的特点和需要,对彩陶的类型和文化系统做整体的观照。

1.黄河中游地区的彩陶

黄河中游是中国彩陶的发源地。黄河中游地区包括渭河流域,豫西和晋南地区,豫中及周围地区和翼中,冀南和豫北地区广大的区域。据现以发掘的彩陶来看,属于这个地区的老官台文化中的彩陶,“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彩陶的萌芽”,属于黄河中游地区的文化系统有:

(1)分布在渭水领域及丹江上游地区的老官台文化,包括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陕西省华县北首岭、老官台和元君庙等遗址。其中老官台和大地湾出土的彩陶因年代的久远而具有重要意义。大地湾一期遗址的碳素测定年代经校正为距今大约8170年至7370年,其彩陶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彩陶文化之一。大地湾“从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早期(半坡期)、中期(庙底沟期)、晚期直到常山下层文化五个时期的聚落先后相继,一个比一个大,一个比一个复杂。反映了从农业发生不久的小型社群一步一步地发展到初步的全过程,这也是大地湾遗址的优势所在。再者,大地湾的每一期文化遗存都相当丰富,特征鲜明,前后的承袭和变化都很清楚,有利于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在陇东地区树立了一个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年代和文化发展谱系的标尺”。大地湾彩陶陶质为夹细砂的红陶,制作比较原始,纹样简单,主要特征是在圆底钵或三足钵的口沿外绘一圈红色宽带纹,还在口沿内绘一圈红色窄带纹。这种红色纹可以说就是中国彩陶最早的纹饰。

(2)分布在渭河流域、豫西和晋南地区的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因1921年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而得名。它是瑞典人安特生(J.G.Andeysson)发现的、中国第一个有彩陶的文化遗存。此后陆续发掘的仰韶文化彩陶类型主要有,以西安市半坡村遗址命名的半坡类型,以陕西省渭南市史家命名的史家类型,以河南省陕县庙底沟遗址命名的庙底沟类型和山西省芮城县西王村类型。这几种类型中以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最为重要。仰韶文化大约存在于公元前5000多年-公元前3000年,延续约2000年之久。新近还有人提出“仰韶时代”的概念,认为“仰韶时代,是以老官台文化转变成半坡文化及其相当的时期为始点”,终于大汶口文化晚期、庙底沟二期文化及良渚文化后期及相当的时期,“年代约在公元前第五千纪前期后段至公元前第三千纪前期后段。”“黄河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居民,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3)分布在豫北豫南和淮河以北地区的裴李岗文化和大河村文化。其中以郑州市东北郊的大河村遗址命名的大河村文化一、二期中,有一些独特的彩陶出土。较为重要的彩陶还有河南省临汝县阎村遗址发掘的鹳鱼石斧图彩陶缸等。

此外,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的还有大司空文化、后岗二期文化等,其中也有彩陶出土。

2.黄河上游地区的彩陶

黄河上游地区包括青海省东部、甘肃省洮河流域,渭河的上游和河西走廊的东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南部等。这一地区的文化系统主要有马家窑文化与齐家文化。

(1)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因甘肃临洮县马家窑遗址的发现而得名。马家窑文化包括了石岭下类型(渭河上游及其支流葫芦河流域,以及西汉水、洮河、白龙江流域),马家窑类型(泾渭上游、西汉水和白龙江流域以及青海、宁夏、甘肃河西走廊等地域),半山类型(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河西走廊、渭水上游等),马厂类型(分布与半山类似,但又有延伸)。马家窑类型分布于陕甘的泾、渭上游,西达黄河上游的青海同德县,已发现的遗址约有300多处。“马家窑类型是以一群自具特征的陶器为代表,并以造型别致、制造精美的彩陶而着称于世,其器型之多样、纹样之繁缛、构图之独特,反映了彩陶艺术的鼎盛风貌。”

(2)齐家文化。齐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向青铜器时代过渡的一种文化遗存,距今4000年前后,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1923年,因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首次在广河境内的齐家坪发现而得名。之后,我国着名考古学家夏鼐、裴文中都曾到当地从事考古研究,发掘出土了极其珍贵的陶器艺术品。齐家文化分布比马家窑诸类型更广,东起泾、渭河流域,西至湟水流域,南到白龙江,北入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已发现的遗址有350多处。齐家文化的遗址一般位于河旁台地。齐家文化以陶器为主,铜器和玉器也很有特色和价值。陶器器型主要有鬲、甑、罐、盆、碗等,通常见的为高领折肩大双耳彩陶罐,胎薄面光,色彩从马家窑文化的黑色单彩演变为黑红相间的色彩装饰。在中原彩陶完全消失以后很长的时期,甘肃地区仍然存在着彩陶文化,直到春秋战国方才结束。齐家文化彩陶就是延续最晚的彩陶之一。

3.黄河下游地区的彩陶

这里的黄河下游地区是指现今山东省的鲁中、鲁南山地和鲁东丘陵地区。

这一地区有三种前后相承袭的三种文化,即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

北辛文化主要分布在泰沂山区的南侧和西侧。北辛文化中的陶器很多,但彩陶数量很少,纹饰简单。

大汶口文化以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的发现而命名。分布在鲁中、鲁南和苏北的淮北地区。其晚期延至河南、安徽和东北辽东半岛地区。大汶口文化在时间上持续了一两千年,在地域上包括了黄河和长江之间的黄淮平原和东部沿海,狗形陶鬵大汝□文化山东宁阳:

而且彩陶器型、纹饰也不同于黄河上游,因而有特殊意义。大汶口文化中的彩陶是黄河下游地区出土的彩陶类型的主要代表。

龙山文化,因山东省历城县龙山镇城子崖遗址发现而得名。龙山文化包括山东省的全境和安徽两省的淮河以北地区,其影响所及直到豫北、豫东以及东北辽东半岛。龙山文化中的陶器水平很高,轮制极为发达,器型和纹饰很有特点。虽然,彩陶所占数量不多,但是,这类器型对于研究彩陶的演变很有意义。

总起来看,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黄河流域的彩陶呈现出由少到多的态势:“仰韶文化早期,即仰韶文化半坡时期(距今6900年-6000年),彩陶在整个陶器制作中只占2%-3%;仰韶文化中期,即庙底沟时期(距今6000年-5500年),彩陶占整个陶器总数的10%-15%;马家窑文化时期(相当于仰韶文化晚期,距今5200年-4800多年)彩陶占陶器总数的30%。到了马家窑文化的半山期和马厂时期,彩陶烧造规模更大。青海乐都柳湾发掘的1700余座以半山、马厂文化为主的墓葬,随葬陶器达1万件,彩陶壶、罐便有七八千件。”

4.长江中游地区的彩陶

长江流域的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与黄河流域有着差异,其文化特征及彩陶类型也有区别。

长江中游指川东、湖北和湖南北部地区,主要有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青龙泉三期文化和桂花树三期文化等。对彩陶研究较为重要的是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大溪文化:因四川省巫山县大溪遗址的发现而得名。大溪文化分布于三峡、汉水、洞庭湖北岸及荆州地区等。大溪文化中彩陶数量并不多,陶器以红陶为主,黑陶、灰陶次之。器形有豆、曲腹杯、碗、罐、盘、瓶、盆、钵等,其中筒形瓶、高圈足深腹豆和曲腹杯是大溪文化具有代表性的器物,筒形瓶最具特点,蛋壳彩陶更有独创性,三足器极少。大溪文化的纹饰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富于图案性,戳印纹颇具特色。纹饰常见的是波浪绞索纹、横人字形纹、条带纹和漩涡纹。大溪类型的彩陶是长江中游地区最重要的彩陶文化。

屈家岭文化:屈家岭文化因湖北省京山县屈家岭遗址的发现而得名。它的中心地区在江汉平原,但波及三峡地区、鄂东地区、洞庭湖滨、河南南阳、陕南丹江流域。屈家岭文化分早、中、晚三期。它的中期彩陶增多,并出现了代表屈家岭文化特色的蛋壳彩陶。屈家岭文化和大溪文化有一定的承续关系,它们共同显示出,长江中游地区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彩陶艺术发展的中心之一。

5.长江下游地区的彩陶

长江下游地区指江苏和安徽的长江以北和淮河以南的江汉地区、太湖流域的宁绍平原等地。主要文化区系有安徽江淮地区的薛家岗文化,江苏宁镇地区的北阴阳文化,杭州湾以南的河姆渡文化,太湖流域的马家浜文化、菘泽文化和良渚文化。长江下游地区的这些文化区系、特别是河姆渡文化,对于研究中新石器时代的历史有重要价值,但是相对于前述各地,这一区域的彩陶不多。据研究,河姆渡文化遗址的两次发掘,仅发现五片彩陶片,其后的马家浜文化中只见个别陶器、轮制,但无彩陶。出土较多的南京北阴阳营遗址彩陶虽占陶器的20%以上,但纹饰简单。这说明,长江下游地区不是中国彩陶艺术发展的中心地带。对这种现象,有人认为,“或许是因为那里水网密布,土壤潮湿,不具备发展彩陶艺术的客观条件,或许是由于那里氏族先民的审美观念并不喜欢表现在彩陶艺术上,而主要表现在如陶器的刻画和镂空装饰上。”

除上述地区外,华南和东北地区以及西北边陲的新疆都有不同文化区系彩陶的分布。总的来说,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彩陶在华夏大地星罗棋布,范围极广,而其中心是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尤以北方鼎盛,且持续时间长久。

(第三节)先民身影的折射:彩陶的流变

彩陶器物作为实用和欣赏的统一,功能性与形式美的统一,有着实用与审美的双重功能,反映着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发展历程。

中国彩陶,从已知最早的老官台文化到铜石并用时代的商代,经历了几千年的从诞生、发展、繁荣、流变到衰落的漫长历史过程。但是,这个过程并不是直线前进的,而有着不同文化之间和不同彩陶类型之间复杂的渊源继承关系。或同一地区出现不同的彩陶类型,或同一类型出现在不同的地区和文化区系,加上前后时间的错落和交叉,形成此起彼伏、兔起鹘落的态势,继承中有变异,发展中有继承,生生不息,源远流长。这里以新石器时代分期为大致时限,对彩陶的发展关系进行简括的勾勒,试描述基本的渊源关系。

一、彩陶前的“艺术”

据考古证明,早在距今17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初期,中华大地上已知的最早祖先元谋人,已用砾石打制粗糙的石器。而距今数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山顶洞人已用石器来制作石、骨、牙、蚌等人体装饰品,发现的遗物有钻孔石坠、穿孔石珠、穿孔海蚶、钻孔鱼骨等。而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石器已有了美观实用的原始石雕艺术品的性质,这时,彩陶虽尚未产生,但陶器已经出现。

而原始岩画也表明了人类原始艺术的萌芽。这些现象都说明,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彩陶诞生前,人类已有相当长时期的原始艺术的实践和审美意识的萌发,这为彩陶的出现在客观上做了必要的准备。正是有了这种条件,特别是人类对陶器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需要,对“美”有了一定的内在的要求,原始先民才有可能把原始绘画用于陶器的装饰,创造出彩陶艺术。

二、彩陶的诞生与发展

彩陶的真正的大量出现,是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已知的最早彩陶遗存是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和陕西省华县的老官台文化。其年代大约距今8000年-7000多年。属于老官台文化的遗址分布比较薄弱,内涵也较贫乏。而大地湾的出土遗物是考古史上的重要发现。作为迄今发掘的最早的彩陶遗存,它标志着原始造型艺术从石器转移到陶器上,因此,有其特殊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