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线描与设计思维
15768400000008

第8章 线条的韵律和节奏(2)

由于与自然界许许多多的联系,一波三折成为形式与人类感情的默契的情感纽带,是自然规律的发现。文学词语中总以此来形容事物的曲折,并没有和自然规律联系起来。

一波三折的内在因素,其实质也是一根线,追求三维空间的立体关系,照顾即高、深、宽的空间位置。是对形在空间感受的“悟得。”

八、爱斯线的节奏

爱斯线在中国的艺术中是出现最多的形态,与传统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规律的掌握和理解的基本方法和思维理念,对自然的无限深情。原始彩陶就已经有了很多的应用,彩陶图案描绘的起源,是早期人类生活感受的表达,是彩陶盆的创造者受指纹和藤条纹的影响而想象发挥的结果,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形成产生过极大的影响,审美观念和意识也以遵从自然为目标,以致得出自然为美,自然最美的结论。

人们见着最早的纹样,应是自己的脚印,然后是手划的痕迹,唯有这两种纹样有生以来始终伴随着人的活动。况且有时观察到头发的摆动、河间的流水、弯曲的河道、扭曲攀绕的枝头、动物奔跑的姿态的昭示,使爱斯线深深地扎根于原始人类的视觉。原始审美的共同理念就此确立,爱斯线形的美得到了共同的认可,和圆形圈承担起人们的审美需要。井字纹和角形纹则是图案和直线的连接中想象创造的结果。

爱斯线是自然的产物,人的智慧来自对自然的模仿。竖可象征烟雾,蒸气上升,嫩芽出土,大树参天。横可象征波浪翻滚,潮落起伏,动物姿态,长河蜿蜒。长期观察自然特征的经验,使爱斯线成为最易被人接受和欣赏的形象。而古时玉器上的图案多有这种图形,龙凤的形,也被概况、抽象为爱斯线形的图样。

爱斯线是曲线美的最佳形态,植物生长的一节,动物奔时的一纵,人跑时的一跃,这样的节奏感是非常明显的,其美也是被人乐道的。

(第三节)节奏是可灵活而跳跃变化的

节奏是视觉感观的结果,人通过音乐的欣赏感知了节奏和韵律,转而随音节手舞足蹈迎合节奏,感受体会其中之乐趣,在视知觉活动中同样会将这种感受加以总结和运用,节奏也就是心情愉快时的一种状态了。在这种心境状况,心情开朗动态灵活,想象力发挥丰富而宽广。于是,节奏在这里是变奏和跳跃的状态,绝不会归于死板、刻薄。人在快乐时基本是一样的,感觉到节奏美感,连平时的走路,也自感觉有节奏,说话也一样节奏婉约,韵味悠扬。人在痛苦的时候,这痛苦的心境是不同的,各有各的痛苦,节奏不继,其韵不畅。节奏的运用是人们表达思想情感时的一种状态,是美的创造中气氛良好的境界时空,创造心理激扬而活跃,出现较的灵活性、偶然、意外、跳跃和变化,这种现象是节奏发展的必然结果,见怪不怪,意外不外,展现出较大的变数。有时成失误,有时却出了创新和成就。灵感产生了,创造的想法有了,精神愉悦达到了精神解放,精神解放使思想冲破贯式喷涌而出,观念的变化迎来创造的动机。

一、平静、刻板不产生节奏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是苏东坡的《琴诗》,很好地说明了节奏不可在平静中求的道理。一条水平线是平静,竖线是平静,有了一波三折的动感就不会平静。正方形是刻板的,倾斜起来就不刻板。圆无节奏,三扁两圆,就有节奏。对称图案是静的,不对称就有了均衡关系,就不安静。平静、刻板是节奏的克星,平静、刻板是人为的结果,节奏是自然的发展。节奏是造成条件让其生发,而不是刻意去追求。但在现实中,人们往往以平静和刻意去追求节奏感的创意和快感。

平静的画面,并不是所有人都不喜欢,这里平静的说辞是对平淡无奇而言,为技术而成画面,作者感情在画面中看不出来或见不到,这种画产生的原因是商业操作的结果,画只是加工出来的商品,有些是不允许画家投入个人的意见的。

刻板也是墨守成规的必然结果,刻意要求作者画出什么样的线条,画面达到什么效果,苛刻的规定是灵动的笔墨成届式操作,效果是做出来了,但格调沉闷,毫无生气,类似牵强,不能表意。使意在笔先成为套路、空话。

二、节奏是体验与感悟的心灵释放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如今,绘画写生在社会上已成惯例,其目的和要求已不需解释。只见大小画家都在写生,在写生中也能够画出一定数量的作品。这中间曾经体验的和感悟的东西却很少或者没有,没有在前人的认识基础上得出自己的发现和创造,会落于俗套。只见物,不见人,不关心人的智慧的再发生,从自然中就得不到自己的认识和收获,写生自然是发现自己的智慧,发展自己认识能力的手段,是通过观察,连接历史与现实,实现自己的判断力。实质上,不关痛痒是此类流于形式的写生过程的弊端,有时起到相反的作用,培养出按格式去生活的一代。千篇一律,按格式去生活中套一套是容易的,很容易形成风气的,在整体范围内会逐渐酿成时尚和习惯,成为某个范围区域的格式。到这步田地,灵感也没有了,感悟就更没有了。

体验的目的在于发现,需要一个人静静地去研究思考,是调查研究的结果。悟出道理,再发表出来,让别人去思索,可能采取的方法,行动路线得当,感觉和感悟到了什么,也可能没悟到,只得到一些表象。没得到感觉,思想是杂乱的,艺术视觉是模糊的。在目标得不到时,笔墨语言,用笔方法,画法是出不来的,画出的形象含糊其辞。如果体验的嗔觉触摸到了某种感觉信息,就会下工夫去探索,挖掘更深的意义。这时候,就会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勇气和气魄,下工夫去研究表达的笔墨语言、技巧、方法,或者促成某种发明和科学创造。形式的要求就是应运而生,这种最初的用笔来自于知识灵性和自然的统一,方式、方法是感悟的灵性释放——新技巧诞生了。画面为之一振,心情无比愉悦,笔下每每有节奏,部分有章法,程序有条理,整体的构图有思想,交汇成动人的笔墨旋律,画家为自己的发现而自豪,观众为新知而高兴。气韵生,而眼目新,启心智,见精神。

三、节奏是率意出天真

有些事情,刻意去求之,办法用尽而不可得,搞成越忙越乱的感觉局面,“懵”住了。

1978年上学时在《王朝文论文集》中看到这样一件事。齐白石初到美院教书,他的工笔花鸟很好,但学生并不见喜欢。陈师曾见此,教他放笔大写意画法。白石老人以五十岁的高龄,决心变法,一放而不可收拾。往往要学生用小勺向笔上补水,大写的芭蕉、白菜、荷叶,很多的大写意笔法,体现出无与伦比的美。白石老人集几十年潜心钻研汇聚的美术真谛和感受,在大写意中得到很好的释放。年龄大了,画面沉闷而不爽,就需要放开一点,率意出天真,往往得到惊人的创造。甩开臂膀,放手去写,山水,花鸟,无不惊人,绘画中的培养和创造方法,在设计与其他事业中同样奏效,不失为一种创造方法。

上面提到的成功范例,并不刻意去模仿,只说明体验和研究自然物象的重要。获得一种美感,聚集能量,探索有一个过程,收获是“悟得”,蓦然回首的灯火灿烂是早晚的事。率意出天真,主要有真情可写,装腔作势是要不得的。真情出,节奏自存笔墨间,韵味十足,光彩照人。

(第四节)气韵生动是节奏与韵律的有机结合

“气”的概念,在绘画词语中其意思也是不一样的,古之谓“气”为体,如壮气,豪气,个性特质,神气,状态气是画面结果,笔墨效果的存在状态。笔触纸便有形迹,笔墨表达的形是气的体现,形、质皆为气,线形的有机配合、呼应既是气也是节奏。肖似与物或抽象的线都是气之存在,是人对形态的一种要求,自然界物态的相互关系。气是存在的实体,节奏是由气体现的,构图是对物体线的安排。

“韵”为质,神韵、风韵、丰韵、体韵,是由体韵流露出的个性特质转借为对绘画和设计的风格独特的要求。如:格调韵雅、美观大方、简洁明快等,有时与人格修养、审美爱好有关,是个性情调,作品呈现的状态风貌所显露的美感格调。

气是存在,韵是存在的效果。然气韵生动确不是笔墨的直接传达,而是笔墨存在的笔痕和空白,间隙,飞白,线与线的空白和整体画面的呼应。计白当墨就是这个意思,黑与空白的关系比笔与线之间的关系更为重要,空白的经营才是韵体现的重要手段。气韵生动就不单讲线条的表达力或力度,而是线与空白的优美的配合因素,线的表达能力是可视的,看得见的笔迹与形体。如:一辆车的美观是它在公路上奔驰的印象,是车与路和空间的综合效果。空白的表现能力却需要体味、感觉、判断韵的存在,每幅画都不一样,虽然人们往往冠之某作品气韵倶佳,实质上他根本看不出韵之所在,是怎样的状态。

韵的表现,古人提出而论述不多。今人多以西方观念和语言谈论,感觉成为主要的论调。西洋人的思维方式方法充斥脑际,开口闭口与国际接轨,以追求西洋的审美代替现代化,就更谈不上韵的追求。今人画面,总觉得不如古画美,或者模仿。或者干脆就以西画的方法,构成、组合的方法去画中国画,将国画搅成一锅粥,构成的运用是对线描的轻视,是对气韵生动的抛弃。构成最终会将中国画变成空有形式的图画,连图案都不如。“笔墨等于零”的观点应该引起人们的思考,传统要发展为工业化的设计需要,形式方法就不能固定在已有的观念中,要在研究发展中赶上来,突破西方人的设计模式,气韵生动就是要求,展现出中国精神是风格的特征。

一、气韵生动是作者将内心感受传达于纸面的结果

艺术是视知觉对物质世界通过内心感受体验判断反映的结果。感觉是内心的真实体验和经验、知识、信息综合分析作出的判断,是画外之音,透过虚表之后的真实本质,和初步的印象有了天壤之别。然后,感觉的因素,就要从感觉去创造,寻找感觉的形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