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放大你的优点
15769000000041

第41章 不必事事都较真

春秋时,齐国有位智者叫隰斯弥。当时当权的大夫是田成子,颇有窃国之志。一次,田成子邀他谈话,两人一起登临高台观赏景色。只见东西北三面平野广阔,风光尽收眼底,唯南面却有一片隰斯弥家的树林葱葱郁郁,挡住了他们的视线。隰斯弥在谈话结束后回到家里,立即叫家仆带上斧锯去砍树林。可是刚砍了几棵,又叫仆人停手,赶快回家。家人望着他感到莫名其妙,问他为什么颠三倒四的?隰斯弥说:“国之野唯我家一片树林突兀而列,从田成子的表情看,他是不会高兴的,所以我回家来急急忙忙地想要砍掉。可是后来一转念,当时田成子并没有说过任何表示不满的话,相反倒十分笼络我。田成子是一个非常有心计的人。他正野心勃勃,要谋取齐国,很怕有比他高明的人看穿他的心思。在这种情况下,我如果把树砍了,就表明了我有知微察著的能力,那就会使他对我产生戒心。不砍树,表明不知道他的心思,就算有小罪而可避害;而砍了树,表明我能知人所不言,这个祸闯得可就太大啦1这是一种典型的自保之术,所谓“察见渊鱼者不祥”是也。尤其是作为有一定地位的领导者,对下属如果采取令人人自危的考察术,就必须审察有度。

唐太宗有一次为了审察手下的文宫中是否有贪官污吏,悄悄地叫心腹拿了国库绢去试贿。有一个管宫门的官吏不知,受了一匹,立即被太宗抓起说要处死。于是裴矩就对太宗说,这种考察方法不义,是陷人于法。明明是你叫人去送给他的,反过来又说人家受贿,这不是用计害人吗?这样下去,将来还有谁敢上朝做官呢?太宗听了,自感无言以对,于是召集文武,宣布自己的过错,以安抚人心。

所以古人说,洞察以为明者,常因明而生暗。这说的就是精于察人而产生的副作用,即“好卫在心太明,则物不契,贤愚心态明,则人不亲,士君子须是内精明而外浑厚,使好丑而得其平,贤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所谓“大智若愚”就可作如是观吧。

人一生不应对什么事都斤斤计较,该糊涂时糊涂,该聪明时聪明。大智若愚,从一个角度来说,也可理解为小事愚大事明。对于人来说是一种很高的修养。这并非自我欺骗,或自我麻醉,而是有意糊涂。该糊涂的时候,就不要顾及自己的面子、自己的学识、自己的地位、自己的权势,一定要糊涂;而该聪明、清醒的时候,则一定要聪明。由聪明而转糊涂,由糊涂而转聪明,则必左右逢源,不为烦恼所扰,不为人事所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