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成就杰出孩子的100堂情商课
15771000000036

第36章 要注意疏导孩子的消极情绪

如果孩子发一点小脾气,而父母不进行“情绪控制”,反而对孩子不一定有好处。只要孩子的脾气不是太过火,对别人不造成损害,父母就可以泰然处之。如果这样,孩子就会发现,发脾气并没有什么好玩的,脾气可能就会越来越小,最后也许就“没脾气”了。

培养孩子控制情绪的能力,应该尽量做到使孩子在合理范围内有充分表达情绪的权利,因为如果孩子能够充分地、合理地发泄自己的情绪,这正是孩子心理发育健康的标志。

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情绪表达的方式难免偏颇,有时会发一些对己和对人都不利的情绪。比如:孩子因为发脾气与别的孩子争吵打架,就可能伤着自己或对方;对着长辈或老师发脾气,就是不礼貌的行为;或者脾气上来的时候,碰头捶胸、摔砸物品等都是不合情合理的。

如果孩子发生这些情况,父母就不能视而不见、采取冷处理的方法了,而应该采取一致意见进行严厉制止,让孩子知道发泄情绪也应有一定的限度的:发泄情绪不应损害别人的利益和损害物品。对大一些的孩子父母要尽量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告诉情绪不好的时候要讲明道理,说出原因,不要动不动就胡搅蛮缠,大发脾气。

在日常生活当中,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很常见的。这些事情常常都会影响一个人的情绪,特别是遭受挫折等方面的事情。人们会因此沮丧,抑郁,孩子也不例外。比如孩子考试没有考好,没有评上好学生等,这时比较要强的孩子就会出现明显的挫折感,会显得很不高兴,怕同学和老师看不起,也怕受到父母的责怪。这时,孩子就可能表现出话少、紧张、沉默。

如果孩子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自我调节过来,那么父母不必为此担心。如果孩子经过一段时间孩子还是情绪不好,父母就应该进行有效的干预了。其基本原则是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帮助孩子找出失败的原因。找到原因之后,父母不要批评孩子,主要是鼓励孩子以后多加努力。父母如果能够以平常的心态去对待孩子的挫折,孩子就会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了。

父母可以这样对孩子说:“一次考试成绩差一些并不能说明太多问题,也不能代表你就是一个笨孩子,老师也不会看不起你。”必要时,父母可以把对孩子的期望值放得低一些,不要总是要孩子争第一名、第二名。因为第一名,第二名只有一两个,一个人不可能常常立于不败之地。经过这样的疏导和分析,孩子就可能就会变得心平气和了,也就没有或少有情绪了。

有时候,可能是因为在某一方面做得很出色而受到某种奖励,孩子可能出现很高兴的情况,这是正常的,父母完全应该让孩子尽情地高兴一阵,并及时对孩子取得的成绩给予表扬。但是,也要及时告诉孩子,不能因为这一点成绩就骄傲自满起来,做人需要谦虚,谦虚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也才能与人更好地相处。

当然,特别要引导孩子不要“得意忘形”。“得意忘形”也是一种不良情绪。

要使孩子养成良好的情绪表达习惯,父母首先应对自己的情绪表达方式进行反省,因为父母的榜样作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

如父母对孩子比较粗暴,动不动就训斥孩子,孩子对各种事情都没有任何解释可能和发言权,这样就会使孩子减少或缺乏学习用语言正确表达情感的机会,也就有可能最终形成粗暴待人等不良习惯。这样对孩子是不利的,不仅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消极影响,也不利于孩子以后的生活和事业。

心理学研究证明,孩子的情绪宜疏不宜堵。

情绪是体验,又是反应;是冲动,又是行为。它包括人在生理和心理许多水平上的整合,与其他心理过程有广泛的联系。孩子心理的紧张状态和平衡失调往往是与其情绪状态,特别是与消极的情绪状态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消极情绪表现过分强烈,或者持续时间过长,或者受到压抑,都会损害孩子人格的成长,引起身心机能的失调。

孩子的喜怒哀乐通常是很真实的,也很强烈。往往直接地支配着他的行为。一件在成人看来是芝麻绿豆大小的事,常常可以激发起孩子十分强烈的情绪波动,甚至引起情绪的”暴风骤雨”,且伴随脸谱、声调、手势和姿态的变化。与成人相同,孩子的情绪也有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之分。大约1岁左右,孩子的情绪开始逐渐变化。2岁时出现各种基本情绪,即愤怒、惧怕、焦虑、悲伤等消极情绪和愉快、喜悦、欢乐等积极情绪。积极的情绪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能起促进作用,有助于孩子潜在能力的发挥;消极的情绪则可使孩子的潜力受到抑制。

一个人情绪反应的强度和持久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对于触发情绪反应情境的理解、认识和评价。年龄越小的孩子,对情境的理解、认识和评价会越多地取决于其基本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一个两岁多的孩子,可以因为妈妈不给他一颗糖果而号啕大哭,也可以因为后来得到糖果而破涕为笑,这在成人眼里是不可思议的。

对孩子来说,产生情绪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当一个成人发脾气的时候,旁观者以好言相劝。然而,当一个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他受到的可能是申诉,甚至会挨打。这实际上是不公平的。孩子在生活中产生的消极情绪,应以适当的方式得以疏泄。

情绪一旦产生,宜疏导而不宜堵截。精神分析学派的奠基人弗洛伊德充分肯定了情绪宣泄对维护心态平衡的作用。他认为,讲出一切来,能减轻精神上的症状。当孩子在遭遇到挫折或者感受到不愉快时,让他能够不受压抑地通过语言的非语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可以减轻他心理上的压力。哭是孩子特别幼儿情绪宣泄的一条重要渠道。几乎每个孩子都采用过哭的方式

疏泄自己的情绪,在不少情况下,哭使孩子在紧张状态中变得轻松了一点。有人说过,最残忍的事莫过于不让孩子眼眶里的泪水往下淌。这句话并不哗众取宠,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只能强行压抑自己,其内心不良的情绪体验会变得更加强烈,积压的能量只能伤害其自身。

哭是孩子情绪宣泄的一条重要渠道,是孩子情绪的自然流露,但绝不是唯一的渠道,而且也不是最好的渠道。因为用这种方式疏泄情绪往往不会引起周围人同情和理解,相反,常使人感到烦躁不安,这样成人就会运用压抑的方式加以堵截。让孩子学习和掌握一些哭以外的合理疏泄自己消极情绪的方法和技能是很重要的。合理疏泄情绪的方法和技能应该是既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又是为社会行为规范所允许或倡导的。

倾诉,这是合理疏泄情绪的一种良好途径。要让孩子学习在遭遇到冲突或挫折时将事由或心中的感受告诉他人,以寻得同情、理解、安慰和支持。孩子对成人有很大的依赖性,成人对孩子表现出的同情和宽慰会缓解甚至消除孩子的心理紧张和情绪不安。即使在孩子的倾诉并不合乎情理的情况下,也要耐心地听下去。至少保持沉默,等待情绪的“风雨”过后,再与孩子细作理论。

转移也是合理疏泄情绪的良好途径。要让孩子学习遇到冲突或挫折时,不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引起冲突或挫折的情境之中,而应该尽快地摆脱这种情景,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去。例如,孩子为了玩具而与其他孩子发生了争执,可让他到室外去踢一会儿球,在剧烈的运动中将积累的情绪能量发散到其他地方。

有些孩子会自觉地借助一些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去应付压力,疏泄消极的情绪,偶尔地运用一些较少歪曲现实的心理防御机制,能够暂时缓解孩子的心理紧张和不安,但是,如果不适当地、过分地运用一些严重歪曲现实的心理防御机制,则会使孩子陷入更深的心理漩涡之中,造成孩子的社会适应不良,从而破坏孩子人格的健康成长。

一般来说,孩子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是比较差的,他们时不时地发些“小脾气”是常见的事情。有时候,这也不是什么异常现象,也不需要特别地加以“控制”,父母采取视而不见的冷处理方法,孩子的脾气可能很快就过去了。

例如,某幼儿园大班有一个男孩,平时经常暗中欺负其他孩子,大家都畏惧他,对他敢怒不敢言。一天教师让大家集体创作《百猴图》,那个专门欺负别人的男孩画了一个孙悟空,十分得意地把孙悟空剪贴在墙上。那些常被他欺负的孩子们不约而同地都画了手拿金箍棒、大刀或弓箭的孙悟空,个个怒目对视,杀气腾腾,他们又不约而同地把所画的孙悟空剪贴在那个小男孩剪贴的孙悟空周围。当大家看到那个孙悟空被一群手拿兵器的孙悟空团团围住,显得十分狼狈和孤立时,都高兴地跳了起来。

他们借助了孙悟空的手,“报复”了平时欺负自己的孩子。即使他们“报复”所选择的是替代对象,但是也会像“报复”原来的对象一样,达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

孩子们在平时所爱的欺负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总是要千方百计地发泄或表现出来,当他们将自己情绪的发泄对象“移置”到了一个合适的替代对象的时候,这种做法就会产生积极的结果。同样的心理防御机制,如果运用得不适当,或者过多地运用,往往会带来消极的结果。例如,一个受到父母严厉责骂的孩子,当着父母的面可能会“忍气吞声”,可是一离开父母,他就可能通过破坏玩具或者欺负同伴等方式发泄自己的情绪。由于他“移置”的发泄对象不适当,尽管他的做法使他得到了暂时的满足,但是,他的态度和行为也不能被社会所接受,有可能使他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因此,要十分注意孩子是如何应付各种心理压力,疏泄自己的消极情绪的。如果发现孩子经常运用压抑、投射作用、自我惩罚、幻想等方式去解脱情绪的困扰,就应该及时纠正,教导他们以积极的应付方式去替代那些被动的、消极的应付方式。这样做会对孩子人格的健康成长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