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成就杰出孩子的100堂情商课
15771000000057

第57章 批评孩子坚持对事不对人原则

孩子犯了错误,特别是有不良的行为习惯及不好的思想道德表现时,给予孩子适当的提醒和警戒作为补充,让孩子明辨是非是非常必要的。但父母应该就事论事,什么问题就谈什么问题,干净利索。切勿借题发挥,节外生枝,更不能针对孩子进行人身损毁。

美国心理学教授金纳认为家长要想妥善处理好家庭关系,首先要尊重孩子,孩子的自尊心是非常可贵的,也是非常脆弱的,它就像一张白纸,一旦被捅破了,孩子就会“破罐子破摔”。金纳首先强调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对事不对人”。这就是说,当孩子惹了麻烦时,父母应针对情景展开话题而不要评断孩子的人品和人格。

批评、惩罚与表扬一样都是教育的行为原则,所以教育者在操作批评、惩罚时,一定要做到对事不对人,即只能针对孩子的行为提出批评,绝对不能错位,也就是不能对人不对事,否则,孩子就会失去羞耻心、荣誉感和进取精神。但在现实中,很多家长在奖励孩子时,过多地关注于他所做的事;而在惩罚时,又过多地关注于犯错误的人。

对事不对人的原则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体现,是后现代叙事理念“将人与问题分离”的运用。那么,在批评孩子时,如何才能做到对事不对人呢?首先,从大的方面说,家长要想在批评中真正做到对事不对人,保持平静而和谐的心态是关键中的关键,如果发现自己面对孩子的心态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则应立即停止对孩子的批评,不然批评就很容易变成“体罚”或“心罚”,变成一种直接指向孩子的身体攻击或语言攻击行为,其对孩子脆弱心灵的伤害之深有时是无法预料的。接着,从操作细节上来说,父母不要一开始就指出孩子的错误,并要求其改正,这样做相当于扇了孩子一个耳光,然后叫其“滚”,会让孩子对父母产生强烈反感。要批评别人,就得想办法消除对方的防卫心理,让对方能够听进去。所以,在开始批评之前,首先应该表扬孩子,把孩子优秀的一面全部说出来,对他这个人进行肯定,当发现孩子被正面情绪围绕的时候,父母批评的时机就成熟了。批评的时候,只对事情进行评价,说事的时候也需要注意,千万别让自己带着负面情绪,不然就功亏一篑。应该心平气和地、面带微笑地陈述事情,让孩子知道自己所造成的危害,并且给孩子机会说出犯错误的原因,这时孩子才会客观、公正地看待自己。当孩子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之后,父母应该告知如何改正这个错误,以后如何防止发生。这样,孩子不但不会对父母产生负面情绪,还会把父母当成好朋友。

比如,孩子做错了一道题目,正确的批评是:“这道题你好像做错了,做作业要认真、仔细,知道吗?”而错误的批评是:“你这个笨蛋!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做错。”这种批评就是对人不对事,是错位的批评,把批评变成了指责,变成了人身攻击,使孩子产生负罪感,降低了孩子的自尊和自我评价能力。而更好的批评方式则为:“孩子,我发现你做作业的速度比原来快了,这很好,但是出现了一些错误,如果你下次做作业时不再出现错题,再认真、仔细一点就更好了。”哪怕孩子作业没有以前做得快,你也这么说。这样的批评就具有建设性,孩子下次做作业不但快而且会认真、仔细,并且这种批评孩子乐于接受。虽说良药苦口利于病,但我们为什么不能在苦药的外面包一层糖衣呢?虽说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我们为什么不能顺着孩子的耳朵以满足其内心深处的精神需求呢?只有做到了这一切,父母的教育才能更好地完成对孩子生命的开拓。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个教育学生的故事,一定会对父母有所帮助、启发和借鉴。

陶行知先生某天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砖头砸同学,将其制止后,责令其到办公室。陶先生则留下来,简单地了解了情况后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便掏出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准时。”接着又掏出一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该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陶先生又掏出一颗糖给他:“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这说明你有正义感。”这时那名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掏出第四颗糖:“你已经认错,再奖励你一颗。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结束了。”

陶行知先生对“打架事件”的处理,完全打破了很多人教育孩子的常规模式,不是采取训诫的方式,而是针对事件评议事件,不对孩子进行任何道德或品质上的指责,在肯定孩子优点的轻松气氛中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错,做出有违父母意愿的事情,父母在处理这些“问题孩子”时,应设身处地地替他们着想,就事论事,善于发现与表扬孩子的优点,而不要对孩子自身进行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