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成就杰出孩子的100堂情商课
15771000000007

第7章 让孩子控制自己的行为

中央电视台《法制在线》栏目曾经连续播出了《少年之殇》、《天堂来信》等有关少年儿童沉迷于电子游戏不能自拔,最终走向人生尽头的故事。

孩子能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孩子如果没有自我控制能力,就会盲目从事,很难做好与自己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事情。比如,一名中学生平时成绩很好,可自从迷上电子游戏,便一发不可收拾,整天耽误功课,学习成绩也是每况愈下,最后各门功课都不及格,以致被学校开除。

苏联捷尔任斯基曾经这样说过:“如果孩子由于生性好动、天真活泼而做了顽皮的事,他自己会后悔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意志力日益增强,当他善于控制自己的时候,他会自己支配自己的良心,不会让那些坏的伙伴和外界的生活条件等来支配自己。”

可见,年幼的孩子很少具有自制性,这就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教育孩子,做事不要太急躁,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民族英雄林则徐幼年的时候,办事粗心,性情暴躁,自控能力差,为了让儿子纠正这些毛病,一天,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就把林则徐叫到跟前,给他讲了“急性判官”的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

从前有一个判官,由于他非常孝敬父母,所以每遇到不孝敬父母的犯人,就判得特别严。一天,有两个人拉着一个年轻人,说这是个不孝子,不仅骂父母,还动手打父母。不得已才把他捆起来,可他还是骂个不停,只好把他的嘴堵上,请求判官严惩这个后生。

判官一听到此人是个不孝子,也不管青红皂白,就让人先打他五十大板。可怜这个年轻人,想辨别,但因嘴被堵着,只好挨了五十大板,屁股被打得血肉模糊。

过了一会儿,有个老婆婆颤巍巍地走进来,边哭边说:“请大人给我们做主,刚才,有两个小偷溜进我家后院,想偷我家的耕牛,被我儿子发现。我儿子要送他们见官,可是反被两个小偷捆走,不知弄到哪里去了,请大人帮忙,救回我家儿子,我可只有这一个孝顺儿子。”

判官一听,心想坏了,莫非我打错人了,刚才那两人可能是小偷?他连忙叫人去找捆人的那两个人,他俩已经开溜了。老婆婆看到被打昏的年轻人,正是自己的儿子,她惊叫一声,昏倒过去。

父亲林宾日说:“一个人遇事急躁,就很难控制住自己的行为,容易做错事,希望你通过这个故事,改正自己的毛病。”

聪明的林则徐明白父亲讲故事的目的,便说:“我一定好好改改我遇事急躁、控制不住自己的毛病。”

林则徐的父亲用故事里的事实讲了自控力差、性急容易出错的道理,帮助林则徐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林则徐听后深受启发,后来他做了钦差大臣,还用这个故事来警醒自己要控制自己的行为,不犯性急的毛病。

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父母要帮助孩子建立“可”、“否”的观念,让孩子明确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事先在脑海中有一个判断是非的标准,按照这个标准,孩子才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才能学会控制自己。

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教育家卢梭非常注重教育孩子。

一天,夫妇俩带着儿子上街,在一个商店里,儿子被玩具柜里的小积木、小车等玩具吸引住了。

“爸爸,给我买辆小马车吧!”儿子拉着卢梭的手说。

“买玩具可以,但必须答应爸爸的条件。”卢梭说。

“爸爸,我答应你的条件。”儿子眨了眨眼睛,高兴地说道。

“买玩具是用来开发智力的,如果你不爱惜玩具,故意将玩具摔坏或弄丢,我就不会再给你买玩具了。”卢梭严肃地说道。

“爸爸,你放心吧,我绝不会那样做的。”儿子高兴地说。

“真的能够办到吗?”卢梭认真地说。

“有妈妈作证。”儿子回答说。

“好!”卢梭伸出手指和儿子拉了勾,并给儿子买了小积木、小马车等许多玩具。

回家后,儿子天天玩着这些小积木、小马车模型。没过多久,儿子便对这些玩具失去了兴趣,并把这些玩具都砸烂了。

当卢梭看到那些被儿子砸烂的玩具后,没有当场批评儿子,他想利用其他的办法来帮助孩子改正不良行为。

没过多久,儿子又吵着要妈妈为他买玩具。妈妈没有同意,儿子便坐在地上大声哭叫,于是,夫人跟卢梭商量是否再给儿子买些玩具。

“买几件玩具是件小事,可是纵容儿子有意损坏东西,养成不爱惜东西的习惯可是件大事。”卢梭对夫人解释说。

卢梭夫人点了点头,认为卢梭说得有理。于是夫妇俩都不再理会儿子的要求。儿子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从此不再随意损坏东西了。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妨通过制定家庭规则来指导家庭成员共同遵守。例如,进别人房间要先敲门;晚上不能太晚回家;未经家长同意不能在外过夜;下棋、玩游戏要按规则决定胜负;说错话或做错事时要道歉;看电视时不要影响他人。即使家长违规也要自觉受罚,让孩子懂得规则的严肃性。当然父母在制定规则时,要讲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比如,未经家长同意,在外面留宿,会让家长担心,这样孩子也能体会家长的辛苦,并能很好地接受。

如果孩子不情愿遵守规则,父母可以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孩子协商。在签订协议时,把家长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转化为孩子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动,这有利于孩子自我约束意识的形成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使孩子更好地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社会。

孩子的心灵本来是一张白纸,他们的思想、行为与父母的教养方式、行为准则密切相关。因为孩子没有生产能力,需要父母给予满足。今天的孩子不仅从父母那里,也从电视上、网络上、周围的人群中看到这个丰富的世界,他们的视野变得开阔了,他们的欲望也因此增强。而家长也不忍心拒绝孩子的要求,总是想方设法地给予满足。如当孩子看到小伙伴有“电动火车”时就吵着要,妈妈第二天就买来了。当孩子听说别的同学去北京游玩了,也哭着要去,爸爸只好请假带孩子去北京。

可孩子们花样翻新的想法无休无止,家长要想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简直是不可能的。况且,对孩子的需要都给予满足也是不可取的。过于迁就孩子,等于促使孩子养成随心所欲、为我独尊的坏习惯,势必导致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受挫。

总之,父母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要注重把孩子外在的约束力转化为他们内心的自我控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