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成就杰出孩子的100堂情商课
15771000000095

第95章 别以孩子的一次成败论英雄

有一位女士由于对孩子管教比较严格,特别是对孩子的学习成绩特别在乎,搞得孩子特别紧张,加上她的亲戚对孩子很好。因此这个孩子一旦受到批评什么的,就跑到亲戚那里去躲避,甚至连家都不回。这位母亲说起这件事情的时候直摇头,觉得没有办法。

我们认为,其原因就在于她太过分的以成绩论孩子的成败了,结果是孩子在这种压力之下反而在家里觉得没有亲切感,甚至觉得父母都不爱自己。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爱是神圣的,而且这种爱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这种力量是父母最宝贵的资源,可以用它来将自己的孩子引导到正确的人生道路上来。她的孩子“不挨边”,实际上就是让她的亲戚由于用关爱甚至物质的贿赂把孩子的“心”夺走了,从而使她失去了爱的缰绳,失去了对孩子管教的机会。

我们给她的建议是这样的:

①与亲戚坦率的交谈一次,让他们理解她作为孩子母亲“专有”这种对孩子的影响的重要性。

②“反其道而行之”,暂时对孩子放低一点要求,更多地、平等地和孩子交流,得到他的理解,得到他的信任,得到他的亲近自己的机会,再一步步地引导孩子。

我们的理由是这样的:

我们认为,不见得要给孩子很高的期望、很大的压力他才会出人头地。因为,孩子的期望压力不仅是来自父母,他的老师、同学、朋友都会给他压力。既然学校已经有很大的压力了,父母就不要再给孩子太多的期望压力,在家里让他放松身心,缓和紧张的情绪反而更好。

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对孩子的学习成绩通常十分重视。即使平时没有时间关心孩子的学习,辅导他们的功课;但每逢考试,不分大考小考,父母总要问一问成绩,看一看分数。孩子得了高分,孩子得意,父母也高兴,又是赞许,又是奖励。父母这样做,肯定孩子学习上的成绩,与孩子分享成功的欢乐,鼓励孩子继续进步是正确的,也是应该的。因为人都需要别人的关怀,需要鼓励,何况孩子?!

但是,有的父母一看到孩子的成绩不好,或是考试不及格,脸马上就沉了下来:“怎么考得这么差?!真丢人!”或者:“不及格,你的书怎么读的?真是蠢死了!”孩子没有考好,或者不及格本来就有些着急和不好意思,甚至难受。羞耻之心人皆有之。因而,这时孩子最需要的是亲人的关怀,尤其是父母的关怀。如果这时父母能更加关心他一些,帮助他找出失败的原因,鼓励他从中吸取教训,努力学习。孩子也可能会奋发努力,赶上进度。反之,如果像前面所讲的那样一味指责,孩子只会更加悲观、失望,甚至内心很可能反抗:“丢人就丢人,我笨,我学不好!”进而走上撒谎、涂改成绩的道路。这样的事,不是没有,而是经常发生。

还有一种情况也是值得注意的,就是有些孩子别的成绩都好,偏偏主科成绩不好。我们就见过这样的孩子,于是她母亲说:“虽然你的体育和劳作成绩好,得了满分,但是算术不及格,这有什么用呢?!”

主科比较难学,孩子算术不及格确实不能忽视。应该督促孩子努力学好,但对孩子在体育和劳作课上取得的优良成绩也应该肯定和赞许。而且体育和劳作要得满分,孩子也是花费了劳动和汗水的代价的。同时,孩子的体育和劳作好,使孩子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和热爱工作的习惯,对孩子今后的成长也是十分重要和有益的。父母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当孩子畏惧困难或由于某种原因而没有学好算术,甚或语文等主科,这当然是严重的不足。中小学教育是打基础的阶段,要求全面发展,平衡发展。因此,父母应及时指出,帮助孩子认识其重要性。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教导孩子的方法有两种,肯定成绩,发扬优点,鼓励再进;认识和矫正缺点。这两种方法各有各的效用,相互补充。前者肯定成绩比较容易做到;而后者要矫正孩子的缺点就不容易了。它既要求耐心,也要求爱心。这两种方法实际上是对子女教导的两个方面,不可偏废。

如果父母过于注意孩子的缺点(这里要说明一下,孩子是不可能没有缺点的,没有缺点的孩子是没有的,区别只是孩子缺点的大小),就会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就会对孩子责备过多,以致夸大缺点,对孩子身心产生不良影响。因之,父母必须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优点,并且诱导孩子发挥自己的长处,来克服自己的短处。不论是体育课或劳作课,只要是孩子感到得意的学科或是孩子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就应当予以肯定、称赞,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感到头痛的科目,他们就会有信心去努力学习了。

反之,如果父母亲忽略孩子感到得意的科目,而一味强迫他们去念成绩较差的课程,会使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因为有的孩子在主科学不好时,他们自己就感到有压力。他们很容易产生自卑感。而父母又拼命地逼他们学好,他们会越发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怀疑,加深自卑感,最后甚至进而对所有功课都产生厌恶感:“不行,不行!我反正什么也不行!”

相反的,如果在孩子算术或语文考试不及格,感到沮丧和悲观时。父母能热情地鼓励他:“不要泄气,我相信只要你努力,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做好作业,就一定能学好,一定能考出好成绩。”孩子就可能会心情开朗,一心去克服算术或语文学习中的困难,走出低谷。”

与此截然不同的是另一些父母,他们面对形势的变化,茫然失措。孩子沮丧、悔恨、悲观;父母埋怨孩子过去不读书。眼看同学在前面跑的远了,那些孩子的自卑感越来越重。后来也会几次参加考试,但次次落榜。

子女教育的一个误区是,父母除了怕孩子犯错误,更不允许和容忍孩子犯错误。这样,孩子从小就处在一个对错误的拒绝和恐惧中,一旦他们犯了错误,首先要面对的不是错误本身,而是不能容忍错误的父母,于是很难把自己的错误接受下来。允许孩子犯错误,孩子才勇于改正错误,这是错误的经历已不是他的包袱,而成为他成长的财富。

这些事例有力说明,在孩子对学习认识不足、不好好读书、考试不及格,或者受到挫折与失败时,父母应该按捺住自己心中的怨气和不满,而努力发现孩子的优点,肯定他过去的努力或成绩,鼓励他,帮助他克服弱点,战胜困难。不要泼冷水,专门数落孩子的缺点或过失,而应该帮助孩子从沮丧、悲观中走出来。

当然,对孩子也不能片面的赞许和过分的表扬。或者只因为孩子喜欢听表扬就一味迁就而表扬,包括孩子的缺点,容忍孩子的坏毛病。那样也会把孩子惯坏,使孩子听不得批评,经不起失败。

要允许孩子失败。

孩子心理问题专家陶来恒教授认为,孩子需要从小塑造健全的人格,其中失败和挫折的磨炼都是必须经历的。

以孩子考试失败为例,下面是一段对话:

“妈妈,我这次又没考好。”

“你还好意思跟我说,这样下去怎么得了!好了,这次去肯德基就免了。”

孩子考试不好,由于害怕父母责骂甚至体罚,对考试失败中带来的学习上的问题就不可能认真对待。心思都放在如何过父母这一关上去了。如果父母能认识到考不好是孩子的权利,就可能有如下的对话:

“妈妈,我这次又没有考好。”

“是吗?那你一定很不舒服。”

“是的。”

“不着急,你一定会考好的。我们来看看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这时,孩子害怕父母的心情被打消,“没考好”成为他和父母都可以接受的事实,从而能以正常心理面对错误,进而改正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