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西方文论史纲
15773100000042

第42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1)

引语

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是指20世纪20年代以后(以卢卡契1923年的《历史和阶级意识》为标志)流行于德、意、法、英、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对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或称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马克思主义思潮。在文学理论方面,能够更集中体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美学观点的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文论。

(第一节)卢卡契的文艺理论

卢卡契(1885-1971)是匈牙利着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1909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前往柏林大学深造。他被韦勒克看作可与克罗齐、瓦莱里和英伽登三人合称为“20世纪四大批评家”,其代表作有《社会存在本体论》等。

一、艺术本质:审美反映

卢卡契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认为任何反映都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结合,不可能是镜子式的机械反映,而文学艺术作为人们的意识形态和审美反映,是人们对现实的能动的反映,是反映现实与超越现实的辨证统一,它必然渗透着艺术家主观成分,是一种拟人化的反映,也即审美反映是以人为中心的。艺术作品以人的世界为对象,是人类自我意识的最高表现方式,艺术在本质上是为了满足人类自我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

艺术之拟人化的审美反映过程是以塑造典型来反映现实,而“典型”是“具体的一般”,是普遍性和个别性的有机统一,是“将人物和环境两者中间的一般和特殊加以有机的结合的一种特别的综合”323。

二、艺术发生:劳动与巫术统一

文艺起源于劳动。他认为“只有劳动是人类形成的手段,在这里才使问题根本地转向现实”324。人类劳动与文学艺术的关系密切,其因有三:一是因为审美活动的主体条件是在劳动过程中历史地生成的,而且艺术的形成史只能在人类社会生产劳动的发展史、“五官世界史”的范围内加以研究;二是因为艺术创造的抽象形式是与劳动密切相联的;三是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使人类有了闲暇,从而也就有了进行艺术创造活动的可能,而劳动成功的愉悦也促进与文艺相关的自我意识的提高。

文艺的生成还借助巫术作中介:一方面,巫术活动中包含着模仿性的尚未分化的、以后会形成独立的艺术态度的萌芽;另一方面,巫术与文艺的分化是经过充满矛盾的缓慢的客观过程才实现的。同时,巫术活动的两个特性很重要:巫术因对现实生活进行模仿而具有后者的现象形式;巫术能激发思想感情。

三、艺术功能——激发情感又认识世界

卢卡契以人为出发点来认识艺术所具有的社会作用——激发情感并认识世界。首先,艺术的本质使得艺术具有情感激发作用。因为在感受者享受艺术所给自己提供的独特而理想的世界时,“作品在他身上所引起的激动主要是改变和加深了他个人在生活中的体验”325。艺术作品本身在“思维的强度上”表现出了这种情感,并相应地传递到感受者那里,并使艺术的感受者体验到人的整体性,并将从艺术静观中获得的新经验用于生活,努力使自己成为整体的人。

艺术的认识作用与主观性相联系,它所提供的有关社会和人生方面的知识要比科学多,同时又由于艺术的虚构性可以揭示迄今为止科学认识所不可能接触的事实。人类借助于艺术认识自我又认识外部世界,使欣赏艺术的人们获得独特的快感和直接的共鸣,洞察生活联系,扩大生活眼界,深化对世界和对人自身的认识。

四、物化或异化理论

按照卢卡契在《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一文中对“物化”的定义,异化就是资本主义的资本逻辑、商品关系替代了人与人之间原有的“属人”关系,资本主义的一切非人特征已经成为了处于这种社会中的所有人的主观态度。卢卡契也说:“只有当人的本性由于社会存在受到压抑、扭曲和残害的时候,我们才能谈到一种异化的客观社会关系,并且作为其必然的结果,谈到内在异化的所有主观表现。”326因此可以说,异化是历史的必然结果。

目的性的劳动是“本质劳动”也是一种“拟人化的劳动”,是对人的本质规定,这一劳动过程在最初阶段首先是使个体形成日常生活的意识和自我意识。但资本主义劳动以一种“非拟人化”的性质和超越个人的社会生产力为前提,即劳动的创造结果不在自己的直接掌握之中,从而产生对总过程的不信任和不合理的思考困境,也进而失去了对世界本质加以把握的可能性。此时,意义世界、艺术的一面,与具体劳动和物质生产世界分离了,这种分离使得本质劳动成为异化劳动,这种异化劳动到了极点,就造成了人的商品化,也就是“物化”或“异化”。

总而言之,卢卡契的现实主义文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论,他把文艺能动反映论、文艺劳动与巫术起源论、文艺社会功能论和人的异化论进行了强化性表达,从而明晰给世人,这些思想中包含着对多个学科都有启发意义的理论观点。

(第二节)法兰克福学派

一、关于法兰克福学派及其美学

来自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法兰克福学派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60年代达到鼎盛。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代理论家的递变。第一代:霍克海默、阿多尔诺、本雅明、马尔库塞、弗洛姆。第二代;哈贝马斯、施密特、内格特。第三代(20世纪70年代以来):韦尔默尔、奥菲。

该派的理论观点可以概括地称为“批判的社会理论”。他们自称继承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进行尖锐批判的理论,并具体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黑格尔的辩证法、存在主义的某些观点来整合马克思主义。他们强调:现代科学使人异化,造成了“单面社会”和“单面人”,文化(艺术)被商品化为“文化工业”,千篇一律的文化产品麻痹和控制着群众,使人们对社会现实丧失了批判的要求和能力,因而人也就丧失了人性。他们就是要寻求恢复人性、改造社会、解放人类的道路。最后找到艺术和审美领域。

该派共同的美学观点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劳动和享乐、需要和美、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尖锐矛盾和异化,资本主义文化只会导致一种虚幻的美感和幸福感,并使人的审美能力变得千篇一律。强调艺术的社会职能,认为现存社会否定了人性,艺术就应当彻底否定和批判现存社会,参与拯救和恢复人性的活动,要求艺术成为反抗社会和解放人类的工具。法兰克福学派最有代表的人物是本雅明、马尔库塞和阿多尔诺。

二、本雅明的艺术生产论

本雅明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美学理论家,他对阿多尔诺产生了深刻影响,其美学观点可以概括为艺术生产论:艺术是一种社会生产的形式。本雅明在《作为生产者的作家》中认为:艺术创作过程与物质生产过程一样,艺术家就是生产者,艺术品就是商品,而艺术创作全面构成了艺术生产力;一定的艺术发展水平由一定的创作技巧来代表,而艺术生产者与艺术品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则组成了艺术生产关系,当人类艺术活动中的艺术生产力与艺术生产关系发生矛盾时,就会产生艺术上的革命。本雅明的艺术生产论不仅借用了马克思“艺术生产”的概念,而且把艺术技巧作为艺术生产力,从而对艺术技巧的作用有了新的阐发。一方面,它冲击了正统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艺术-意识形态”单向认识论的观念和体系,这就形成了法国阿尔杜塞的反意识形态论,马歇雷的艺术生产论。另-方面,它也给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美学家伊格尔顿的综合意识形态论和艺术生产论提供了契机。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分析了艺术形式随着社会生产的变化发展而带来的艺术革命——以叙述性为主的古典艺术在机械复制的时代走向了终结,产生了一种新的艺术样式:电影,现代艺术也形成了自己的特征:失去了韵味(aura),而主要是震惊(shock)。复制的艺术品和电影艺术都反过来对传统艺术产生了影响,传统印刷艺术形式走向了转折。

对艺术品的机械复制在任何情况下都会使艺术品的此时此地性丧失,因而它使艺术韵味大大削损:复制物取代了原物之独一无二的存在;艺术复制品为接受者赋予了自身现实的活力并改变了大众与艺术的关系。同时,最保守的关系(例如重视静态画面的毕加索)变成了最进步的关系(例如重视动态画面的卓别林)。机械复制时代对艺术的具体影响主要有三:艺术品真实韵味失去;艺术品与大众的社会联系加强;传统艺术大崩溃。同时,电影剥夺了人的思考机会:“我不能按自己的思路去思考,代替我的思想的是一些运动的形象。”327观众的思维确实被那些不断而又突然变化的形象所打断。这就形成了电影的震惊效果。像一切震惊一样,必须用心灵的高度集中来承受。这就是说,新的现代艺术(主要是电影)的审美感受方式,由对独一无二的真实存在的艺术对象的韵味的静观,转化为对不断变化的形象的震惊。

三、阿多尔诺的否定艺术论

阿多尔诺1953年起任法兰克福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主要着作有《文学笔记》与《美学理论》等。以“否定的辩证法”作为理论基础的阿多尔诺,使其美学有较强烈的社会批判的社会学色彩。他认为现存的社会是对人性的否定,人们应当全力拯救人性,艺术也应当参与这种拯救,因为艺术的本质就是对现实世界的否定的认识。其观点可以概要为:

文化工业论。1、文化工业制造千篇一律。阿多尔诺与霍克海默尔合着的《启蒙辩证法》(1947)提出了“文化工业论”。认为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大众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成了操纵大众意识,扼杀个性和自由的工具,从而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集权主义的一种表现,其结果便是“文化工业的完全统一,会形成政治上内聚的统一性”。3282、文化工业及其产品抑制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文化产品本身,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声电影,抑制观众的主观创造能力……各个细节不需要一一表现出来,从而抑制了观众的想象力。”3293、文化工业具有很强的欺骗性。“今天受欺骗的群众比获得丰硕成果的人更加醉心于神话般的成就。……他们坚定不移地相信统治者用来奴役他们的意识形态”330。文化工业通过不断地向消费者许愿来欺骗消费者,消费者怀捧无法兑现的许诺内容,无异于画饼充饥。4、文化工业使艺术商品化。与广告融为一体的艺术以变为消费品而自豪。艺术成了垄断资本主义权力的广告,展示着它的权威。

否定性艺术论、艺术双重性、艺术反社会论。正是为了反对垄断资本主义文化工业所带来的不人道状态,阿多尔诺在《美学理论》中进一步要求艺术自负起拯救人类和社会的重任:“艺术是按照它不是什么而规定自身的。”331“毫无疑问,艺术品只有在它们否定其根源的同时才能成为艺术作品”332。而艺术的否定性本质决定了艺术的双重性——是自为的又不是自为的。他说:“艺术品既与存在物相区别,便必然相对地建立在它作为艺术品所不是的东西和使它恰恰成为艺术品的东西之上。”333进而再到艺术的反社会性,即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否定。阿多尔诺说:“艺术之所以成为社会的,……是由于它采取了与社会对立的立场。……艺术只有作为自为之物在自身中保持其纯洁性,而不顺应现存的社会规范并成为‘社会有用的’,才可能通过它单纯的存在对社会进行批判,艺术的反社会性恰恰在于对确定社会的确定批判……否则,它即使不自我物化,也会变成商品”334。阿多尔诺把艺术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反对和对人类解放的力量,放在了艺术本身所具有的否定性本质和双重性格的内在辨证因素之上来分析。

艺术社会学。阿多尔诺的艺术社会学是从艺术的内在形式因素的分析来说明艺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所有方面。他认为,艺术社会学的理想是对客观作品进行分析,是对其运行机制的结构、特点的分析与值得注意的主观判断分析方面的协调。它不限于艺术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它所要认识的是社会在艺术作品中如何得以体现的问题。

四、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文论

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建立了比较系统的社会批判理论。其主要着作有《单面人》与《审美之维——马克思主义美学批判》等。

(一)解放“单面人”和建立“新感性”的艺术论

由于马尔库塞以马克思的异化观点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为理论依据,其理论又被称为弗洛伊德主义(精神分析)的马克思主义。

1、社会是“单面社会”,人是“单面的人”。该“单面”是指失去了“否定性”而仅剩“肯定性”。他指出:“发达工业社会……所携带的训诫就不再是宣传而是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而且,作为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它抗拒质变。一种单面思想与单面行为模式就这样诞生了”335。单面思想把概念、目标与当前制度所急需的东西协调起来,把它们封闭于资本主义制度中,排斥那些与该制度不协调的思想、观念及目标。各类人“不再是另一种生活方式的形象,而是相同生活的典型或样板,对既定秩序起着巩固而不是否定的作用”336。为了拯救这个社会,解放出“单面人”,使其恢复否定性的一面,就需要艺术,而且艺术本质上是要有否定性的。

2、人的“爱欲”本性受压抑。马尔库塞接受了弗洛伊德的主要观点,认为:“人的历史就是人被压抑的历史。文化不仅压抑了人的社会生存,还压制了人的生物生存;不仅压制了人的一般方面,还压制了人的本能结构。但这样的压制恰恰是进步的前提337。马尔库塞提出两种压抑:在文明史上,基本压抑和额外压抑总是不可分割地错综复杂地交叉在一起的。额外压抑,这是为社会统治所必不可少的约束,它与基本压抑的区别在于,它是为了人类在外界中永久生存下去而对本能所作的必要“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