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在宗教教育制度的改革上要有新思路。传统的宗教教育制度有很多弊端,一些宗教已开始改革,党和政府应积极引导,用改革的思路解决这些弊端。比如:在生源制度上,要通过制定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限制18岁以下少年儿童入寺念经,对拟入寺念经者,采取推荐和考核的办法录取,不能随意招生;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除了宗教课以外,还应当有政策、法律课以及科学技术的普及、专业技能的培训;在考试制度的改革上,应当结合各宗教实际,制定严格的毕业考试制度,并把政策、法律列入考试内容,同时对其学历的承认上应当有比照标准,如相当大学、相当髙中等;要制定相关条例,规范宗教学位、学衔的授予。通过改革,实现传统宗教教育制度向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宗教教育制度的战略转变,使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相合拍。
4.在宗教教职人员队伍的管理上要有新思路。由于教职人员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管理的难度很大。教职人员的活动一般有三个特点:一是在寺观教堂即行教区的群众中活动;二是在做了政治安排的组织如人大、政协和宗教团体中活动;三是一些教职人员无固定活动场所,四处流动,没有规律。这个特点决定了宗教教职人员队伍成为各方面都不好管、管不好的一支队伍。适应人员自由流动的大趋势和户籍改革的政策走向,应当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既允许宗教教职人员在一定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又要加强与他们的经常联系,及时掌握他们的动向;既要通过经常性的联系加强管理,又要保障其合法权益,为他们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服务。
(五)以积极的姿态从容应对国际挑战。国际因素对我国宗教的影响,是中国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的必然产物,是我国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国际因素的影响既然是幵放条件下产生的,也必然要在开放的条件下去解决,任何采取封闭状态下的解决方式都是不切实际的。
1.践行国际公约。2001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等国际人权公约也将于今后陆续批准。在这些国际人权公约中,都明确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毫无疑问,我国政府将遵守国际法义务,履行所承诺的国际法责任,保证人权公约在我国的有效实施。事实上,“中国宪法对于人权和基本自由的保障内容是普遍的、平等的、充分的和真实的,比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宪法规定并不逊色,其中的很多权利和自由通过立法、行政和司法的具体保障得到较好实现”因此,践行国际人权公约与践行我国宪法和法律并不矛盾。在宗教工作中认真践行国际人权公约,一方面可以促进我国的宗教工作,另一方面对国际敌对势力利用人权在宗教问题对我进行施压也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回击。
2.从战略防御转变到战略出击。目前,我们在对待宗教领域渗透的问题上,总的来说战略上还处在防御阶段,战术上主要采取封堵的办法,工作比较被动。应当看到,对境外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积极防御是必要的,但一味封堵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终是堵了这头封不住那头,防住了有形的渗透却防不住无形的影响(如思想渗透),防而不攻等于事倍功半。因此,在开放的形势下,对境外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要从战略防御向战略反攻转变,既要积极防御,又要主动出击。一是在外交斗争和国际人权领域的斗争中,要主动利用各种场合和各种机会,积极宣传我国的宗教政策和宗教工作,消除国际社会的误解,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为抵御渗透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二是要主动走出去。政府要大量组织宗教界人士特别是爱国爱教的领袖人物出访,参与各种国际宗教领域的对话和活动。三是扩大宗教界的民间交往,可采取政府组织、民间人士个人身份参加等方式,扩大交流交往,增进互信和共识。还可以设想,我国爱国宗教团体在世界各主要国家设立办事处等组织,宣传我国的宗教主张,广交朋友,为我所用。四是要积极请进来。百闻不如一见。要经常邀请一些政府组织、宗教组织和人权组织到我国实地考察宗教状况。事实证明,我国的宗教政策和宗教工作是经得起任何检验的,这种考察的效果可能会比任何的宣传发挥更大的作用。
3.强基固本。做好国内宗教工作是应对国际宗教领域挑战的基础。仅从有效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来看,从根本上讲就是要立足于做好国内工作,如果国内工作做好了,任何渗透都会不攻自破,国内工作做不好,就为渗透提供了土壤和借口。比如:近年来境外宗教渗透的主要形式之一就是提供经费,资助兴建宗教活动场所,如果我国信教群众的生活富裕了,政府在可能的条件下再加以资助,就根本用不着境外经费。强基固本,做好国内宗教工作,就是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推进我国的现代化进程,顺利实现社会转型;就是要高度重视宗教工作,扎实推进宗教工作;就是要不折不扣、扎扎实实地贯彻宗教工作“四句话”的精神,努力开创宗教工作的新局面。
4.严格遵循中央对宗教渗透的科学界定。全国宗教工作会议指出,利用宗教进行渗透,是指境外团体、组织和个人利用宗教从事各种违反我国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活动和宣传,与我争夺信教群众,争夺思想阵地,企图“西化”、“分化”中国。利用宗教进行渗透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打着宗教旗号企图颠覆我国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我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一种是企图控制我国的宗教团体和干涉我国宗教事务,在我国境内建立宗教组织和活动据点、发展教徒。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部门由于种种原因,对渗透问题过于敏感,把宗教间正常的交流交往,或者只要是有国外和港澳台背景,都一概看成宗教渗透,加以限制或监控。我们认为,在对待宗教渗透问题上,我们既要保持高度警觉,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和懈怠,又不能惊慌失措、草木皆兵、自乱阵脚。放松警惕等于引狼入室,过于敏感又不利于有效抵御渗透,还有可能损害我国的国际形象。具体工作要严格按照中央对宗教渗透问题的科学界定去部署、去开展,任何与中央的界定偏离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对的,应当加以克服和纠正。
说明:
本文作于2003年10月间,作文的目的仍然是受命参加全国统战理论研究优秀成果评奖。对这篇文章,本人倾注了一定心血,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其中一些观点受到学术界肯定。
本文获2003年度全国统战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关于爱国宗教教职人员队伍建设的几个问题
宗教教职人员是指以从事宗教活动为职业的人员,其基本特征是以从事宗教活动为谋生的手段。这支队伍是我国社会中一支较为特殊的阶层或者群体,是宗教界爱国力量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爱国宗教力量的建设中应当给予特别的关注。本文不揣浅陋,就爱国宗教教职人员队伍建设的有关问题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关于宗教教职人员的定位问题
长期以来,宗教教职人员被看成是统战对象,事实也的确如此,他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一支重要力量。问题在于,在一般人看来,统战对象就是团结、争取、教育甚至改造的对象,而这样的对象又是落后的,甚至是异己的,因此也就谈不上是积极力量或依靠力量,也就不是劳动者或建设者。对宗教教职人员这支队伍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究竟是一支什么样的力量,究竟是一支什么性质的队伍,社会各界看法不一,有的认为是重要力量,有的认为是积极力量,有的认为是依靠力量,有的认为是消极力量,有人认为是劳动者,有人认为是建设者,事实上,很多人对此都讳莫如深,有意回避。但这个问题涉及党与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涉及对我国社会各阶层的科学分类和评价,涉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力量等一系列重大政治原则问题,不能回避,也不应当回避。我们认为,宗教教职人员队伍中的绝大多数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他们既是统战对象,又是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是改革、发展和稳定的依靠力量。得出这样的结论不是毫无根据,可以主要从三个层面去认识。
(―)马克思主义评价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标准层面。马克思主义认为,评价一个社会阶级或者集团在历史上的作用,关键要看他所维护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基础是否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而不在于这个阶级或者集团是统治阶级还是被统治阶级。我们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我国阶级状况已经发生根本变化,一致性增强而多样性发展的新形势下,对某个阶层或群体的分析,不能只看他们是不是直接参加生产劳动,也不应当只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去评价,而主要应当从政治立场、政治态度、对社会的贡献等方面去认识。从这个认识出发去分析宗教教职人员队伍,我们认为可以得出上述结论。
(二)历史层面。我国的宗教界人士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过重大贡献。自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以来,宗教界人士积极参加,至少作出过四点重要贡献:一是通过投身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新中国的建立作出过重要贡献;二是通过参与民主建政等一系列活动,为新兴的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三是通过反对民族分裂和开展反帝爱国运动,为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扞卫国家主权作出过重要贡献;四是通过响应和倡导宗教制度的民主改革,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做出过重要贡献。无视这些重要贡献,不敢承认或低估宗教教职人员队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所作出的重要贡献,不敢或不愿拿出理论创新的勇气,仍然拘泥于过去的老框框,不仅不利于做好宗教工作,也不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现实层面。与老一辈的宗教界人士相比,目前我国的宗教教职人员队伍至少发生了四个巨大变化。一是政治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通过几十年长期不懈的思想政治工作,绝大部分宗教界人士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在一些政治原则问题上、大是大非问题上能够与党和政府保持一致,能够做到爱国与爱教相结合,大事上能够靠得住。二是阶级属性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宗教界人士已经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而且是传播宗教文化、教授宗教知识的特殊劳动者,是一支通过智力活动或者是脑力劳动获取财富的劳动者。三是年龄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现在的宗教职业者,绝大部分是出生于建国前后、成长于改革开放时期的中青年,尽管在其成长的过程中过多地接受了宗教教育,但他们却是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沐浴在改革春风里的一代新人,其政治立场、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更多地受到时代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四是他们所拥有的特权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的宗教界人士拥有很多封建特权,在宗教制度的民主改革以后,他们的封建特权被大大削弱。现在,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民主办教、依法行教蔚然成风,其宗教特权已经被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在宗教事务中由个人主宰的历史已经或行将结束。看不到我国宗教教职人员队伍发生的这些历史性变化,就不可能得出相对正确的结论。
历史巳经翻开了新的一页。那种用老观念、老眼光看待宗教教职人员队伍的做法已经显得不合时宜,必须用全新的观念、发展的眼光、多维的视角重新审视这支队伍。我们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但对这个敏感问题进行一些理论探索是有益的,我们也期望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也期待着中央有关部门在这个问题上有个说法,有个定位。
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目前,我们在宗教教职人员队伍建设方面,指导思想并不十分明确,任务目标也不十分清楚,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还嫌模糊,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职人员队伍的建设。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任务目标和职责分工。在指导思想上,应当注意以下四点。
(―)要统一认识。要明确认识到,培养一支爱国爱教、团结进步的教职人员队伍,是贯彻党对宗教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抵御境外敌对势力对我进行颠覆和渗透的需要,是维护宗教和睦、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培养爱国爱教、团结进步、与党和政府同心同德的宗教接班人的需要,是关系我国宗教现在和未来面貌的重要战略问题,是新时期宗教工作中的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工作。这不是可做可不做的事,也不完全是宗教界自己的事,而是党和政府特别是统战、宗教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从而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进一步加强。
(二)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在培养教职人员的工作中,要适应我国宗教教职人员队伍正在实现新老交替这个现实,本着“团结巩固老一辈,培养教育新一代”的思想,把工作重点适时转移到中青年教职人员的培养、培训上,不断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
(三)坚持培养与培训相结合。要明确认识到,宗教界的自我培养仍然是教职人员成长的主渠道,换句话说,一个普通的信教公民要想成为一名教职人员,主要应当依靠宗教界去培养,但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职人员,就不仅要依靠宗教界,更重要的是要靠党和政府长期不懈地培训。因此,我们一方面需要宗教界来培养一定数量的教职人员,另一方面,要通过党和政府的培训来提高其综合素质。
(四)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应当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坚持培养与培训相结合,管理与使用相结合,逐步形成培养、培训、管理、使用的一体化。在培养、培训中,坚持教经与育人并重,爱国与爱教并重,宗教学识与思想品德并重,宗教教育与社会知识教育并重,努力使中青年教职人员成为宗教学识好、政治思想强、管理能力强、个人修养高的新一代宗教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