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定》和《条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颁布的两个单行宗教法规,我国《宪法》第二章第三十六条中确立的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基本原则,是制定这两个法规的重要依据。这两个法规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政府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工作已从依靠政策向依据法律进行管理转变,从内部掌握、指导向增加透明度、由全体公民掌握的方向转变,从随意性较大向规范化、法制化转变,这对保持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两个法规体现了《宪法》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限制非正常宗教活动的精神。《规定》第一条明确指出,“为了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的宗教信仰自由,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根据宪法,制定本规定。”第二条进一步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尊重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人的宗教信仰自由,保护外国人在宗教方面同中国宗教界进行的友好往来和文化学术交流活动。”具体讲有三点:第一,保障中华人民共和茵境内外国人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和正常的宗教活动。这是我国政府历来就执行的一项政策,现在,又以法规的形式加以确定,充分表明了我国政府在这一问题上的鲜明态度。第二,保障宗教方面的国际友好交往和文化学术交流活动,这有利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有利于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也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第三,维护我国社会的公共利益。
中国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任何国际间的交往都不得损害我国的主权和国家安全,宗教方面的交往也不例外。因此,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参与宗教活动,同中国宗教界进行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活动,都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多年来,包括甘肃在内的我国伊斯兰教界同世界各国伊斯兰教组织、伊斯兰教人士及广大的穆斯林开展了多渠道、多形式的交流和友好往来,增进了彼此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今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这种交流与往来必将更加频繁。因此,《规定》的颁布和实施,也将有利于甘肃伊斯兰教界健康开展对外友好交往和文化学术交流活动。
《条例》第一条指出,“为了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维护宗教活动场所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对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根据宪法,制定本条例。”其中不仅重申了《宪法》中保护正常宗教活动的原则,而且增加了维护合法权益的条款,体现了全面正确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精神。《条例》不仅对宗教活动场所应享的合法权益及维护这一合法权益作了充分规定,同时对侵犯宗教活动场所合法权益的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也作了明确规定。
作为法规,它不仅规范了宗教活动场所的行为,规范了社会其他方面和个人的行为,更有意义的是也规范了政府有关部门的行政行为,使政府的管理工作在群众公开的监督下进行,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从政府单向性的行为转变为政府管理和群众监督的双向行为。此外,《条例》在规定宗教活动场所权利的同时,也规定了宗教活动场所应承担的义务,明确指出,“在宗教活动场所进行宗教活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活动场所进行破坏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甘肃应在原来对清真寺等伊斯兰教活动场所进行管理的基础上,认真落实贯彻《条例》精神,建立、健全双重管理体制,使甘肃伊斯兰教工作依法开展。
《规定》和《条例》虽然只是宗教立法中的两个法规,但已为我国宗教法制建设起了良好的开端作用。未来的社会必将是法治化的社会,这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包括伊斯兰教在内的各种宗教作为社会机体的一部分也不例外,也需要用法律条文全面、系统地规定它们的权利、义务和活动规则。因此,无论是国家,还是甘肃省,都要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宗教立法工作,这也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客观需要。
4.加强伊斯兰教研究,为宗教与社会主乂社会相适应服务
在伊斯兰教工作中,除宗教管理部门及宗教团体发挥直接职能作用外,伊斯兰教研究也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建国初期,社会科学工作者及民族宗教工作者对甘肃伊斯兰教展开了初步的调查研究,得到了一批有价值的调查资料,并发表了一些文章,对当时甘肃伊斯兰教工作的顺利开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十年劫难中,甘肃伊斯兰教研究工作停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百废倶兴,甘肃伊斯兰教研究工作也得到了恢复和迅速发展。短短十几年中,甘肃伊斯兰教研究取得显着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出版了一批论着,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资料。论着方面,主要有马通着《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中国伊斯兰教派门宦溯源》及《中国西北伊斯兰教的基本特征》,髙占福着《西北穆斯林社会问题研究》,杨克礼、罗万寿等主编的《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甘肃省民族研究所编《伊斯兰教在中国》和《西北伊斯兰教研究》,甘肃省委统战部编《甘肃宗教》等。论文、资料方面,数量很多,约有上百篇。仅1981年创办的《甘肃民族研究》季刊中,就陆续发表了大量有关伊斯兰教研究的论文、资料。甘肃的伊斯兰教研究已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关注和重视。
(2)展开了多种学术交流活动。1981年10月,由甘肃省民委和省民族研究所负责筹备,在兰州召开了西北五省(区)伊斯兰教学术讨论会。参加这次讨论会的代表共151人,收到论文、译文、资料和专着65篇(册)。通过这次讨论会,进一步推动了甘肃的伊斯兰教研究工作。此外,在银川、西宁、西安和乌鲁木齐先后召开的四次西北五省(区)伊斯兰教学术讨论会,在西安召开的伊斯兰教与西北地区现代化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幵的中国伊斯兰教研究学术讨论会,在银川召开的中国宗教学会西北地区学术讨论会,以及在泉州召开的海上丝绸之路与伊斯兰文化国际学术会议中,都有甘肃伊斯兰教研究人员参加,与国内外同行进行了充分的学术交流。除参加学术会议外,甘肃伊斯兰教学者还应邀前往美国、法国、前苏联、荷兰、阿尔及利亚、埃及等国,进行学术访问,美国、法国、德国、日本、前苏联、丹麦等国的伊斯兰教学者也纷纷来到甘肃考察,并与我省同行进行了学术交流。
(3)初步形成了甘肃伊斯兰教研究队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甘肃伊斯兰教研究的队伍,同社会科学研究的其他领域相比,无论从研究人员的数量、素质和研究机构的设置上,都还显得薄弱,但同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相比,不能不说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在,由老一辈的学者,建国后五六十年代培养的中年研究人员,八十年以来培养的年轻一代研究人员组成的多层次的梯形研究队伍已初步形成。甘肃省民族研究所、西北民族学院西北民族研究所、兰州大学历史系、甘肃师范大学历史系以及一些自治州、县都有了从事伊斯兰教研究的专业人员。此外,在全省各地还有不少业余研究人员,一直关注着伊斯兰教研究,整理、编写了一批伊斯兰教研究论文、资料及着作,是我省伊斯兰教研究队伍中的又一支重要力量。
、多年来的研究实践证明,甘肃伊斯兰教研究不仅是社会科学领域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而且对全省乃至全国伊斯兰教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着很大作用。通过伊斯兰教研究,可以教育、影响伊斯兰教界及广大信教群众,使他们对伊斯兰教的历史与现状有个全面的了解,对教派纠纷等危害信教群众团结的因素有个清醒的认识,从而形成“爱国爱教”、遵纪守法的优良传统;通过伊斯兰教研究,可以为宗教管理部门提供一些科学的理论依据,以使他们正确的决策并开展工作;通过伊斯兰教研究,还可以使社会对伊斯兰教及信教群众增进了解,从而杜绝和减少对伊斯兰教的某些方面发生误解甚至歪曲,以致造成信教群众中突发性的抗议游行事件。因为迄今为止发现的一些侮辱伊斯兰教的书籍和文章,除极个别的作者故意歪曲、丑化伊斯兰教及穆斯林,居心险恶外,绝大部分是作者出于对伊斯兰教知识的无知造成的,这样的作者显然可以通过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再教育,及对伊斯兰教研究成果,特别是普及读物的了解学习等,避免错误的再发生。因此,进一步加强甘肃伊斯兰教研究,无论是从学科本身的建设出发,还是从甘肃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角度而言,都是很有必要,值得重视的。
本文系与高占福、马亚萍合撰,原栽《甘肃民族研究》1995年第1期。
论伊斯兰教伦理道德思想及其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问题的研究开展以来,学者们大多把注意力集中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与贯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宗教状况的变化,宗教长期存在的原因,以及宗教界在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等方面,而对宗教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作用谈得较少,有关宗教伦理道德思想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作用谈得就更少了,可说是个缺憾。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已为党和政府及全社会普遍重视的今天,探讨宗教伦理道德的现代价值,不言而喻是适时、必要的,其现实意义毋庸置疑。本文拟就伊斯兰教伦理道德思想的主要内容,它在中国的发展以及在甘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等进行初步探讨,以求对甘肃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问题研究的薄弱之点有所加强。
一、伊斯兰教伦理道德思想的主要内容
宗教伦理道德是相对于世俗伦理道德而言的,如果说世俗伦理道德是调整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话,宗教伦理道德则是用来调整人与神之间,宗教内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二者既有异,也有同,前者是建立在世俗观念基础上的,后者是建立在神学观念基础上的,但是,作为伦理道德都是客观的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反映。宗教伦理道德有其局限性,它不能代替世俗伦理道德的主流作用,但它确实又与世俗伦理道德有着许多共同点、相通点,它在人类文明史上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是全国各族人民普遍接受的崇髙价值标准,但成千上万宗教徒在接受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查到宗教伦理道德的熏陶,这是一个客观事实。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进程中,宗教思想理论中社会适应性最强的一部分——宗教伦理道德,如何发挥积极作用,是理论工作者及宗教界人士应认真思考、探讨的重要问题。伊斯兰教伦理道德思想自成体系,十分丰富,为了探讨其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我们首先必须较全面地了解一下它的基本内容,以做到心中有数,知此知彼。
伊斯兰教伦理道德思想是伊斯兰教整个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伊斯兰教义、教法关系密切,指导、规范着穆斯林的宗教行为和社会行为。伊斯兰教义、教法有时和伊斯兰教伦理道德思想不可分割。有些伊斯兰教的教义、教法条款,同时又是伊斯兰教的伦理道德规范。伊斯兰教义的“三要素”——信仰的内悟(伊尔提卡德)、信仰的表白(伊格拉勒)、善行(尔曼里)中善行被认为是穆斯林个人和社会的公共道德。教法中有关于勿偷盗的规定,偷盗违反教法;偷盗是作恶,也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它不仅应受到惩罚,而且会受到公众的谴责。伊斯兰教将穆斯林的行为划分为五类:①义务的行为(法尔德),教法命人遵行,遵循者可受赏,违反者受罚;②可嘉的行为(穆斯台哈卜),教法劝人遵行,遵循者可受赏,违者不受罚;③准许的行为(穆巴哈扎伊兹),教法许人实行,系无关紧要的事;④可恶的行为(麦克鲁海),教法不许人实行,违反者不受赎;⑤犯禁的行为(哈拉木),教法禁人实行,违者应受罚。这种分类实际上既涉及与教法有关的行为,又涉及与伦理道德有关的行为。可以认为,伊斯兰教伦理道德与教义、教法一起,构成穆斯林整个行为规范的不同侧面,并在不同层次上调节着穆斯林之间的关系。在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及圣训中,包含了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坚守正信,敬主顺圣。信仰问题是伊斯兰教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也是伊斯兰教伦理道德与世俗伦理道德的最大分野所在。《古兰经》说:“信奉天经的人中有一派正人,在夜间诵读真主的经典,且为真主而叩头。他们确信真主和末日,他们劝善戒恶,争先行善;这等人是善人。”(马坚译《古兰经》3章:113~114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1版,下同)又说:“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当服从真主,应当服从使者和你们中的主事人,如果你们为一件事而争执,你们把那件事归真主和使者(判决),如果你们确信真主和末日的话。这对于你们是禆益更多的,是结果更美的。”(4:59)又说你们当服从真主及其使者,你们不要纷争;否则,你们必定胆怯,你们的实力必定消失;你们应当坚忍,真主确是同坚忍者同在的。”(8:46)又说:“谁敬畏真主,他将为谁辟一条出路,而且从他料想不到的地方供给他。”(65:2-3)又说凡使者给你们的,你们都应当接受;凡使者禁止你们的,你们都应当戒除。”(59:7)又说你们把自己的脸转向东方和西方,都不是正义。正义是信真主,信末曰,信天神,信天经,信先知,并将所爱的财产施济亲戚、孤儿、贫民、旅客、乞丐和赎取奴隶,并谨守拜功,完纳天课,履行约言,忍受穷困、患难和战争。这等人,确是忠贞的;这等人,确是敬畏的。”(2:177)上述经文充分说明,伊斯兰教划分“善”与“不善”的基本标准是信仰问题,伊斯兰教“正义”概念中首先提到的也是信仰问题,作为穆斯林,只有坚守自己的信仰,敬畏真主,顺从圣人,才能履行宗教的功课和其他伦理道德规范,戒恶从善,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