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文化史速读
15777300000028

第28章 体鸣乐器

中国迄今所见年代最古老的体鸣乐器遗物是陶钟和石磬。陕西长安客省庄和河南陕县庙底沟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钟,造型与后世青铜钟相似,一般认为是青铜钟的祖先。青海乐都柳湾和山西襄汾陶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的石磬,打制而成,造型古拙,发音清亮,是所知最早的石制体鸣乐器之一。春秋战国时期,“钟磬之乐”在各诸侯国宫廷中得到空前发展,1978年6月湖北随州擂鼓墩战国遗址出土的曾侯乙编钟,因精湛的工艺、宏伟的造型、优良的发音和完善的律制而震惊世界,被誉为是壮观的“人间奇迹”。同一遗址出土的编磬亦相当完整。在西南边陲,少数民族使用的体鸣乐器铜鼓亦有惊人发现,云南楚雄万家坝和祥云大波那出土的战国铜鼓至今发音洪亮,是当今已知年代最早的“蛮夷系”铜鼓之一。其后,中国传统体鸣乐器经历2000余年发展,至今常用和曾失传现又恢复使用的有编钟、方响、铜鼓、各类锣(云锣、大锣、小锣、汤锣、乳锣、扺锣)、各类钹(大钹、小钹、大钗、小钗、水钗、碰铃)、各类板梆(拍板、竹板、梆子、木鱼、手梆、木鼓)等。上述乐器中的编钟、方响、云锣等,由多件不同音高的单体编排而成,可以敲击音阶,演奏曲调,属于旋律型体鸣乐器;其他乐器只用单体敲击,虽有一定音高,但只能奏节奏,不能奏曲调,属于节奏型体鸣乐器。中国传统体鸣乐器在器乐乐种“清锣鼓”、“吹打乐”以及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歌舞音乐中,常与膜鸣乐器组合成“打击乐器组”演奏“锣鼓经”(打击乐谱),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和音乐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