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文化史速读
15777300000042

第42章 牌子曲

指说唱者将诸多曲牌、民歌组合连缀成套并兼用乐器击节,另再配以弦乐器伴奏来演唱故事和传说的一类曲艺形式。此形式早期形态为宋元时期的“唱赚”和“诸宫调”。现今流行的代表曲种有单弦、河南大调曲子、聊城八角鼓、关中曲子、青海赋子、兰州鼓子、四川清音、常德丝弦、扬州清曲、广西文场等。演出形式是说唱者用“八角鼓”或其他打击乐器(拍板、梆子、竹鼓)边击节边歌唱,另加入三弦或琵琶、扬琴、二胡之类弦乐器伴奏。有一人自奏自唱和对唱、群口唱等样式。曲词早期多为明清文人作品,近代亦大量吸收民间世俗内容。各曲种所用唱腔曲牌,相互间多同曲同名,其结构亦大体相同,如《银纽丝》、《寄生草》、《剪剪花》、《叠断桥》、《满江红》之类。唱腔曲牌组合连缀有两种类型:一类为曲头(引子) 曲牌联套 尾声;另一类无曲头和尾声只用曲牌联套。部分曲种还可演唱单个曲牌。以四川清音为例:其唱腔由大调、牌子、小调三大部分组成。大调有[月调]、[背工调]、[寄生调]等,曲牌连缀组合形态属前述第一种类型,如[月调]结构为:[月头]([月调]之头,即曲头) [夺子]、[半边月]、[末调]、[平板]、[剪剪花]、[银纽丝]、[叠断桥]等曲牌(以上联套) [月尾]([月调]之尾,即曲尾)。牌子即大调中插入曲头和曲尾之间的若干联套曲牌。小调即单曲体民歌,可独立演唱,亦可插入大调结构中作为曲牌演唱;伴奏乐器除说唱者兼用的鼓板外,另还加入琵琶、月琴、二胡、扬琴、檀板、碰铃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