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文化史速读
15777300000045

第45章 戏曲音乐

戏曲音乐是传统戏曲表演艺术中与诸艺术手段密切联系以呈现剧情发展和刻画人物性格、抒发人物感情并烘托舞台戏剧性气氛的音乐。戏曲音乐由戏剧表演中的歌唱和器乐伴奏两部分构成,它们在表演中体现出的戏剧性特征,是戏曲音乐区别于其他传统音乐门类的显著标志。戏曲音乐的戏剧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它既要从音乐角度表现戏剧性情节和戏剧性冲突,又要从音乐角度表现出戏剧人物的不同情感和性格差异。由于戏曲音乐植根于民间音乐土壤,来源于各地民歌、器乐、舞蹈音乐和曲艺音乐,并与民族语言和地区方言紧密结合,因而戏曲音乐风格亦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性特色。

戏曲音乐的萌芽,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乐舞、俳优;汉魏时期的百戏、角抵戏;隋唐时期的代面、拨头、踏摇娘、参军戏等包含音乐成分的综合型表演艺术。至宋金时代,在说唱音乐唱赚、诸宫调,以及歌舞大曲等传统音乐形式基础上形成的杂剧、南戏音乐——北曲和南曲,标志着戏曲音乐正式确立并走向成熟。至元代,杂剧音乐发展成一种每剧四套、每套由若干同一宫调的单体曲调连缀而成的曲牌联套体结构,伴奏乐器主要使用笛、板、鼓、锣等。元末杂剧渐衰而南戏得到迅速发展。在南戏音乐基础上吸收各地民间音乐发展演变而来的明“传奇”音乐,每剧已不限于四套,各套音乐已不受宫调的限制,声腔也较前期多样。至十六世纪,出现弋阳、余姚、海盐、昆山四大声腔,明徐渭(1521~1593)《南词叙录》说:“今唱家称‘弋阳腔’,则出于江西,两京、湖南、闽、广用之;称‘余姚腔’者,出于会稽,常、润、池、太、扬、徐用之;称‘海盐腔’者,嘉、湖、温、台用之。惟‘昆山腔’止行于吴中。”各声腔表演的传奇剧目即因此相应增多,声腔衍变亦随之复杂。入清之后,除昆腔、弋阳腔继续流传外,又相继出现梆子腔、西皮腔、二黄腔、啰啰腔、吹腔等腔调。其中梆子腔和由西皮腔与二黄腔合流而成的皮黄腔,影响日渐扩大,逐渐被许多地方戏曲剧种采用;继续流传的弋阳腔则衍变为高腔,被湘、蜀等地剧种采用为主要声腔;昆腔除作为独立声腔保留于少数几个单声腔昆曲剧种之内外,亦被某些多声腔剧种作为一种腔调同其他声腔共存于该剧种之中。民间歌舞表演和说唱小调演唱此亦渐有发展,有的开始衍变为戏曲形式。从此,中国传统戏曲音乐形成地方剧种浩繁、声腔系统复杂、音乐风格多样的总体艺术格局。

戏曲音乐由声乐和器乐两部分构成。其体式最基本的是曲牌联套体和板式变化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