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历史博览3
15777700000299

第299章 法国存在主义文学流派

20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几次大规模的经济危机,政局随之动荡不安,使中、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深为恐慌,普遍存在着一种把握不住自己命运的颓废、悲观情绪,这种情绪在面临德国法西斯威胁之下的法国尤其盛行。在这种情况下,法国著名作家萨特首先将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运用于文学领域,创立了存在主义文学流派。他于1938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恶心》,是为这一文学的开端。萨特的《恶心》和另一存在主义作家加缪的《局外人》(1942)颇似姊妹篇,描绘了一个令人厌恶的荒诞世界,刻画了生活在其中的仿徨无主的“多余人物”。存在主义文学流派到40—50年代进入鼎盛时期,萨特于1943年发表的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阐释了存在主义的纲领。在这里,萨特宣扬人的“存在先于本质”,证明上帝并不存在;反对逆来顺受,主张确立新的人道主义。1946年萨特发表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是存在主义的另一篇重要宣言。1940年—1950年间的存在主义文学作品往往体现了“新人道主义”精神,其代表作为萨特于1947年发表的《恭顺的妓女》。他通过这部小说,无情地鞭鞑了种族主义的罪恶行为,对被压迫的黑人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另外,在萨特的《死无葬身之地》(1946)、《肮脏的手》(1948)、加缪的《正义者》(1949)、西蒙娜·德·波伏瓦的《大人先生们》(1954)等作品中,作者们强调了道德同行动、目的同手段、生存自由同生存条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表现了人的理想与客观存在的不一致性。从60年代起,存在主义作家没有写过有影响的文学作品,这一流派逐渐丧失了发展的势头,至70年代事实上已不复存在。但它作为法国战后文学中最有影响的流派,在欧美乃至东方一些国家的文学界产生过广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