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典故(下)
15778000000005

第5章 唯物义理故事(5)

此典出自《与陈伯之书》:“况将军无昔人之罪,而勋重于当世。夫迷途知反,往哲是与;不远而复,先典攸高。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将军松柏不翦,亲戚安居。高台未倾,爱妾尚在;悠悠尔心,亦何可言!”

丘迟(公元463~508年),字希范,吴兴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南朝时曾在齐朝任殿中郎,后又在梁朝任中书郎、司徒从事中郎,由于有才华而出名。公元505年,临川王萧宏领兵北征魏国,魏国方面率军对抗的将领是陈伯之。陈伯之本是齐朝的江州刺史,曾抗击过梁武帝萧衍。到后来陈伯之投降梁朝,仍然担任江州刺史,被封为丰城县公。公元502年,陈伯之又率部投降魏国,任平南将军,与梁朝对敌。当时,丘迟在军中任记室。萧宏命令丘迟以私人的交情给陈伯之写信,并劝他投降。在信中,丘迟首先批评陈伯之忘恩负义投降敌人,接着申明梁朝宽大为怀不咎既往,最后指出敌我双方斗争的形势,以及陈伯之所处的危险境遇,从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中劝他投降。信中又以江南的美景来说服他,这是一篇委曲婉转、淋漓尽致的绝妙的骈体书信。陈伯之读信后深为感动,于公元506年3月在寿阳(今安徽寿阳县附近)率兵八千人归降梁朝。

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讲一遍过去一些降将的功过之后写道:“况且,将军您没有这些人犯的罪过,而功绩又重于当代呢!

误入迷途而知复返,这是前世的圣贤所赞同的;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不远而改过自新,这是古代典籍所嘉许的。现在皇上轻法重恩,法网宽疏,大得像一条能够吞舟的鱼;将军先人的坟墓之旁松柏森森,没有被损毁,将军的亲戚也都安然无恙。将军在梁的住宅未损毁,爱妾尚在。您心里好好想想吧,这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墨鱼自蔽

这则寓言说明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重性,在一定条件下,好事往往也能够转坏。

此典出自《田间书》:“海有虫,拳然而生者,谓之墨鱼。其腹有墨,游于水,则以墨蔽其身,故捕者往往迹墨而渔之。噫!

彼所自蔽者,所以自祸也欤?人有恃智,亦足以鉴。”

这段话意思是说:

海里有一种动物,身体弯曲着生长,称之为墨鱼。它的肚子里有一个墨囊,游动在水中,能放出墨汁来掩蔽自己的身体,渔翁往往跟着墨汁的踪迹去捕捉它。

它所用来掩蔽自己的,恰好是给自己招来祸灾的原因呀!那些凭借个人小聪明的人,也可以引以为鉴了。

妻不识夫

“妻不识夫”比喻人的思想和感情都会改变。

此典出自《列子·汤问》:“于是公扈反齐婴之室,而有其妻子,妻子不识;齐婴亦反公扈之室,有其妻子,妻子亦弗识。二室因相与讼,求辨于扁鹊,扁鹊辩其所由,讼乃已。”

鲁国的公扈和赵国的齐婴两个人有病,一同请求扁鹊给医治。扁鹊给他们治了病,等到两个人的病一起好了的时候,扁鹊便对公扈和齐婴说:“你们过去所得的病,是从外部侵入到内脏的病,可以用药物和针灸治好。但是,现在你俩还有和你俩一同生下来的病,并和你俩身体一起生长的病。如今,我给你们治疗这种病怎么样?”公扈和齐婴说:“我们想听听这种病的根据和效果。”

扁鹊对公扈说:

“你的心性深强而精神气质软弱,所以,考虑的虽多却缺乏果断;齐婴的心性软弱而精神气质深强,所以,考虑得少而过于专断。如果和齐婴换换你们的心,那么,你俩就会全都好了病。”

两个人都答应了,扁鹊就让他俩喝了药酒,昏迷了三天。这期间,扁鹊将他俩剖开了胸,拿出了心,然后交换着把心放回去,同时,也把神奇的药物放进去。

三天过后,等到已经清醒像当初一样的时候,二人辞别扁鹊就回家去了。

接着,公扈回到齐婴的家,齐婴的妻子和孩子不认识他;齐婴也回到公扈的家,公扈的妻子和孩子也不认识他。这样,两家人就相互争论、辨识,在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到扁鹊那儿要求帮助辨识。扁鹊便把他们所以这样的原因讲清楚了,就这样,这场争论也就结束了。

歧路亡羊

“歧路亡羊”比喻学习必须专一,才能有所成就;否则终无所获。

此典出自《列子·说符》。

杨朱的邻居丢了一只羊,他已经带领了他所有家属亲戚去寻找,又来请求杨朱的童仆帮忙去找。

杨朱说:“咦!走失了一只羊,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寻?”

邻居说:“因为岔路太多了。”

找羊的人回来之后,杨朱问:“找到了羊吗?”

邻居说:“跑掉了。”

杨朱又问:“怎么会跑了呢?”

邻居说:“岔路当中又有岔路,我们不知道它往哪条路上跑了,因此不得不空手回来。”

杨朱听了之后,十分生气,愁眉苦脸的,好长时间不说话,整整一天没有笑容。

杨朱的学生感到十分奇怪,便问:“羊,不是什么珍贵的牲畜,也不是老师的,这样不高兴,是什么缘故呢?”

杨朱沉默不语。他的学生也就没有得到所要的答案。

骑马顶包

“骑马顶包”用以告诫人们,认识事物一定要认识事物之间的依从关系。不能把彼此关联的事物孤立起来。

此典出自《嘻谈续录》。

一个人头顶着被包,骑在马上赶路,晃晃悠悠,显出一副十分吃力的样子。有人见他这副狼狈样,奇怪的问:“为什么要顶着被包,而不把他搭在马背上呢?”那人回答说:“因为担心马的负担太重,顶在头上,这样可以省些马的力气啊。”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说明一切事情总是从头开始,逐步进行而成。

此典出自《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第六十四章,是叙述老子朴素的辩证观点的。老子根据事物总是由小而大地向前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了谨小慎微和慎终如始的主张。

老子说:事物稳定,就容易掌握;事物没有萌芽,就容易想法消灭;事物脆弱,就容易分割;事物微小,就容易散开;处理问题要在它未发生之前;治理国家要在它未乱之前。合抱的大树,成长于细小的幼芽。九层的高台,开始于一筐泥土。千里那么远的行程,也是从脚下一步步开始的。

千虑一得

“千虑一得”意思是说即使愚笨的人,经过多次的考虑,也会有一次是想对的。这句话多用于自谦之词。

此典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汉时韩信用背水一战的巧妙战略,打败了赵国二十万大军,并且杀死了赵相成安君,活捉了赵王和赵国谋士李左军。

韩信知道李左军是一个很有智谋的人,于是便邀请他前来,十分虚心请教道:“我现在想北伐燕国,东伐齐国,请问怎样才能取得胜利?”李左军一开始自己身为俘虏,不敢妄议大事,后经不起韩信再三请求。就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狂无之言,圣人择焉”。我的意见未必中用,但也姑且提一提,赵成安君虽有百战百胜的计谋,可是一旦有失,就为将军击败身死,今日将军渡西河,擒魏王,一举而下井径,不到一日破赵二十万大军,名闻海内,威震天下,哪个不知将军智勇。可是,今民众劳苦,士卒疲乏,将军想以这劳倦疲惫的军队,进军于燕国坚固城垣之下,可能日子拖久了,力不能自拔,那时,弱燕不服,齐必拒守边境以自疆,齐、燕不肯降,楚、汉西边胜负没能分出来,那时局面危急,将军恐怕还未考虑到。根据我的看法,我认为进军一事是错误的。韩信问:“那怎么办呢?”

李左车说:“为今之计,不应进军。一方面抚恤赵国死士遗孤,在百里之内,请宴大夫,搞劳士卒;另一方面,以兵势北向燕国,并写一封信说明自己的优势,向燕国示威,这样燕国不敢不服从。燕国的事定下来之后,再派一辩士出使齐国,齐国一定被震慑住。

这就是兵书说的‘先虚而后实’。”韩信便照李左车的计策办理,燕国果然主动投降了。

前车可鉴

这一成语是说警惕前面车子翻倒的教训。比喻把前人的失败作为自己的鉴戒。

此典出自《荀子·成相》:“前车已覆,后未知更何觉时。”

又见《汉书·贾谊传》:“前车覆,后车诫。”

贾谊是西汉洛阳人,有一次,他上治安策给文帝,陈述了一些治理国家的道理说:“秦朝的时候,宦官赵高教导秦始皇次子胡亥,只教他怎么去处决犯人,他所学习的,不是斩杀犯人,就是灭绝犯人的全族!”

秦始皇崩于沙丘,次子胡亥做了皇帝,第二天就射杀人了。有人用忠言去劝他,他甚至认为是诽谤;有人给他贡献治国的计策,他就认为是妖言。他杀起人来,像割草一样。难道胡亥的本性生来就是那样凶残吗?不是的,原因是教导他的人,教得不合道理罢了!古话说:“不熟悉做官的,只要看他所办的公事成绩如何就可以知道!”

又说:“前车覆,后车鉴”这一句成语。它的意思是教人注意从前自己或别人做事的失败,作为后来做事的警戒,要特别小心,千万不可重蹈从前失败的覆辙,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意思是记住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作以后行事的借鉴。

此典出自《战国·赵策一》:“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晋国的智伯联络韩、魏两国军队,准备攻打赵国,形势十分危急。赵国的赵襄子采用卿大夫张孟谈的计谋,派人暗中做韩和魏两的工作,向他们说明,假如晋国灭亡了赵国,那么对韩、魏两国也十分不利,强大的晋国一定会进而灭亡韩、魏两国。后来,韩、魏与赵联合起来,放水夜袭智伯军队,一举获胜,活捉了智伯。

张孟谈协助赵襄子大功告成之后,就向赵襄子提出辞呈。他说:“凡能统治天下的,一定要能够驾驭臣子,而决不能反过来让臣子驾驭自己。现在,我的名声显赫,身价权力很大,大家都很信服我。

因此我愿意抛弃功名,丢掉权力,离开大家。”

赵襄子听了这话,很不高兴,他说:

“我听说辅助君主的人,才能名声显赫;功劳多的,才能身价高;对国家大事负责的,才能委以重任;自己忠义诚实,才能够使众人信服。你正是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为什么这时候要辞职呢?”张孟谈回答说:“您所说的是一个臣子应该做到的。而我所说的,是巩固君主政权的道理。因为我看到,历史上臣子的权力如果和君主的权力相等,总是没有一个有好结果的。不忘记以前的教训,就是处理以后事情的准则。您即使不同意我辞退,我也不可能再帮助您办事了。”赵襄子没有办法,只好同意张孟谈辞官。最后,张孟谈便弃官务农,当一个普通的老百姓。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比喻如果基本条件不具备,再有本领的人也办不到。

此典出自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巧妇难做无面之汤饼乎?”

宋朝有个大官名叫晏景初,有一天,带了不少随从到和尚庙去玩,他们吵吵嚷嚷玩了一天,还想在庙里住下来。那庙的主持是个耿直的人,不愿拍大官马屁,就借口说:“我们的庙很小、很穷,房子破破烂烂,怎么能留贵客住呢?”晏景初道:“你是个很有办法的人,一定会想出办法来让我们住下来的。”和尚说:“巧妇安能做无面汤饼乎?”和尚一直不肯答应,晏景初只好灰溜溜地连夜赶回去了。

寝薪未燃

“寝薪未燃”是告诉那些处在危险的境地而企图侥幸获免,苟且偷安的人;即使一次可以幸免,终究也会身陷其害。

此典出自《新书·数宁》:“夫抱火措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然,因谓之安,偷安者也。”

这段话意思是说:

有个人抱一个来火盆放在柴堆下面,自己爬到柴堆顶上睡大觉。侥幸大火没有烧起来,于是这人便说睡在底下有火的柴堆上是十分安全的,其实不过是一时侥幸而已。

穷则思变

“穷则思变”指事物到了尽头,就会设法改变,一改变就通达了,所谓“穷则变,变则通”。

此典出自《易传·系辞》:“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相传很久以前,有个叫伏羲氏的人做了国王。他感到天地万物纷乱复杂,于是就想用一种方法,来总结出大自然的规律。一天晚上,伏羲氏抬头观察天空时,忽然发现,天空中星罗棋布的大小星星,纵横交错的位置不是和地上的山川河流有相通之处吗?

第二天,伏羲氏又仔细地观看了鸟兽的花纹和岩石的裂缝,在这个基础上,他最终发明了“八卦”。

那时候,人们在水中捕鱼非常困难,他们只能用树杈戳,一天下来,捕不了几条。

伏羲氏又运用疏密相间的粘附原理,发明渔网,从那以后人们捕鱼就容易多了。

伏羲氏死后,神农氏当了国王。他根据八卦遇到困境就加以改革,改革之后就行得通的原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将树条用火烤后弄弯,制成犁,就能够成片成片地开垦荒地了。土地多了,于是生产的粮食也多了。但人们所种的东西并不是相同的,于是,神农氏又发明了市场。他规定:凡是需要交换东西的人,在某一固定的时间,将所要进行交换的货物集中在市场上,彼此想到用不同的东西进行交换自己想要的东西。

再后来,黄帝、尧、舜先后担任国王,又发明了衣裳,并通过衣裳的样式、颜色区分出高低贵贱;又发明了船、弓箭、牛车和马车等。从此以后,人们的生活便极大地方便起来。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比喻观察人要看他的实质,不能以貌取人。

此典出自《西游记》六二。

古时候,一个年轻人叫秦重,他是个痴情的人,他偷偷地爱上了一个有名的妓女,只想和她做朋友。

那妓女名叫花魁娘子,她是个苦命人,被妓院视为摇钱树,要十两银子才能宿一夜。

秦重是个卖油的,本钱只有三两银子,有什么办法才能接近她呢?秦重想:“如果一日积一分银子,一年也有三两六钱,只消三年,这事便成了。”于是拼命攒钱,一年有余,他便有了一大包银子,于是走到对门银铺里,借天平兑银。他的银子成锭的很少,散碎的就很多。

银匠是小辈,没见过什么世面,见了这么多银子,心中很吃惊,想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慌忙架起天平,一称,不多不少,刚刚十六两。秦重把这一年多辛苦钱全花光了,才得以亲近花魁娘子一次。花魁娘子感激他的痴情,觉得他比那些花花公子们忠实可靠得多,她后来终于跳出火坑,嫁给了秦重,成了一对夫妻。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比喻只有身体力行过的事,其道理及个中艰辛才理解得最深。

此典出自《景德传灯录》卷四:“今蒙您指点入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行者既是某甲之师也。”

有一个人对佛教非常虔诚,他到黄梅禅宗基地跟许多人在一起学习佛家理论,可是三十四年还没有领悟佛理,于是他找到一个佛学大师名叫断际禅师的去请教。断际法师只跟他谈了一次话,他立刻领悟,豁然开朗,心中有了默契。于是向禅师叩谢道:“今蒙指受入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那三十四年是白费功夫了啊!”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比喻虽然受到了损失,说不定还会因此而得到更大的福报。也可以用来比喻坏事变成好事。

此典出自《淮南子·人间训》:“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在边界一带地势险要的地方,住着一个善于用占卜之法推测人事吉凶的人。有一次,他家的马竟然越过边界,跑到胡人那里去了。遇到这样的不幸,人们都前来安慰他。

这个善于占卜的老头却说“这怎么就不能算是一件好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