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世界科学博览2
15782500000021

第21章 危及人类的自然环境(2)

研究发现,二氧化碳可以被压缩,然后通过地下深井注入到天然的多孔岩层中去,这种多孔岩层由砂岩和石灰岩等组成,其中浸满了盐水。因为二氧化碳气体的浮力,它会在渗透性很好的岩层中上浮,盐水会在后面跟着涌上。因为岩石的表面亲水,水分会牢牢地附着在孔洞的内层,这些潮湿的内层会不断膨胀,从而引起孔洞的不断缩小,限制二氧化碳的流动,最终被分割成无数小泡存在孔洞中。

气候变暖引发科学家“疯狂”设想

由温室气体排放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担忧,人们急于寻找解决妙方。

一些过去让人感觉似乎比较疯狂的想法,如今正重新赢得许多知名科学家的重视,设想包括:格里多方案、人造火山方案、遮阳伞方案、人工树林方案等。

格里多方案

该方案设想将大量铁粉倾倒入海洋中,生成浮游生物,吸取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一些科学家认为该方案可行,但也有科学家认为该方案可能产生生态破坏余波。

美国加州的普兰克塔斯公司已开始实施此计划,该公司曾在太平洋倾倒了50吨铁粉。该公司CEO鲁斯·乔治称,他们将进行更大规模的试验,使用管道向海里注入水和红铁粉的泥浆混合物。每吨铁可以将10万吨碳从空气里吸入海洋。如果首次大规模实验成功,用此方法可从大气中吸掉30亿吨碳,是人们希望从大气中吸走碳的总量的一半。

人造火山方案

该方案设想将大量的硫抛射到高空,人为在地球和太阳之间设置遮挡物,减少太阳对地面的阳光直射,从而降低地面温度。

1991年,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爆发产生的火山灰遮挡了部分阳光,地球温度因此降低。因此科学家有了这个提议,但进行计算机模拟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

人造火山虽然降低了地球温度,但没有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也不可能有效降低海洋的酸度。而全球气候变暖伴随着海洋酸度的提高,正威胁着海洋生命,特别是珊瑚礁。

遮阳伞方案

该方案设想用火箭发射一种类似飞碟状的航天器,游历在地球和太阳之间,像伞一样遮挡住阳光,为地球降温。

设想中的这些接近平面的圆盘航天器每个重量小于30克,直径在09米左右,并带有3个起控制作用的小“耳朵”。

火箭每次发射约80万个小圆盘,总共需要16万亿个小圆盘,也就是要进行2000万次火箭发射。预计需要2000万吨材料来制作这些小圆盘,才可以形成设想中的太阳伞。该方案经费开支相当惊人,预计30年内需要花费4万亿美元甚至更多。

人工树林方案

在科学意义上该方案应被称为“空中捕获”。实际上要使用的装置被称作“人工树林”,是因为这些装置具有与树相同的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

科学家设想制作一种空气过滤器,吸取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然后将二氧化碳压缩成液体或压缩气体。小规模试验取得了成功。

这种空气捕获装置需要大量能源,需要安装在200英尺高的塔顶上。可在风力资源丰富的地方安装10万个这种装置,使用风能作为能源。过滤器的大小类似普通电视机,每年可从空气中吸收25吨二氧化碳。捕获到的二氧化碳被变成液态或气态,使用管道传输。但处理起来有难度,且耗资巨大。目前人们能够想到的方法是将其掩埋在地下。

上述工程耗资巨大,并且不符合大自然运作规律,可能引发各种问题。可能使干旱的地区更干旱,也可能污染空气,导致感染呼吸道疾病的可能性增加。许多科学家认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唯一有效阻止气候变暖的手段。

老牛放屁是温室效应元凶

随着全球温室效应日益严重,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都在呼吁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并将矛头指向人类活动。然而,一份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发表的报告显示,全球105亿头牛才是温室效应的“最大元凶”,其排放出的二氧化碳占了全球温室气体总量的18%。

报告称,全球105亿头牛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甚至超过了人类交通工具,如汽车、飞机等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而饲养牛群时需要燃烧燃料制造肥料,种植和运输牧草,在此过程中所释放的二氧化碳就占了9%。

尼罗河三角洲报告也研究其他牲畜,如羊、鸡、猪等造成的环境污染程度,结论是,数量迅速增加的牛群对环境的影响最大。这是因为牛的屁和其他排泄物会产出100多种污染气体,其中氨的排放量就占全球总量的2/3,而氨正是导致酸雨的原因。此外,牛群排放的甲烷量占全球总量1/3,这种气体暖化地球的速度比二氧化碳快20倍。更严重的是,牛群还消耗大量的淡水,牛分泌l公升牛奶要先消耗990公升的淡水。

另外,联合国气候变迁研究小组即将出版的报告也指出,预计在未来100年,全球平均温度将上升45℃。该报告中呼吁,不管二氧化碳是来自牛群还是来自人类,如果再不控制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地球的自然生态环境将受到严重的破坏。

21世纪末30%

物种恐灭绝IPCC即将发表2007年全球气候评估报告第二部分——气候变化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据参与起草报告的科学家表示,全球变暖已经造成至少70种生物灭绝,而继这些生物之后,下一个受威胁的物种就将是人类本身。

报告中,气候专家们更肯定地认为,全球变暖给地球环境和人类带来的影响将是空前的,如到2080年时,全世界缺水人口将达到11亿~32亿,2亿~6亿人面临饥荒威胁,海岸线将被侵蚀,洪水将加重泛滥,鸟类的迁徙和季节的变化都将被打乱。生物学家称,人类将进入一个地球80万年来都未曾经历的时期。

科学家预言,随着温度升高,热带疾病将会更流行。未来25年里,由灾荒导致的饥饿人口和饮用不洁水导致的腹泻死亡人口将在发展中国家大规模增加,尤其是那些缺水的国家。

到21世纪末,海水变暖将毁掉更多的珊瑚礁和生活在其中的鱼类,甚至导致生物链中的贝类大规模死亡。规模较小的岛屿可能遭受灭顶之灾,上千万生活在沿海城市和河流盆地的人将面临海水倒灌和大洪水的威胁。

保守估计,如果21世纪末时全球气温升高15~25℃,那么20%~30%的物种就将面临灭绝的威胁。如果气温升高4℃的话,能适应这种变化的生态系统将所剩无几。

IPCC报告认为,气候变暖带来的后果将更多地由实际上排放温室气体最少的贫穷国家承受。如生活在亚非两洲数十个河流三角洲地区的人最容易受到海平面上升和洪水泛滥的威胁,这些地区包括埃及的尼罗河三角洲、越南的红河三角洲以及孟加拉国的恒河——雅鲁藏布江三角洲等。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如果全球气温21世纪末升高15~2℃的话,北欧和北美的一些地区反而会因此受益,那里的谷物收成将会提高,冬季将变得温暖,森林植被将会增加。如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将生产出甜度更高的苹果和草莓,俄罗斯和加拿大将迎来更温暖的冬天和更好的收成。

全球变暖催生其毒无比的“毒鱼”

全球温度升高给鱼类带来不利影响,一些鱼体内蓄积的毒素不断增加,因食用海产品引发的中毒现象时有所闻。

菲律宾港口城市伊洛伊洛曾发生几起严重的西加鱼毒中毒现象。中毒者在治愈后,偶尔还会有身体局部疼痛。

西加鱼毒最初由生活在珊瑚礁附近的藻类分泌产生,在经由“藻类~草食性鱼~肉食性鱼”的食物链传递中,毒性逐渐加强。西加鱼毒在南太平洋、加勒比海以及印度洋的温暖水域早被熟知。近十年,西加鱼毒传到了亚洲、欧洲以及美国。专家估计,全球每年约有5万西加鱼毒的中毒者。

科学家说,现在人们中毒的危险系数更高。因为温室效应和污染物的排放,海水温度上升,污染加剧,珊瑚礁附近的有毒藻类大肆生长,而包括石斑鱼和梭鱼在内的数十种海洋鱼类都在珊瑚礁附近觅食,它们捕食吃了有毒藻类的小鱼后,这些化学毒素便在梭鱼等鱼类体内富积。

然而,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尚未找到有效方法直接测出一条鱼是否中了西加鱼毒,因为构成这种毒素的分子极为复杂,并且不同地区呈现的分子特点不同。不仅如此,针对这一毒素的解毒剂还没有开发出来。

更糟糕的是,一般医院也没有完善的设施诊断患者是否中了西加鱼毒。因为中毒者症状多样,医生有时会将中毒误诊成疲劳症或其他疾病。

北冰洋将变成宝藏

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北冰洋将可能成为一座新的能源宝库,北冰洋上诸如汉斯岛等岛屿的战略重要性也大大提高。因为汉斯岛上拥有丰富的金刚石资源,而且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那里很可能成为一个新的海上交通枢纽。

全球变暖对地球南北两极的冰层影响比其他任何地方都大,但冰层融化带来的影响并不全是负面的。首先,洋面下石油等资源的开采将变得较为便利;其次,没有了冰层,人们可能开辟新的航海线路,有人将可能出现的北冰洋航线的意义与贯通大西洋与印度洋的苏伊士运河相提并论。

北冰洋海底埋藏着占世界总储量25%的石油和天然气。俄罗斯能源部门的报告显示,仅在俄罗斯领海范围内的北冰洋所蕴藏的矿物价值就高达2万亿美元。因此,这片长期被人忽视的地区忽然之间成了无价之宝。挪威某石油公司计划开始开采其领海范围内的斯诺艾维特天然气田,这将是巴伦支海首个被开采的天然气田。

一份多国合作得出的北极气候调查报告显示,全球变暖将在不久的将来使北冰洋地区一年里有五个月适合航海。这样,从北欧到远东地区的航线也可以取道加拿大北部诸岛,大大减少了欧洲和东亚的海上运输路程。这一位于北冰洋的通道被称为“挪威走廊”,而它的起点正是汉斯岛。

汉斯岛面积不到1平方公里,位于加拿大的埃斯密尔岛和丹麦的格陵兰岛之间。两国围绕该岛的主权归属产生的争端已持续了20多年。汉斯岛新的战略地位,更坚定了两国争夺该岛的决心。

台湾将无四季

有专家发出警告,台湾在20世纪的百年气候暖化速度,大约是全球平均值的两倍,因此,台湾春天可能消失,四季不再分明。

根据联合国气候变迁小组2007年的预估报告指出,未来全球暖化的现象将持续。根据不同情境的模拟,到21世纪末,全球温度上升的幅度大约在摄氏11~64℃之间,远比前一百年即20世纪的06℃更为明显,最严重的情况甚至多出了十倍。

台湾地区也不例外,平均气温从1901年到2000年上升高达11摄氏度,温度曲线持续上扬,暖化速度是全球的两倍。台湾气象部门也表示,虽然雨量的数字没有增加或减少,但是所谓旱涝交替出现的频率却有增多趋势。

台湾中央大学甚至模拟未来台湾暖化现象持续恶化,周围海域水位如果上升10米,将淹没88%的陆地面积,相当于七个台北市。

未来长江流域将连续大旱

我国气象专家认为,受全球变暖的影响,最近50年,我国年平均地表气温每10年增加022℃,高于全球或北半球同期平均增温速度。21世纪我国气候将继续明显变暖,部分地区降水也将呈增加趋势。

长江据中国气象局介绍,与1961~1990年的30年平均气温相比,到2020年我国年平均气温将可能升高13~21℃,2030年可能升高15~28℃,2050年升高23~33℃,2100年升高39~60℃。2020年最大增温区域在华北、西北和东北的北部,增温幅度为06~21℃。

中国气象局的专家表示,未来我国的降水也将呈增加趋势,预计到2020年全国平均年降水将增加2%~3%,到2050年将增加5%~7%,到2100年将增加11%~17%;海平面继续上升,到2050年约上升12~50厘米,珠江、长江、黄河三角洲附近海面上升9~107厘米;未来100年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可能增大;干旱区范围可能扩大;青藏高原和天山冰川将加速退缩,一些小冰川将消失,预计到2050年我国西北的冰川面积可能再减少27%。未来4~6年内,长江流域出现连续大旱的可能性较大,部分地区的干旱程度、持续时间还将进一步加剧,渤海沿岸和长江口地区可能会变得更干旱。

气候变暖导致太空垃圾寿命延长

美国科学家最近研究发现,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不仅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而且正在改变着大气电离层的密度,这对在该层运行的太空站和卫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新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类制造的二氧化碳正在地球上层大气创造一个更冷、密度更小的环境,这种改变已经达到了让那些控制卫星运行的人把其影响考虑在内的程度。

因为在空气密度较大的情况下,太空垃圾和碎片更容易被清理出大气层;而如果电离层温度下降,密度变小,则很可能会延长太空垃圾的寿命,并给卫星导航带来更多的问题。

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研究人员认为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可能对外太空产生影响。现在有证据表明,电离层确实在变冷,而二氧化碳就是导致其变冷的主要原因。

科学家预测,到2017年,二氧化碳将导致电离层的密度降低3%,而这里的温度也将随之下降。

植树可能加速气候变暖

植树造林被普遍认为是减缓全球变暖的主要方式之一,然而科学家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则指出,在热带地区植树有助于减缓全球变暖,但在纬度较高的地带却可能适得其反。

研究认为,热带雨林在缓解全球变暖方面有较强效果;在美国和欧洲大部分地区等中纬度地带,种植更多树木在缓解全球变暖方面效果非常有限;而在冰雪覆盖的高纬度地带,植树甚至可能导致全球变暖更加严重。

尽管如此,科学家也不认可为缓解全球变暧而砍伐寒带森林的行为。研究人员卡尔代拉说:“维护生态系统是缓解全球变暧的主要目的之一。毁坏生态系统来缓解全球变暖,完全就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

全球变暖影响人的情绪

近年来全球各地频繁出现高温灾害天气,并给能源、农业生产、人体健康等方面造成不良影响。气象专家告诫,在极地不断消融、全球变暖的气候大背景下,这一现象应引起重视。

全球气候变暖造成气象灾害发生频率明显增加,强度也越来越大。2003年夏季,欧洲大部地区遭受高温热浪袭击;2006年入夏以来,我国四川遭遇了历史上少见的高温干旱天气;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华北地区高于35℃高温的天数普遍增加,如天津在1997年、1999年和2000年连续出现持续或间断性异常高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