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辅级航空母舰共建造了4艘。其全长273米,宽472米,吃水10米,满载排水量435万吨,动力装置为4台蒸汽轮机,总功率20万马力。
与美国乃至西方其他国家航母的最大区别是,基辅级航空母舰上装载有大量武器装备。除了航载机,仅凭本舰的强大火力,基辅级航空母舰在战时就能发挥一定作用。
航母先锋——尼米兹级航空母舰
尼米兹级航空母舰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舰载机最多、作战能力最强的一级核动力航空母舰,其满载排水量在91万吨以上。
它就像一座浮动的机场和海上城市,仅甲板面积就相当于3个足球场,舰身有30层楼高。它携带的核燃料可用13年。
该级舰的舰体和甲板采用的材料是高强度钢,可抵御半穿甲弹的攻击,舰内消防、抗损和抗冲击等防护措施非常完备。它能够远洋作战,夺取制空和制海权,攻击敌方海上或陆上目标,支援登陆作战及反潜等。
电子战武器
电子战是指敌对双方争夺电磁频谱使用权和控制权的军事斗争。
保证己方使用电磁频谱、防止敌方使用电磁频谱的斗争成为现代战争的第四维战场,大规模电子战将贯穿战争的始终。未来的高技术战争中,电子战将发挥巨大作用。
蝙蝠与夜蛾——电子战的鼻祖
电子战技术中的许多设备,诸如电子侦察技术预警机、电子干扰迷惑机等的发明,是受了蝙蝠与夜蛾的启示。
蝙蝠的探测系统是动物界中最奇妙的。美洲的一种白蝙蝠能在1杪钟内发出300组超声波,并准确地对回声进行分辨和接收,所以它能在几分之一秒内捕捉到昆虫。然而,夜蛾却能巧妙地摆脱蝙蝠的追捕。
夜蛾的腹间凹处长着一个奇妙的鼓膜器,能够感知到蝙蝠发出的
AK-47突击步枪超声波。当距离夜蛾30米远的蝙蝠出现时,夜蛾就接到报警。当蝙蝠冲过来时,夜蛾就将足部的振动器启动,发出“咔嚓”声,干扰蝙蝠的判断。同时,夜蛾身上竖起的绒毛也能吸收蝙蝠发出的超声波,减弱蝙蝠探测系统的灵敏度。夜蛾还会发出超声波感知蝙蝠的存在,掌握逃跑的主动权。
目前,各国的军事科学家们正在加紧对夜蛾的反蝙蝠战术进行研究。
任重道远的电子战飞机
电子战飞机是一种装备了电子干扰设备、能够干扰敌方雷达和通信设备的飞机,它通过这种方式使敌方雷达失效,达到掩护己方飞机、协助其顺利完成作战任务的目的。
进行近距离的空中支援是电子战飞机的主要任务。电子战飞机伴随攻击机一起飞行,可干扰敌方的防空导弹和炮瞄雷达的制导系统,解除攻击机受到的防空火力的威胁。几架电子战飞机一起施效干扰,就能形成一个无懈可击的电子屏障。
隐形斗士——电子对抗兵
电子对抗兵是实施电子对抗侦察和电子干扰的兵种,是合成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战中对敌实施电子进攻的主要力量。
电子对抗兵通常包括雷达对抗部队、无线电对抗部队等。他们的行动具有很强的技术陛、隐蔽性和谋略性,并贯穿于作战全过程。
由于他们与敌斗争的领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领域,因而他们被称为“隐形斗士”。
水雷
水雷是布设在水中的一种爆炸性武器,也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水中兵器,它不仅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出尽风头,而且在以后的十余次局部战争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世界上最早的水雷
中国是最早发明水雷的国家。
明朝嘉靖年间,为了抗击倭寇,人们发明了一种水底雷。它用密封的木箱做外壳,内装黑火药,木箱下坠有3个铁锚,使用时用绳子拉火引爆。
1726年,英王查理一世曾命令他的军械大臣生产一种装有火药的铁桶,酷似现代的水雷。
18世纪70年代,美国人发明了一种类似啤酒桶形状的“触发漂雷”。它漂浮在水面上,撞到军舰就会自动引爆,但容易暴露。后来,美国发明家富尔顿又发明了一种新型水雷——“触发锚雷”。它由锚链拴在水下几米深的地方,表面装有5个羊角似的触角。当船只碰弯触角时,触角内电池和雷管之间的电路就会接通,水雷随即爆炸。
隐形杀手——磁性水雷
磁陆水雷是最早的非触发引信水雷,雷上装有磁接收器,它可感应在一定距离内通过的舰船的磁场。
钢铁制造的舰艇下水后,就会成为一个浮动的大磁体。当它驶入布设有磁性水雷的水域时,磁性水雷上的磁针受到舰船磁场的作用而发生转动,致使装在水雷上的电雷管与电池之间的电路通过控制仪器接通,水雷就会按事先设定的方式爆炸。由于磁性水雷爆炸不需要舰艇直接触碰到水雷的雷体,因此可以布设在适当水深处或水底,大大提高了水雷的威力和隐蔽性。
自动跟踪水雷
自动跟踪水雷是自导鱼雷和水雷的结合体,兼有水雷的长期威胁作用和鱼雷的主动攻击能力,主要用于攻击潜艇。
它由雷体、雷锚和识别控制系统等组成。雷体是一个密闭容器,装有一条自导鱼雷,布设入水后,由雷锚将其系留在一定深度,以锚雷的形式潜伏于深水中。当目标进入其作用范围时,雷体上的识别装置能自动进行判别,确认是攻击目标后,雷体盖打开,鱼雷发动机启动,从雷体内射出,在自导装置控制下自动跟踪攻击目标。
导弹
导弹是“导向性飞弹”的简称,是一种可以指定攻击目标,甚或追踪目标动向的飞行武器。导弹的诞生是世界战争史上的一次革命。它改变了以往战争的格局,开辟了现代战争的新纪元。
导弹发明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研制成功了V-1炸弹。它以喷气发动机为动力,装有700千克普通炸药,射程约为300千米。其制导系统也很简陋,只有自主式磁性陀螺和一套机械装置对飞行高度、弹道进行控制,因此也被认为是一种携带炸弹的无人飞机。
世界上第一种真正的导弹是后继的V-2导弹,其主要设计者是著名的德国科学家冯·布劳恩。
V-2导弹采用无线电遥控制导方式,装有单级液体火箭发动机和800千克普通炸药,长14米,重13吨,最大飞行速度为每秒17千米,射程320千米。它也是世界上第一种地对地弹道导弹。
飞毛腿导弹
飞毛腿导弹是苏联在冷战时期开发并广泛出口的一系列战术弹道导弹,是地地导弹的典型代表。飞毛腿导弹主要用于打击敌方机场、导弹发射场、指挥中心、仓库、兵力集结地、交通枢纽等。先后有A、B、C、D四种型号。B型的发射重量63吨,最大射程300千米,能装烈性炸药860千克。20世纪80年代发展的D型变体可携带一个常规高爆弹头、一个以空气作为氧化剂的弹头、40个机场路道破坏弹或者100个5千克的人员杀伤性小炸弹。
爱国者导弹
爱国者导弹是美国雷声公司研制的全天候多用途地空导弹系统(地空导弹是指从地面发射攻击空中目标的导弹),也是美国的第三代中远程、中高空地空导弹系统,用来替换美国陆军的奈基Ⅱ和霍克地空导弹,承担国土(要地)防空和野战防空双重任务。
爱国者导弹系统采用高速数字计算机,实现系统操作和检测自动化,反应时间仅15秒;用一部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完成目标探测、识别、跟踪和导弹制导等多项任务,简化了地面设备,并可同时指挥8枚导弹对付8个目标;制导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导弹体积小、重量轻,箱式发射车机动性好,可靠性高。
蝰蛇空空导弹
蝰蛇空空导弹(从飞行器发射攻击空中目标的导弹)是俄罗斯的第四代中程空空导弹,是目前俄罗斯空军战斗机的主力武器装备。
该导弹采用的是二级固体火箭发动机,它的制导方式为惯性制导、制定修正制导与主动雷达末制导相结合,具有射后不管(武器发射后不再接受外界指挥管制或射控系统资料,更新自己坐标或目标的讯息)和多目标的攻击能力。
蝰蛇导弹重175千克,弹长36米,直径200毫米,前翼展宽460毫米,后翼展宽730毫米,最大音速信数为4马赫,最大动力射程为90千米,它的战斗部为21千克破片杀伤型。
巡航导弹长着眼睛的巡航导弹
巡航导弹是以喷气发动机的推力和弹翼的气动升力为动力、主要以巡航状态在大气层内飞行的导弹,曾被称为飞肮式导弹。它可从地面、水面或水下发射,攻击地面、水面上的固定目标或移动目标。
世界上第一种巡航导弹是德国的V-1飞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曾向英国发射10500枚V-1飞弹。战后,美、苏借鉴V-1的技术,分别研制了本国的第一代巡航导弹,但性能较差。
20世纪70年代后,诞生了以美国的战斧式导弹为代表的高性能新型巡航导弹,其特点是体积小,重量轻,雷达波有效反射面小,可超低空机动飞行,不易被发现和拦截,既能在地面、空中发射,又可从水面、水下发射,命中精度高,既能核装药又可常规装药。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战斧式导弹可谓出尽风头。
巡航导弹是长距离的发射管型武器,它可以自己找到目标。
与其他导弹不同的是,巡航导弹没有任何的近距离攻击或防御力,只能进行远程轰炸。
原子弹
原子弹是利用铀一235或钚一239等重原子核裂变反应时释放出的巨大能量进行杀伤和破坏的核武器,又称裂变弹。原子弹是有史以来的第一种能够威胁到全人类生存的超级武器。但同时,由于核武器的威力过大,实力相当的交战双方均无法一次歼灭对方的全部核力量,因此它又遏制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毁灭地球的武器——原子弹的诞生
1905年,爱因斯坦得出E=mc2的质能互换公式,从而揭示了微观粒子中蕴含着惊人的能量这一事实,奠定了发明原子弹的理论基础。
1937年,德国一个科研小组利用中子轰击的办法成功地分裂了原子,为制造原子弹铺平了道路。在爱因斯坦的建议下,美国总统罗斯福下令成立了铀顾问委员会,启动“曼哈顿工程”,专门研究原子能武器。
1945年7月16日,在美国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地区的一个试验场内,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核试验正式开始。这枚重为61千克的原子弹在爆炸时,产生了上千万摄氏度的高温和数百亿个大气压,致使30米高的铁塔化为气体,并在地面上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弹坑。在方圆400米的范围内,沙石熔化成黄绿色的玻璃状物,而在方圆1600米范围内,所有的动植物全部死亡。其爆炸当量相当于22万吨TNT炸药的威力,比科学家们原估计的大20倍。
从此,核武器技术探索和研究的序幕被拉开了。
原子弹的结构剖析
原子弹主要由引爆控制系统、高能炸药、反射层、由核装料组成的核部件、中子源和弹壳等部件组成。引爆控制系统用来起爆高能炸药;高能炸药是推动、压缩反射层和核部件的能源;反射层由铍或铀—238构成,铀—238不仅能反射中子,而且密度较大,可以减缓核装料在释放能量过程中的膨胀,使链式反应维持较长的时间,从而提高原子弹的爆炸威力。核装料主要是铀—238或钚—239。
原子弹爆炸时,先由引爆控制系统引爆炸药,然后推动、压缩中子反射层和核燃料,使处于次临界状态的核燃料瞬间达到超临界状态,再由核点火部适时提供中子,触发链式裂变反应,形成猛烈爆炸。
氢弹爆炸热核武器——氢弹
氢弹是利用原子弹爆炸的能量点燃氢的同位素氘、氚等轻原子核,使其发生聚变反应而瞬时释放出巨大能量的核武器。氢弹的威力比原子弹大得多,还可通过设计增强或减弱其某些杀伤破坏因素,其战术技术性能也比原子弹好。
氢弹爆炸时会放出大量的高能中子,这些高能中子能使铀—238发生裂变。因此在一般氢弹外面包一层铀—238,就能大大提高爆炸威力。这种核弹的爆炸经历裂变—聚变—裂变三个过程,所以它又被称为三相弹。三相弹是目前装备量最大的一种氢弹,它的特点是成本低、威力大、放射性污染多。
新型氢弹——中子弹
中子弹亦称RRR弹,是一种以高能中子辐射为主要杀伤力的低当量小型氢弹。只杀伤敌方人员,对建筑物和设施破坏很小,也不会带来长期放射性污染,因而是一种较好的战术核武器。
1977年6月底,美国首先研制成功中子弹,并将其装载于飞机、导弹和炮弹上,作为有效的战术核武器。卡特总统曾以中子弹为政治武器,逼苏联裁军,并令其保证不侵犯西欧。尽管中子弹未曾在实战中使用过,但军事家仍将之称为战场上的“战神”——一种具有核武器威力而又可用的战术武器。
骇人听闻的次声炸弹
由于核武器具有巨大的破坏生,军事科学家一直在寻找更适于实战的战术性武器。次声炸弹就是一个研究方向。
次声波是一种频率低于20赫兹的声波,它无形,却无处不在。人体内固有的振动频率在001至20赫兹之间,这和次声频率是十分相似的。如果外来的次声频率与人体内的振动频率相一致,就会因共振现象而使人头晕、烦躁、恶心等,严重时能使人体内脏受损而丧命。
近年来,一些国家利用次声能够置人于死地的特性,致力于次声武器——次声炸弹的研制。
他们预言:只要次声炸弹爆炸,瞬息之间,在方圆十几千米的地面上,所有的人都将被杀死。次声武器能穿透15厘米厚的混凝土和坦克钢板,人即使躲进防空洞或钻进坦克里,也仍会被攻击。
与中子炸弹一样,次声炸弹只杀伤生物而无损于建筑物,但它的杀伤力远比中子弹强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