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世界文化博览2
15786400000007

第7章 西方文明的产生(6)

奥斯曼帝国是土耳其(即突厥)人创立的国家,始于奥斯曼一世。土耳其人最初生活在中亚地区,奉伊斯兰教为国教,后迁至小亚细亚,日渐兴盛。奥斯曼帝国极盛时势力达欧、亚、非三大洲,领有南欧、中东及北非大部地区,西达直布罗陀海峡,东抵里海及波斯湾,北及奥地利和斯洛文尼亚,南到苏丹。自穆罕默德二世灭拜占庭帝国后,奥斯曼帝国就以罗马帝国继承人自居,视自己为天下之主,东西方文明在其手中得以统合。

奥斯曼土耳其的兴起

奥斯曼土耳其人原是一支在中亚游牧的西突厥部落。11至13世纪,大批突厥人开始向西亚迁移。

13世纪30年代左右,在酋长埃尔托格鲁尔率领下,其中一支突厥人深入小亚细亚,依附于塞尔柱土耳其人建立的罗姆苏丹国,后被赐予一块不大的、位于小亚细亚西北的塞古特作为采邑。埃尔托格鲁尔死后,其儿子奥斯曼一世继承其领地,宣布独立,自称“艾米尔”,并不断进行扩张,后趁罗姆苏丹国衰弱分裂之机,占领其大部分领土。

1326年,他又从拜占庭手中夺取了布鲁萨城,定为首都,正式建立奥斯曼帝国。这支土耳其人被称作“奥斯曼土耳其人”。

征服东南欧

1330年奥斯曼一世的儿子乌尔汗建立的常备军新军,在对外扩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伊斯兰教也成了他们的侵略工具。

1358年,乌尔汗在加里波里建立要塞,开始向东南欧进攻。其子穆拉德一世正式称苏丹,继续进行侵略扩张,占领了整个色雷斯东部。1362年,穆拉德一世率军占领亚德里亚堡,1367年迁都于此。

1371年,土耳其军队在马里乍河附近打败塞尔维亚。1389年的科索沃之役后,除门的内格罗外的全部塞尔维亚领土均被并入了帝国版图。巴耶塞特继位后继续向外扩张,1393年侵入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这样,巴尔干的绝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土耳其的统治之下。

攻陷君士坦丁堡

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亲率30万大军进攻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地形险要,且黄金海角有铁链封锁。土耳其人以保留君士坦丁堡城内加拉太区的商业特权为条件,和区内的热那亚人合谋,利用涂油滑板,把七十多只船拉过加拉太后面的陆地,得以绕过黄金海角,在海面上用船只搭造浮桥,由侧背攻城,使拜占庭守军两面受敌。激战53天后,土耳其军队于5月29日攻克君士坦丁堡,并迁都于此,将这座城市更名为伊斯坦布尔。这标志着延续了1300年的拜占庭帝国从此覆灭了,而奥斯曼帝国则成为东地中海的霸主。

人民起义

15世纪初,奥斯曼帝国一度发生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帖木儿帝国入侵,土耳其军队惨败,加深了帝国内部的危机。内部统治者又因争夺王位而长期混战,造成农民负担不断加重。于是,在小亚细亚和色雷斯先后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其中最大的一次是1415年由西马维亚·贝德拉丁领导的农民和手工业者起义。起义者提倡一切财产公有,并宣布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彼此地位平等。他们团结希腊农民,共同打败苏丹派来的军队。

斗争持续了三年,后被残酷镇压。

奥斯曼帝国的形成

15世纪,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后继续扩张,确立了对瓦拉几亚、摩尔达维亚的宗主权,占领热那亚在黑海地区的殖民地及其重要商业城市卡发,并使克里米亚汗国臣服。16世纪,他又向东西两面进行扩张。苏丹塞里姆一世在位时于1514年占领伊朗首都大不里士,掠回许多财物和工匠,1517年灭埃及,并占领了当时属于埃及的汉志、麦加和麦地那等城市。苏莱曼一世在位时多次率军侵略欧洲,先后攻占贝尔格莱德和罗得斯岛,5次入侵匈牙利,并进入布达佩斯,在各地烧杀劫掠。1534年,他又进兵伊朗,攻下巴格达,占领两河流域,还吞并了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的部分地区。1536年,苏莱曼一世征服了整个阿拉伯半岛和也门。在北非,苏莱曼一世于1529年控制了阿尔及利亚,1536年占领了的黎波里,1574年占领突尼斯。

16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成了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奥斯曼征服的影响

奥斯曼历代统治者的侵略政策都十分残酷,洗劫占领地,大肆杀戮,给被侵略国家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这些地区生产力遭到破坏,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缓慢。

土耳其占领巴尔干半岛与西亚,对亚欧商业贸易征收苛酷的捐税,严重阻碍了地中海地区贸易的正常发展,西欧与东方的贸易往来受到影响,促使西方国家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从而催生了地理大发现。

奥斯曼军事封建帝国的入侵,也促进了以哈布斯堡家族为首的多民族的奥地利国家的形成,使东南欧和中欧的国际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

奥斯曼文化

中世纪土耳其的科学、文学和艺术深受伊斯兰教的影响。13世纪,土耳其出现最早的书面文学。

苏丹·维列德是最早用土耳其语写作诗歌的诗人之一,著有《塞尔柱诗歌》。尤努斯·埃姆列开创了民间口头诗歌的创作形式,是民间诗歌的奠基人。15至16世纪是土耳其古典文艺的极盛时期,抒情诗人涅札蒂、巴基是当时最杰出的代表。

17世纪,讽刺作品在土耳其文学中得到发展,代表人物是诗人涅菲,著有《命运之箭》。

14至15世纪流行一种“布鲁萨式”的建筑,以绿色清真寺为代表。16世纪建筑师锡南的作品代表着土耳其建筑艺术的高峰。当时实用装饰艺术和书籍的装饰画也广泛流行。16世纪后期,史学家萨阿德·阿尔丁父子著有奥斯曼帝国的通史《历史之皇冠》。17世纪,克亚提布·契列比关于世界历史、地理和哲学等著作最为著名,著有《世界志》、《大事年代记》和《动物图书辞典》。

印度

从笈多王朝到戒日王朝的300多年是印度封建社会从形成到最后确立的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综合各种宗教的印度教创立。

玄奘西行访印,促进了中印两国文化的交流。

笈多王朝的统治

3世纪30年代后期,贵霜帝国衰落,印度又回到了小国分立的局面。320年,摩揭陀国国王旃陀罗笈多一世建立了笈多王朝,后采用征服和联姻的办法逐渐统一了北印度。旃陀罗笈多二世统治时期势力臻于极盛。他实行中央集权制,以巴特里普他拉为首都,将全国划分为若干省,省下置县,分别派总督和县长治理。笈多封建帝国的建立,有利于印度北部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并且较长时间地保障了北部国境的安全,防止了中亚游牧部落的侵扰。超日王以后,笈多帝国由盛转衰,570年灭亡。

戒日王朝的兴亡

7世纪,戒日王建立戒日王朝,其版图包括除克什米尔、信德、西旁遮普之外的北印度,着都为曲女城。戒日王朝是印度封建制度最后确立的时期。这一时期,印度建立起一套“刑政甚肃”的等级制官僚机构,文化上盛极一时,出现三大学术文化中心,那烂陀寺得到扩建。约647年,戒日王逝世,国中大乱,宰相阿罗那顺篡位,戒日王朝崩溃。

北印度封建制成的形成

1至2世纪,印度经济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劳动者对生产有一定的积极性,奴隶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奴隶反抗压迫的斗争沉重打击了奴隶主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奴隶制必然为封建生产关系所取代。取代奴隶的劳动者是雇工、佃农和依附农民。当时法典中规定了对雇工的工作要求和待遇。另外,封建采邑制也得到发展。从笈多王朝到戒日王朝的三百多年,是印度封建社会从形成到最后确立的时期。

印度教的兴起

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综合各种宗教的印度教创立。印度教崇拜三大主神:梵天、毗湿奴、湿婆,吸收了佛教的禁欲、不抵抗等内容,其基本教义是从婆罗门教和佛教那里吸取来的“法”和业力轮回学说。印度度教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保护和支持。9世纪以后,印度教成为印度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佛教遂衰。

种姓制度

古代的种姓制度在进入封建社会后仍然被保留了下来,但也有所变化和发展。婆罗门和刹帝利还是届统治地位的种姓,但其主要成员已是封建主;商人、高利贷者和富裕的手工业者为吠舍;原来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的吠舍已沦为封建依附农,成为首陀罗。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从事劳动的吠舍与首陀罗中又产生了一些不同职业的集团,叫做“阇提”。每一个阇提有着固定不变的世袭职业,并只能在本集团内部通婚。阇提制本质就是种姓制的发展。

德里苏丹国

1206年,阿富汗中部廓尔王朝的总督、奴隶出身的突厥人库尔布·乌丁·伊巴克自立为苏丹,统治以德里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史称“奴隶王朝”。此后三百多年更换了五个王朝,国王均称苏丹,历史上称之为“德里苏丹国”。卡尔吉王朝阿拉·乌德·丁·卡尔吉是德里苏丹国统治印度时期最强大的穆斯林君主,他打通了向德干高原扩张的道路。图格鲁克王朝的穆罕默德·伊本·图格鲁克四次派大军远征南印度,国家一度达到极盛。此后,由于维贾亚纳加尔王库杜布塔国的兴起和菲罗兹·图格鲁克皇帝权力的削弱,中央政府失去了对地方封建主的控制,德里苏丹国逐渐走向衰落。1398年,帖木儿帝国入侵,给本已分裂的德里苏丹国以致命打击。1526年,德里苏丹国被成吉思汗后裔建立的莫卧儿王朝所灭。

莫卧儿帝国的兴起

15世纪末,帖木儿的后裔巴布尔率军南下占领阿富汗,1526年攻陷德里,结束了德里苏丹国在印度的统治,建立了印度历史上文治武功远胜于孔雀帝国、笈多帝国的第三帝国——莫卧儿帝国。其版图北起中亚南境,南达文迪亚山,东抵阿萨姆,西至信德。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帝国领土进一步扩张,除南部部分地区外,几乎统一印度半岛。莫卧儿帝国经济繁荣,贸易发达,商船东通中国,西达非洲。

阿克巴改革

阿克巴是印度莫卧儿帝国的第三代皇帝,著名的政治家和宗教改革家。他执政期间,在帝国局面相对稳定后,集中力量从事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方面的改革。其主要措施有: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改革税制,促进农业和工商业发展;改革司法,实行伊斯兰教法和世俗法相结合的制度,规定司法系统独立,中央大法官任命各省法官;实行宗教宽容政策,倡导印度各宗教一律平等,各奉其事,消除相互间的对立;废除殉葬、童婚等陈规陋习;提倡和支持学术研究。在阿克巴的统治下,宫廷学者荟萃,文化教育事业得到发展,印度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中古印度文化

中世纪,印度最杰出的诗人和戏剧家是迦梨陀娑,其代表作是《沙恭达罗》。著名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亚利雅巴达已经使用现今通行的数制——十进位制,精确地算出圆周率的数值,还断定地球是绕着自己的轴旋转的球体。最负盛名的阿旃陀石窟内的壁画也主要创作于这个时期。

朝鲜

朝鲜在中世纪曾分裂为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个国家,后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大部分地区。935年,高丽王朝取而代之,封建集权统治得到加强。随着蒙古入侵及社会矛盾的激化,李氏王朝登上历史舞台。中世纪朝鲜的历史,也是光荣的反侵略斗争史,朝鲜人民先后进行了多次卫国战争。此外,他们在科学文化方面也显示出卓越的民族智慧。

三国争雄与新罗统一

公元元年前后,朝鲜半岛北部兴起高句丽奴隶制国家,南部原马韩地区兴起了百济奴隶制国家,原辰韩地区兴起了新罗奴隶制国家。至此,半岛上形成了三足鼎立局面,史称“三国时代”。三国之间为扩张势力时常发生冲突。6世纪中期,新罗从百济手中夺取了汉江流域,又占领洛东江流域,大大便利了新罗的对外交通。新罗与中国唐朝联合,660年灭百济,668年灭高句丽。后又与唐朝展开了对百济、高句丽旧地的争夺,不断取得胜利。676年,唐军撤退,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大部分地区。

新罗王朝的衰亡

9世纪,新罗王朝陷于严重危机。社会矛盾尖锐化,全国性的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其中以梁吉和甄萱领导的起义军势力最为强大。

897年。梁吉部下弓裔占据松岳郡,夺取了起义军的领导权。904年,弓裔建立摩震国,史称“后高丽”。甄萱则建立后百济。这样,新罗国被压缩到东南一隅。高丽王朝日益强盛,935年攻陷了新罗,新罗王朝灭亡。

高丽王朝的统治

高丽王朝统一后,成宗竭力加强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设立三省六部;实行良人农民义务兵制,即府兵制;扩充御史台,创设国子监,强化科举制;颁布“田柴科”法令。此外,他还收集民间的武器改制成农具,以解除农民的武装。这一系列措施使新罗后期遭到破坏的社会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封建集权统治大大加强。

蒙古入侵与高丽灭亡

13世纪初,蒙古崛起,高丽王朝被迫向蒙古纳贡。1232至1259年,蒙古先后五次大举侵略朝鲜,兵锋所至,烧杀劫掠,破坏甚烈。

1368年元朝灭亡,高丽王朝继续依附于蒙古残余势力,与明朝对立。

1388年,高丽派兵进攻辽东,右军都统李成桂发动兵变,班师回国,肃清以崔莹为首的亲蒙古派势力,掌握了实权。1392年,李成桂废高丽王朝恭让王自立,1396年改国号为朝鲜,高丽王朝灭亡。

朝鲜封建制的发展

1388年李成桂掌权后,就着手实行田制改革,重新丈量登记土地,烧毁原来的公私田籍。

1391年他实行科田法,将京畿一带的土地按照等级授给文武官僚,称为“科田”。这样做有利于国家对官吏就近加以监视。国家又以服军役为条件,将一定数量的土地授予在地方上有一定势力的所谓“闲良官吏”,此谓“军田”。科田和军田都是私田,可以世袭。其余的土地为公田,由国家管辖和收租。李氏朝鲜实行科田法,暂时抑制了兼并,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税收和兵源,从而巩固并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

抗倭卫国战争

1592年,日本权臣丰臣秀吉率水陆两军约20万人侵略朝鲜。

朝鲜人民和爱国的文官武将奋起保卫祖国。水军将领李舜臣在南佛国寺部海面抗击日军,打破了日军水陆并进的计划。同时,明朝政府应朝鲜的请求,于1592年底派大将李如松率领军队援朝。1593年,朝中军队收复平壤、开城、汉城,并乘胜追击,日军退守南部沿海一带。1597年,日本水陆两路大军又大举进犯。第二年,明朝增派援军,朝中军队多次获胜,日军全线溃退。

1598年11月,朝中水军在露梁海面与侵略者展开激战,日军彻底战败。

臣服满清

1627年,清太宗皇太极准备大举进攻明朝,夺取全国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