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期,日本的幕藩体制出现危机并逐渐衰落,资本主义有了一定发展,但受到封建专制制度的严格限制,阶级矛盾逐渐激化,社会危机加剧。在这种情况下,江户幕府和西南四藩都进行了改革。
因这些改革均发生在天保年间,故称“天保改革”。1841年,幕府在水野忠邦的主持下实行幕政和藩政改革,其对内改革措施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维护和加强了封建领主所有制,所以改革非但未能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反而导致经济更加混乱,引起社会各阶层的不满。
而长州、萨摩、土佐、肥前四藩的大名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使藩内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增,从而奠定了左右幕藩政局的经济和军事基础,对以后的维新运动影响深远。
倒幕运动
1858年,日本被迫同美、荷、俄、英、法签订《安政五国条约》
后,“尊王攘夷”派萌发了倒幕思想,“尊王攘夷”运动也就逐渐发展为“倒幕运动”。倒幕运动由下级武士领导,具有广泛的社会阶级基础,代表人物有高杉晋作、木户孝允、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等。1860年,他们制造了“樱田门事件”,刺死在幕府中掌握实权的井伊直弼。
高杉晋作在1863年任长州藩政后,还组织新式军队,两次打败前来征讨的幕府军队,开始武装割据。
戊辰战争
“戊辰战争”是日本明治维新政府与旧幕府之间的武力较量,因开始于夏历戊辰年,故名。1868年1月3日,日本萨摩、长州等六个强藩与主张倒幕的公卿势力在京都发动政变,颁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宣布废除幕府统治,建立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新中央政府,并命令幕府将军“辞官纳地”。幕府将军德川庆喜遂向京都进军。1月27日,双方在京都郊外的鸟羽、伏见相遇,幕府军战败。德川庆喜被迫于5月3日献城投降。
之后政府军又粉碎东北地区“奥羽越列藩同盟”的叛乱,远征北海道的“武士共和国”。1869年5月,最后一支幕府军投降,德川幕府被彻底推翻。至此,戊辰战争宣告结束,它为日本维新改革提供了条件。
明治维新
自1868年起,明治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明治维新”。这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第一,政治上废藩置县,逐步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实现了各阶层人民形式上的平等。第二,经济上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保障新兴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对外贸易。
第三,文化上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等,积极发展科学文化和教育。明治维新增强了日本的国力,使日本避免了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命运。
国际共产主义的开展
19世纪60年代,欧洲工人运动重新高涨,开始由分散斗争走向国际联合,建立了“第一国际”。
第一国际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在各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而斗争的重要阶段。通过第一国际,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到各国工人中间,使各国工人逐渐摆脱了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科学社会主义与各国工人运动逐渐结合,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取得主导地位。1871年,巴黎工人阶级首次尝试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但最终失败。在这种新的历史形势下,工人运动面临的直接任务是在各个民族国家的基础上建立群众性的社会主义工人政党。鉴于此,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第一国际的组织形式已经过时,它的继续存在会成为工人运动的一种障碍,因此应该取消第一国际这种组织形式,采用新的组织形式。第二国际由此建立。
第一国际
19世纪五六十年代,新的工业浪潮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和北美,自由资本主义进入黄金时代。与此同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高涨起来。这个时期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团结性日益增强,为建立国际无产阶级的群众性革命组织打下了基础。除此之外,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在思想上和干部问题上也为建立新的无产阶级国际组织铺平了道路。
共产主义者同盟解散
1848年革命失败以后,欧洲工人运动转入低潮。马克思和恩格斯着手恢复和改组共产主义者同盟。
1850年,同盟发表了《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又派代表去各国从事改组和重建工作。但革命高潮并没有像马、恩预想的那样迅速到来。此时,同盟内部发生了分裂,1851年的科隆审判案使同盟遭受严重破坏。1852年11月,共产主义者同盟宣布解散。
马克思的理论探索
19世纪五六十年代,马克思重新开始致力于理论研究。1850年,他写了《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在书中首次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理论。1859年,马克思发表了第一部政治经济学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及货币的性质,揭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1861至1863年,马克思写了23本政治经济学笔记。1863至1865年,马克思完成了包括剩余价值学说在内的全部《资本论》手稿。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
第一国际成立
1857年的第一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19世纪60年代国际工人运动的高潮。各国工人在斗争过程中,逐渐萌生了成立国际性工人组织以加强工人阶级国际团结的愿望。1864年9月28日,来自英、法、德、意、波兰等国近两千名工人代表在伦敦圣马丁教堂召开大会,决定成立国际工人组织。10月,组织定名为“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马克思当选为第一国际临时中央委员会委员,协会通过了马克思起草的《成立宣言》和《临时章程》,第一国际正式成立。
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第一国际成立后,在反对各国资产阶级的斗争中,主要进行了如下活动:第一,声援各国工人的罢工斗争,并提出争取八小时工作日的号召。第二,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如1867年声援爱尔兰民族解放斗争等。第三,推动工人参加民主运动,如鼓励工人参加德国和意大利的统一运动等。第四,进行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斗争,如1867年洛桑大会和1868年布鲁塞尔大会都通过了关于无产阶级如何反对战争的决议。第五,支持巴黎公社革命,帮助公社解决资金问题,帮助公社战士逃离险境。
反对工联主义
英国工联是第一国际的主要发起者和重要基层组织,但是英国工联的领导人迷信工联主义,在一系列原则问题上与马克思主义产生分歧。1866年6月,马克思在总委员会的会议上作了《工资、价格和利润》的报告。他一方面指出经济斗争对于工人阶级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批判了英国工联领袖的错误观点,主张必须把经济斗争与政治斗争结合起来。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批判了工联主义者在爱尔兰问题上所采取的沙文主义立场,无情地揭露了工联领袖所歌颂的格拉斯顿关于爱尔兰问题的纲领的欺骗性。
反对蒲鲁东主义
19世纪五六十年代,幻想小私有制、主张无政府主义、反对政治斗争的蒲鲁东主义在欧洲影响很大。1866年,在第一国际日内瓦代表大会上,马克思主义者在合作社、工会及罢工、妇女劳动等问题上进行了反对蒲鲁东主义的斗争。在1868年布鲁塞尔代表大会上,针对蒲鲁东主义者提出的保存小土地所有制的主张,大会又展开了关于土地所有制问题的讨论。大多数代表拥护马克思的观点,反对蒲鲁东主义者的主张。布鲁塞尔大会是马克思主义对蒲鲁东主义的彻底胜利。
反对巴枯宁主义
第一国际中的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提出反对一切政府、反对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专政,被称为“巴枯宁主义”。第一国际同巴枯宁主义者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在思想斗争方面,马克思主义者在1869年巴塞尔大会上,围绕“继承权”问题与巴枯宁针锋相对,最终巴枯宁妄想篡改第一国际宗旨的企图未能实现。在组织斗争方面,1871年9月,第一国际在伦敦召开秘密代表大会,粉碎了巴枯宁分子的分裂活动。1872年,巴枯宁及其追随者被逐出第一国际。
第一国际解散
巴黎公社失败后,欧洲各国开始迫害第一国际。兼之第一国际内部的分歧和斗争严重,总委员会已经在欧洲无法立足。1872年,第一国际海牙大会决定把总委员会迁到美国费城。
美国远离欧洲工人运动的中心,因此第一国际实际上已经停止了活动。1876年,第一国际在费城宣告解散。虽然第一国际只存在了短短13年,但是它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任务,在国际工人运动史上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巴黎公社
巴黎工人在1871年3月18日革命后建立了世界历史上第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它吸收和总结了历次工人斗争的经验与成果,其斗争目的从以往的共和要求、普选主张,发展到夺取政权、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巴黎公社最终虽然失败,但却在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梯也尔政府成立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后,资产阶级组成了临时政府。由于普鲁士军队已经靠近巴黎,临时政府又改组为国防政府。但国防政府消极抵抗,准备投降,实际上是一个卖国政府。1871年,为了批准普鲁士即将提出的和约,国防政府着手筹备国民大会选举。大资产阶级、大地主和富农成为国民大会的主要代表,而且他们多为保王党分子。
1871年2月,国民大会在波尔多召开。梯也尔当选为政府首脑,国防政府随之解散,梯也尔政府成立。
3月18日革命
1871年3月15日,法国巴黎国民自卫军成立了中央委员会,与资产阶级的梯也尔政府并立。3月17日深夜,梯也尔政府决定解除国民自卫军的武装并解散中央委员会。
18日凌晨,其行动被巴黎人民发现,引发人民起义。国民自卫军很快占领了市政厅,梯也尔逃往凡尔赛。3月18日,革命取得成功。
巴黎公社成立
3月18日革命胜利后,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立即解散了政府常备军,又摧毁了旧政府的所有机构。
19日,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号召人民进行公社选举。26日,选举正式进行,共选出86个公社委员,其中21个资产阶级代表自动退出。28日,巴黎市政厅广场举行了公社成立大会,巴黎公社正式诞生。公社委员会下设10个分委员会,包括政治、军事、粮食、司法、财政、治安、对外联络、社会服务、教育、劳动与交换委员会。作为新的政权机构,巴黎公社还设置了执行委员会,监督各委员会对法令的实施情况。
公社的革命措施
在政治上,巴黎公社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了立法、行政合一的政权机关,并大胆地进行了无产阶级民主实验,如实行公职人员民主选举制、保障人民对公职人员的监督权和罢免权、取消高级官员的高薪制。在经济上,公社实行了许多保护工人利益的措施,颁布了关于将逃亡业主所遗弃的工厂转交给工人协作社的法令,还进行了工人对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试验。在文化教育方面,公社进行了许多改革,努力普及初级教育和兴办职业教育。公社还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欢迎外国革命家参加公社和担任公社的领导职务。
巴黎公社的派系斗争
巴黎公社的领导人按照政治观点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两派:多数派和少数派。前者由布朗基主义者、新雅各宾派和一部分“独立革命派”组成,他们占公社委员人数的三分之二,因而被称为“多数派”。后者由蒲鲁东主义者和另一部分“独立革命派”组成,只占公社委员的三分之一,因而被称为“少数派”。多数派以布朗基主义者为主,多为知识分子、政治家,掌管着公社的军事事务;少数派以蒲鲁东主义者为主,多为工人运动活动家,掌握着公社的经济命脉。
两派在公社的政权性质、是否加强专政等问题上有分歧。而治安委员会问题导致两派之间矛盾激化,阻碍了公社的发展。
五月流血周
3月18日革命胜利后,国民自卫军没有追击逃跑的反动政府要员,为公社的失败命运埋下了伏笔。
1871年4月,临时政府组织的凡尔赛军队开始进攻巴黎,步步逼近。5月20日,敌人向巴黎公社发起总攻。5月21至27日,巴黎公社的战士们浴血奋战了整整7天,最后200多人牺牲在巴黎东郊贝尔·拉雪兹公墓,史称“五月流血周”。5月28日,凡尔赛军队占领巴黎全城,巴黎公社失败。
第二国际
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开始向垄断过渡。参加工人运动的阶层不断扩大,工人运动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获得了很大发展,社会主义政党和组织大量涌现。
马克思主义在欧洲广泛传播,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对自己的理论不断进行发展和完善。与此同时,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思潮也开始泛滥。
因此,如何把国际工人运动引向马克思主义的任务被提上历史日程。
芝加哥工人大罢工
19世纪后期,欧美工人运动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工人罢工的次数增多,规模也逐渐扩大。其中规模最大的是1886年美国芝加哥工人为争取8小时工作日而举行的“五一”大罢工,后来发展为全国总罢工,共有35万工人参加。这次罢工最终取得了胜利,并且在世界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后,世界各国工人每年都组织纪念“五一”大罢工的游行,“五一”成为世界劳动者统一的节日,即五一劳动节。
第二国际的建立
18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克巴士底狱100周年纪念日,由恩格斯倡议、德国社会民主党和法国工人党领头,在巴黎召开了有22个国家393名工人政党代表参加的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参加会议的代表有改良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会上主要讨论了国际劳工立法和工人阶级的政治、经济斗争任务,通过了关于每年庆祝五一劳动节等决议。这次大会标志着第二国际的建立。
第二国际不是各国工人政党的上级组织,各国政党是独立自主的。
第二国际没有发表成立宣言或纲领性文献,而是通过历次代表大会的决议为各国政党指出行动方向。起初,第二国际没有常设领导机构和共同规章及机关报。直到1900年,第二国际在巴黎大会上才决定成立常务委员会,名为社会党国际局,由各国政党选派代表组成。
第二国际前期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