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思想与伦理(和谐教育丛书)
15791900000031

第31章 宋代士大夫的处世精神

宋代300余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宋代士大夫的处世精神,也对后世的国民性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立身处世上,宋代士大夫的思想可以概括为:胸怀天下,仁义为本;廉洁奉公,忠君爱国;忠言直论,不避权贵。

这种崇尚名节的思想,造就了一代名臣,如王禹偁、范仲淹、包拯、苏轼、岳飞、辛弃疾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宋初士大夫鉴于唐末、五代时期的风俗败坏、廉耻扫地,提倡正身修性、砥砺名节。宋初君主一般也能容忍直言,褒奖忠义,于是朝廷上下风气为之一变。真宗、仁宗之世,王禹偁、范仲淹、欧阳修、苏轼、唐介等以忠言谠论闻名朝野,“天下贤士”争相称慕。如苏轼在《御试制科策》中,就直率指出仁宗皇帝无所作为,为政不勤,又不知御臣之术,指责各级官吏因循守旧、苟且岁月。欧阳修也称赞范仲淹“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择利害为趋舍”。在一代名臣表率下,朝中文臣直言谏上,边陲将士不惧死难。士大夫中以名节相高,廉耻相尚,阿谀趋奉之习,大为收敛,清代顾炎武谓之“君子道长”。这股崇尚名节之风,大大激励了士大夫的报国热情,所以到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志士投袂起而勤王,临难不屈,所在有之”。及至南宋灭亡之时,仍然是“忠节相望,班班可书”。可以说,忠君爱国思想在宋代士大夫中达到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高度。当然,砥砺名节的风气也加强了封建“三纲”

思想的影响,甚至把妇女的贞操等同于臣子的名节,宣扬“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于是妇女夫死守节不嫁、为贞节烈妇立牌坊之风,也自宋而盛,流弊迄于明清。

宋代士大夫之立身处世,讲究个人的道德修养,但并非像魏晋的隐士逸民那样,洁身自好,与世无争,崇尚清谈;而是主张躬行实践,积极“入世”,即关心天下事,以天下事为己任。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就说过:士大夫处世,身居朝廷之高位,应该为天下之百姓分忧,隐退江湖之僻壤,应该为朝廷之君王分忧。“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襟与奉献精神,是宋代士大夫思想中的精华,也是今人所应当继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