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风俗与礼仪(和谐教育丛书)
15792700000041

第41章 说“三”

《说文解字》中解释“三”:“天地人之道也。一耦二为三,成数也。”《史记》写道:“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三”

是合和的结果,是万物繁衍的体现。“三”为“成数”正是这个意思。

这种观念,殷周的时候就已经产生。《周易》卦爻,阴爻称“六”,阳爻称“九”,通过变易,以显示事物的千品万类,运用到自然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如对周天的观察、计算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运转角度、运行时间,大都“以三为法”。

人们常常以三分法来描述自然与社会。“三才”——天地人;

“三光”——日月星;“三星”——福禄寿;“三友”——松竹梅。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空间有“人间、天堂、地狱”,动物有“鸟、兽、鱼”,它们分别生活在天空、大地和水中。气候有三伏和三九,它们是一年中最热或最冷的日子。

儒家尊伏羲、神农和黄帝为“三皇”;称夏、商、周为“三代”;“三坟五典”据说是最古老的典籍,“三纲五常”则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封建帝王祭祀时用“三牲”(牛、羊、猪)行“三礼”(拜天、地和宗庙)。“三公九卿”是封建统治的权力核心。每3年对官员进行的政绩考察制度叫做“三考”。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则有乡试、会试和殿试3个等级。考试的第一名分别称为解元、会元和状元。封建文人的最高理想就是“连中三元”,并且希望“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每日“三省吾身”,凡事“三思而行”。

除了儒家之外,佛教和道教思想对中国文化也有很大影响,儒、道、释被合称为“三教”。在对“三”的态度上,它们可谓“三教合一”。

佛教虽是外来宗教,但对于“三”的偏好,与中国文化传统不谋而合。佛教将世界划分为天堂、人间和地狱。佛教要求信徒“皈依三宝”,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叫做“三皈依”。佛教的经典由经、律、论三部分组成,它们合起来称为“三藏”。精通佛经的高僧叫“三藏法师”。《西游记》中的玄奘,俗称“唐三藏”。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对“三”更有特别亲切的感情。《道德经》中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教将宇宙从空间上分为上界、地界和水界,从时间分为无极界、太极界和现世界。道教的最高神为“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道教的“三祖”为黄帝、老子和张道陵。

“三”的观念还用于建筑。《周礼·考工记》说:王城营建制度是九里见方,每一面各开三个城门,南北东西道路各九条,宽七十二尺……都是三或三的倍数。为什么呢?因为“三生万物”,王朝要兴盛发达,就得行“三”之法。

“三”也广泛用于时空和数。凡极言时间长、空间长、数量多,多用三或三的倍数。李白《蜀道难》:“尔来四万八千岁”;《庄子》:“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木兰诗》:“军书十二卷”、“策勋十二转”、“同行十二年”……显然都非实数。可以看出,三或三的倍数可用来表示时间之长、空间之大和数量之多。

“三”可以说渗透到了中国文化的各个角落。我们一日吃三餐饭,抬重物时会不由自主吆喝“一、二、三”;我们将物体分为大中小或上中下;将学校分为小学、中学、大学,连我们讲故事对“三”也特别偏爱,“三打白骨精”、“三请诸葛亮”、“三气周瑜”、“三打祝家庄”……这样的三叠式结构在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为老百姓喜闻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