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风俗与礼仪(和谐教育丛书)
15792700000066

第66章 中西民俗的差异

随着中外交流的日益增多,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发现:如果不对对方的民俗有所了解和注意,往往在无意中会引起一些误解和不快。

一个来华时间不长的外国人,用结结巴巴的汉语问一位白胡子老头:“爷爷,你几岁了?”老头儿气得直哆嗦,外国人却莫名其妙。他不知道,在中国对老年人应该说“您高寿”或“您多大年纪啦”,而“几岁了”只能用于问小孩子。

一个青年教师请一位五十多岁的美国同行吃饭,女主人把女儿介绍给她,小姑娘用英语说:“阿姨好!”妈妈急忙纠正说:“要叫奶奶。”那位美国老太太却红着脸说:“不要叫奶奶,就叫阿姨好了。”原来,美国人是不喜欢人家说他(她)年龄大的,这与中国的民俗恰恰相反。

类似上述这样的民俗差异,在各个民族的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中国人见面时打招呼,常喜欢说“吃了没有”,或“哪儿去”,而英美国家的人听到这样的招呼往往会发生误解,他会想:是不是他要请我吃饭呢?或者甚至很气愤:我到哪儿去,与你有什么相干呢?你有权力管我去哪儿吗?

原来,西方人是看重“隐私权”的,不愿别人打听或过问他个人的事。大约正是这些差异的存在,西方妇女常常抱怨中国人抚弄了她们的小宝宝。中国人喜欢摸摸、拍拍、搂搂或亲亲别人的孩子,以此表示和对方的亲近。但西方人却认为这种动作是最无礼的,对此有强烈的反感和厌恶。同理,英美国家的人也很讨厌人们盯着他看。

有趣的是:各个民族对于一些相同的东西,往往会引起不同的联想。中国人喜欢说自己是“龙的传人”,因为传说中的龙,是一种神奇的动物,它象征着吉祥和神圣。然而在欧洲文化中的“龙”,却是一种凶恶丑陋的妖怪,形状类似于蜥蜴似的巨大爬虫,它专门与传说中的英雄们作对,最后被英雄杀死。中国人认为猫头鹰是不吉之鸟;而欧洲人却认为它是智慧之鸟。中国人说到“熊”,往往是“蠢笨”的代名词;

而欧洲人却认为熊的样子十分滑稽可爱。中国说到“蝙蝠”,常以它们为“福”的象征;而西方人心目中的蝙蝠,却是又丑又凶的吸血妖精。反之,英语中称狗为“人之良友”,中国人对狗却十分刻薄。“狗东西”、“狗娘养的”、“狗崽子”、“狗屁胡说”、“狗改不了吃屎”、“狗屎运”等等,是中国民间最常见的骂人话与贬义词。

总之,民俗文化就是一种与生俱在的文化,永远无法逃避。人民生活在社会现实之中,民俗文化就如空气一样,与我们息息相关,共生同存。因此,我们要认清中西民俗的差异,增加对中西文化的了解,才能更好的融入到和谐社会之中,更好的生活。